白梅花的功效与作用,普洱茶可以和其他花一起泡来喝吗?
普洱茶可以和其他花一起泡来喝的。普洱茶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清饮指不加任何辅料来冲泡,多见于汉族;混饮是指于在茶中添加辅料,多见于香港、台湾,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参等养生食料。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胆固醇。
对联的对法有几种?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对王之王对穿肠与华府书童华安(唐伯虎)比试作对功夫的那段巅峰对决: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唐伯虎: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唐伯虎: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几个回合下来,对穿肠竟然口喷鲜血倒地不起。那么从这一段对联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对对子也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对联的起源
对联, 即“对对子”,俗称“对课”。古代所说的“吟诗作对”,这里的“对”,指的就是对联。是我国流传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先秦时期的“所谓的桃符”在文史上,一般认为对联的最初原形是“桃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
《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桃,鬼所畏也,茢,扫帚,所以扫不祥。”
《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
《山海经·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也就是说,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认为桃木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并在《山海经》中介绍了神荼、郁垒的来历以及他们做为镇守鬼门关的职责——如若有害人之鬼他们就用苇索把鬼捆绑起来,再用桃木弓射杀并投入老虎的口中。(所谓桃弧,就是桃木做的弓,有个成语叫桃弧棘矢)。于是黄帝还颁布了一道礼制 来驱鬼,就是用桃木刻出两位仙人的神像立于大门前,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在门顶悬挂苇索来防御恶鬼。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关于门神的原型。
《淮南子》也还相关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也就是后期,已经不在雕刻神像,而是只悬挂桃木牌,这也就是最初的桃符。
唐、五代、宋、明、清时期的“桃符”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后蜀国君孟昶命学士辛寅逊作桃符挂在寝门两侧,但因写是不够工整,于是亲手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十个字,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也是楹联。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在熟悉不过啦。这时的春联还被称为桃符。而桃符真正被称之为春联是在明朝时,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并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这只是春联的来历,而春联只是对联的一个分类,那么对联做为文学形式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传的呢?
当代楹联家、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则考证:“初唐以后逐渐产生了多种类别的对联。有口令、酒令、应对、题赠和堂室联语等几种。对联应是受隋唐近体诗的对仗句式的影响产生的。对仗句式与对联应是平行发展。”《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可见,对联在唐朝就已经发展起来了。
到了宋朝对对联已经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这是节选自李渔的《笠翁对韵》 ,是清朝时期儿童学习写作近体诗、词,掌握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这说明清朝时期,对联已经进入繁盛时期。
二、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也就是说,对联的主要特征是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同。
字数:可以是三字对、四字对 五字对、七字对,甚至十一字对,但必须两联字数相等。
词性:词性的对仗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理应相同,但动词与形容词是允许对仗的。
用韵:一般的音韵设置上要求“仄起平落”。也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应为平声。举个例,“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就是非常工整的对仗形式。
三、对联的对法分类
对联的对法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只能例举几个比较常见的形式:
其一,同音异字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潮起潮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长,长长涨,长涨长消)
其二,同音异字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其三,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雨雨晴晴时时好好奇奇。
其四,回文联
月锁云中云锁月,
人归夜半夜归人。
其五,拆字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其六,合字联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其七,谐音联
因荷(何)而得藕(偶) ,
有杏(幸)不须梅(媒)。
其八,数字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三教:儒释道)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四、无所谓结语的结语
对联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源远流长,在对联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灵动,文学的魅力,文化的意蕴,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 更是艺术,是美!
大家都来说说开篇,华安和对穿肠他们的对联属于哪种形式吧!
全身感觉没力气?
谢邀:天天感觉全身没力气,没精神,睡不够怎么回事?一定要警惕了!
