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可以让尿酸排出体外?
痛风,到底有“多痛”?
痛风疼痛,共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越疼痛。
一级疼痛:轻微疼痛;
二级疼痛:较疼,走路的时候感觉不舒服;
三级疼痛:很疼,但是扶着桌子可以走路;
四级疼痛:疼痛很强烈,半身瘫痪;
五级疼痛:疼痛剧烈,全身瘫痪。
痛风多是“拖”出来的,一旦身体出现4种表现,抓紧就医!1、关节红,肿,疼
痛风主要是尿酸结晶,最容易堆积在人体的关节处。
尤其是在夜间睡觉时,突然关节刺痛,甚至被疼醒
或许还会伴有头痛、脑热、疲倦、厌食等症状。
一定不要忽视,需要警惕尿酸“超标”,痛风来袭。
2、排尿异常
尿酸超标,会加重肾脏负担,甚至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排尿。
如现尿液颜色深如茶水,甚至有泡沫,需要警惕尿酸盐的结晶,引起肾脏疾病。
如肾结石,肾炎,就出现肾绞痛、血尿等。
3、身体出现水肿
早起面部会有轻微的水肿,但是基本上过一会就会消失。
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可能是睡前饮水过多导致的。
但尿酸高,痛风来临前。引起的水肿则会不好消退。
一般会一直持续水肿,还有一些严重的水肿,当用手指按压时,会出现凹陷的情况。
4、血糖不明原因升高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血液尿酸水平,每增高 60 μmol/ L,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18%。
尿酸值的不稳定也会直接影响血糖的健康。
一旦,血糖异常升高,要警惕高尿超标了,此时,要防止发生痛风。
医生说:“痛风”越来越多,3种“水”是祸根,具体指什么?1、浓汤类
如猪骨汤、牛骨汤等浓汤,乳白色的汤液。
而嘌呤易溶于水,食物中的嘌呤容易进入汤中,会使汤汁中含嘌呤水平升高。
尿酸是身体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种疾病,饮食中的嘌呤含量越多,产生的尿酸就越多。
而平时我们喝的肉汤和一些火锅的汤中,都含有很高的尿酸,增加痛风的发生。
2、酒精类
不管是什么酒,白酒、啤酒、红酒等都含有酒精。
酒精会刺激体内嘌呤增加,导致尿酸生成量增多。
酒精还会促进嘌呤的吸收,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发作。
而啤酒中含有嘌呤,会“火上浇油”,让体内尿酸水平更高,诱发痛风。
3、饮料类
饮料中,多含有较高的糖分,容易在体内代谢成尿酸,导致尿酸升高。
研究发现每天喝2~3罐饮料者,患痛风的风险要高85%。
并且长期的喝饮料,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而肾脏是尿酸主要的排泄场所。
所以形成恶性的循环,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降尿酸,防痛风,敲一处,饮二水,做三事!敲一处
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敲带脉,带脉与肾脏神经系统有关,经常敲带脉,有益肾脏的排泄功能。
“带脉”有“总束诸脉”的作用,能提高排毒能力,有益消化道健康。
经常的敲打可有促进尿酸的代谢,降低高尿酸,痛风等疾病发生。
饮二水
1、苦蓝菊根茶泡水
苦蓝菊,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小植物的根茎。
日常将其泡水喝,有助于控制尿酸,减缓痛风的发作的作用。
苦蓝菊的提取物可抑制尿酸合成过程中酶的作用,减少尿酸的合成。
并且苦蓝菊有很好的利尿效果,有利于尿酸的排泄,达到降尿酸的效果。
2、黄花苗木丹茶泡水
取黄花苗0.5g、菊苣根1.5g、葛根0.5g、木丹0.5g、桑叶0.3g、百合0.4g、茯苓0.3g搭配在一起。
黄花苗,,可利尿通淋,帮助人体排出出更多的尿酸,减少肾结石的发生。
葛根,有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肿胀,修护脾、肾的作用。
