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锻炼2小时脑梗自愈,老人跳广场舞半年消掉脑梗塞?
1,眺广场舞是全身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从而降低舞者血脂。
2,跳广场舞可以甩掉体内多余的脂肪,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如果患上心血管疾病,应遵医嘱做适当的锻炼。
4,脑梗塞恢复期适度的跳广场舞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如果你家邻居阳了你会害怕吗?
我是不是“阳”了?家里囤的药够不够?……“新十条”的出台让大家都精神一振,不过很多市民朋友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立即发现新一波烦恼又来了!害怕感染足不出户居家隔离;就连好友闲聊的话题也从“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出去浪呀”,变成了“时刻准备好阳了立即飞奔去医院啊!”……这些不良情绪和反应如同新冠的“心理后遗症”,持续损害着人们的心身健康。在此,心理专家们表示,希望所有人带着“收放自如”的从容,做好自己心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平常心态、科学态度、积极行动应对新冠,预防“心理后遗症”,迎接崭新的一年!
囤药?这可能是“从众”引起的恐慌我“阳了”吗?我发热了,要不要去医院?……记者发现,防疫政策放开并没有让大家的内心获得久违的放飞,最近不少市民被焦虑的情绪困扰着:比如抢购囤积药物和防护品、过度紧张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等,不仅严重阻碍了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的脚步,甚至还有人因此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焦虑?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解释,其实当巨大变化发生,比如突发灾难事件、公共危机过后、生活模式改变等,都会对人们的内心造成一定的冲击,此时出现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属于一种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让很多人一下子感受到生活的诸多变化。人们自然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感:我会不会很快被感染?感染了该怎么应对?有没有后遗症?这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容易引发焦虑恐慌的情绪,让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适应变化,回归到正常生活。那么该如何积极面对变化,预防“心理后遗症”呢?对此,专家表示,首先尝试放下焦虑,避免“选择性关注”和“从众”引起的恐慌。“三年来新冠疫情一直此彼起伏,也积累了很多焦虑和恐惧情绪;防疫政策放开后,很多人内心仍然因担忧感染而保持着过度警惕的状态,这就容易陷入‘选择性关注’的误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黎表示,人们看待事物,往往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客观事实。所以建议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负面部分。要克服“从众效应”,可以每天只关注一两家权威媒体的疫情新闻;当看到群体性的行为,如抢购商品时,先客观了解有关的背景信息、专业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判断其是否可信,且值得跟随等。压力大?保持“平常心”找到“节奏感”回归生活“昨天晚上发热了,担心得一晚上没睡着。”“我儿子发热了,一天都没有退烧,我要不要马上送他去医院?”……这几天,不少市民感慨“亚历山大”。在非常时期保持“平常心”尤为可贵,600号的专家们表示,“平常心”包括了稳定的内在情绪和健康的外在行为。稳定的内在情绪是应对压力时的“定海神针”,因此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保持积极心态非常重要。大家不妨把对于身体和病毒的过度关注,转移一些到心理健康上,通过运动、娱乐、人际交往等,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主动学习压力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技巧,比如:每天早起做一个腹式呼吸放松,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帮助自己开启充满能量的一天;觉得焦虑恐慌时尝试使用一些情绪着陆技术,比如“蝴蝶拥抱”“五感减压”等方法,帮助自己渡过艰难时刻,重获平稳状态。除了继续做好防护,可以从规律日常作息开始进行调整。可以列一个新的时间计划表,重新规划好生活和工作安排,该吃吃、该睡睡,找到新防疫环境里的生活“节奏感”。即为自己找一些固定的日常小事,先让一些生活内容规律起来,比如:每天中午按时吃饭、晚上睡觉前做一会儿拉伸运动、每个周末抽半天和家人朋友小聚等,以这些规律的“小确幸”为锚点,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创造“安定”的部分!“600号”医生教你放松身心小妙招1、学会排解压力:没有什么压力、紧张是打一套拳、跑30分钟步、跳半小时体操或来一节瑜伽课消除不了的。在家里、健身房或者户外,选择你喜欢的运动,坚持进行,一天半小时到1小时,一周3次左右,结束后洗个热水澡放段轻松的音乐或搞笑的综艺节目,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不让焦虑过夜,不过度思考未发生的事,一切等充好电后再去解决。2、学会放松训练或冥想:有很多能放松身心和让自我心理修复的方法,当你很紧张时候跟着放松训练的指导语有助于肌肉放松;当你一天结束躺在床上时放空大脑,或进行冥想,有助于使内心净化和大脑休息。很多APP有免费的放松训练指导语,其目的是降低卧床时的警觉性及减少夜间觉醒,或让处于紧张状态的身心得到舒缓,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指导性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3、多和小伙伴们聊天、吐槽:当你觉得恐惧的时候往往身边有人会让你心安,当你觉得紧张、焦虑时候有人陪伴会觉得心定,当你觉得愤怒、压抑时候和人吐槽、抱怨会适度发泄。急性脑梗死能恢复好吗?
急性脑梗死是很难痊愈的,急性脑梗死它的发病速度非常的快,常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得了急性脑梗死之后需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对于送往医院不太及时的患者很容易会造成死亡。对于少部分人如果治疗比较及时,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是可以明显的改善病情的。
脑梗塞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什么?
很多脑梗塞病人及家属不在乎出院后的调养和康复训练,总觉得在医院治好后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对的。脑梗塞患者在出院后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
(1)戒烟戒酒,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保健体操,加强心脑血管的应激能力;(2)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尽可能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不要依赖他人。(3)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高血压患者要定时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服用多种降压药或自行停药,防止血压骤升骤降。使用降糖降脂药物时,也需按医嘱定时服药。(4)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功能以及智能瘫痪肢体语言的恢复情况,并在医师的指导下继续用药和进行康复训练。(5)如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言语不利、肢体麻木、乏力、步态不稳等情况时,应随时就医。做好病人出院后的调养和康复训练工作至关重要,不但可以使病人尽快的恢复健康,而且可以进一步的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我是章鱼康护,贴身陪伴的康复管理专家,如果您关于脑出血、偏瘫方面的康复问题,可以关注私信我,我会一一回复!腔隙性脑梗塞是怎么回事?
腔隙性脑梗死不等同于脑梗死,它是指受高血压、高龄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的小动脉血管壁变厚,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堵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伤的范围比较小,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后留下一个非常小的空腔,所以就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是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或肥胖、饮酒、吸烟者更易患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50%以上的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患者病情一般较轻,多表现为肢体麻木且无力、发音困难、动作不协调等。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记忆、语言、计算、理解判断等能力受损,排尿、排便障碍,走路姿势异常等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急性期还可以给予改善血液微循环等治疗。
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应积极治疗,对症下药,防止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可以采取紧急溶栓。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超过4.5小时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降脂(如阿托伐他汀等)、降血压(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等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愉悦,增强体育锻炼,清淡饮食。腔隙性脑梗死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应定期检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