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顺口溜,慢火煲汤时间越长越有营养?
谢谢邀请。首先,想先明确一点,单纯喝汤并没有多少营养物质。研究发现肉汤中的营养成分只有肉中的1/10左右,甚至更低,主要营养成分还是在肉里。还有人想通过骨头汤来补钙,可惜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骨头中钙是大多数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在水中基本不溶解(汤中的钙含量一般在6.7mg/L左右,而牛奶钙含量约在1000mg/L),所以想补钙,牛奶靠谱多了。
那喝汤有什么好处吗?最重要的当然是好喝呀!汤中有含氮浸出物,还有一些挥发性成分中醇类、醛类和酮类,闻起来香香的,对食欲有促进作用;部分术后病人,可通过汤补充点水分,盐分,调节一下口味;乳母适当补充汤水,可以增加泌乳量。
接下来,回到正题,煲汤时间是否会对汤中营养素(虽然少的可怜)有影响,让我们一本正经的来讨论一下。如果你用的食材是些蔬菜,那煲汤时间越久,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损失就越多,因为它们不耐热。如果你用的食材是鱼,小排和禽肉类的话,煲汤时间越长,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确会增加,尤其是蛋白质,但是与肉相比还是微乎其微,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煲汤时间太长,小分子的风味物质易逸出损失,鱼汤只剩下鱼腥味,肉也变的过于烂软,不好吃了(这才是我喝汤的主要目的好不好)。
那煲汤时间多久比较好呢?大多数研究发现煲汤时间在1.5~3小时之间比较适宜,兼顾营养与口味;用高压烹饪的话,可以缩短时间;蔬菜尤其是叶菜类应最后再放。
最后,建议喝汤也要吃肉,要口味也要营养。爱喝汤,但又想要减肥的,可以在饭前20分钟喝点汤(有研究发现这个时间效果最佳),可以抑制食欲,当然前提是你得控制总能量啊!
注:图为网上来源,若有侵权,请及时与我联系
参考文献:
[1] 吕广英,丁玉琴,孔进喜等.加工方式对鱼骨汤营养和风味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123-127.
[2] 穆华荣.鸭汤熟制过程中营养与风味特性的变化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6,41(7):115-119.
[3] 唐学燕,陈洁,李更更等.加工方法对鱼汤营养成分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8,(10):248-251,255.
[4] 瞿明勇,张瑞霞,赵思明等.工艺参数对排骨汤营养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7,(12):123-126.
[5] 李君,方忠祥.食用醋酸对骨头汤中钙离子含量影响的探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18(4):11-12.
[6]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上党战役中的感人故事?
老爷山上党战役中,邢家庄青壮年民兵随部队参战,繁忙支前,他们为战斗胜利作出贡献,事迹感人。
当时襄漳县抗日民主政府,屯留县民主政府,太岳区党委、军区领导对这个战火下的前线村庄支前工作给予肯定和好评。
这些曾参加抗战,紧随在攻打老爷山战役的解放战争第一仗中,经得起战斗考验的热血爱国青年民兵和边村党员干部们,他们平凡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在当地百姓夸赞方面每个人都有个外号,如边村干部邢文虎智勇双全是支前民兵的主心骨;能文能武邢振统自编支前顺口溜,为战地宣传员;性情悍猛冲锋在前邢广庆,机智勇敢邢逢金,任劳任怨邢逢俊,吃苦耐劳邢陈山,身高力大一个顶俩的邢青山;孤胆冒险邢保山,舍身敢冲邢建臣,机智灵活郭明清,自告奋勇邢白苟,憨胆硬拼李仁堂,无所畏惧邢仁虎,能谋善断邢祥奇,临危不惧王保珍,胆大心细邢安祥,精打细算邢七孩,伙夫精细邢昆山,老当益壮郭来虎,区干部邢金虎指挥果断英勇善战。