木丹,可通过促进尿酸排泄,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
百合,有利尿作用,并且其含有的秋水仙碱可以降尿酸;
桑叶和茯苓,有利尿、消肿、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做三事
1、运动不能少
适当的运动也是控制尿酸的一种良好的方式,
在运动的时候,尿酸溶解和代谢速度回加快,有利于尿酸的代谢。
尿酸高的人建议及时的补充水分,否则尿酸在体内的密度大,不容易排出。
同时要注意不宜过量的运动,对关节产生损伤,增加痛风的发生。
2、补充降碱性食物
山药、南瓜、玉米、冬瓜、香蕉、梨等食物。
尿酸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这些食物可是碱性食物。
能有助于中和体内酸性物质,预防痛风发生。
可有效的预防尿酸的堆积,抑制尿酸盐结晶的形成。
并且也是具有营养的物质,可适当的食用,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3、少熬夜
痛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若不改变不良习惯,就会复发
熬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熬夜加班,熬夜追剧,熬夜唱歌的大有人在。
痛风者最好不要熬夜,保证作息时间规律。
熬夜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会促使痛风发作频繁,还会诱发并发症。
并且长期的熬夜,也会增加肝脏,肾脏的负担,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从而导致人体的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影响尿酸,糖,脂肪的排泄。
增加高尿酸,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几率。
如何才能瘦腰?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刚才浏览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七个不同答案,六个人主张自然瘦腰,只有一个医生主张可以针对腰部吸脂手术。其实我也非常赞成运动节食瘦腰,而不是通过手术来吸脂瘦腰。因为再小的手术,也有风险,也有可能丧命。前几天,还有一个男人做缩胃手术瘦身,直接死在手术台上,医院感觉非常有把握,还进行手术现场直播,真的太可惜了。所以我还是坚定支持想瘦腰的朋友,必须要选择安全又健康的瘦腰方式,适当的节食,再加上锻炼,一定可以达到瘦腰的目标。一,管住贪吃的小嘴,才是瘦腰的关键。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想要瘦身也是高度统一的,要变瘦也是从上而下整体的变瘦,管住嘴,吃的少了,吃的清淡了,摄入的营养少了,自然而然就瘦了。双下巴不见了,啤酒肚不见了,女人的小蛮腰也出来了。
所以,想要自己满意的腰围,必须要先从吃饭上下功夫,管住了自己的嘴,等于成功了一半以上。那么怎么个吃法呢?
一日三餐还是必须讲究:早餐必须吃好,鸡蛋面包牛奶一样不能少。午餐必须要饭量减半,可以用一个固定的餐具,这样好容易控制量,而且必须要清淡为主。晚餐可以吃点水果,蔬菜也很棒,米汤也很好,我不主张不吃晚餐。
二,迈开懒惰的双腿,扭动被赘肉覆盖的蛮腰。针对瘦腰的运动非常多,选择自己喜欢的瘦腰运动方法,可能自己会坚持下来。比如跳绳,这个运动非常亲民,也非常方便实惠。随着上下跳动,腹腰部的肌肉充分燃烧,感觉非常棒。尤其是当身体达到极限值,感觉腰部肌肉非常酸胀痛时,好像直接瘦了一大圈。
还有开合跳,这个是我最喜欢运动方式,随着一开一合,腰部肌肉也左右开合,感觉非常完美,尤其是腰两侧的赘肉会被开合掉。还有跑步,只要是有氧运动,对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减脂效果都非常棒,只要是中长跑运动员,你看没一个胖子,腰都非常纤细。
另外,我认为纽腰运动也非常棒,顺时针纽腰一百圈,逆时针纽腰一百圈,前后纽腰一百下,三个月保证让你练出小蛮腰。
我吃了一个月的中药开始有点温度?
