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桑树根皮怎么吃?
桑白皮有清肝明目功效煲凉茶有清肝火作用
护肤品中的桑白皮精华有什么效果?
护肤品中的桑白皮精华效果具有美白淡斑、柔嫩肌肤的作用。这款产品可以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并且给皮肤补水保湿,从而改善皮肤暗黄粗糙等问题。
桑叶泡茶喝是晒干还是新鲜的好?
我相信每一位男性从小时候都养过蚕宝宝,小时候的自然科学课都会讲到蚕宝宝的从出壳到吐丝结茧的整个发育过程,老师都会要求我们试着养一养蚕宝宝,大家都知道蚕宝宝最重要的食物就是桑叶,这是每个男孩小学时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在我对大学前,我以为桑叶仅仅只是蚕宝宝的食物这么简单,其实整个桑树都是宝贝,桑树很多部分都能入中药,桑树结的果实又叫做桑葚,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用,在临床中常常用来治疗眩晕耳鸣,津伤口渴,阴虚便秘等问题。桑树枝其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利关节功效。就连大家看不起的桑树的根与皮都有药用作用,比如桑树根皮,叫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在儿科治疗感冒、咳嗽病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今天我要讲的桑树叶都是一味不错的中药,在传统认知中,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功用,在治疗疾病方面,我们常常清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晕头痛,肺热咳嗽等疾病,除了当做药用外,可以作为茶叶慢慢饮用。很多人认为,所有的东西像蔬菜一样,越新鲜,营养成分保留越好,对于茶叶也应该是泡新鲜的茶叶才好。最好生吃才能最大程度吸收营养素,保持健康。大多数情况下,在蔬菜中这种认知是正确的,很多时候也有很多例外,并不是所有蔬菜都能生吃,比如四季豆、黄花菜、菠菜等都是不适合生吃的。而今天讲的桑叶泡茶是否能够新鲜喝呢?我个人的观点是不适合新鲜泡茶,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新鲜的桑叶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最适合人体的。经过茶农千百年规律,如果把新鲜的茶树叶采摘下来泡新鲜茶叶,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鲜茶叶中含有各式各样的生物碱、鞣酸、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导致人体胃肠道不适。因此在千百年的茶叶历史中,为了解决新鲜茶叶不能直接泡茶和容易腐烂变质的问题,极具智慧的茶农对于茶叶进行特殊而精密的加工方法—杀青;所谓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破坏茶叶中的新鲜组织,同时减少茶叶中所含的各种生物碱、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减少茶叶中的水分,这样可以解决因新鲜茶叶饮用带来的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有利于茶叶长时间保存。因此新鲜桑叶也会存在新鲜茶叶不适合直接泡茶饮用的问题,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桑叶中可能存在着农药残留、细菌滋生的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因此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新鲜桑叶最好不要直接泡茶,可以泡加工好的桑叶茶,这样无论是从味道口感上,还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都是最有利于人体的。本人中西结合男科研究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目前在三甲医院工作,关注@中西结合男科廖医生,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养生,请各位大佬关注我哟!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受益💖桑树皮和桑树叶煮水喝?
