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贝母的功效与作用,葛根和枸杞可以一起泡茶喝吗?
葛根和枸杞可以一起泡水喝,有养肝益肾,生津,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日常泡水喝降血脂,抗动脉硬化还能增强记忆力,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不建议长时间喝,量一般每样10克左右就行。
枸杞:性平味甘。养肝、滋肾。最主要的一点是能增强免疫力。枸杞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且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对改善肝功能,慢性肝炎都有很好的效果。
葛根对健康有保护心肌细胞、抗氧化、益智、抗骨质疏松、降血脂和解酒的作用。我经常看到葛根在水果摊上都有卖,还挺贵,一般用来解酒,效果挺好的。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甘、辛,平。归脾、胃经。有解肌发表,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抗心律失常;对糖尿病有一定作用;雌激素样作用;益智、抗氧化、抗肿瘤作用;抗骨质疏松;降血脂作用;解酒的作用。
日常可以买药材来泡水喝,葛根10-15g泡水喝,解酒。(含大豆甙,它能分解乙醛毒性,阻止酒精对大脑抑制功能的减弱,抑制肠胃对酒精的吸收。)
治疗肺痿为何要从中焦入手?
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西医学中肺间质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源流】
东汉张仲景最早提出肺痿之名。《金匮要略》中将肺痿列为专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并制定了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等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千金要方·肺痿门》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深化了对本病的辨治认识。王焘《外台秘要·咳嗽门》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咳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黏稠,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为成蒸。”说明肺痨久嗽,劳热熏肺,肺阴大伤,进一步发展则成肺痿。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久嗽咳血成肺痿。”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中说:“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喉传为肺痿。”提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伤阴耗气,可转为肺痿。内伤久咳久喘,伤津耗气,亦可形成肺痿。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肺痿》引王海藏论“此证初得可治,久则难愈”,因“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又说“凡风寒、伤寒后咳嗽唾血者,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对本病转归预后之病机作了明确说明。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痿门》提出治疗肺痿“用甘缓理虚,或甘药理胃”,此所谓“虚则补其母之义”。张璐在《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理义精深。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以前者居多。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如痰热久嗽,热灼阴伤,或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之后,邪热伤津,津液大亏,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此归虚热一类。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咳等,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亦可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摄,反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
2.误治津伤
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总为肺脏虚损,津液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津伤则燥,燥盛则干,肺叶弱而不用则痿。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说:“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指出肺脏虚损,津液亡失,则肺叶枯萎而不用。
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尤在泾在《金匮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粗,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现有虚热、虚寒两类。虚热肺痿,或为本脏自病所转归,或由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因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则肺燥,肺燥且热,清肃之令不行,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
