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图像,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穴位是人体经络线段上的敏感点,触按有酸、胀、麻等感觉。解剖看不到穴位,这就是中西医的根本区别。西医解剖死人查病因,认为这是知识; 中医用望、闻、问、切去病痛,用的是智慧。
蒙医的人体经络图都对不上号?
我只是明白中医现在针灸时依赖的经络学说,它所指的经络就是生理学当中定义的人体神经系统。从《黄帝内经》时的指经络为血管,到李时珍编撰的《濒湖脉诀》里收录进了张紫阳真人内丹修炼的成果一一奇经八脉,经络的实际功能在此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它由原来传输气血的功能,变为了以传输"真一之炁"为主,经络还是原来的那套经络,但它的实际功用却发生了转变。
这是经络学说发展历史中最关健的一个节点,本来是道家内丹修炼出的理论成果,结果被李时珍给搬运到了争对普通人应用的中医理论体系中。这都怪他并不知晓真人之体和普通人的机体是存在重大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办得非常草率的一件事情。原因是真人在开通大周天后,相应发现的与奇经八脉地位一样的“七门"系统并没有被借鉴走,以致于现在的这套经络学说理论高不成低不就,两头都够不着。
与真正的内丹修炼成果比,这只是搬运来了一半的内容,而且还不适用。与原来的中医精典比,它改变了原先赋予经络的功能,这些都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历朝历代修炼成功的高真大德并不鲜见,他们的修炼成果也都是陆续被充实完善到了经络学说当中,而且因为每个修炼人员的体质都不尽相同,最终得到的成果也是有差异的。
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才会有现在完善了的人体穴位图。虽然经络的名誉之争还没有定论,但实质上并不影响针灸技法的实际操作。
现在经络学说的理论是一套相对大而全的系统,它不仅是争对普通人运用,更是囊括进了修炼成功的真人。事实上中医理论里只留下十二经络就够用了,因为它的实质一点儿都没被改变,把奇经八脉还归还到内丹修炼的理论体系当中才对,毕竟内丹修炼这件事儿也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致于藏医、苗医、蒙医它们的经络图是怎样的,我也没必要去了解。但我肯定它也跑不出一个大概的框架,那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这应该就是它们的支撑。也许是以其中的一个系统为依据,又或是兼并了两个系统,更甚者是三个系统都兼顾到了。但这样一来经络的本来面目却是看不到了,中医的经络学说目前就处在这一尴尬境地中。因为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即使经络图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使用。不为别的,就把它挂起来让人看难到不成吗?关健是取决于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见微而知著、举一能反三,相信我们这一代人是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和智慧的。谢谢提问者的邀请!
却没有任何关于人体血管的正确描述?
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经络和经脉,这是两个学说。
这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里,把“经脉现象”给物化成为“经络系统”了。根据当代经络实质研究权威专家的定义:“经络系统是由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经别、络、经筋和皮部构成的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系统;是人体机能的联络系统、调节系统和反应系统。”根据这个概念定义,它是我们人体里存在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解剖生理学系统。这种观点,被称为是“黄帝经络学说”。
所以你说古文没记载血脉那是错的,“脉”字在《说文解字》中作“血理分邪行体者”解。“脉”字在《正字通》中,作“五脏六腑之气分流四支也”解。古人早认为脉有流行血液和气分的功能。《天下至道谈》在论及两性交媾时写到:“汗不及走,逐气血门(指阴道),翕咽(引咽唾液)摇前(指前阴),通脉利筋”。古人喻人之血流犹地之水流,因此把血脉写为“脉”字。
脉书《六痛》篇记述了人体的“骨、筋、血、脉、肉、气”六大组成物及其功能。“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煦也”。这是说,骨是人体的柱子和支架,筋是约束着骨肉间有固定的位置,血液有濡养人体的作用,脉是流通血气的水道,肌肉和皮附于体外,气有温暖人体和蒸发水分的功能。以上六大组成及其功能的正常,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保证。该六大组成物发生病痛,称为“骨痛、筋痛、血痛、脉痛、肉痛、气痛”,凡此“六痛,皆存于身,而莫知之治。”古人早把血与水、血脉与江河进行相互比喻,“血者濡也、脉者渎也”正是古代流行的认识,“濡”原指水的任养万物,“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在古医书《天下至道谈》和《合阴阳》中也确实将人体血脉称为“水道”。
《汉书》作者班固《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说:“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在这里列举的歧伯(大古扁鹊)就是经脉医学的创始人。“今其技术暗昧”,说的是到了西汉初年,到了仓公谆于意的手里,运用“经脉感循”或“经脉循感”(旧称“循经感传”)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技术就失传了。
人体阴经阳经是指什么?
人体有十二经络,简单来说掌面为阴经,手背面为阳经。阴经有肺、心、心包经。阳经有大肠、小肠、三焦经。阳经是指阳气旺盛之意,阴经是指阴气旺盛之意。所以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一定要多多运动,加强锻炼,要有一个健康且强壮的身体,饮食上一定要营养均衡搭配。
经络不通会有哪些感觉?