现在很多人,每天都是上班、下班,两点一线,就一个感觉:“累”。经常感觉到浑身没力气,工作也打不起精神,天天感觉睡不够,上班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干劲,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想出去旅游散散心,又觉得没时间,还花钱,感觉生活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实际上,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城市上班族,虽然工作不像体力劳动者那么辛苦,但是心理上总觉得压力更大,因此精神上更觉的疲劳。人体一旦受到外界强大压力的干扰,就很容易出现疲劳,精神不振等现象。
疲劳是属于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了。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可以撑得下去,还是不断的为生活拼搏,那么当你发现自己疲累不堪的时候,再想通过休息来恢复精力的话,就已经不太可能了,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针对疲劳引起的一种长期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记忆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却又不能通过休息而缓解的全身不适等一系列综合症状。当你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后,虽然不会马上出现疾病,但是长期这样就会损害人体健康,对人体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都有损害,比如免疫力低下、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女性月经不调、性冷淡,男性阳痿等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一定要重视及早治疗。
要治疗此病,就得先找出病源,而长时间的休养可取的很好的效果,此外适度的运动对病情也有帮助,运动可以缓解压力和减轻疲劳,因为运动可以活动筋骨,使平时活动较少的肌肉得以松弛,对于消除局部疲劳有一定效果。
此外,古代医方当中,有一种“闻香祛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天菊参芪枕。此方具有补中益气、解郁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明原因引起的疲劳、身体乏力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组成:白菊1000克,党参150克,黄芪500克,天麻100克,枣仁100克,柴胡100克。
用法:上药一起烘干装入枕芯,每晚睡觉时枕之即可。
功效:方中白菊清肝明目,党参补中益气,黄芪补气止汗,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枣仁养心补肝,柴胡疏肝解郁。对于气虚肝郁引起的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全身无力、手足酸软等有良好效果。
如果你嫌制作麻烦的话,也可以在淘宝上买一个,淘宝上也有制作好的,直接搜索“天菊参芪枕”就可以直接搜索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另外,如果使用此方后,感觉不舒服,那就要立即停用,不可再用。如果使用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那就可以停止使用了,改为饮食或运动疗法来调理,这样对身体的康复会更安全,更妥当。
曹溶和曹雪芹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吗?
曹頫是《红楼梦》作者的证据:
一、脂砚斋是《石头记》作者,曹頫是脂砚斋
(一)脂砚斋是《红楼梦》作者的证据主要有三:
其一,《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前身,而在甲戌本《石头记》手抄本全书每一回每一页的中缝,皆署名为脂砚斋。
其二,由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最先提出。胡适根据庚辰本第二十二回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廖,不怨夫”这一批语认为,由于凤姐不识字,点戏时自须别人执笔,而宝玉是最具这个资格的,故此断定脂砚斋即是宝玉原型,是《红楼梦》的作者。但这与他此前考证出的曹雪芹是宝玉原型和小说作者的观点相矛盾,为化解这一矛盾,胡适据第十六回的“借省亲事写南巡”等批语认为,脂砚斋与曹雪芹是同一人,是曹雪芹化名:“现在我看了此本,我相信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脂砚只是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其为作者托名,本无可疑。”
其三、脂砚斋对庚辰本中的两段小说正文批道:“自.....起,皆石头之语。”而这两段正文在早期的甲辰本中是批语,亦即脂砚斋称“批语皆石头之语”。甲戊本《凡例》: “《红楼梦》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甲戌本中有批语明确批道:“石头即作者耳。”