手脚冰冷,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时候,手脚冰冷的人更为明显,冰冷的感觉就像把手脚放在冰冷的水了泡着一样冷。我就受这样的困惑。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后,也有所改善了。再也不用受冬天冰冷难受了。手脚冰冷是一种病症,医学上认为主要是心血管系统障碍和体寒造成的。特别是冬天,手脚冰冷更让人受不了。这种现象,中医诊断为“阳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寒底”。手脚冰冷和心血管有很大的关系。手脚冰冷可以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进行调节的。我们继续往下看看吧。
原因1,心脏功能衰弱、贫血等症状,使血液运行减弱,血液无法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从而导致手脚出现冰冷的感觉。
2,阳气不足 中医学认为,人体受到天气温度的影响,致死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就会产生冰冷感觉。
3,身体的虚弱,会导致血运循环受阻,致死身体末梢血液循环不畅,抵抗能力差,导致手脚冰冷。
4,低血压者,或过度减肥、饥饿过头等容易导致手脚冰冷。
调节要改善手脚冰冷,我们可以从饮食上、运动、外用药物等改善。
1,老姜红糖水或老姜枸杞
老姜一块、红糖50克、枸杞50克,水500克,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中火煮15分钟即可。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老姜,味辛辣,可以起到活络补血的作用。
2,当归生姜羊肉汤
这适合冬天手脚冰冷者食用。即当归20克、生姜30克、备用。羊肉300克,洗干净切片,将准备好的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大火煮沸后去掉浮泡沫,加料酒,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后调味即可食用。
3,也可以服用十全大补中成药丸。
温补的食补调理有很多,根据自己的症状可以调理,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的。我们也可以用泡手脚的方法调理,如下:在每天临睡前用热水加入生姜或甘菊、肉桂、花椒、或酒泡手脚,都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即可缓和手脚冰冷的症状,只要坚持泡用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以帮助你有效治疗好你的手脚冰冷症状的。
还可以通过按摩改善。如下:
按阳池穴
穴位位于手腕上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找穴位方法: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的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了。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一穴位,即可迅速通畅血液循环,温暖身体。
穴位按摩也要讲究一定的按法,按压时要慢慢进行按压,时间要稍微长些,用力要缓慢均匀用力,而且2手齐用,先用一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手按压这只手的阳池穴。这样可以缓解治疗冬天手脚冰冷的症状。
还可以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武当的太极拳从何而来?
这问题,就像太极拳发源之谜,目前没有确切答案,只有故事与推测。
但,可从两方面去阐述:
(1)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2)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下面进行分别阐述。
一、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武当无拳”,太极拳是由杨氏太极拳的传人,将拳传至武当山的。
众所周知,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命名缘于《王宗岳太极拳论》。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记载:“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於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於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此史书的作者是赵而巽,是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元老。
这段记载,这么理解---内家拳是由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传授而来,而内家拳中的太极拳,是由清朝中叶的王宗岳的拳理而来。可见,王宗岳写是太极理论,杨露禅、武禹襄由此而创编出了“太极拳”。当时并没有姓氏区别,都叫“太极拳”。
按照“谁开创,谁就是创始人”的原则,那么,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武禹襄、杨露禅。
比如:跆拳道、空手道的创始人,会是某种拳术的祖师吗?不是,而是开创这一武术学派的人。
为什么将武禹襄放在杨露禅呢?因为有一种说法------有“专家”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编写的,即武禹襄就是王宗岳。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为什么这里称为“武术学派”呢?因为武术拳法,是有指导思想的,就像儒家、墨家等学派。拳法门派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下的学派之分。或曰:企业文化...不,拳术文化,武术泛文化中的各家信奉之分。
很明显,武、杨、吴、孙等太极拳的指导思想都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就是“太极拳学派”。
如此,陈长兴、陈清平是太极拳的奠基人,但 ,当时赵堡的武术还不是太极拳,陈家沟的拳术也不是太极拳。
陈拳有“通背总歌”,因防御或走镖,而偏于刚猛,正符合习武之需;赵堡留《太极秘术》,因修道或养生,而偏于丹功,也符合道家之意。
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的是......王宗岳用太极理论解释的其他拳,比如“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中就有“太极阴阳”,还有“内丹外丹”的说法------"天真一之气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男子以先天之精初凝于丹田、冲脉、带脉之中,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存此中”。
这其中的“命门、太极”,不正符合“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么?