经络不通百病生,内练一口气,散淤排淤,一通百通,万事无忧。
经络,系中医术语,指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用现代科学表达,应该主要指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两大系统。
这病那病,好多的病,周身病,经络不通,众病之源,或为劳损。劳而淤,淤而积,积而压,压而阻,阻而损,劳损也。过劳生淤,淤积而损,积劳成疾,病矣。
劳损是人类的天灾。起因有二,一是S型脊椎(特别是腰、颈部位)偏心过载,受人体构造所致,人人不可避免;二是习惯性姿态过载,比如长时间在某个姿态上,相对静止,活动不足;或运动超限,劳力过度,等等。人成为人,与动物比较,直立行走,加之格外的劳动和锻炼,付出的代价就是劳损。动物爬行,胸腹肌肉收缩成弦,后背似弓,脊椎后侧受压较小,椎关节和肌肉劳损风险,较人小的是数量级。
劳淤,集中发生在,脊椎相关的关节和肌肉。这个区域,是人体机械运动的活动轴心,关节、肌肉细密,活动幅度相对最小,活动方向单调,易生淤,难排淤,故劳淤集中。
劳淤压迫神经血管,致劳损,疾病。中枢神经从脊椎出来,首先要穿过劳淤集中区,再到达组织器官。劳淤压迫神经,组织器官通讯指挥不畅,工作不协调;劳淤压迫血管,血流不畅,供养不够,组织器官出力不足;劳淤压迫血管,血流不畅,免疫系统护卫不足,抗病能力减弱,组织器官易感染病变。劳淤压迫神经血管,哪哪都会别扭,啥啥都会病,实质就是劳损。
想想就会明白,经络不通就是众病之源的劳淤劳损,而非其他晕晕乎乎的东西。
疏通经络,防病治病治未病,散淤排淤是根本,办法是内练一口气。
内练一口气,其基本思想是:调动自己的身躯和内脏,利用呼吸,让脊(中枢)神经附近的背、腰、臀、颈肌肉和关节(劳淤集中区),在不常运动的方向运动起来,扰动瘀阻,散淤排淤,解放神经血管,免疫系统随血流充分护卫,从根上釜底抽薪,自我保健,劳而不损,康泰自若,生命自如。
内练一口气,其动作要领是:吸气,憋气,旨在让肺部充气,形成一个有压球体,配合躯体运动,及腹腔内脏移动,由内向外撑开与脊柱相关的肌肉和关节,比如脊椎间关节、肋骨与脊柱间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
内练一口气,招式很多,站、坐、卧、行、驾驶,都可以练…参见2019年1月28日,2018年11月14日,5月26日,我的主页,然术全本,拿走不谢。
然术一上手,就有好感觉。内练一口气,散淤排淤,迅速遏制淤阻增量,阻止疾病继续发展,减轻心理负担,好感觉立竿见影。坚持练习,养成习惯,消减淤阻存量,疾病逐渐减轻,直至消除,整个人感觉焕然新生。然术,散淤排淤,疏通经络,防病治病治未病,效果显著,有实例。
内练一口气,不拘泥于各种套路,也不要管那些神神秘秘的功法,然术已揭示其本质,涵盖其招式。套路和功法,没有抓住劳损这个病根,也没有抓住散淤排淤这个关键,思想模糊,动作各异,误打误撞,效果勉强,重在话术。
包括中医在内,各种药物,各种治疗,效果不能咋地。针炙、按摩,社会上还有很多理疗方法,因为不能有效散淤排淤,所以都不会有用。淤阻不散不排,血液循环不畅,人体免疫系统尚不能充分巡逻护卫,食物药物当然也不会有用。选用中药,加大活血化淤的剂量,试试无妨。所谓的食物药物和治疗,好比扬汤止沸,似有效,似无效,终无效,直到你生命耗尽,钱财花光,也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中医不咋地,西医不咋地,名医也不会咋地。
好多的人,患过好多的病,医生来来回回说过好多的话,开过好多的药,还有好多的措施,结果并不理想,身体总是越来越差,有同感的举个手👋。
运动保健养生,不要幻想。常见的运动,如跑、跳、球类等,形式很多,对健康的影响,更大的可能是负面的,当然不能保健养生,甚至会诱发、恶化疾病。运动,可致过劳生淤,枢纽部位脊椎相关的劳淤不能散不能排,还会越积越多,劳淤更严重。运动,属文体娱乐活动,在发挥其极积作用的同时,要注意散淤排淤,避免其对健康的危害。常见的运动,犹如火上浇油,不是强身健体的功臣,反而可能是糟蹋身体的祸端,劳损类问题可能更重。运动需要健康的身体,能运动说明身体还行,人们误认为是运动促进了健康,这是人云亦云的直觉失准,要警惕。
多少人,从运动时期的生龙活虎,到后来的疾病缠身,苦不堪言,根子就是劳淤劳损,也就是常说的经络淤堵。
散淤排淤,疏通经络,防病治病治未病,健康自信,武功精进,然术有真意,君当常习之,或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