(二)、脂砚斋是曹雪芹叔父曹頫的证据此说所据主要有三。
其一,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又“闻其所谓‘宝玉’者,当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
其二,庚辰本第十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脂批:“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据此:脂砚斋呼元春为先姊,而元春形象又是以曹雪芹当王妃的姑姑为原型,这样推算,脂砚斋当然该是曹雪芹的叔辈了。
其三,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载,曹雪芹告诉敦敏:“借家叔所寓寺宇……”说明曹雪芹之叔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和尚住在寺庙称为“寓”,可知曹雪芹的“家叔”是个和尚,而脂砚斋正是一边念经一边批书的,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呆兄亦有此话!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 因为贾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也佐证了裕瑞“所谓‘宝玉’者,当系指其叔辈某人”的说法无误。红学界一般认为曹雪芹生于1715年,是曹顒的遗腹子,即曹天佑。曹頫为其唯一的叔。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佐证证据,例如二人都是南方人,都可以”命雪芹“,都做过大生意,都被丫鬟仆人骗过,人生都因败家而很失败等等。
二、曹頫是畸笏叟,畸笏叟是《红楼梦》的作者
(一)曹頫是畸笏叟此说为多数红学家所公认,戴不凡、蔡义江、赵冈、陈钟毅夫妇、王利器、朱淡文、皮述民、夏荷、徐恭时、曾保泉、刘梦溪、林冠夫、郑庆山、胡文彬、马瑞芳等众红学家认为畸笏叟是曹頫的化名。
(二)畸笏叟是《红楼梦》作者
此说来自于甲戌本凡例中的“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因畸笏叟是《红楼梦》故事的经历者,故被认为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主要理由:
(1)甲戌本凡例:“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作者称《红楼梦》的故事是自己所经历过的,畸笏叟屡称“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余旧日目睹亲闻”,也是他亲身所经历过的。而且作者的惭愧悔恨之情与畸笏叟时常大哭的愧疚情绪完全相同。
(2)第二十四回,眉批醉金刚一段,写醉金刚借钱给贾芸,极慷慨尚义,庚辰本眉批道:“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书上不便历历注上芳讳,是余不是心事也。壬午孟夏。”畸笏叟不忍心注明他所经历过的现实人物的名字。
(3)第九回,写闹学堂,叙被薛蟠勾搭上手的两个妩媚风流多情的小学生香怜和玉爱,说:“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姓名,”夹批云:“一并隐其姓名,所谓具菩提之心,秉刀斧之笔。”
(4)第十三回,关于秦可卿之死,有批语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贵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5)第五回,在秦可卿“宿孽总因情”
后,甲戌本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
第十三回庚辰本批语:“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第十三回,靖本批语:“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季春。笏叟。”
根据甲戌本、庚辰本和靖本批语的彼此对照,很明显"余”畸笏叟是作者。
三、《红楼梦》作者是贾宝玉,曹頫是贾宝玉
(一)、甲戌本凡例明确说《红楼梦》的作者是贾宝玉的原型,作者“自譬石头”写了自己经历过的事。
(二)、脂砚斋批语明确说《红楼梦》的故事是贾宝玉原型的故事,对康熙南巡与大观园中贾宝玉的故事脂砚斋称:“有是人”,“有是事”,“有是语”,“亲闻目睹”、“作者曾经、批者曾经”。
(三)、曹頫是贾宝玉的原型:
在关于曹頫的红学专著《曹頫,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中,直指曹頫是贾宝玉原型:《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现实中的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王家、杭州织造孙家都是亲戚,康熙谕旨:“三处织造,视同一体。”
1.贾宝玉有个英年早逝的哥哥贾珠,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贾兰,贾家因罪被抄家时贾兰十三岁;曹頫有个英年早逝的哥哥曹颙,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曹天佑,曹家因罪被抄家时曹天佑十三岁。