桑树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对于古代先民以及现在我们的衣食医药都有着一席之位,可谓一树都是宝啊!桑葚子可以吃,并有补肾之功;桑叶可以养蚕,蚕丝织布,供穿衣,还能药用;桑树皮、桑树根都有各自的功效,治疗疾病。在此为大家浅谈一下桑树皮、桑树叶。桑 树
一、先谈一下桑树皮:桑树皮在中医上又称桑白皮。
1、看一下古代文献对桑白皮的记载:
《药性本草》中指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本草纲目》中指出:“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可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在《药性本草》中指出了桑白皮具有治疗咳喘肺病,又有利水道,治疗水肿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可以看出桑白皮还具有泻肺火的作用。
2、再看一下桑白皮的性味与功效:
桑白皮性甘、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清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桑 白 皮3、桑白皮煮水喝有如下好处:
(1)、治疗咳嗽憋喘:桑白皮性寒能清热,又归肺经,故能清肺中之热,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憋喘,咳吐黄痰,咽喉干痛,面红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可与黄芩、瓜蒌、川贝、栀子、知母等清热化痰药物合用,治疗肺热咳嗽,如《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
肺热咳喘相当于西医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咳吐黄痰,面红身热、咽喉干痛,咳嗽憋喘的肺热证候。(2)、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桑白皮归肺、膀胱之经,有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治疗面部浮肿,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生姜皮等合用,利水消肿,如《中藏经》无皮饮。
治疗水肿,相当于西医急、慢性肾炎,慢性心功能能不全;治疗小便不利相当于治疗男性前列腺增生症或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有等待,尿有余沥,尿不尽,或小便不通,通常要与其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红花等合用,运用桑白皮利肺气,就是中医上讲的“提壶揭盖之法”,利肺气以通调膀胱之气,以求小便通畅。桑 白 皮二、再谈一下桑树叶:桑树叶在中医上叫桑叶。
1、看一下古代文献对桑叶的记载:
《本草经疏》中指出:“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
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桑叶甘寒能润肺清肺,又能明目止渴,凉血止血的作用。
桑 叶2、再看一下桑白皮的性味与功效:
桑叶辛、苦、甘、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的功效。
3、桑叶煮水喝有如下好处:
(1)、治疗感冒:这里的感冒是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头痛、咽喉肿痛、鼻流黄涕,咳吐黄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常与菊花、薄荷、杏仁等疏散风热之品合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风热感冒相当于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2)、治疗干咳无痰:这里的干咳就是秋燥咳嗽,属于燥热伤肺,引起的干咳无痰,或吐少量痰,咽喉干燥,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常与石膏、麦冬等清热滋阴之品合用,如《症因脉治》清燥救肺汤。也可以治疗肺热咳嗽,咳吐黄痰,咽干咽痛,头痛身热等症。
冬 桑 叶 秋燥咳嗽相当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3)、治疗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桑叶清肝明目,疏散风热,可用于治疗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双目痒痛,羞明流泪。或者风热上饶引起的眼干眼痛,头痛头晕等症。
目赤肿痛相当于西医流行性(病毒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4)、治疗出血证:桑叶甘寒,可凉血止血,用于衄血、咳血等症。
另外桑叶可以煎水洗眼,治疗眼疾,桑叶蜜制可以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桑 叶 茶 以上浅谈桑树皮、桑树叶煮水喝有哪些好处,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不过中医上讲,“有其病用其药,无病不用药”。虽然桑树皮、桑叶都有很好的药用与养生价值,但药都有寒热之性,无病或长用都会影响身体,切勿盲目使用。(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欢迎转发帮助更多的朋友!)
桑叶泡酒有什么功效?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跟药学博士从百草故事学习百草功效。
早上跑的时候,跑到一墙脚下见满地的黑紫色的果子落在地下,抬头一看,竟然是一颗桑树,满树的墨绿挂满了黑紫色的桑葚。所以看到这个问答,禁不住就想回答下。
我们先从一个桑叶的传说故事来认识桑叶有什么功效,再看看历史上桑叶都有哪些泡制方法,然后去了解桑叶泡酒的功效。
严山寺游僧和桑叶治病的故事传说,在宋代时期,严山寺这天来了一个游僧,只见他身体瘦弱饮食也很差。每天上床睡觉后,会发现浑身出汗,醒来后衣衫尽湿,就连盖的被子和身下的草席都湿透了。而且,游僧还告诉寺里好奇的和尚说自己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虽然一直遍寻各地医治,但从未彻底治好。
游僧的这个情况,不知怎么就传到严山寺的监寺和尚那里了,就过来对游僧说:“你别担心,我知道一个法子,是我家祖传下来,我看治你的病肯定惯用==管用,还不用化一分钱,也没有毒,你可愿意试试?”
游僧听了自然乐意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监寺和尚就和游僧一起到寺外的桑树下,正好趁太阳未起晨露未干之时,采摘了几把桑叶返回寺中,告诉游僧焙干后研末,每次服用两钱,用米糖温服,每天一次。
游僧按照监寺和尚的方法连服几天后,困扰他几十年的顽疾竟然好了。
游僧和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很是佩服监寺和尚医术高超药到病除。
再后来,这个用桑叶医治盗汗的方法,还被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中:“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桑叶研末可以医治盗汗。
那除了这个功能,桑叶还有哪些功效呢?