还有女汉子大脚板五朵金花杨三女、宁富娥、牛桂英、王香莲、毛自珍。支前故事不胜枚举,老爷山战斗的胜利,邢家庄全村忙支前功不可没。
在老爷山战役夺得伟大胜利之后多少年里,该村的支前故事,人们把他编成顺口溜,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成为老爷山地区群众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叙事的主要话题,可歌可敬、流传至今。
1947年2月,村里这批青壮年经历抗战时期艰苦的磨练、老爷山战斗的洗礼,纷纷报名应征参军,决心跟随刘邓大军打天下、求解放,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姐送弟、儿女送爹、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应征动人场面。
从这个村走出去的有一门两虎邢金虎、邢三虎,有邢勤虎、邢仁虎、邢振统、邢广庆、邢建臣、邢逢金、邢保山、李仁堂等十余名青壮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屯留县政府输送到第二野战军部队5000余兵中一名战士,他们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乡,随军到晋南、豫西、大别山、淮海等战场参加战斗,他们在部队中分别编制到各师、团,当上骑兵、侦察兵、操炮手、机枪手,以及后勤运输兵和给养员。
村里这批南下兵中,邢建臣所部渡过黄河在打豫西战斗中炸断右小腿致残,为三级残废军人。邢勤虎在抢渡黄河中不识水性,抢救上岸,留在当地治疗。邢振统分配到运输营当了运输兵,部队短暂集训,跟车两三个月,便独自驾驶大卡车上路执行运送物资任务,冒着枪林弹雨,严寒酷暑,泥泞道路驶向前线,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军运任务。
邢广庆分配到42师骑兵营,他英勇善战,威猛强悍,身体多处负伤,体内弹片置留终生。邢仁虎在淮海战场遭炮弹轰炸粉身碎骨壮烈牺牲。他们跟随大部队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横渡长江天险,打到江南去,乘胜前进,南北转战,浴血奋战,参加东南大决战,解放大西南,扩大解放区,开辟根据地,攻破一座城,就地建立新政权,在艰苦的条件下和恶劣的环境中,出生入死,打土匪,斗恶霸,捉敌特,巩固人民政权,为彻底解放全中国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一切,战场上个个立功嘉奖。
在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他们经历了战火生死的锤炼,经得起党和人民对自己严峻的考验。解放后,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继续发扬部队的艰苦奋斗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发光发热。
邢家庄村是老爷山东南山腰间的一个传统村落,余吾镇北一个自然村,距老爷山约六七华里,这个村地势偏高,海拔在1100米以上,坐北朝南,依山临沟,三面环岭,一面傍水。村南有一条河沟,名叫前头河,沟尽头有个瓮圪窿那是溪河源头,一股清泉常年流淌不息,顺沟形成一条绛河支流。
这里地势偏僻,环境隐蔽,俗称:山旮旯,古代并州至潞州上党官道,从村旁经过,村南沿着一条沟河岸边古道径直十华里到达余吾镇八路军前方野战医院。村庄上下山通畅,出山便捷,地理条件十分有利,老爷山上党战役主战场伤员急救转送站就设在这个村里。
1945年9月20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屯留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攻破屯留城,顽军抱头鼠窜。由于邢家庄村处于战场边沿,为我军控制地带。9月26日,老爷山战役开战之前,太岳纵队陈赓司令员在县大队干部的陪同下,带领作战部侦查分队20余人,视察老爷山地区作战地形,一早来到邢家庄村,进驻在沟底郭天有一个两进院和东四合院郭广林院内。