2.小说逗漏贾宝玉有两个当王妃的姊妹;史料记载曹頫有两个当王妃的姊妹。这与裕瑞明确声称的,贾宝玉有原型,是曹雪芹的叔辈某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也有原型,是曹雪芹的姑辈人相合。
3.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可以决定应天府知府的命运,有两个当王妃的女儿,长子早丧,留下一个遗腹子,他造过船,赈过灾,晚年名利大灰,脂砚斋透露他曾做过巡盐御史,曾带贾宝玉赴外地出外差,曾在坐船路过毘陵驿(江苏常州)时遇到下雪;曹頫的父亲曹寅决定过江宁府知府的命运,有两个当王妃的女儿,长子早丧,留下一个遗腹子,他造过船,赈过灾,晚年名利大灰,做过巡盐御史,曾带曹頫出外差赴扬州刻书,曾在坐船路过毘陵驿(江苏常州)时遇到下雪,作《毘陵舟中雪霁》一诗。
4.贾宝玉有位风光排场、一生享福的高寿老奶奶史老太君,丈夫早逝,一品夫人,其侄子史鼐“迁委外省大员”,贾家被抄后,侄子被罢官。曹頫有位受皇上关爱、一生享福的高寿老奶奶孙老太君,丈夫早逝,一品夫人,其侄子孙文成于康熙四十五年的1706年出任杭州织造,曹家被抄后,侄子被罢官。
5.贾宝玉有位多年居官的王子腾舅舅,因亏空罢官而落败,死于路途中,结局悲惨;曹頫有位居官多年的舅舅李煦,因亏空罢官而落败,死于流放中,结局悲惨。
贾宝玉的外祖父,即王子腾的父亲管着“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曹頫的外祖父,即李煦的父亲曾任东南沿海的福建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海外贸易由其管辖。
6.贾宝玉被皇上关心过、恤悯过;曹頫被皇上关心过,呵护过。
7.贾宝玉是贾家事业的继承人;曹頫是曹家事业的继承人。
8.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曹頫既败了曹家,又负了朝廷。(“不肖”,最标准而通俗的解释是“败家子”的意思)贾宝玉从小不爱读正经书,曹頫也不爱读正经书,十二三岁时,被家人和朋友“劝诫”。
9.贾宝玉家住北京,甄(真)宝玉家住南京;曹頫家住南京。甄(真)宝玉后来“改邪归正”,大讲“文章经济”;曹頫承嗣补天,为文章经济而忙。
10.贾宝玉家接驾一次,甄(真)宝玉家接驾四次;曹頫家接驾四次。
11.贾宝玉住过有山、有河、有稻田的美丽大观园,园内有村庄,有庙庵,有石洞,有竹林,有梅林,有水闸(名曰“沁芳闸”);甄(真)宝玉家在南京有个一模一样的大观园;曹頫在南京住过有山、有河、有稻田的美丽曹家花园(随园),园内有村庄,有庙庵,有石洞,有竹林,有梅林,有水闸(名曰“回波闸”)。这与清朝袁枚、明义、裕瑞等与曹家有关联的人皆曰的:大观园,是曹頫在南京所居的随园,即曾经的曹家花园相合。
12.贾宝玉在少年时,几大家族的亲戚都很显赫;曹頫少年时的几大亲戚也都很牛气。曹雪芹七八岁时,几大家族就家破人亡了,十二岁时被抄家并迁回北京。
13.贾宝玉少年时,贾家有家庙,有戏班子,有几百佣人,周围美女如云(这一点相当重要,没有美女就谈不上金陵十二钗,谈不上红楼梦曲十二支,谈不上《红楼梦》),锦衣纨袴;曹頫年少时,曹家有家庙,有戏班子,有几百佣人,正处家族最繁荣时期,周围不乏美女,锦衣纨袴更是情理之中。
14.贾宝玉被抄没后,脂批透露其进了曾有仆人探视的“狱神庙”,实际是进了监狱(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即是按贾宝玉坐牢拍摄的),后来当了和尚;曹頫被抄没后进了监狱,后来当了和尚。
15.贾宝玉有位挚友北静王水溶,长贾宝玉七八岁,对宝玉很呵护,曹家被抄时北静王颇为照顾。曹頫有位挚友怡亲王胤祥,长曹頫七八岁,对曹頫“甚疼怜”,曹家被抄时,由任总理大臣的怡亲王总负责,对曹家颇为照顾,没有像李煦那样全家被逮捕、插草拍卖。
16.贾宝玉住大观园的年代在小说中被透露,与曹頫相合。《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饯春会,“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查黄历,在整个清朝的近三百年间,只有一个年份的“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交在“未时”,那就是康熙四十五年的1706年,此年曹頫正好十二三岁。这是作者在小说中透露的唯一一个历史现实中的年代,正是曹寅长女1706年出嫁为妃,康熙1705年和1707年连续两次南巡(脂砚斋语:“省亲实写南巡”),曹家最兴旺热闹的时候,小说中描述:“热闹到不堪的田地”。
四、年代、年龄和方言词汇证明作者是曹頫
《红楼梦》是曹頫人生从天堂到地狱的一个梦,他也是那个神秘的作者“石头”,“作者自云”:小说故事不但是自己经历过的,且“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是作者准备写书的动机和缘由,而曹雪芹要写书需20几岁动笔。曹頫以脂砚斋等化名二十多年的时间批书达五次以上,他强调的作者“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书之本旨”正是自己的写照。庚辰本等版本是他的原笔亲抄。曹頫当了和尚,《红楼梦》还有两个名字分别叫《石头记》和《情僧录》。《石头记》由曹頫原著,《红楼梦》为曹頫、曹雪芹合著,曹雪芹是第二作者,也是“传书人”。清朝大文学家袁枚称《红楼梦》作者是曹寅的嗣子,曹頫正是曹寅的嗣子,即过继的儿子。作者见证过康熙南巡,康熙1707年最后一次南巡时,曹頫正是十二三的年龄,而曹雪芹尚未出生。