虚寒肺痿,因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由气虚导致津亏;或阴伤及阳,气不化津,以致肺失濡养,渐致肺叶枯萎不用。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则反而聚为涎沫;肺气失于治节,“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则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综上所述,本病总由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脾虚气弱,无以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均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亦可发为肺痿。本病总属内伤虚证,难治之疾,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黏稠,或白如雪,或白带丝,咳嗽,或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
2.常伴有面色[[!NFBE2]]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二、病证鉴别
肺痿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既应注意肺痿与其他肺系疾病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
1.肺痿与肺痈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2.肺痿与肺痨
肺痨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与肺痿有别。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症。
三、相关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病变程度和范围。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能反映肺的功能状况,动态观察肺功能,对了解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如肺核素扫描、支气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原发病的鉴别。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总属肺虚,主要区别寒热。虚热证,咳逆喘息,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带血,潮热,消瘦,皮毛干枯;虚寒证,常见小便频数或遗尿,咳吐涎沫,质稀量多,形寒,神疲,头眩。
二、证候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而致病。虚热灼津,阴虚津亏则见涎液黏稠,口渴咽燥,皮毛干枯;虚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虚热迫肺,肺气宣降失常可见气急而喘;虚损日久,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舌苔脉象皆为阴虚有热之象。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而致病。久病阳气耗伤,气不化津,聚而为邪,在肺则涎沫清稀量多,饮邪上犯则头眩;素体气虚则短气不足以息,气不固津则小便数或遗尿,津液不亏则不渴;舌苔脉象皆为阳虚里寒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以补肺生津为总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2.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
二、基本治法
1.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法
适应证:虚热证。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咯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加减: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则可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2.温肺益气法
适应证:虚寒证。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常用药:甘草、干姜温脾肺;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加减: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三、复法应用
1.润肺滋肾,止咳化痰法
适应证: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吐浊唾涎沫,量少难咳,形体消瘦,或痰中带血,或声音不清,甚则呼吸气短,饮食困难易呛,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遗精,舌颤,舌痿,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麦味地黄丸加减。前方润肺化痰,用于肺热阴伤咳嗽咯痰黏稠者;后方滋阴益肾,用于肾阴亏虚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
常用药:麦冬、天花粉、半夏、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生地、百合、五味子滋肾敛肺。
2.补脾益肺,化痰止咳法
适应证:肺脾气虚证。症见咳吐涎沫无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疲倦乏力,面色苍白,甚则言语不清,呼吸气短不续,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淡苔白,脉细弱。
代表方:六君子汤或保元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黄芪、肉桂温养肺气;生姜、陈皮、半夏化痰止咳。
3.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无痰或少痰,或有咯血,气短乏力,神疲肢倦,呼吸困难,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代表方:生脉散合贝母瓜蒌散。
常用药:党参(或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肺;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4.补肺益肾,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肺肾气虚,痰阻血瘀证。症见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神疲体倦,胸闷或痛,舌暗有紫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代表方:补肺汤、何人饮合血府逐瘀汤。补肺汤补肺益肾,清肃肺气,用于肺肾两虚咳吐黄痰;何人饮益气补肾,活血化痰,用于肾气虚弱痰瘀互结见动则气喘,舌淡瘀紫者;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调气宽胸,用于胸闷胸痛,舌暗瘀紫者。
