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养生,大家是怎么发现自己血糖高或者得了糖尿病的?
今年是我发现糖尿病整整四十年。1983年之前我在天津一所大学工作,教师不坐班。那时我嘴壮,饭量很大。体重92公斤。业余时间我在一所夜大教法语。其中一位学员是工人医院的内科主任,是天津赴刚果医疗队的队长。以后我们成为好朋友。他经常提醒我当心糖尿病。1983年调到外贸部门工作后,发现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心慌头晕,而且口渴的要命,总是想喝水。我想起医生朋友的话,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于是在单位保健站开了一张三联单(当时看病自己只花5分钱挂号,自己不花看病开药钱,医院凭三联单同单位结账)到毗邻的天津总医院去检查。一验血血糖24,重型糖尿病。自从开始了至今40年的糖尿病之旅。那时还是吃饭有定量,买粮凭粮本的时代。得糖尿病的人不是很多,凭医院的诊断证明,粮管站给补助2斤黄豆和1斤植物油。想想那时政策挺可笑,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限油 限糖,限碳水化合物,可是还是给补助黄豆和植物油。
现在一晃40年过去了。我现在的体重不到67公斤了。血糖一直稳定,基本达标。我的用药是胰岛素优泌乐25+格华止+达格列净。得了糖尿病不要恐惧 ,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要按治病保养的五驾马车去做,一样可以益寿延年。宋美龄,张学良都是糖尿病,他们都活过了百岁。
可以培养一些什么样修身养性的好习惯?
作为一个女生,我时常在想怎样才算活成了一个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想法。这几天突然冒出了这样的思索。
以下算是从身边包括自身总结的几条:
整理房间
家的样子决定你生活的样子,清理房间是让你元气满满的充电过程,扫尘,亦是扫心。把生活过的简单、丰盛、美好,把房间整理得干净、舒适、自在,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熬夜
早点睡,没有什么值得你熬夜,不找你的人再晚也不会找你。肆无忌惮的消耗身体,是对自己最大的不爱惜,也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顺。不管你的梦想有多大,不管工作多忙,也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别睡得太晚,别爱的太满,熬夜是美貌的最大敌人,请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
善待父母
好好珍惜与父母生活的时光,开个天翼家庭云,一家人可以互相分享日常的点滴生活照片或者视频,里面放着一家人的牵绊,不管彼此在哪里都不会再有距离。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父母慢慢老去时,多些细心,多些用心,多点耐心。
懂得放松自己
夏日的傍晚,穿着人字拖出门散散步,在夜幕降临时归家,在月亮未亮时睡下。换上宽松的睡衣,懒散地躺在沙发上,翻翻今早买的CD,看看早早下好的美剧。
有时轻松的慵懒,更显得女人的妩媚与优雅。
情感和经济都很独立的女生更加吸引人
不管家境如何,保持经济独立。一定要有自立更生的能力,不依附于任何人也能潇洒过好每一天的实力。经济独立才能灵魂挺拔,才有底气说:恋一个人、爱一件物,一样,我都不将就。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管工作再忙,也要保持简单淡薄的心境。花心思把专注和爱,都烹调进食物里。
体会人间烟火的小乐趣,身体接受简净的食物,精约而不简略。注重饮食健康,心灵也收获一份简净。
养花
养几盘好花或者多肉,像照顾孩子似照顾它。
看着它开花发芽,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满心的幸福。
培养自己的小爱好
培养自己的小爱好,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努力把每一天都过得新鲜,充满乐趣。也许工作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空间,别忘了给自己开辟一块小小的天地,工作是忙不完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心中有热爱,眼里才会有光芒。
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点相聚
有空多和朋友联系,经历很多事情后你会明白,最终靠得住的除了亲情,都是友情。与其隔着屏幕说HELLO,不如大大方方叫上自己老朋友出来聚聚。朋友圈的一千零一个赞,转瞬即逝,但好朋友相聚的时光,却能真正留在你心底。
旅行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情。在旅行中,和有趣的灵魂相遇,邂逅真诚的故事,在路上过一种很酷的人生。这个世界,有一些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永远遇不见的人......一路上所接触的一切,足矣让你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让你思索,明白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最后的最后,愿所有的女生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鲁迅先生曾经为爱和猪决斗过,还喜欢拿弹弓弹随地大小便的人那里……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火了,历史上许多人物形象都在我们心中鲜活了起来,比如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作家,还是一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人。
鲁迅先生在厦门时,很思念夫人许广平女士。正巧那里到处生长着相思树,他可以看着树以慰相思之情。有一天,鲁迅看到一头猪在啃相思树的叶子,气上心头:相思树的叶子怎么可以被愚蠢的猪啃?于是便和猪决斗起来。
这时有位同事走了过来,哈哈大笑:“你怎么和猪决斗起来?”鲁迅回答:“老兄,这话不方便告诉你……”
鲁迅先生还喜欢给人起外号,他在北大讲课时,有个青年教授川岛留了学生头,他便叫人家“一撮毛”,见面就喊“一撮毛哥哥”。
他写完《中国小说史略》后,特地寄给了川岛教授,还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小诗:
请你
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匯出一只手来,
接收这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我所敬爱的
一撮毛哥哥呀!