在之后几天内,太岳部队主力,陆续从村中路过,向老爷山周边村庄集结。村农救会和妇救会按照上级指示,作为支前重点村,为支援前线忙里忙外,动员家家户户给部队腾房腾窑,碾米、磨面、蒸馍、烙饼,全村人忙着收拾房子,捐粮捐菜和捐鞋。部队三百余人驻扎在这个五十多户人家的小村里,几乎每家都住进了部队,妇女孩子和老人就几户凑在一家住,炕上、地下、柴棚、大门道都住上人。
腾出房子,窑洞让部队战士们住。村里支锅架灶,为部队开水、做饭,煮鸡蛋、红薯、山药蛋和老南瓜,给战士们发干粮,还让战士们热水烫脚,抓紧休息,军队子弟兵和老百姓一片鱼水之情。
为支援八路军攻打老爷山作战,县、区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农救会,组织召开全村战前动员会,认真落实支前工作,干部带头、党员当先、倾村出动,人人参与,积极支援前线。
战地伤员急救转送站,设在村后的老爷庙(关帝庙)里,部队的医疗救护小组驻扎在大庙里,古戏台上设立手术台,施行包扎手术治疗,庙内的东西厢房为重伤员病房,进行临床观察;危重伤员经急诊抢救处理,急速转送余吾镇北街前方野战医院进行救治。
部队医疗小组的军医在乡村大夫斯庚和、贾铁毛、邢马俊、邢如璋等有临床经验传统中医的精心配合下,中西医结合,偏方、土法接骨、按摩均疗效明显。
山上激战,昼夜不停,伤员不断从山上抬下山来,个个精心治疗,有的战士皮外伤,上药包扎后,又跑上山继续战斗。村里备有马车、骡车和驴车,护送危重伤员的赶车人为青壮年人,由村农会主任朱喜孩负责,他们是邢安堂、邢三孩、李法堂、郭合林、邢元眼等,将危重伤员急速送到余吾野战医院。
谁说女子不如男,由村里共产党员妇救会主任杨三女带头,村妇有宁富娥、牛桂英、王香莲、毛自珍等五位大脚板女汉子,组成伤员安置护理组,挨家挨户落实腾出房子、窑洞,安置伤员疗养。她们为伤员送药,换洗绷带,接尿送便,洗脸擦身,不怕脏和累,也顾不得羞,开水喂饭,样样都干,悉心照料伤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们既是护理员,又去帮灶做饭,在她们的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担当起家庭护理任务。
村中青壮年,以前是抗战好汉,今日奋勇支前。由边村主任共产党员邢文虎带队,组成三个担架组,有支前民兵邢三虎、邢勤虎、邢振统、邢广庆、邢逢金、邢逢俊、邢建臣、邢仁虎、邢陈山、邢青山、邢保山、郭明清、邢白苟、李仁堂、王保珍、邢加山等队员,往返穿梭在上山路上,送弹药、运物资、抬担架、背伤员、昼夜兼程,奋勇当先,他们不怕苦,不怕死,跟随部队参战。
这些青壮年民兵在参与战斗支前中的典型代表为:生性威猛邢广庆,深夜行动冲在前;身高力大邢青山,两臂挟着伤员跑下山;能言善语邢振统,谈笑幽默乐观逗趣战地宣传员;大脚女汉子宁富娥,妇女组伤员护理员,忙里抽闲,争着上山去送饭;支前民兵邢逢俊,前沿阵地背伤员,遭子弹打伤左眼,强忍剧痛,舍身救伤员;他们在支前行动中表现突出,事迹非常感人。
10月2日至6日老爷山打援歼敌战,两万余敌人全部消灭,大获全胜。但战斗是残酷的,战场十分惨烈,我军将士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伤亡,阵地上牺牲的战士们不计其数,支前民兵担架抬、民兵背、骡马驮、独轮车推,一个个被接回了村中,安放在八仙庙前广场和关帝庙前一片开阔地里,英烈们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指挥员将士遗体则停放在关帝庙东侧一排窑洞里。由村里邢祥云负责,邢如水、邢生云、邢白孩、郭元林、王栓稳等几位老者轮流看护,为防老鼠挖眼,在停尸场牵来几只猫惊吓,为防狼拖咬,又牵来几只大狗守护。
按照当地风俗习惯,村民们自发地设灵堂、摆供桌、上供品、烧香磕头祭奠英烈,表示哀悼和敬意。每到深夜,部队的大卡车统一将尸体装车,拉向后方安葬。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种植了?