常用药:党参、黄芪、五味子益气补肺敛肺;熟地、何首乌补肾益精;赤芍、桃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桔梗、枳壳、柴胡调理气机。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紫河车1具,研末,每次3g,每日1~2次。
(2)炙甘草90g,研细。每日取3g,童便100ml调下。治肺痿久嗽。
2.常用中成药
(1)虚热肺痿可用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或蛤蚧定喘丸,每次6g,每日2次。
(2)虚寒肺痿可选蛇胆半夏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五、临证勾要
1.重视调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气以温养肺体,使脾能转输精气以上承。另外,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2.不可妄投燥热或苦寒之品
燥热之品可助火伤津,不可妄投,亦需防苦寒滋腻碍胃。肺痿病属津枯,故应时刻注意保护其津,无论寒热,皆不宜妄用温燥之药,消灼肺津。即使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
3.慎用祛痰峻剂
肺痿属虚,故一般忌用峻剂攻逐痰涎,犯虚虚实实之戒,宜缓图取效。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治宜长期坚守缓图
周仲瑛教授认为无论虚热肺痿抑或虚寒肺痿,治疗虽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保护肺阴,增补肺之津液。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肺体虽得滋润,但涎沫一时难止,肺中津液难复,故不可急切收功,而宜在取得疗效之时守方缓图。
2.注意病证结合,灵活化裁
由于肺痿病因多端,故临证选方遣药时,除了据证处方外,还应结合辨别其原发疾病,病证结合,灵活加减,方能提高疗效。如属肺痨后期,肺叶虚燥成痿者,则可选用王海藏的紫菀散方,以紫菀为主药,辅以贝母、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知母、阿胶、五味子,既能养阴润肺、坚阴散热,又能益气健脾、化痰祛浊。如属肺痈后期,热壅久郁、瘀结致痿者,则应配用《千金》苇茎汤、《伤寒论》抵当汤化裁,化痰泄热,通瘀散结。如属支扩迁延,痰热瘀结、肺络受损致痿者,则宜配用犀角地黄汤和《景岳全书》茜根散化裁,以凉血散瘀,清解化痰和络。如属间质性纤维化所致肺痿,病机多属肺肾气阴两虚、兼夹痰瘀,治宜益气阴,化痰瘀,常用生脉散、《丹台玉案》保肺汤、苏子降气汤、桃红四物饮化裁。出现肺肾两虚见证,则用金水六君煎、平喘固本汤加减。
3.注意变证转方,兼顾寒热虚实
周仲瑛教授认为由于体质有别、病邪不一,故病机演变时可以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并现之变证。如患者既可出现咳唾脓血,咽干口燥,同时又可出现下利肢凉、形寒气短等上热下寒之证,此时需要寒热平调、温清并施,常用《伤寒论》之麻黄升麻汤化裁,用麻黄发越肺经火郁;升麻升散解毒,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知母、黄芩、玉竹、天冬、石膏、当归、白芍滋阴血,清肺热;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如病久涎沫多而难去,泛泛欲吐,神疲,口干者,常用炙甘草汤化裁,以生津润燥为主,又在滋润药中佐以辛温之桂枝,是取其阳生阴长之意。
二、验案举例
鲍某,男,70岁,2009年6月4日初诊,咳嗽,气喘不显,口干欲饮,痰多黏黄,易汗,怕风,大便干,食少不香,气短,苔黄有裂,质暗,脉弦滑。胸部CT示:间质性纤维化伴感染,肺大疱。证属痰热蕴肺,气阴两伤,脾虚不健。处方: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太子参12g,焦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苡仁15g,冬凌草15g,鱼腥草15g,桔梗5g,法半夏10g,泽漆12g,全瓜蒌12g,炙桑白皮10g,炒黄芩10g,羊乳10g,炒谷麦芽各10g,陈皮6g,炒六曲10g。15剂。
二诊:精神、食纳稍有改善,胸闷,咳痰难咯,气短,胃胀泛酸,大便难解,苔黄质暗红,脉弦滑。原方改全瓜蒌20g,炙桑白皮12g,加苏子梗各10g,厚朴花6g,枳实10g,鸡血藤15g。15剂。
按:本证因有痰多色黄、口干欲饮,大便干、舌苔黄有裂纹的痰热阴伤证候,同时有易汗、怕风、食少不香、气短、易感冒的肺脾气虚之机,故用南北沙参、麦冬,配合六君子汤、薏苡仁以养阴润肺,益气健脾化痰湿;羊乳补虚润燥,和胃解毒;鱼腥草、冬凌草、桑白皮、黄芩清肺热;桔梗宣肺止咳;谷麦芽、六曲消食开胃。二诊时精神、食纳改善,痰难咯,大便难解,故增加全瓜蒌、桑白皮用量,并配用厚朴、枳实、苏子以加强润肠清肺、理气化痰之力,因痰阻瘀结,加鸡血藤养血活血和络。
【预后及转归】
肺痿属内伤虚证,病情较重而迁延难愈,如治疗正确,调理适宜,病情稳定改善,可带病延年,或可获愈。如治疗不当,或不注意调摄,则使病情恶化,以致不治。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转变。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加强体育锻炼。慎起居,生活规律,视气候随时增减衣服。时邪流行时,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病人。
本病治疗时间长,要劝说患者安心养病,不可急躁。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增强肺卫功能。戒烟,减少对呼吸道刺激,以利于肺气的恢复。饮食宜甘淡,忌寒凉油腻。居处要清洁,避免烟尘刺激。
花旗参功效与作用?
花旗参功效与作用
花旗参又名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其性甘、微苦,归心、肺、肾经。花旗参为补气药,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
一、功效与作用
1.可用于肺虚久咳,干咳少痰者。肺虚久咳,耗伤气阴,阴虚火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者,多配伍生地、麦冬、玄参等药物;燥热伤阴,咽干咳血者,多配伍桑叶、枇杷叶、杏仁、贝母等药物。
2.可用于热伤气阴,烦倦口渴者。外感热病,热伤气阴,肺胃津枯见烦渴少气、体倦多汗者,可配伍西瓜翠衣、石斛、麦冬、知母等药物;热伤气阴,津液耗伤,心脉虚微者,可与麦冬、五味子等药物同用。
3.可用于肠燥津枯,便秘下血者,可配伍龙眼肉同用。
二、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朱盛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每年深秋的时候都会咳嗽?