鲁迅先生还是一个著名的吃货,在北平居住时,吃过了不下百家餐馆,有名气的,如广和居、杏花村、致美楼、四川饭店、德国饭店等就有65家,有时一个月下了30多次馆子。
他尤其喜欢吃甜食,有一次买了几个大甜梨,吃了一个不满足,半夜里爬起来连吃三个,最后在厕所一泻千里。
还有一次,朋友给他带来一些河南的柿霜糖,鲁迅一吃就停不下来,连吃一大半,半夜里忍不住把剩下的都吃光了。许广平劝他小心蛀牙,鲁迅先生扬言:“嘴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多,还不如趁着新鲜赶紧吃”。
鲁迅先生家里常备着零食点心,但怕客人吃光,“有时委实厉害,往往吃的很彻底,一个不留”,心疼得他不得了。他便把点心换成了花生,洋洋得意,“自去年夏天发明了花生政策以后,至今还在厉行”。
鲁迅先生是个丁克一族,和友人坦言孩子是“累赘之事”,还说丁克是“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但某次“偶失注意,遂有婴儿”。
等生了周海婴后,他立刻化身为“宠子狂魔”,经常在给友人的信里“晒”儿子,聊起周海婴成长的点点滴滴。
他经常吐槽周海婴越来越淘气,“越来越淘气了,真烦,写不下去了,就这样吧”,可栋子却读出了宠爱。
鲁迅先生被友人称为“小白象”,有了儿子后,他就给周海婴取小名“小红象”,还专门给儿子编了首儿歌: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对了,在吃的方面,尤其是吃零食甜品,鲁迅先生可不会让着儿子周海婴。
有一次,鲁迅家里就剩了一块沙琪玛,儿子想吃,他也想吃,看着儿子可怜巴巴的眼神,鲁迅先生煞有其事:“照理你是可以吃的,但就剩这一块,还是不要吃的好”。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当文科教授时,不太习惯那里的气候,而且学校教师宿舍环境实在是太差了。
这样下来,鲁迅也不讲究了,晚上在夜壶里小便,到了白天顺手把夜壶往窗外一倒,尿液被泼到楼下。
但是对于随地大小便的人,他一点儿都不客气。
某次沈尹默去拜访鲁迅,正巧路边有人在墙边小便,他竟然在那聚精会神地用弹弓打那人的生殖器官。
也是在这时候,鲁迅正和周作人住在绍兴会馆,晚上有发情的猫叫春,吵得二人夜不能寐,两兄弟索性搬来梯子,拿起竹竿,“棒打鸳鸯”。
糖尿病人能活多大岁数?
糖尿病人能活到多大岁数?