可知,心意六合拳与道家功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道家有《守洞尘技》,名为“九转还阳功”,是道教南宗嫡传一脉,武当太乙神剑门拳谱也有云:“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传说,心意拳与岳飞有关系,而武当太乙神剑门的字拳也与岳家拳有关系。
话说......下面的故事,请各太极拳派挺住,因为不是目前的流行说法。
话说,明朝末年,河南竹林古拳二路通臂拳、董成的通背拳皆传入千载寺太极宫,经过曾助“戚家抗倭”的拳师改编,呈现出一套“戚氏长拳版”无极通背缠拳。有山西王林桢(1525-1606),习道家功法,包括太极炼丹功、心意拳等,与太极宫道长相熟,交流武艺,于是,心意与通背融合出了一种“十三势软手”,类似六合通背拳,可作为练习六合枪的辅助功法。
蒋发与其他赵堡、陈沟等地人常去千载寺学拳(有人还做了的习武笔记,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写有不少的错别字)。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精习十三势软手、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武艺;后来,传授给了邢喜怀。
在义沟村《王堡枪谱》后附有“拳术十三势身法”,第一势就是“金钢三道对”。而,赵堡拳有“金刚三大对”。
1638年随李际遇在登封起义,后在开封普济寺为僧人创编“鬼扯攒”拳法(由山西定襄宋本意传入山西);1647年,李际遇被“王道士案”牵连,蒋发匿名逃入陈家沟,传授村民通背缠拳,以炮锤为主,便于防匪。
陈沟到了陈长兴这一代。秋收后的一天,陈长兴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听见围观人群中,有人失声哈哈笑了一声,那秃头的人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就追,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此人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疤”,因回河南探母而路经此地。后来陈长兴拜师蒋疤。蒋疤先教他练些轻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练拳法。
蒋疤所传拳术(原始的太极拳术),含“簸箕式”等招势,还有那套杨露禅传给王兰亭的“王道长六十四式”。蒋疤学有道家南派功法,为温州陈州同所传,在北方时称“温州蒋派”。那位陈州同文笔好,在陕西长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
赵堡渐将“十三势软手”演变为内家拳“十三式”。陈清平,幼从张彦学拳,19岁便小有名气,约1822年又学了陈有本的通背缠拳(炮锤),他家境富有,除经营商,还开办了武馆,广开武术视野,在1825年收了和兆元为徒。
那时,杨露禅(1799-1872)从师陈长兴,有外家拳功底,学了“八门五步十三势功”(即如今的李派太极古传太极十三势)、通背缠拳、六十四式绵拳等拳技。第三次下河南,闻听陈清平技艺高超,去赵堡拜访,切磋交流甚欢。陈清平运用赵堡的内家拳理,不断为杨露禅释疑解惑,形成了近代太极拳之基础理论,遂有“得拳理于赵堡”之言。
杨露禅到北京,先在京西富户“小府张宅”(天义顺酱院东家)任教,在1854年左右,到旗营充当武术教习。
(附注:杨露禅的次子班侯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三子健侯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他的长子凤侯生年已不可考,按班侯、健侯的年龄差来推算,凤侯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杨禄禅从小生活在陈家沟,壮年返籍后才娶妻生子,根据凤侯的生年,杨禄禅返回永年的时间大约在道光十二、三年,就是1833年左右。
出版于1923年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述“杨由河南归,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陈清平病”。这段意思,杨露禅第三次下河南,约1847年前后,陈长兴已老迈或在北京镖局,就去赵堡请教陈清平。
陈长兴(1771-1853)晚年,与子陈耕耘加盟北京“得胜镖局”。)
武禹襄“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1853年前后,访赵堡陈清平,究理学拳月余,豁然大悟,并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复抄一份给杨露禅。于是,二人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比照参悟。
武澄清的《打手论》是太极拳史上最早的一篇描述打手(推手)形式和如何练习的文章。武澄清没有到过赵堡和陈家沟,他这种“老三着”的推手方式,应得于乃弟武禹襄和乡友杨禄禅。内容上肢为搂、按、肘,下肢为活步进退,进为弓步,退为仆步,与现在流行的推手稍异。