后四十回是作者的原作,曹雪芹1763年去世的十年前,脂砚斋于甲戌1754年就已经开始《重评石头记》了。脂砚斋初评之前,曹雪芹的五次批阅增删对后四十回做了较大的修改。因后四十回改动较大,所以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的笔墨较前八十回更多。《红楼梦稿》是所有脂本的祖本,是曹頫和曹雪芹亲笔原手稿,它的原文是由南方人用南方口音写成的,除了“才刚”、“闹热”、“挺尸”、“黄汤”等大量吴方言词汇,作者和脂砚斋一样不会北京话的发音,如在小说中将“宁”说成“能”,“转”说成“展”,“专”说成“端”,“碰”说成“蹦”,“不想一头蹦在一个醉汉身上”,“都”说成“多”,“你多长这么大了?”等等,说明原文作者不精通北京话。
最后补充一句:所提的裕瑞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历史上是真正的国公,和《红楼梦》里的荣宁两位国公是一级的。他的亲舅舅明琳是和曹雪芹经常在一起喝酒的关系极其密切的朋友。所以裕瑞知道曹家花园就是大观园,并知道曹园被姓隋的接手,后来被袁枚买下改称随园。知道曹雪芹的姑姑嫁给了某某王。知道曹雪芹的姑姑们是小说中的元迎探惜,其某叔是贾宝玉。这些与他相隔百年的曹家内幕不是谁想知道就知道的,他还知道曹雪芹长什么样,知道他爱喝南方酒爱吃北京烤鸭。他知道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不是猜的,不是听说的,而是在讲到他读过带脂批的版本时顺口提到的,这比他论证和强调脂砚斋是谁谁谁更可信。
再补充两点:第一点:说说后四十回。
有人可能对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有不同意见,其实这与本帖的主题关系不大,再者说了,曹雪芹都不是原作者了,争论后四十回是不是他写的意义也不是很大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后四十回是原作者写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1、基于我们的常识,前几回交代了十二钗的命运,而在前八十回只死了一个又副钗晴雯,其他所有人物的命运需要在后四十回中体现,“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珠”、“字字皆是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书,不可能连最基本的人物结局都没有。
2、“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问世传奇”,第一回和最后一回明明写着“从头至尾”。3、曹雪芹去世前,脂砚斋已用十几年的时间满含热泪抄评完了四遍,80回的书用毛笔单单抄一遍,就需要一年,这么拼命所抄所评的岂能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他四评时因22回末破失了曹雪芹的诗但雪芹生前没能补上而难过的要哭,却从未对后四十回的存失有任何的遗憾。
4、脂砚斋的批语中屡屡提到《石头记》的人物结局,如贾宝玉入狱,仆人探监等故事,没写完哪来的这些故事。(脂砚斋提到这些情节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实际是被曹雪芹删改掉了,因为太过于写实了。脂砚斋提起这些情节也并非出于多大的遗憾,无非是想透露一下”作者曾经“的写作背景。)
5、清朝人富察明义在1758年时就写下了《题红楼梦》二十首组诗,据最后两首写到了黛玉、宝钗的悲惨命运,红学家们判断,明义读到的是完整的120回《红楼梦》。同时代的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中写道:“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6、程伟元、高鹗在印刷本《红楼梦》程甲本的序中提到:“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
7、程高二人在序中说得很明确,他们的后四十回是据多年搜集的旧书整理补缀而成的,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没说是高鹗续写的。胡适说他们俩撒了谎是毫无证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数年前已将后四十作者为改为”无名氏著,程伟元高鹗整理“。
8、梦稿本是曹頫曹雪芹继续由南京话向北京话修改的手稿,张爱玲评其”吴语特多“,盖有”江南第一风流公子“的印章,该本是完整的120回,程高二人得到后立刻排版印刷了程乙本,该本的后四十回与梦稿本一模一样。
9、曹寅坐船出差在毗陵驿遇到下雪,被写到书中贾政坐船出差在毗陵驿遇到下雪,这一回是第120回。
10、在所有版本前80回中,都没有贾兰是遗腹子的说法,但第120回却透露贾兰是遗腹子。遗腹子是个绝对可遇不可求的身份,一万个家庭出不了一个遗腹子,贾家有,恰恰曹家也有。
第二点:说说大观园的故事。
首先说说贾府,贾府的原型即南京的江宁织造府,贾府里的“梨香院”原是“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可见贾府是坐老宅。曹府即江宁织造府确实也是一座老宅,而且相当老,它原是明朝开国功臣诚意伯刘伯温及其后世子孙的住所,规模不少,位于两江总督府即后来的天国天王府即今天的南京总统府的右前方,位置上和总督府的关系相当于人民大会堂对应故宫一样,目前已在原址建成江宁织造博物馆,对外开放。如果大观园一定有原型的话,那一定是随园。因为曹府处在市中心,后面就是两江总督府,不可能像小说里那样随心所欲地在府后圈几里路长的大园林。脂砚斋也说:大观园是有原型的,而且水都是活水,他还说,因为园子很大,现实中园子里的众多建筑其实都在园子的一角。