一说起高粱,就能引起很多回忆。
小时候,我们家厢房住了几个解放军战士,那段时间,战士吃不了的高粱米饭就会送给我们吃,可能是那时候生活比较困难吧,感觉高粱米饭真的挺好吃的。
小时候农村种高粱很普遍,可能主要是产量高的缘故吧,不过,高粱也给童年带来了欢乐。夏天捉蝈蝈,蝈蝈笼那一定是高粱杆扎制的。也可以用高粱杆的皮子,编制各种形状的笼子来养蝈蝈。
夏天的时候,小朋友上街,每个人手里都会拎着一个用高粱杆或者是高粱杆皮做的蝈蝈笼,互相比,看谁的蝈蝈笼好看,蝈蝈叫得响。
再大一些,知道高粱可以造酒,那时候的酒,小孩子知道的就说地瓜干酒和高粱酒,地瓜干酒不好喝,闻起来有一种糊锅底的味道 ,而高粱酒,闻起来是一种醇香。
种植高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出土文物,都证明了我国至少有5000多年的种植史,是我国最早种植的谷物之一。
其实,说现在高粱很少种植了,并不准确,当然相比上个世纪,种植的相对少了一些,但是种植面积仍然还是很大。
高粱是世界上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高粱具有高耐热性、抗逆性、产量高、用途广的特点,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等干旱地区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都是我国人民的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我国高粱产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吉林、内蒙古、四川等地。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谷物又是中国人粮食的主体,目前在我国,谷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85%,到2021年,中国的谷物种植面积达100177.4千公顷,产量是63276.1万吨。
随着农业科研的不断拉动,我国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主食也转向了上面所说的“细粮”,人们吃高粱就很少了,主要面向酿造业,这也导致了高粱种植面积一度减少。
近几年,我国的酒业发展迅速,又拉动了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据统计,在2015年,我国的高粱种植面积有424.9千顷,产量220.3万吨。但是,到了2020年,种植面积增加到634.7千顷,产量297万吨。
人们现在认为,高粱很少有人种植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说少,也是我们的主食转向了“细粮”,餐桌上,人们基本上不吃高粱米了。实际上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还是相当大的。
他们是怎么写出这些诗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了我自己:虽然实际年龄不太年轻,将近五十了,但跟古体诗词写作圈里绝大多数都是七老八十的大哥哥大姐姐比起来,肯定是如假包换的年轻人。再说文化,也确实可以和提问者定义的“文化不高”划等号——我的学历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开头的高中毕业生。学历真心不高吧?
但我却能写古体,不,古体只是大概的叫法,我也是通过学习写格律诗词开始才知道,在诗词圈里,格律诗词以前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格律诗词被称为近体诗,我写的其实就是近体诗词,也就是格律诗词。
说到这里,想起刚刚浏览到一位互相关注的叫@李海棠 的友友的一篇文,也在那里说古体近体,其实他没搞懂,按他文里的意思,他也是和题主一样,把格律诗词和古体诗混为一谈了,他所说的近体其实应该是现代自由诗。这里给大家提一下,希望读到此文的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区分。
说句不自夸的话,我的诗词水平至少还是有不少老哥哥老姐姐真心服气的,甚至有几个还要降尊纡贵拜我为师。但我都拒绝了,折不起那阳寿。大家诗友平时私下交流一下,互相取长补短可以,但收徒弟这种事是真心不愿意干的,太累人。有人真心想学,我也会推荐到免费的诗词网校。从我接触格律诗词写作开始就知道有不少诗词网校,比如小渔村,专门教授诗词写作,有免费的,有收费的。各有利弊,免费的好处是不花钱,无压力。但无压力也有可能就无动力,容易半途而废。收费的交了学费心疼钱,也许就会认真学习。
我本人没进过网校,也从来没有拜过师,但有很多诗友,和他们互相交流,也就把近体诗写作那些弯弯道道基本弄懂了。所以会写诗词,并且写的也差不许多,有人喜欢,有人爱戴,也挺不错。