从“老三着”的内容看,可能早期太极推手是受到缠枪(即后来的粘杆)的启示而逐渐形成的。据考陈沟“文修堂”抄本中有若干页为枪法图势,其《附记》云:“此枪法图,系汜水县禹家枪漏钻(可能为“流传”之误写),系张飞神至(疑为“枪’字之误写)传禹家。”徐哲东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说:“禹家当是禹让家。苌乃周曾学技于禹让。”所云张飞神枪即“文修堂”本中之“桓候张翼德四枪”,其内容与清末李亦畬“老三本”中太极四杆相同。禹让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其徒苌乃周生于雍正二年(1724),据此可知禹让当生活于康、雍、乾之时。其枪法传入陈沟当在雍正、乾隆年间。由四枪衍化的早期太极推手之时间,当更晚一些。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顺步推手一种,喜用招、用力,不同于杨家太极拳。
武禹襄在钻研蒋发拳术与赵堡拳术拳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编制“十三势架”,根据自己切身感受太极拳后的体悟,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传世经典。
在北京教拳的杨露禅,同样专心研拳,据说,还拜访过白云观的道长,交流请教,之后,融合所学,完成太极拳理论体系,总结为《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传于后代。
至此,近代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这一部分的概述:
明朝末年,王林桢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编出“十三势软手”,可作为六合枪的辅助训练;
蒋发拜师王林桢,习练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功法,传邢喜怀,后来形成赵堡“十三式”丹功拳;
1647年后,蒋发逃入陈沟,教当地村民通背拳,后人记录并增编出陈家沟的拳械谱。
至陈长兴,拜师蒋疤,学练含“簸箕式”的绵拳,传于杨露禅;而后,又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长兴)。
杨露禅、武禹襄得到拳理拳论,历经磨练体验,融合所学,就创编出了技惊武坛的“太极拳”。
关于武当太极拳的来源说法---
有人说是在八十年代王海洲传到武当山的。王海洲,生于1945年,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赵堡乡太极拳总教练。八十年代......而,1932年万籁声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六合拳法体系架构,其中就有张三丰太极拳;1934年,出版《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其中有太极拳72路图势。有人说是傅建秋传到武当的。据傅建秋后人王久明的记述,1929年,傅剑秋往武当山拜访,到了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后,受到徐本善道总热情礼待;徐本善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清代武林高手;二人切磋拳术,谈经论武,傅建秋和徐本善换艺,把形意拳传授在了武当山;1934年,傅剑秋在杭州结识了杨澄甫的门人牛春明,相互学习,傅从牛学到了杨氏太极拳。傅剑秋在江南长达十八年,1954年,傅剑秋与世长辞。傅建秋、王海洲,应该来不及编撰武当太极拳。并且------在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教拳,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
武当山武术与太极拳二、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从这段历史讲起------1980年,当时是“武当无拳”的论调,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金子弢(1904-1985)表演了“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且,还拳武当山。金子弢是在1929年武当山随李合林学此拳,一直秘练不传,直至1980年才公开表演。
之前,没人知道“太乙五行拳”,就像没人知道犹龙派太极拳、金陵太极功一样,因为有的拳法传承不多,以致世人不知,所以,就有了武当存在“原始太极拳”的可能性。
张三丰主张“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是自身元气,调理自身的生理机能与精神状态;外药是太虚之元炁,气机遍布周身,改变自身体质。在《太极炼丹秘诀》中,应该就有太极炼丹动功,比如“八卦五行十三势”(而今的李派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
在杨露禅所传的太极拳招式中,有“簸箕式”,在“三世七太极拳”中,有“推碾式”等,这应该是原生态的太极拳功法。
古代的少林寺、武当道观是有田产的。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率徒垦田数百顷,1922年,徐本善组织统计《太和山全山道士数目及现领田产一览表》,其中田产三千二百四十亩。
在记载和传闻中,更有张三丰卖豆腐、蒋发卖豆腐之说。