“神仙草”桑叶桑叶,是桑科桑属植物的干燥叶,还可称作黄桑、家桑、荆桑、铁扇子等。
对于桑叶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在其中被列为中品,称桑叶为“神仙草”,记载桑叶性寒,味苦、甘,归肺、肝经。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桑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
我国作为栽桑大国拥有着丰富的桑叶资源,作为卫生部门公布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桑叶有着很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关于桑叶的功效,可见下面的中医中药古籍中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桑叶:“除寒热,出汗”。
唐代的苏静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中记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唐代孟诜编撰的《食疗本草》中记载:“止咳”。
唐·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记载:“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之细挫,大釜中煮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清代医家严洁、施雯、洪炜等共同编撰的《得配本草》中记载:“清西方之燥,泄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著的《药性切用》中认为桑叶“入肺而清肃气化,除烦退热,为肺虚挟热专药。”
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著的《本草求真》中记载:“清肺渴胃,凉血燥湿。”。
清代的一家陈士铎认为桑叶有补益作用,他在《本草新编》中说到:“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人可以扶衰却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
陈士铎还认为桑叶补益作用超越桑葚:“桑葚,专黑髭序,尤能止咳润燥,填精益脑。此三品相较,皮不如葚,而葚更不如叶也。”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桑叶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槲皮素、芦丁、一槲皮素和黄芪甲苷等)、生物碱类、多糖类、萜类和有机酸类(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类、微量元素等。
基于桑叶含有的有效成分,现代药理表明,桑叶具有抗糖尿病、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心血管和心脏的保护作用、抗炎抗菌、抗氧化作用等。
那桑叶泡酒有什么功效呢?这就要从桑叶的炮制方法说起——
桑叶炮制方法和桑叶泡酒的功效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桑叶在秋天霜降以后采摘,认为桑叶“老而经霜者佳”,所以把入药的桑叶叫做“冬桑叶”、“霜桑叶”或“经霜桑叶”。
但是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霜前桑叶中芸香苷含量明显高于经霜桑叶中芸香苷含量,从而认为桑叶霜后采摘似乎不是很妥当,但桑叶尚含多种成分,其余成分霜前霜后的含量还没有完全稿明确,所以目前位置桑叶在采摘时间上存在着诸多争议。
关于桑叶的炮制方法,在唐代就有了记载,以后各代逐渐增多对其炮制方法的记载,主要方法有炙、烧、焙、蒸、炒等法;每一法又有加辅料与不加辅料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桑叶烧灰存性、炙桑叶、炒桑叶、蒸桑叶、蜜桑叶等,其中最常见并沿用至今的炮制方法有炒制和蜜制。
对于桑叶泡酒,古籍文献少有记载,但对于酒拌桑叶后再蒸的目的,是可以缓和桑叶的苦寒凉性,以便那些脾胃虚寒的人服用。
其他的炮制达到的效果如下——
桑叶烧灰主要为外用。
米饮调服可增强桑叶清热作用。
芝麻拌蒸桑叶多用于肝肾阴虚证。
蜜桑叶增强其清肺润燥之功。
炒桑叶不仅能缓和其寒性,还能增强收敛止汗之功并兼有补益作用。
上述各种炮制品功效均有所不同,对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加以整理与继承,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手段以及临床实践进行验证,吸取精华并发扬光大。
至于桑叶泡酒,除了具备桑叶的功效外,还缓和了桑叶的苦寒凉性,以便更多人适合服用。
最后,我来说一说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桑菊饮。
几种桑菊饮的妙用桑叶、菊花皆甘寒体轻,均入肺经,但只有桑叶主入手太阴肺经,兼入足厥阴肝经,散风为强。
菊花主入足厥阴肝经,兼入手太阴肺经,清热力彰。
桑叶和菊花,二味协同为用,并走上焦则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同入下焦则清热平肝,益阴明目、
历史上桑菊饮记载于好几个古籍中。
温病学家清代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里记载的桑菊饮比例为5:2,主治风温初起。
清代医家何廉臣所著的《重订广温热论》里记载的新加桑菊饮比例为2:1,主治风温致痉证。
现代老中医蒲辅周所著的《蒲辅周医疗经验》里记载的加味桑菊饮里比例为1:1,主治风热闭肺证。
从上面的桑菊饮小小一方的变化来看,比例不同治疗的疾病就有所区别,所以题主的桑叶泡酒,尽管有养生的作用,但个人认为还是通过专业人士辩证调理的为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要为自己负责。
总不能拿听来的认为正确的方法就盲目的在自己身上大胆的尝试吧。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