小说里大观园的山给我们的是假山的感觉,但你如果细读那不是假山,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山:大主山。大主山的原型就是南京的清凉山,随园也就是曾经的曹家西花园位于石头城(注:狭义的石头城是城中城,在南京清凉山一带)清凉山的余脉小仓山,小苍山又分南北两脉,随园的主体是在平缓的小山谷中。江南的苏州园林再美也有没有袁枚大量散文所描写的随园美,因为随园有山。袁枚在《随园记》中写到:“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随园也是一座老园,明末是吴应箕的焦园,后来辗转为曹寅所有,曹寅曾无数次对其进行了细致描写: “老石盘陀,空廊窈窕,几人来宿西轩。......山花山鸟,皆得最初禅。” “ 还记西轩昔游”,《戏题西轩草木》:“黄梅花对白梅花”、“屋角梅枝照夜明”。《和安节咏西轩竹》:“眼见去年笋,耳添清夜音。”“六月西轩无暑气,晚塾儿归,列坐谈经义”。《月上归至西轩》,《蓼斋过西轩拈闲字》,《留别西轩》, 《题西轩竹,得幽字》, 《阻风寄西轩诸友》 、 《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姪寄西轩诸友三首》。为何大观园里的竹笋多得吃不了还用来卖钱?因为曹家西花园里的竹子太多了。
小说中王熙凤说过一句话:“再过两年再省一次亲,只怕就穷精了。”脂砚斋曾说:“省亲实为南巡”。康熙最后三次的南巡分别在1703、1705和1707年,两年一次。曹寅除了支付巨额的接待费用之外,为了接待康熙的千人南巡队伍,就在这几年,还花费不少对西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1706年前后建好,“山谷松阴冷……来往西轩复整”。
《红楼梦》在描述热闹的大观园时,透露“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经查黄历,300年的清朝只有一个年头的四月二十六日的“芒种”交在“未时”,这一年正是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此时的曹頫正十二三岁。曹寅诗中透露西轩里住着不少人, 《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寄西轩诸友三首》,“四侄”即曹頫。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就发生在1706年到1709年这几年的时光中,这是一段美好如梦的时光。为什么以后就不美好了呢?因为在1709年,曹頫的妹妹远嫁给了蒙古王子,姐姐们妹妹们各奔东西,人走楼空。也是在1709年曹寅事发,与李煦亏空三百万两被参劾,曹寅“名利大灰”,天天想着如何还钱,对风花雪月园子的维护就顾不上了,最终荒废。《红楼梦》是曹頫年少时与姐妹们在一起的一个真实的梦。小说中的一干人等最终也都搬出了大观园,荒凉寂寞冷,王熙凤带人去捉鬼。王熙凤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因为脂砚斋帮她点过戏。正因为有了曹家的西园,也才有了脂砚斋诸多有关大观园批语中的“有是人”,“有是语”,“有是事”,而且,提起“西”字就哭。
袁枚、裕瑞、明义异口同声都说南京的随园是大观园,由以上所述来看,他们不是瞎说的。这也对应上了裕瑞所说贾宝玉的原型只能是曹雪芹的叔父辈人,元应叹息是其姑辈人,因为曹雪芹十二岁的时候曹頫已经入狱,此后迁到北京,没有在大观园生活过的经历。袁枚对曹家是比较了解的,他买随园时曹寅已去世近四十年,但他知道曹寅出门爱带本书,他说是曹寅的儿子雪芹写了《红楼梦》,曹寅后来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曹頫,袁枚说:“对对对,就是曹寅那个过继的儿子曹公子,而且曹公子少年的时候在秦淮河作诗很有名,不过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袁枚说这话的时候已八十多岁,他和曹雪芹是同龄人,曹頫那时若还活着,确实是一百多岁的人了。
袁枚了解曹家,除了买了曹家曾经的旧园之外,还与他的老师两江总督尹继善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两人在南京好得不行,三天两头都要见面对对诗,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尹继善曾是怡亲王胤祥的秘书,胤祥是曹頫生命中的贵人,两人在康熙后两次南巡曹頫还是少年时就在南京相识,交集颇多,胤祥对曹頫的呵护之情连雍正也很感慨。乾隆读过《红楼梦》,他的《红楼梦》来自于皇八子永璇,永璇的嫡福晋正是尹继善的女儿。尹继善在南京前后待过30年,又有胤祥的关系,因而袁枚对曹家、对《红楼梦》的了解多半都来自于尹继善。
年龄更小的明义和袁枚是笔友,他曾在随队出差到南京时专门赴随园参观过,一睹了现实中大观园的风采。可惜当时那几日袁枚不在家,明义只题了松竹梅兰四首诗而去,袁枚为二人没能相见而遗憾,只从家人口中知道明义长得很帅很有气质。更遗憾的是他们错过了探讨《红楼梦》与大观园的机会,否则,《红楼梦》的作者可能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问题,红学也就不会是如若江湖一般的红学了。
----------------------------------------------------------
有人或许会问,红学家根据一些理由咬定曹雪芹就是作者,那该如何看待曹雪芹?