如此,太极拳功中有“簸箕式”、“推碾式”不足为奇。既是修行,也是功法。
那时,道家没有专门的太极门,丹功修炼也是随缘传承。
话说,“八门五步十三势”、原始太极“人元丹法”(先外药,后内药)传入民间武技拳派。明朝戚继光的时期,已有心意拳、六合枪、通背拳等武术流传。唐顺之(1507年——1560年)就写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道人练武的诗句。
明朝王林桢,可以是王宗岳,就像---傅剑秋,原名长荣,傅剑秋是传艺江南时的名字。
据传,陈长兴授杨禄禅以拳谱,其中有一篇题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1(见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版之附录)。道家丹功与民间武术话说,这位道家心意拳门的王宗岳,学到了“八门五步十三势”与原始太极外丹动功,后来受到了戚家拳影响,先初步融编成了“道家六十四式绵拳”,传于蒋发,蒋发传邢喜怀。同时,王宗岳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交流武艺,形成了进一步改编的“十三势软手”,还形成了不同版本,其中一种版本,也传授到赵堡。
蒋发与赵堡太极拳传人在赵堡的陈敬柏(1653--1738)学到了蒋发的拳法体系,他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拳法,学员中有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此时的陈家沟,流行无极通背缠拳,拳谱中没有“簸箕式”等招式名称,所以并不是原生态太极拳。
陈沟记载,陈继夏平日以给人磨面为生,常借推磨练内劲。由此而见,陈继夏是在练太极功法。
陈继夏传陈秉旺传陈长兴,告知“这是蒋发所传的拳术”。陈长兴把蒋发拳术传授给了杨露禅,杨家拳就有了“簸箕式”的招式、王兰亭的“六十四式太极拳”,还有李瑞东的“古传太极拳十三势”。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长兴陈长兴又把蒋发拳术与通背拳相融合,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作为家传武艺。当时,只有陈长兴练绵拳,其他人多练通背十五红“炮锤”。
赵堡传承的丹功拳法,融合各代拳师的拳理,成为融合十三字诀的内家拳“十三式”。
陈清平学到了张彦的内家拳“十三式”,19岁时就小有名气,又于1822年左右学了陈有本的炮锤,融会贯通。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1838之时,李棠阶(和兆元的姐夫)就在日记中写有:“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之,不参己力,可悟圣学。”
杨露禅来请教赵堡陈清平,获益良多。1853年左右,武禹襄来访陈清平,学拳月余,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
唐豪发现的厂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乾隆抄本),其中太极拳经的标题就是 “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中的照片。在盐店本《王谱》亦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这其中所述“十三势”,或许是杨露禅传下的“八门五步十三势桩”。
而后,武禹襄、杨露禅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创编出“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拳道家的拳法,也在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在南宋之后,岳飞的岳家拳及拳理传入武当山,为武当道观的武术注入了新理论,太乙神剑门字诀类同岳家拳,道家心意拳也与岳飞相关。武当山各道观,与民间拳派有交流,随之,内丹功、外丹功及武技便有不同的改进,形成了诸如“犹龙派太极拳”等道家拳技,同时也有像“太乙五行拳”那样在道观的失传情况。
据传,有武当龙门心意拳派,曾隐于滇南山区,有习柔蓄刚的柔化功、随沾即发的触变功、巧运手臂的猱身掌及猱身推手等;各云游道人也会因交流换艺,而学有不同;云南还有武当乾坤门,传人有王树璋等。所以,也就有了陈鑫所述云南父女传授王宗岳的可能性。
清末的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其所学的武当金蟾派太极功,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则太极拳技,不止传有一种。
据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云:“太极十三丹法”就是由太极拳套路的源头,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似乎就是太极十三丹功的武术化。如此,就有了道家古风与当下太极拳的改编关系。
刘元焯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里有了七十二路太极拳;
“唐代三世七太极拳”改编了旧招式,与时俱进;
刘德宽传了“张三丰太极拳”......
