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的七大症状,脾胃虚弱?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朱大夫谈谈什么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以及二者有何联系?应该如何预防调护。在讲解之前,我先举例说明,前几天,门诊遇到了一位这样的青年女性患者,大学刚毕业还未工作就饱受脾胃病的折磨。我的工作室在门诊的二楼,按理说,年轻人爬楼登高应该不成问题,何况二楼并不高,她走到诊室坐下来就明显的气喘吁吁,中医四诊中以望诊为首要,我见她面色晃白,身材瘦高,腹部平塌,就询问她是否存在乏力,气短的症状。她自诉说,平时饮食不规律,加上自己的心思较重,总爱紧张且过度悲观思虑,每遇到老师考试或招聘会等场合就紧张的茶饭不思,然后就出现了饭后胃胀,没有食欲,腹部有下坠感,经常的心悸失眠,乏力没劲,有时候觉得大便都没有力气头痛头晕,蹲下起来后眼前发黑……她做过胃镜检查和全胃肠透视,诊断是慢性胃炎,胃下垂,低血压,实际上,按照中医理论,她的诊断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弱,而且已发展到中气不足的问题。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严重的脾胃虚弱,就可能存在中气不足作为消化饮食的主要脏腑,脾胃的工作承担着日常饮食的运化吸收,中医将胃肠的功能概括为脾胃之气。气是运动不息且无形般的存在,最能代表脏腑的功能运动。脾胃消化饮食,将食物水液变化为精微气血,输送到人体周身,整个过程中,体现在“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两个方面。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出自金•《脾胃论》
胃是空腔脏器,是受纳饮食水液的场所,脾的职责是将饮食消磨为食糜的精微状态,为转变气血做准备,这个过程就是脾胃的运化过程,运化消化的能力减弱,胃肠蠕动的力量下降,就形成了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实际上就是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后,饮食消化不良,就会出现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嗳气打嗝,饮食积滞不消,还会出现食少纳呆,不思饮食,反酸烧心,舌淡脉弱。脾将饮食的营养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因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精微可转变为气血,营养周身,这个过程是“脾主升清”,清代表着精微气血。胃的另一个作用是将已被吸收精华的糟粕部分,下传到肠道,再排出体外。这就是“胃主降浊”。浊当然指粪便等糟粕部分了。脾升胃降是全身脏腑肌肉生理活动的基础,因二者在脏腑的中部,也叫中气,当脾胃虚弱发展的比较严重时,除了胃肠功能下降,食物难以消化外,还会出现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减弱。这就形成了前文提到的那个患者的问题——“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发生后,说明脾胃虚弱已经比较严重,胃肠道症状比较明显,同时伴有全身气血不足的表现,尤其是脾不升清引起的精微物质无法布散吸收,引起全身性的虚弱状态,心悸头晕,失眠胸闷,消瘦乏力,小便滴白。容易反复感冒,经常低热,皮肤发烫(气虚外浮),患者常在劳累后加重,因为劳累也要消耗虚弱的气血,胃的降浊能力下降,就会出现大便排便无力。脾胃的升降是其他脏腑气血升降的动力,所以,中气不足多引起全身性脏腑失调的问题。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出自清•《四圣心源》
故上气(中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聋,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黄帝内经》
临床上,多见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肾病,植物神经紊乱,低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应该怎么办?脾胃虚弱首先要注意饮食调养,每日三餐,按时吃饭,不要过饱过饥,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脾胃,生冷油腻食物要尽量控制,细嚼慢咽为脾胃较轻负担,很多脾胃虚弱的朋友食用粘糕等淀粉含量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胃肠就会明显不适,这种情况就要控制粘腻食物的摄入,个别人因脾胃虚弱而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饮食方面就要适当控制乳制品,我会叮嘱患者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食用乳制品,让脾胃肠道逐渐适应乳糖。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原因,注意饮食是调治的根本。情绪不畅,运动急躁可影响脾胃的功能,长期下去,脾胃虚弱的情况就会出现,《内经》说“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引起气的运动结滞,脾胃无法运动饮食就会出现问题,保持心情舒畅,饭后半小时后增加运动,以强壮脾胃。中气不足是脾不升清所引发,患者常有胃下垂问题,可在餐后休息十五分钟,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如果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时,可采取适当的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中医治疗以补气升阳,强壮脾胃为主,补气补的是脾胃之气,升阳就是升清,因为清气属阳,如张仲景的小建中,有帮助脾胃升清降浊的作用,金代医学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和民国时期的张锡纯的升陷汤,均可辨证参考调治。气陷血脱,法当升举——《济阴纲目》
