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的原因,什么是血小板低?
血小板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知道血小板是身体内重要的一部分,但它的作用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多。血液里有红细胞大家都知道,但血液里有其他什么成分,有什么作用了解的都比较少,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血小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没有细胞核,一般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呈,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是最小的血细胞,直径为2-3,厚度约0.2~1.5微米。血小板的细胞膜含有丰富的磷脂,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复破损的血管。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会受刺激,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从而止血。血小板中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此外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小板正常值约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患上不同的疾病。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血小板增多,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有血小板生成障碍、破坏增多以及消耗过度: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消耗过度,如脾功能亢进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还有一种是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则有出血危险。
总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是人体循环和代谢的重要细胞之一。
血小板异常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质脱落后形成的圆盘状无核细胞,直径2~ 3微米,约为红细胞的1/3~1/2, 血小板被激活后,失去正常盘形凸起的形态,变为有伪足的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人体全身约有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窦内或脾髓质的细胞间,血小板的形态改变主要包括大小不均、体积增大或缩小。一般年轻的血小板体积大、成熟的体积小。大小不均和大血小板增多是血小板生成活跃的特征。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会出现巨大血小板增多。在骨髓受抑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败血症等或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常偏小。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与血管共同完成,包括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等。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依靠血小板的各种因子来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小板第3因子。 常用的血小板检查项目有以下3项:
1. 血小板计数:人的血小板在一天中,午后比清晨略高,进食和剧烈活动后可增多;冬季高于夏季;静脉血高于未稍血,新生儿较低,出生3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女性月经前可稍降低;妊领中后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至正常。
血小板计数的目的是辅助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及手术前的准备等。 正常值为:(100~300)X10*9/L。 检查数值大于50X 10*9/L时在外科手术中过度出血的危险性下降,低于此值时容易出现出血症状;数值小于<10X 10*9/L,常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数值>600X10*9/L提示有恶性疾病存在;<1000X 10*9/L常出现血栓。
血小板增多是指数值>400X 10*9/L,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真性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在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时会出现反应性增多,当不明原因的发生血小板增多要考虑到恶性病变的可能。
血小板减少是指数值<100x10*9/L,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及化学品及药物的毒性作用等;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时也会减少。另外,如脾大、血液被稀释等引起血小板分布异常时也会减少。
2.血小板平均容积:是指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容积都减低表明骨髓功能受抑制;血小板计数减低平均容积增高表明骨髓功能良好;两者都增高提示反应性血小板增生或骨髓增生异常。 如白血病化疗时,血小板计数上升是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感染时,局部炎症血小板计数正常,败血症则血小板减低,血小板持续减低表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差异的参数,增高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增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减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小,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血小板低原因及后果?
血小板低原因及后果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下列原因:1.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2.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性贫血等。3.其他:如放疗、化疗等。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细胞,具有聚集和粘附等功能,参与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降到50×109/L以下时可能会出现伤口出血不易止住、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紫斑、轻微磕碰后皮下淤血等现象。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张时民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血小板减少意味着什么?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有着凝血、止血的作用,(100-300)X10^9/L为正常范围。一旦人体中血小板数量低于100X10^9/L,就属于血小板减少。一般会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渗血等症状。但是病情也是分轻重、有等级的,具体如下:
血小板轻度减少(80-100)X10^9/L,大多不表现出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中度减少(50-80)X10^9/L,存在轻度自发性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点、出现伤口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经量增多等。
血小板重度血小板减少<50X10^9/L以下,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自发性出血,皮肤紫癜最为常见。
更严重者血小板减少至20X10^9/L以下,甚至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表现。
我是血液病医生李文雨,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低的原因很多的,例如血小板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核细胞再生障碍、骨髓浸润、使用化疗药物、病毒感染、叶酸缺乏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有的人用解热镇痛药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容易导致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