据说,李景林有“武当丹派太极拳”,又有人说是“杨式李架活步太极拳”;其弟子杨奎山教学徒改良后的杨氏太极拳,教入门弟武当丹派太极;郭高一曾向杨奎山讨教内家拳术,之后又在道观学艺,1983年郭高一道长回武当山紫霄宫常住,传授武术。
第二部分的概述:
道家有原生态太极丹功,或包括“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桩功”、太极外丹采气炼形动功,及原始三世七太极拳技等;
道家丹功武技,流传于民间心意拳派,形成“道家六十四式绵拳”与“十三势软手”。
赵堡不断改进蒋发拳术,成为集丹功和拳法于一体的内家拳“十三式”,由陈清平发扬光大;
陈长兴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为陈家沟开启了陈式太极拳之路;
杨露禅、武禹襄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并命名为“太极拳”。
郭高一将李景林改良的“武当杨氏太极拳”传到了武当山。
总而言之:古传太极拳,并非后来的太极拳,可能武当曾有原生态太极拳,但不会是当今的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从蒋发到陈清平,在不断融合改进;
陈长兴传授杨露禅的蒋发拳法,并非之后创编的陈氏太极拳;
杨露禅所学的太极拳,也并非多次改进后的当代杨氏太极拳;
而,当今的武当三丰太极拳,用的是当代流行的太极拳招式。
***************************************************************************************
随想随述,或有矛盾不周之处,凑合吧,欢迎补充与辩驳~~
大概需要多久能把肚子瘦下来?
文/小白进阶训练营 小白精品,原创首发
跑步五公里,能全身减脂不能局部瘦肚子。
跑步作为全身有氧运动因消耗时间短、运动量大、门槛低的特点能够提升肺活量和新陈代谢,锻炼腿部肌肉群和臀大肌,让所有人远离肥胖和亚健康,成为老少皆宜减肥的必备运动。
有趣的是,跑步的抬腿和屈髋动作能够增加腿部塑形和燃烧全身脂肪,长期以往能让肥胖身型变得紧致纤细,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跑步是局部减脂塑形的最佳运动。
今天,小白就从跑步原理、跑步配速和跑步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聊聊如何跑步减肥。
想瘦肚子,靠跑步是南辕北辙很多人认为跑步能够瘦肚子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长时间坚持跑步能够减掉全身脂肪,自然大腹便便的小肚子也包含其中,以至于产生跑步能瘦肚的错觉;一个是抬腿的跑步动作产生锻炼腹直肌的误解,以为跑步能瘦下腹部的小肚子。
实际上,通过跑步姿势的分解就能知道锻炼的肌肉有髋部髂腰肌、臀大肌和腿部肌肉,每天30分钟以上的跑步能够甩掉全身脂肪,却不能塑形腹部肌肉。
而瘦肚子锻炼的肌肉群是腹直肌和腹横肌,需要减掉皮下脂肪才能通过抗阻力运动紧致腹部赘肉,才能真正看起来瘦肚子。
所以,无论是肌肉部位还是减脂原理,跑步并不能瘦肚子。那怎样正确的跑步能够真正瘦下来呢?