但我怎么就会写古体诗词了呢?我想说的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仿佛天生就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从小就语文和历史学的好,其他学科成绩一般。对课本里的诗词特别喜欢,每一首学过的都会背。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毛主席诗词手迹复印本,傍边有印刷体原文,也不断的拿来读,拿来背,不会的字问父亲,问哥哥、或者查字典。到了初中后跟着哥哥在他工作的地方读书,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更是如饥似渴的读。
特别是读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等的时候,那些景象就仿佛见于眼前,一下子就让我痴迷起来。记得当时还省吃俭用的省下一点饭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几张油光纸,然后裁成作业本大小,用订书机订起来专门做了一个笔记本拿来填词。其实那时候的填词现在想想都想笑,没人教,哪里懂得什么平仄,押韵也是根据河南方言,读音类似比如“风”和“明”都拿来当同一韵使用了。
之所以扯这些,就是想说一下,我对于格律诗词写作是从小就有的兴趣。及至到了高中更是参加文学社,写诗歌散文,乌七八糟啥都搞,也有得过奖,也有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过。后来工作了,整天忙于谋生,反而把这些都丢了。一直到2012年,有了腾讯微博,见到有人在上面发表原创诗词,一时手痒也就经常写一写所谓的诗词混着玩,也会标上律绝或者词牌,很多不懂的微博友友都来捧场点赞转发,三个月还弄了一个万人大群。但当时我是不知道我的那些所谓诗词是不合格产品的,也许那些朋友也不知道,直到后来有个朋友推荐我去红袖添香网站发诗词作品,才知道嗅大了,所有投稿一首都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家后台编辑很认真,会告诉退稿原因,那个字不合平仄,那个韵不对。还让我多去看论坛,并且下载平水韵、词林正韵韵表,告诉我怎么使用。所以我心里对那个不知名的后台编辑一直很感激。
当时想,写了这么多,如果扔了,似乎有些可惜,不如耐下心来,把这些不合格律的都改改吧,就这样一路改一路摸索,也就明白了格律怎么回事,再到诗词群里熏陶,慢慢知道如何对仗如何避免诸如孤平、三平尾、四平头这类诗病。一路不断的打磨自己,也就渐渐在格律诗词的道路上成长起来,也懂得了如何对诗词的所谓病的理论的去伪存真,比如撞韵挤韵之类,开始经常被人吓的一愣一愣的,后来就去买书买资料看,再和一些颇有名望的诗词老人交流,才知道所谓挤韵撞韵并没有文献记载,只是好事者网络发明,当不得真,能避当然避,避不开就不要理会。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我是基于兴趣才爱上的格律诗词写作。正因为兴趣,我才喜欢写,认真学,也就学会了。毛主席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有兴趣,坚持下来,一定能学会。
另外还想说的是“诗有别材,非可教也。”学容易,格律知识就那些道道,老师可以教会你,另外诗词创作技巧,老师也可以教会你,但如何产生自己的诗词立意,是需要培养自己的诗心的。那就是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还有如何丰富自己的文采也是需要自己去大量阅读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
陆游讲“功夫在诗外”,想写好诗,博文强记,生活历练,思考总结一样都不可少。
大家对中医这个职业的看法会不会改观?
不会改观!你看这次某中医在疫情期间投机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疫情初期,靠某院士振臂一呼,双簧连夫妻肺片销售一空,药厂药店某些人大赚特赚。紧接着各种各样的汤剂层出不穷,都声称针对新冠肺炎有接近90%以上疗效,而官方公布的情况却是无特效药,一些人仍然打擦边球,跳梁小丑一般,上蹿下跳,乐此不彼,攻击广大现代医疗工作者,否定呼吸机,否定现代疗法。某排毒汤瞪眼说胡话,号称99.28%的有效率,对自愈患者,喝水也有效。应该承认,中药安慰剂作用还是很强,至少不次于跳舞的大妈。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国对付疫情英明的政策,隔离、戴口罩、检测、封城等现代医学措施。
这种问题在SARS时期,也出现过,但后期,曾一度捧红神药板蓝根及一些排毒汤,这些神药从来没有错过任何疫情,但后来,我们都知道,板蓝根已跌下神坛,真是一地鸡毛啊!这次参与实验的疗法达几百种,有骗取国家科研资金嫌疑,都想浑水摸鱼,蒙骗批文生产,以便获得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