1、曹雪芹不是原作者。仅举一个理由:甲戌本《凡例》明确说《石头记》中的故事是作者亲身所经历的,但曹雪芹十二岁时家败, 十三岁迁回北京,一家之主曹頫一直在坐牢,曹雪芹没有这种经历。
凡例就是“前言”的意思。
脂砚斋批语中在大观园里“作者曾经”、“经过见过”、“有是人”、“有是语”、“有是事”而且还见过康熙南巡的那种经历,曹頫是个六品官,在曹雪芹二十多岁时才被赦罪,曹家在北京没有大观园。曹雪芹还没出生,不可能见过南巡。
2.曹雪芹是第二作者。他有用十年时间将《石头记》增删五次之功,增删了多少内容尽可想象,而且大量的诗是他做的。正因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对《红楼梦》的创作很重要,而且书是他传出去的, 被后人误认甚至咬定他是原作者也是正常的。
有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研究者认为,原作者在幕后不愿意露面,将曹雪芹推向前台,并以脂砚斋之明故意说雪芹是作者,为自己找个替身。但学术毕竟是学术,解释不能太笼统,脂砚斋还真没说过曹雪芹是作者,而且也从不把曹雪芹当作者看,他经常提到"作者"二字,但从不将“雪芹”与“作者”画等号。他对作者称“兄”,对雪芹用“命”字。
曹雪芹被红学家认为是作者的主要根据是脂砚斋的批语,最重要的是如下几个,然而这些理由都是一种曲解或误解:
1)、脂砚斋“余谓雪芹撰此书”。论者在此处犯了断句错误,全文是“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该批语题在雪芹所做第一首诗的后面。在原手抄本上,“撰此书中”和“亦有”之间有空格。
2)、“书未成而芹逝矣”。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书于1754年,而曹雪芹1763年才去世,也就是说书至少在曹雪芹去世的十年前就写完了,否则何来“重评”二字。“书未成”并非“未写成”是“未评成”。这句话是1774年提在甲戌本中,同时在“四评”庚辰本中也有,因纸张破损,一组中秋诗谜破损,故等雪芹来补,但未及补上,雪芹死了。故不是书未写成而是“四评”未评成。
3)、脂砚斋提到雪芹时,基本都与诗有关。“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同样也是,全文是“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脂砚斋经常夸雪芹诗写得好,但从来没夸过雪芹小说写得好,而夸“石兄”、“石头”、“玉兄”小说写得好。
4)、“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首先要更正,原手抄本并非“然则”而是“然后”,这个两个词意义很不同。该批语并非题在“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处, 而是题在“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上面的眉批,这条批语针对的是脂砚斋而非雪芹。“开卷至此”就是至“仍用《石头记》”这句话,到这里楔子就写完了。该句式是疑问句,而不是反问句。其实答案很简单,“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是脂砚斋撰,您瞧,连书名都是他刚定的。狡猾的不是曹雪芹,而是脂砚斋。 他明说:“恣意游戏于笔墨之间,做人要诚实,为文要狡猾。”
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是错的,说他是原作者也是错的,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则红学全是死结,以至于研究出来六十多位作者。曹雪芹是非常重要的《红楼梦》的第二作者,还是”传书人“。假如你能真正理解曹雪芹与《石头记》、《红楼梦》的关系,红学中所有的疑问和矛盾都将迎刃而解。
--------------------------------------------------------------------------------------------------
再聊几句红学和红学家。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几句台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和《红楼梦》的结局一样,这几句话也将是红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假如曹雪芹真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那红学的高楼顷刻间便将倒塌。楼塌了,几乎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所以要撑着,但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红学家是如何解释曹雪芹作者的证据与史料的矛盾呢? 要从红学分三派说起:
第一派:曹雪芹写实自传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家属于这一派
这一派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己的故事,即“石头”=“石兄”=“宝玉”=“玉兄”=“作者”=贾宝玉=曹雪芹。
但后来的史料发现证实,曹雪芹年少时的家境很凄惨,与贾宝玉完全不相符。周汝昌、刘心武的解释是:1736年乾隆上台后,身为六品官的曹頫出狱后官复原职,曹家突然又发家了,在北京建了大观园,曹雪芹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了三年,三年后再次被抄家,《红楼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三年”中。但史料中无任何曹頫复职等等的记载,相反只有曹家三百多两银子还不上被豁免的记载。周、刘二人辩称,历史资料本来是有的,都被乾隆给销毁了。
第二派:曹雪芹天才想象派,今天中国红学会多数的红学家属于这一派
这一派认为,周汝昌、刘心武的说法完全是捏造史实的无稽之谈,小孩都不会相信。他们的抗议使得刘心武的《百家讲坛》停而又播播而又停。这一派的观点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没有原型,是曹雪芹根据父母辈讲的故事凭自己天才的想象力写成的,写的并非自己的故事。应该说,在曹雪芹无法“作者曾经”的情况下,这种解释是较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毕竟这一派没有编造史实。