1.跑步抬腿,靠的是髋部髂腰肌
跑步是抬高单腿交替变化靠足部向前移动的运动,所以起跑抬腿迈出的步伐靠的是向前屈髋髂腰肌发力,抬腿步伐越大,跑步速度越快,脚步距离也就越大,反之抬腿步伐小速度越慢,脚步距离也就越小。
这就得益于髂腰肌的发号施令,髂腰肌位于髋部两侧前行深处的扇形肌肉,连接髋关节和大腿最重要的前侧群肌,专门负责抬腿运动和身体前倾。所以,起跑抬腿时髂腰肌收缩,股骨外转屈髋前倾,抬腿放下时髂腰肌拉伸,腰椎前凸完成身体站立。
起跑正确姿势上身前倾抬腿20厘米,握拳提至腰际。双手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贴于食指与中指深处,拳心向内手肘向内收,双腿膝关节微屈,髂腰肌发力抬腿离地20厘米。
抬腿屈髋蹬力85厘米,抬腿低至膝盖。大腿带动髋部向前张开迈进,上半身保持直立重心向前倾,蹬力向前跳跃85厘米。
2.落地蹬腿,靠的是臀大肌发力
之所以跑步能够向前快速移动,得益于臀大肌发力带动大腿后摆和脚掌落地。臀大肌就是稳定骨盆重心和缓解膝关节冲力的臀部最大肌肉,蹬腿反作用于地面靠的就是臀大肌收缩后伸,外旋大腿保持腿部稳定,所以说臀大肌力量越强,跑步耐力和弹性越好。
跑步蹬腿正确姿势手肘紧贴腰际摆臂,脚中心先着地蹬腿。慢跑五公里时臀大肌发力脚中心或足跟有力落地,快跑时脚掌用力手肘紧贴腰际,握拳前后摆臂。
头臀脚三点呈直线,右脚迈进左脚前进。头部、臀部和脚部要三点成一线,平视前方不低头不弯腰,而脚蹬地要保持在重心线末端,右腿先向前迈进,带动左脚大跨步向前。
3.跑步缓冲,靠的是股四头肌
跑步就是以髋关节为轴心,靠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发力蹬腿之后伸直膝盖,下压屈膝的腿部达到摩擦地面时缓冲,保护膝关节不受到地面冲击,也能蹬伸小腿增强跑步速度。所以,看起来向后提升小腿,向前伸直蹬腿的动作,都耐于大腿股四头肌发力。
跑步提拉正确姿势下肢重心转动髋部,蹬腿后向前伸直。摆正身体髋部重心垂直地面,大腿股四头肌发力伸直向前迈进单腿,膝关节保持微屈。
髋部转动惯性向前,小腿向后快速摆腿。跑步过程中始终保持髋部左右转动的惯性,利于上坡下坡转弯的缓冲,小腿向前扒地增加弹性,向后折叠与大腿呈45度夹角。
隔天跑步五公里,提升配速才减肥跑步作为有氧运动并不能“每天夜跑”,肌肉需要撕裂、营养补充休息和增强耐力的过程,所以隔天跑步减肥效果才明显。想靠跑步减肥,配速和心率很重要。
1.跑步配速
根据距离,跑步分为迷你跑五公里、十公里、24公里半马拉松和42公里全程马拉松,所要求的配速不一样。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五公里配速每公里6分钟,十公里配速要求每公里7分钟,24公里配速需要4—7分钟,而全程马拉松配速则是7—8分钟。
控制配速是每个跑步人想要改善身型的必修课,必须根据自身体质、年龄、承受力等因素来判断选择多少配速才合适。
按照BMI胖瘦体质和年龄大小衡量:
BMI<18.5的偏瘦体质,年龄30岁以下,最佳配速6—8分钟,30岁—49岁,最佳配速6—8.5分钟BMI18.5~23.9的正常体质,30岁以下的最佳配速6—8.5分钟,30岁—49岁最佳配速6—8.5分钟BMI≥24的超重偏胖体质,30岁以下的最佳配速7—9分钟,30岁—49岁最佳配速8—9.5分钟2.跑步心率
晚上跑步不该超过20点以后,最佳夜跑时间在19点新陈代谢最高峰时段。而跑步心率也是需要在最佳新陈代谢期间保持最大心率的70%—80%,才是脂肪高效燃烧阶段。
所以,心率是衡量跑步强度耐受力的最佳标准,运动强度应该掌握在最佳跑步距离5公里的心率:跑步5分钟后心率不超过120次/分,10分钟后不超过100次/分。
写在最后当然,跑步运动想要减脂最好在正确动作和发力点的基础上,每次坚持30—60分钟,每周保持在3次左右。只有全身脂肪减掉后,为避免肌肤下垂难看,最好通过腹肌训练等无氧运动锻炼腹横肌和腹直肌,以此减掉小肚子形成结实的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