我的婆婆是50岁左右查出来糖尿病的,查出来糖尿病之后,她被骗子蒙蔽,吃了好多年的所谓保健品,治疗自己的病,结果导致病情加重。在查出来之前她其实应该是早就得上了这个病,因为据她说,她四十出头的时候,就有了口渴、大量饮水也不解渴的症状。
检查出来这种病症后,她开始了终生服药,但是她却没有按医嘱服用专治糖尿病的二甲双胍等正规药物。而是听信了她参加的腰鼓队的同伴的推销,长期服用一种蜂胶保健药。那个女的告诉她,这种蜂胶包治百病,还没有副作用。我婆婆好歹也是个退休教师,不知怎么就被这个女的给忽悠了,医生开的正经药不吃,蜂胶一顿不离。
前前后后,婆婆在那个女的那里买了好几万的蜂胶,吃了好几年,儿女怎么劝她都不听。她觉得儿女是不舍得给她花钱买蜂胶。后来她只听信那个女的的话,不理我们了。直到最后病情加重,她也没有悔悟,只是她自己已经没有行动能力了,才不在那个女人那里买保健品了。
可是已经晚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她几乎都有了。糖尿病足、青光眼白内障、脑梗……直到最后去世,她活了64岁。
如果她好好服药遵医嘱,并且做到忌口不乱吃东西,其实和正常老人一样也可以长寿的。
我身边有不止一个糖尿病人健康长寿的实例。比如闺蜜的公公,早年检查出糖尿病。他老人家今天已经76岁了,前些天体检,他的身体指标特别好,比3、40岁的壮年男子的健康指数还要好。
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不乱吃东西,有空就多走路。闺蜜说,以她公公目前的身体状况,活到90多岁也不难。身边人的例子有很多,名人的例子也不少。张学良和宋美龄都有糖尿病,他们分别活到了101岁和106岁。
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你因为得上了糖尿病,而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更健康,你反而会因祸得福,变得健康长寿。
反之,你即使没有糖尿病,却胡吃海塞,熬夜伤身,再健康的身体也未必有糖尿病人长寿,您说是不是呢?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能够立言的,必定是建立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之上的。
特别是在[家训]之中,像是《朱子家训》、《诸葛亮诫子书》一类的,必是浓缩了人生感悟的精华,历来处世的经验教训,里面所含的真理成分一定是最大的,因为这是传给自己后代子孙的,所以每一句话都包含无穷智慧,不会误人子弟的。
作为近代“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在其人生不平凡的经历中,一定有他独到之处,所以他说的很多话都有无穷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细细品来,震聩灵魂,受用不尽。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一句话出自于曾国藩的家训之中。同样的话还出自另一位集儒、释、道大成者王阳明。
小时候的王阳明就说过:“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为什么这些圣贤都把成圣做贤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呢?因为他们的境界和常人不同,才能有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曾国藩从小资质平庸,硬是靠着立志为圣贤的决心,自我修炼,先后七次“初考”终于走上仕途。以后严己律人,立德、立功,走上了人生巅峰。
有的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往往没有付出就要回报,没有行动先看利益,殊不知这样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人生之路上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条件未成熟之时,甘心潜伏,静守正道,等待时机。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若肯一件件依著而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学佛修行,我们熏习佛法,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佛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显现,当我们积累福报和功德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突破这种世间法。
不能未证谓证,未得谓得。
曾国藩的文化精髓就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曾国藩用世之智慧、成功之根源值得后世用心体悟,“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更是给我们追求圣贤的路上指明了方向。
傲乃败亡之道,言多贻害无穷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签诫。”
这是曾国藩给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的一段话。祸从口出,这句千古至理名言,历来被人所重视,但是能落到实处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这里曾国藩提到以前世卿大夫的兴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傲,败亡之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一个人目中无人,就很容易出事。
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一个高傲的人,必然自大不能容于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礼记》讲:“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就会闭塞是非之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直面人生的不完美
曾国藩说:“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
人如果求全责备,就会疲惫不堪,为追求完美就会苛责于人,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每个人的要求、追求不一样,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完美,在你这里看来是好的,换一个角度就可能不尽人意。
所以没有百分之百的人生圆满。正是这种不圆满才让世界丰富多彩。
古人说:“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菜根谭》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界就是这样,要接受这种不圆满,才能安乐、安详、安康。
水满则溢,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至哲。
人生不完美、有缺憾,心中才会充满期待,才会有进步的余地,有向上的空间。
不怨天,不尤人
曾国藩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牢骚太重的人,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尤人,人也不会服气。
感应的道理,自然随之。人生就是如此,越抱怨,越不幸。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就丢失了整个世界。
《论语·宪问》孔子感叹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从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抱怨完全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十足的负能量。成熟的人,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我们要低下头来,看别人都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这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努力了,即便不成功,也必然会有另外的收获。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有远大的理想和细微的规划,这两点缺一不可。
有人说,有多大的格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情。格局即眼界、胸怀、志向的大与小 这是成功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还要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好大的规划与设计,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落实出来,这就是成功的保障。
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这是成就大事的两点重要因素,有了这两点,想不成功都难。
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一步一步往着目标前行,一天也不能停止,就会有到达目标的那一天,不要老是计算还有多远,那样的话就只知道发愁焦虑了。
曾国藩还曾经讲过:“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耳不觉耳。”这些话和他讲过的“莫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出一辙。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都是说了人生就是一个量的积累,由量变而引发质变,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一定有到达目标的一天。
成大事的要诀,刚柔兼济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近来醒悟出天地之间的道理,要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柔了会导致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
这是曾国藩社会阅历,官场规则的总结,告诉我们,柔是手段,刚是目的,刚柔相济互应而不可偏废,什么情况下应该争,什么情势下该退,要审时度势,刚柔并用,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圣贤的道理就是不以自私而成其私,这也是天下做人做事的最好方式方法。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追求名利,结果到头来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