第三派:作者非曹雪芹派,戴不凡等少数红学家和众多的红学研究爱好者属于这一派
这一派认为,曹雪芹作者说的证据中的矛盾太多。
1、 袁枚证据的矛盾:胡适将曹雪芹判定为作者是以袁枚的记载为主要证据,袁枚是说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但他说曹雪芹是南京秦淮河边写诗的曹寅的嗣子。
2、结论与史料的矛盾:红学家们很看重裕瑞的文献记录,却无视裕瑞关于曹雪芹仅是批阅增删者身份的记载。
3、天才想象说与史料的矛盾:袁枚、明义、裕瑞等清朝人都说大观园有原型,是随园,裕瑞还说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叔辈人,元迎探昔是其姑辈人,脂砚斋还给王熙凤点过戏。要证明《红楼梦》没有人物原型,需要证明这些说法都是错的,但红学家们却无法证明。
4、《凡例》中“作者自云”明确称《石头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红学家却无视《凡例》的存在。
5、红学家引用脂砚斋批语的矛盾:以曲解脂砚斋的某些批语作为曹雪芹著作权的证据,但却漠视脂砚斋大量关于“有是人”、“有是事”、“有是语”、“身经目睹”、“作者曾经”、“作者亲历”的批语。
脂砚斋所有版本中8000条批语所一再强调的中心思想有两点:
(1) “石头”=“石兄”=“宝玉”=“玉兄”=“作者”=贾宝玉
(2) 《石头记》=“作者曾经”+“作者痛哭”
也就是说,脂砚斋笔下最为强调的一点就是:《石头记》是贾宝玉原型哭着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书,“哭成此书”,“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珠”。
6、没经历过那样的生活,真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吗?这是很多人所质疑的。脂砚斋说不能!他说“非经历过写不出”,还举了个可爱的例子:
“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在红学界的三个派别中,最不靠谱的就是天才想象派,他们既在学术论证中罔顾史料和事实得出了偏颇的结论,搞错了原作者,又在小说文本和脂批研究中没能读出《红楼梦》是一本具有自传性的小说。
写实自传派比天才想象派可贵的地方是,他们读出了《红楼梦》是一本具有自传性的小说,只是叔冠侄戴将作者的桂冠戴到了曹雪芹的头上。正因为这一派太认为小说具有自传性,又太爱曹雪芹,由此才编造了历史以“让曹雪芹经历经历”(蔡义江语)。
红学的“朱楼”要塌,就塌在“曹雪芹写实自传派”和“曹雪芹天才想象派”上。正是众多业余研究者对红学家们的不信任,由此才研究出六十多位作者。
当然,非曹雪芹派也不完全靠谱,因为曹雪芹是第二作者,第二作者也是作者。
红楼梦中的药膳还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吗?
中国人讲的是药膳同源,《红楼梦》中对膳食特别讲究,而养生之道也完全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来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加之爱放纵自己,更应学学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里对于吃,讲的是“食饮有节",吃七分饱,让身体的器官得到休息,适当饿肚子能保持全身经络通,气血活,组织器官功能旺盛。如果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就容易引起感冒,适当饿一饿,清一清肠胃反而利于身体恢复健康,饿是一种养生法。
《红楼梦》中多处提到生病后,要清清静静的饿,绝不让吃荤腥。
第二十一回,湘云来了,黛玉耍小脾气怪宝玉跟湘云玩,宝玉自是伏小做低哄了半天,黛玉转移话题: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暴燥就脱了。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陪着逛了一天园子,第二天就欠安,王太医来看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就好了!奶子抱了大姐出来,让王太医也瞧瞧!王太医诊了脉,看了舌头,摸了头,说:我说了姐儿又骂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
“慧紫鹃情辞试宝玉"后,宝玉发了疯魔病了,也是清淡的养,几天后好了,送来的食盒打开时,还是四样小菜,但有一碗鲜笋火腿汤。“鲜笋火腿汤"不放盐,靠火腿的咸味来提鲜调味,一荤一素搭配,不油不腻,鲜香无比。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各种美色,但吃的时候都是根据各人体质需要,比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每天卯正二刻就去宁府点卯,在家梳洗完后,吃的是奶子粳米粥,别看简单,其实最养人,养颜,养精神。还有秦可卿病时,贾母送去的是枣泥山药糕,而枣泥山药糕易消化,味清甜,适宜秦氏这种久病体虚之人食用。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贾母交待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又让湘云宝钗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贾母说的很对,因为螃蟹是寒凉之物,宝钗更是把它写进了诗里: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至于红楼美食食,书中记的很多,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刘姥姥吃的茄鲞,"鲞″就是切成丁的腌制食品,茄鲞就是茄子干,但贾府的茄鲞可不简单。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只有摇头吐舌的份: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最后摘录《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语送给大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形与神能俱,而尽终其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