小孩子咳嗽的类型:
1.风寒咳嗽:多出现于夜间,干咳,有少量稀薄痰,并伴随有流清水涕与鼻塞。
2.风热咳嗽:喉咙又干又痛,还会出现黄色的黏痰。
3.燥热咳嗽:干咳,很难咳出痰,患儿常觉得喉咙和鼻腔又干又痒。
4.气虚咳嗽:患儿往往觉得体虚无力,会出现白色稀薄痰液,脸色不好,且不愿多说话。
5.内伤咳嗽:此多为肺部或其他器官疾病所引发,如心脏系统疾病或者消化器官引起等。
很多因素会导致小儿出现咳嗽的症状。
小孩子咳嗽的病因:
1.上呼吸道感染
此时儿童的呼吸道黏膜发生了炎症,外界的干燥空气会让儿童感到很不舒服,从而诱发甚至加重儿童的咳嗽。如果父母能够湿化室内空气(如使用空气加湿器,在室内洒水等方法),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小朋友的病情。
2.支气管炎
该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剧烈的咳嗽。应当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服药。注意,家长不要让儿童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这将加重他的病情。
3.咽喉炎
患有咽喉炎的儿童,往往觉得喉部很痒,于是不断咳嗽。需请医生予以治疗,家长切勿自行用药。
4.过敏性咳嗽
对于本人或亲属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历史的儿童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对咳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尽可能早地确认导致咳嗽的原因并予以治疗,不让病情进一步发展。
5.吸入异物
如不慎吸入异物,要及时把它咳出来。切忌用手去抠,这样只会把异物推往更深的地方。如果反复咳嗽依旧不奏效,则应当立刻就医。
小孩子咳嗽怎么办?
1.除非严重咳嗽,否则尽量不予用药。人体的免疫能力自然会消灭这些外来的病原微生物,在与外来病原微生物抗争的过程中,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将得到增强。滥用药物,只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长期以来,小朋友就会过分依赖药物来抵御疾病。
2.不建议用抗生素。如病情日趋严重,可以选用一些药物,但是最好不要给儿童使用抗生素。如必须使用抗生素,也应当以低剂量为好。需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服药。
3.使用加湿器。干燥的空气会让小朋友的咽喉更加难受。所以,空气加湿器可以湿化室内的空气,有效减轻患儿的病症。
4.增加饮水。多饮水可以是儿童的咽喉得以湿润,从而使咽喉干痒咳嗽的情况得到缓解。
咳嗽吃什么好的快
1、冰糖炖梨化痰止咳
在出现咳嗽之后我们可以试试冰糖炖雪梨的方式,先将将新鲜的梨去皮,之后把它的核也弄掉,加入适量冰糖,放入锅中隔水蒸软即可食用。
2、豆腐糖止咳化痰平喘
得了咳嗽之后我们也可以试试豆腐的治疗方式,首先准备出豆腐500克、红糖、白糖各100克。之后吧豆腐挖出一个坑,纳入红,白糖,放入碗内隔水煮30分钟;一次吃完,连服4次;清热、生津、润燥、治咳嗽痰喘。
3、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玉米须和橘皮在一起治疗咳嗽的效果也很好,准备玉米须、橘皮各适量。之后加水进行煎熬,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4、萝卜猪肺止咳汤
萝卜1个、猪肺1个、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时,吃肉饮汤;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气促。
5、花生沙参汤治咳嗽少痰
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参各25克、冰糖适量。水煎取汁,加冰糖,每日1剂;润肺化痰、治久咳痰少、气短咽干。
6、黄精冰糖止咳平喘
黄精(中草药)30克、冰糖50克。将黄精洗净,用冷水发泡,置砂锅内,再放入冰糖,加水适量,将锅置炉上,以武火煎煮,后用文火煨熬,直至黄精烂熟为止,每日2次。
吃黄精饮汤可清肺、理脾、益精,用治肺燥肺虚之咳嗽、干咳无痰、咯吐不利、食少口干、肾虚精亏等。
喉咙痒咳嗽怎么办
平时多喝水
多喝水能够帮助补充水分来能够用水来冲刷咽喉道的细菌炎症,帮助缓解嗓子痒想要咳嗽的症状。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加重症状,好是能够喝温清水、饮料酒水都不宜饮用。
按压天突穴
按压天突穴能够帮助有效缓解因为感冒引起的嗓子痒、嗓子痛以及咳嗽等症状。 位置:天突穴在胸前锁骨的中间,胸骨上窝的中央位置。 按压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后按压天突穴并配合进行吞咽动作即可。
按压大椎穴
