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有哪些,能吃退烧药吗?
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退烧药不只是有退烧的作用,还有止疼的效果,所以患者在不发烧的情况下是可以吃退烧药的,只要在正常剂量服用下是没有问题的,服药期间建议患者多喝水,注意休息,房间要注意通风,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退烧药大白片的学名是什么?
退烧药一般是解热镇痛药。
临床上使用的退烧药一般有安乃近(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尼美舒利(12岁以下禁用!!)、阿司匹林(少用)、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药品含的辅料不同,剂型不同,所以不知道你问的片剂含有主要成分是什么!下面就上面几种简单展开一下:
安乃近
安乃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退烧药使用,1977年,美国正式禁用安乃近,并将该药品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世界范围内30几个国家禁用此药。
早在2002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有关安乃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中有:过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血液系统反应16例,1例死亡;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31例,4例死亡;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消化系统反应9例,1例死亡;另有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8例,其中1例死亡。
尼美舒利
十二岁以下禁止使用!十二岁以下禁止使用!十二岁以下禁止使用!重要事情说三遍。
尼美舒利属于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上市之初这个药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疼痛和退烧。
但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不良反应报道,结合这些不良反应,此药目前禁止用于退烧药使用,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宝宝用的两种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中国之前批准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但是因为风险很大,目前是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的。
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剂型分为滴剂及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每瓶容量15毫升,但是药物浓度高,每毫升含药量约是混悬液的3倍。包装里配有滴管,服用时可用滴管量取。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瓶容量100毫升,浓度低,包装里有量杯。服用时可以用量杯量取,用后洗净量杯备用。
布洛芬
儿童剂型分为滴剂及混悬液。
布洛芬滴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每瓶容量15毫升,但是药物浓度高,每毫升含药量约是混悬液的2倍。包装里配有滴管,服用时可用滴管量取。
布洛芬混悬液容量100毫升,浓度低,包装里配有量杯。服用时可以用量杯量取,用后洗净量杯备用。
特别提示
1.一般建议体温超过38.5℃时再使用退热药。
2.若持续发热,间隔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可超过4次。
3.持续发热超过2天或者高热不退,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4. 多喝水,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对康复真的有用!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使用和适用人群上有什么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在药物分类上,它们也同属于一大类——非甾体抗炎药物。但这两个药物在结构上,药物作用效果和适用人群范围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药物。
从上市历史来说,这两个药物都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在上世纪50年代被开发,如果再往前追溯,它的前一代药物非那西丁则更早,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布洛芬于上世纪60年代被开发,70年代上市,应用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对于这2个药物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关的临床数据是比较充分的。
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2个药物都属于非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人之所以会发生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等症状,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某些“炎症”的存在,由于炎性因子的刺激,会是人体产生代谢出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细分又有很多小类,也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有的能够刺激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温升高,有的能够使人对于疼痛反应更加敏感,因此,这个物质是导致我们发热、疼痛等反应的重要物质。环氧化酶是生产前列腺素的催化酶,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是通过抑制这个酶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前列腺素产生,达到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
从药物结构上说,这两个药物属于不同的类型,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苯胺类的非甾体抗炎药物,而布洛芬则属于芳基丙酸类,由于不同的结构,导致他们的药效也有所区别。通常苯胺类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不具备抗炎的作用,而布洛芬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缓解炎症的作用,因此在抗炎抗风湿方面,布洛芬的应用要更为广泛。
在儿童用药方面,这两个药物都是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幼儿,滴剂、混悬剂都是常见的剂型。从药物作用时间上来说,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时间稍短,通常服用后半小时左右起效,持续时间大约3~4小时左右,而布洛芬则作用时间稍长,解热镇痛持续时间在5~6小时左右。
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这两个药物在合理剂量范围内应用时,都是较为安全的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对于胃部的刺激性,这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关,通常可以耐受。
比起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两个药物的过量使用风险,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它的代谢产物需要消耗肝脏内的谷胱甘肽,如果因为过量服用这个药物,谷胱甘肽被耗光,就可能引起肝损伤,甚至肝坏死的问题,同时,过量用药对于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过量应用布洛芬,则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肝损伤的问题,肝肾功能重度不全或心力衰竭的情况,都应该禁用布洛芬。
这两个药物在正常应用时,属于安全性很高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过量应用问题,药物的过量应用,主要提醒大家两点——
1. 小儿用药,一定要严格遵守用药剂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提示的剂量和使用次数来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滴剂的浓度通常较大,而混悬液的用药浓度较小,应用剂量也不相同,用药前都要看好说明书,除了用药剂量,用药次数也要注意,对于反复发热的儿童,通常对乙酰氨基酚每24小时用药不超过5次,布洛芬不超过4次,如果反复发热超过2天,应尽早就医诊察发热原因。
2. 不管小儿用药还是成人用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叠加使用问题,比如说有的儿童,吃了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滴剂退热,但有吃小儿氨酚黄那敏这样的药物治感冒,而这种复方的小儿感冒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就造成了药物叠加使用的问题;而有的成年人,更是有时在治疗感冒的时候,经常多种药物一起服用,造成药物叠加和过量的风险更大。因此,在服药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说明书,看清药物成分和服用剂量,避免造成药物叠加使用而导致药物过量,而引起肝肾方面的毒性反应风险。
小孩发热吃布洛芬好?
美林是婴儿退热药的商品名称,其医用名是对布洛芬;而对乙酰氨基酚也是小儿另一种退热药的医用名称,其商品名称是泰若林。
这两种退热药都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权威专家推荐,适合5岁以下儿童应用的非甾体类退热剂,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相对于其他退热药,是最可靠的,没有什么好或不好之比。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区别是什么?1、作用原理略有不同,对乙酰氨基酚主要是对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而布洛芬是对下丘脑前驱前列腺素E2的生成抑制,达到退热效果。
2、一般对乙酰氨基酚剂型较易控制剂量,孩子服用的依从性好。而布洛芬较之略逊。
3、布洛芬副作用有选择性出血倾向,比如血友病的孩子不能用之。
4、根据其作用,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6个月以下婴儿,且可以4-6小时重复使用。而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及儿童。
5、对乙酰氨基酚始终是儿童退热的首选药,其优点是作用好,副作用小,而且便宜。但布洛芬退热效果强于对乙酰氨基酚。
6、布洛芬作为非甾体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比如风湿热,但对乙酰氨基酚几乎没有抗炎效果。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用法上需注意什么?1、不能为了退热而单纯退热:
目前发热依然是儿科急门诊5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急诊,但是,发热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引起发热的原因,因此,对于退热药的应用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指征的。
否则,我们仅仅把注意力用在退热方面,也许会掩盖病情,一旦体温不能完全反应疾病,反而会延误诊断,比如小儿的沙门氏感染、结核病和脑膜炎。
2、小儿发热药应用年龄: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儿科权威机构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只有2种,即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仅此而已。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的发热,而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一般二者都可在4-6小时重复使用,但24小时不能超过4次。
3、不建议两种退热药混合应用:
尽管小儿退热药仅有这两种,但是,国内外权威专家不推荐二者混合使用。
因为,经过临床证明,二者混合应用并没有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又因为发热主要是使孩子感觉不舒服。
反而会增加药物蓄积及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不建议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混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