当人体出现复杂情况时,应当请专业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因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是人体表现出的疾病阶段状态,并非疾病名称,如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应请规范诊断和治疗。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经典的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5个严重的脾虚症状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脾虚只有5个严重症状吗?答案是绝对不止5个。朱大夫详细的说说脾虚的问题,脾虚一般指脾胃气虚证和脾胃阳虚证,脾胃的阳气不足,其功能势必减弱,所以脾虚证可发生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减弱。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后天之本意思是脾胃消化饮食,代谢分布营养物质,变化气血滋养五脏六腑,贯穿着人的一生。一旦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减退,对人体的能量提供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他疾病也可引起脾胃虚弱,朱大夫在诊病过程中经常发现,各种慢性疾病均伴有脾虚症状,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症等,多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胃症状,所以,脾胃虚弱不止5个严重症状,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医理论,为您解答脾虚的常见症状,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黄帝内经》
★脾虚的发生原因脾为五脏之一,具有消化饮食的作用,类似大地可以孕育万物,所以五行属土,位于人体中部,也叫中焦,中气,中在五色主黄。日常进食的五谷杂粮,香甜的味道可促进开胃进食,所以五味主甘(甜),在经络上,具有表里络属的关系,与胃相表里,所以,一旦脾病必累及到胃,胃病必累及到脾,二者协同工作可维持人体日常的生命活动。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水谷,注意,水和谷是两部分,水是饮用供人体代谢需要的水液,谷是指我们吃的饭菜,水谷分别体现出脾具有的运化饮食和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水谷得以正常运化,将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心肺,经心阳化赤而为血,为人体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
在各种致病因素下,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就可以发生脾气虚证。常见的原因有①饮食因素:过饱过饥,饮食不节制,嗜食辛辣刺激或寒冷坚硬的食物等因素,影响脾胃运化饮食,从而引发脾气虚的表现。脾气虚日久,气虚发展为脾阳虚,说明病情加重进展。饮食劳倦即伤脾——《黄帝内经》
②情绪因素:思虑过度,急躁易怒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一刻都不能停止,“思则气结”,“怒则气逆”,气的运行滞涩,势必影响脾胃的功能,反复影响容易发生脾气虚的问题。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③劳倦过度,慢性疾病影响:劳累多度,生活无规律常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劳则气耗”,消耗脾的气血,可发生脾气虚的问题。患有久病或慢性疾病,例如中风,冠心病,胃肠道肿瘤等,也可消耗人体气血,导致气机阻滞,引起脾虚问题。当然了,脾虚日久也可造成其他疾病,二者常互相影响。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黄帝内经》
★脾虚的常见症状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可将脾虚的症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脾虚不能消化饮食而出现的食滞表现;二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出现的湿滞表现;三是脾虚不能化生气血而出现气血不足的问题。①食滞方面:食少纳呆(不爱吃饭),脾胃没有力量运化饮食,出现饭后腹胀,脾胃升降失调,脾不升清出现腹泻便溏,胃不降浊出现干呕恶心,打嗝嗳气,口腔异味,嗳气酸腐臭味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临证医案指南》
②湿滞方面: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停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足后,胃脘部位疼痛,怕冷,湿性粘腻,大便粘腻不爽,湿聚成痰,表现口中有痰,咽喉不利,或发生梅核气或发生眩晕,湿性重浊,阻碍气血运行,出现周身困重,头脑不清,湿性趋下,出现下肢水肿,关节肿胀,或下肢湿疹,女子带下,舌淡胖水滑或胖大,脉虚。因于湿,头如裹——《黄帝内经》
食伤脾胃,湿流关节——《金匮要略》
③气血不足方面:脾胃虚弱,气血源头不足,出现气虚血虚的问题,表现为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心悸头晕,气短乏力,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形体消瘦。脾阳气不足可出现手足不温,痛经,经期腹泻,畏寒怕冷等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黄帝内经》
★与脾虚相关的疾病脾胃功能非常重要,一旦脾气虚若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脾气虚可发生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胆囊炎等;脾虚气血不足可见神经症,焦虑,失眠;脾虚湿滞发生湿疹,关节疼痛等等。具体情况需要辨证分析,由于中医理论是整体观念,一个脏腑失调可累及其他脏腑,证候可出现复杂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专业总结综上所述,脾虚不止5个严重症状,常见的有食少腹胀,便溏,干呕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出现水肿,眩晕,梅核气等表现,结合脾胃的生理功能,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必要时,可请中医师给予指导辨别,不能听信谣言,就认为脾虚有某某症状表现。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发生脾虚问题,首先要从病因上入手,规律饮食,避免过量的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急躁易怒,过度忧思等不良情绪,如脾虚伴随着其他的慢性疾病,例如胃炎,胆囊炎,神经症等问题可经专业医师给予诊断,不可自行服药,以免延误病情。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有哪些?