按压大椎穴能够有效缓解嗓子痒,想要咳嗽的不适,还能够帮助缓解肩颈不适。 位置:找大椎穴好是低头,颈后突出的位置下方的凹陷处即是。 按压方法:用食指和中指一起并拢后用指腹进行按摩,时间一次宜持续15分钟。
金银花泡水喝
金银花泡水喝能够帮助缓解嗓子痒痒想要咳嗽的症状。金银花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抗炎消菌的作用,对于因为炎症引起的嗓子不适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能够帮助抑制进入咽喉的病原菌,有效缓解症状。
注意清淡饮食
嗓子痒痒的想要咳嗽的人要注意调整饮食,不宜进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加重嗓子充血状况,而使嗓子痒、嗓子疼、咳嗽症状加重。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如果是嗓子痒想要咳嗽的症状较为频繁明显的话,可以考虑是因为炎症引起的,这个时候可以及时就医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帮助缓解不适。常见的药物有抗生素、消炎以及止咳化痰的药物。
咳嗽不能吃什么
甜食很有诱惑力,但是甜食容易生痰,容易让呼吸系统不顺畅,会加重咳嗽。各种糖果,还有巧克力、冰激棱等,都要少吃或是不吃,而那些带甜味比较浓郁的水果也不建议多吃。
生冷的食物容易损伤到脾胃,在咳嗽期间不要触碰,像各种冷饮、雪糕、冰镇水果汁等,会加重脾胃失调,会让机体变得更为脆弱,从而让痰液增多,让咳嗽变得更剧烈,甚至是频繁。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并且会直接对气管粘膜造成损伤,会刺激咳嗽,加重病情。在咳嗽的时候,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辣椒、生姜、咸肉等要避免。去外面吃饭也尽量要清淡一点的,浓茶、咖啡等也尽量是少喝,或是不喝为好。
油腻性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并且容易生热,滋生痰液等,所以还是不要食用的为好。肥肉、奶油、油条等尽量是不要吃。
海鲜类的食物,特别是鱼、虾等,从中医角度来看,属于发物,容易对呼吸道造成刺激,并且会损伤到脾胃,增加痰液,延长咳嗽的时间,也是不能吃的。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几种食物之外,另外带有酸味的食物,特别是食醋、山楂等也是尽量不要接触的。在饮食上做好了相关的禁忌,吃对了,能减少咳嗽出现,可缩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严重的可适当服用止咳药物来改善。
贝母的功效有哪些?
贝母
【处方名】 川贝母 川贝 京川贝 松贝 青贝 炉贝 浙贝母 浙贝 象贝母 圆宝贝 大贝【功能与主治】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用于:肺虚久咳, 痰少咽燥,外感热咳,痰火郁结,咯痰黄稠,瘰疠,疮痈肿 毒,乳痈,肺痈等证。
【用法与用量】 内服: 煎汤,3~10g,研细粉冲服1~ 1.5g。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患处,适量。
【新用途】
一、内科
慢性支气管炎: 将川贝与皖贝分别制成片剂,1日4次, 每次5片,每日用量相当于川贝或皖贝生药量6g,10日为1 疗程,小儿用成人1/2~1/4量。
二、外科
前列腺肥大: 贝母、苦参、党参各25g,水煎服。
三、儿科
百日咳: 贝母、百部,根据年龄确定用量。小于2岁者, 名10g; 2~5岁者,各15g; 大于5岁者,各20g。水煎2 次,共200~500ml。分3日服,每日3次。
浙贝2.5g,鸡蛋1枚,尖端敲1分铝币大小孔,将浙 贝粉掺入蛋内,搅匀后以纸封闭,孔向上在饭锅内蒸熟即成。 上、下午或频服,每日1~9枚,痉咳严重或痰有血者,可配 百部合剂,炙百部9g,玄参5g,麦冬4g,温水100ml,锅 内蒸取汁。日服2次,亦可频服或隔日1剂。
贝母10g,白花蛇5g,生甘草10g,共研细末。每次 1.5~3g,日 3次。
四、皮肤科
1. 面部扁平疣: 浙贝母30g,生苡仁10g研细末,鸦胆 子10g砸碎去壳,3药混合,搅匀共入菜子油50g中,浸泡1 周后备用。用镊子夹去疣表面角质层,涂上3味油液。同时 内服板蓝根汤: 板蓝根、生苡仁各30g,生地12g,木贼、 香附、丹皮各10g,地丁15g,蝉蜕6g,每日1剂,水煎 服。
2. 黄褐斑: 以川贝母、白芨、白附子为主药填加入西安 日化厂生产的一叶蓝软膏基质中,每盒40g,每日早晚各搽 1次。
3. 乳头皲裂: 黑、白芝麻各20g炒黄研细,川贝母10g 研细,2药混合过筛。视患处大小,取药粉与香油调成泥糊 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 若流血、渗液,先用药粉干撒于 创面,待脓水收敛后再涂敷。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 本品性偏于寒,故寒疾、湿疾患者忌用。
2. 反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