肠胃功能紊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医上这种情况叫做“脾胃虚弱”,是由于饮食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年老体弱而导致脾气受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等。
而在西医里肠胃功能紊乱则主要指的是消化系统疾病,肠胃功能紊乱也叫做“肠易激综合征”,具体可见以下症状:
1.腹泻腹泻是肠胃功能紊乱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一天排便1-2次左右,而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后可见腹泻,少则三五次,多则十多次。
2.便秘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明显减少,一星期排便次数少于三次。
3.腹痛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腹痛常常会跟腹泻排便有牵连,同时伴有上腹灼热感,腹痛一般随排便、排气后而有所缓解。
4.胃胀胃胀主要表现为进食少量食物即感胃部饱满,食欲消失,及食欲不振。
5.恶心可表现为饭后或者饭前,胃部不适,嗅觉神经敏感,或是饱食后肠胃不适,伴有恶心想吐感。
为什么会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肠胃功能紊乱是一系列代谢异常所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心理疾病,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都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等常见系统功能紊乱。
食物刺激也是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33%~66%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是因饮食习惯的导致的,如过度辛辣的食物、过凉的食物、酒精、对于食品添加剂过敏的人会都可能会引起肠胃功能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在人体的肠道内存在许多天然菌群,这些细菌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利的。有害的细菌会引起肠道疾病,如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引起肠道功能失调的一种有害菌,而乳酸菌是则是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也有助于合成多种维生素的有利细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治疗手段,或者乱吃药都有可能会打乱肠道菌群,从而引起肠胃功能紊乱。
其他因素,看见于家族式遗传,许多疾病都具有遗传性,肠胃功能紊乱也难以避免。除此之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也会引起肠道不规律蠕动,如腹泻型患者迷走神经活性升高,而便秘型者则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后应该怎么办?1.一般性治疗,许多肠胃功能紊乱患者都是因饮食习惯而引起的,因此要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咖啡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刺激。同时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
2.情况严重的要配合药物治疗,促进胃动力的可以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西尼必利。对于胃酸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上腹部疼痛灼热感的可以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选择H2受体拮抗剂。肠道蠕动慢的可以用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用于调节肠道运动。肠道菌群失调的可以适当的增菌,精神抑郁,压抑的也可以选择一些抗神经衰弱的药物。但是要如果使用药物治疗请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并敬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能盲目自用。
3.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紧张,精神压力大会引起一系列代谢障碍。
4.咨询专业中医理疗师选择中医推拿按摩也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我是“杨医生说”,专注于健康科普,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谢谢!!
玉米对脾胃有什么影响?
玉米对脾胃的影响?
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我们的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粗粮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玉米是常见的一种粗粮,玉米中纤维素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经常食用是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预防便秘的发生,玉米的吃法也很多,吃玉米虽然对身体好,但是玉米毕竟是粗粮吃得太多反而对身体不好。
一,玉米吃多了有什么坏处?1, 消化不良
过多食用玉米,会影响到肠胃的消化,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的情况。而且摄入过多的纤维素吸水膨胀,可能会导致肠道阻塞,甚至出现脱水等症状。
2, 营养不良
如果过多的食用玉米,就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摄入,长期下来会使得人体缺少许多的营养元素,导致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3, 烟酸缺乏症
由于玉米的蛋白质中缺乏色氨酸,而且玉米所含的烟酸大部分为结合型,不经分解是不能为机体利用的,如果长期的过多食用玉米,只单一的吃玉米,会容易出现烟酸缺乏症,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眩晕及失眠、皮肤粗糙、角化过度等症状。
4, 引起血糖上升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个种,甜玉米是富含水溶性多糖的,含糖量是达到8%,其中大部分都是蔗糖、葡萄糖,如果食用过多这种,容易引起血糖升高。
二,玉米能多吃吗?1, 玉米也是不能多吃的。
尽管吃玉米能给身体带来诸多好处,其含有的营养成分丰富且均衡,是一种极佳的保健食物,但是所谓物极必反,跟其他食物一样,玉米吃多了对身体也是不利的。
2, 玉米吃多少合适
玉米吃多了可能给身体带来不适,所以要控制好食用量,不要吃得过多,一天的话最多吃1-2根就可以了,能够满足身体对其营养物质的需求。
三,玉米适合哪些人食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脂肪肝、癌症患者、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慢性肾炎水肿以及中老年人食用。患有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且属阴虚火旺之人不宜食用爆玉米花,否则易助火伤阴。
可是做了胃镜显示并无肠胃疾病啊?
这个就是中医的厉害之处,上医治未病。而西医你做的胃镜这些只有当你肠胃出现实质性的问题也就是梗塞啊瘤啊等,医生会告诉你身体出问题了。中医的寒湿就像一块受潮的木头,中医告诉你拿出去晒晒,而西医呢等木头上长出了木耳告诉你病变了。所以一切预防大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