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我们该怎么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功能,也就是所谓的“脾气”,脾胃好不好,其实就是“脾气”决定的。脾气足,则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通俗地说,就是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们吃下去的食物。
脾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差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所以有“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可见,你的身体好坏,首先还得脾胃说了算。
中医对脾虚的人可以总结出4大主要特征,可以对照检查自己是否脾虚:
1.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肢体倦怠;
2. 不欲饮食,腹部胀满,少气懒言;
3. 舌头颜色发淡,舌边有齿痕,舌体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
4.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大便偏稀。
二. 3招补足"脾气"1. 山药入饮食
山药有补脾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称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中医上也常常用山药于治疗脾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生山药500克研细粉备用,每次煮粥用30克,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入锅内煮,煮时用筷子不停搅之,使其沸至成薄糊状即可。如果嫌口感不好,服用的时候可以适量加点糖。此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脾虚的人。
2.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朝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方,是治疗脾胃虚弱的经典方。方中以党参、茯苓平补脾胃之气;白扁豆、山药之甘淡,助白术健脾,又可祛湿;砂仁的芳香可以化湿行气、和胃醒脾。
做法:取山药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扁豆7克、陈皮5克、砂仁5克、白术(炒)10克;先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小火煮,煮沸5-8分钟即可。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猴头菇多糖成分有助于促进胃健康,用以上中药调理时加上猴头菇,也可以很好地调养脾胃。
3. 常揉两穴位
健脾可以多按“脾俞穴和足三里”。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见下图),与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俞穴可以帮助恢复脾的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足三里穴是古今公认的“健脾第一穴”,它在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见下图)。每天按揉两侧足三里穴,每次至少揉3分钟,力量要以有酸胀感为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很多老同志都是退休后自学中医?
【一文涨粉10000+不是梦】学中医和学好中医的路径就是终生(自)学悟用
中医,是整体观、系统论和天人合一的集大成者,只要在传承中不断完善、创新,就会获得持续地发展。换句话说,中医是一门“早熟”医学——其思维框架成熟、完善。反观西医,尽管百年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但其“成功”只要依赖于光、电、机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换句话说,西医是儿子推翻老子、孙子推翻儿子的一门“永不成熟”的医学——只有科技发展它才能跟着发展,只要细菌、病毒和病种变化,它就必然要跟着变化......所以,中医可以自学成才,而西医却非常困难,即便学了西医没有昂贵的时髦设备仪器,也难有用武之地。
从本质上来讲,学中医和学好中医本无“秘”可言,一切尽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只不过有的人,多读了几本、多读了几年、多悟了几点,而守“秘”不宣而已,才有了所谓的不宣之“秘”。甚至很多“不宣之秘”还是骗人的鬼把戏,这些人长走夜路一定会遇到鬼的,所以,才会被揭穿。
如何学中医和学好中医,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命题和难题。在此,我将以超乎寻常的思维和观点,对其做大道至简地解释。
学好中医,必须拜师,是一个伪命题。学习任何一门学问,一般都会拜师。所以说,学好中医必须拜师,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一个片面的结论,甚至是一个错误结论!从中医发展史来看,真正有成就的中医大家,很多是半路出家,从无门无派到自创一派,其成就远超所拜之师,甚至自学成才!
说人话,学好中医,并不取决于是否拜师。或者说,拜师并非学好中医的必要条件。道理很简单,中医药大学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民间中医也收徒无数,而真正能成为好中医者微乎其微,有所成就者更是凤毛麟角,或者忽略不计!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几乎所有人没有悟透中医之“秘”——
1、中医无大师,中医有成就者,也微乎其微,要想拜其为师,更是可遇不可求!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无大师,绝非胡沁。
2、中医无绝招,拜所谓祖传中医为师,即便老师真心传授,充其量也是碎片化的学习,而非系统系学习。很多所谓绝招,都能从中医经典古籍中找到源头。
3、中医无秘方,任何秘方都有其局限性,都难抵如《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处方的有效性。甚至很多“秘方”有不同程度的欺诈性。
4、中医无捷径,离开对中医经典古籍的终生研读和临床实践,都难有成就。同时,学中医者尚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思维和悟性。
至于悟性,有必要做简单阐释。悟性,不可否认与先天聪慧的禀赋有关系。但是,真正的悟性多源于后天对学习、领悟和实践相融合的总结、升华能力。历代大医除傅青主类先天聪慧超群者外,多数是科举落第者、为治己病者、为治父母之病者,尤其是自宋朝兴起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文人学医风潮。
祖传中医,本质上多数是“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产物。甚至很多祖传中医的所谓绝招、秘方,经不起临床实践的考验。说人话,很多所谓祖传中医,在统计学样本中只是个体,并不能代表样本的全部。甚至很多祖传中医,连《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都没有读过。那这种祖传中医,尽管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并不能掩盖它缺乏最基本的统计学意义!
以上观点,并非全盘否定和排斥拜师的必要性,而是阐述对待拜师的客观预期。说人话,师还是要拜,但不能迷信、依赖师父。否则,任何学问、学术都会失去进步和发展的逻辑,也违背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客观规律。
学好中医,“入门正”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一生的成就大小。清代大医陈修园曾说:“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但问题就来了,何谓入门?门是谁给打开的?传统思维的人,都在这些问题上犯了错误,甚至是大错。
所谓入门正,本质上是得到或获得一生“学悟用”中医正确、先进的思维模型。而非拜到哪门哪派的老师或师父,更非拜师学一些常识、原理和经验。中医的知识、常识、原理和经验,就像一颗颗珍珠,浩如烟海。若期望于老师或师父碎片化的传授,而学好中医是不可能的!
而思维模型,犹如穿起那些珍珠的金线,穿起来了就是一条无价之宝——项链!若无金线穿起来,只是散落一地、各不相连的珍珠,永远卖不上价钱。这个思维模型,就是打开中医之门的金钥匙。否则,可能永远无法入得中医之门,只能在门外转悠,充当中医看门人。门内的宝藏与你无缘,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中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进不了门,哪有宝物可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把金钥匙从何而来?实事求是地讲,拥有这把金钥匙的老师或师父,凤毛麟角,忽略不计,至少可遇不可求!凡是指望所拜之师传授金钥匙者,可能一生也得不到。暂且不说老师或师父给不给的问题,而事实上很多老师和师父根本就没有这把金钥匙,也就是说,他自己还在中医之门的外面进不去呢!另外,重要的一点,老师或师父有没有这把金钥匙,与国医大师、院士、教授、主任医师等这些头衔无关,说实话,这些头衔并非患者所给予的......你懂得!
客观地讲,打开中医之门的金钥匙,或者打开中医之门,本质上还是要靠自己,老师或师父只是你的帮手或梯子。这把金钥匙就藏在中医经典古籍之中,说的具体一点,它就藏在你“学悟用”中医的路上。
因此,千万不要奢望,拜了老师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更不要奢望,在“学医始基”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直接入得中医之门。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无异于中得500万彩票。但是,入门正,又是那么的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直接决定着一生医学成就的大小。如何做到呢?
入门正、找到入得中医之门金钥匙的客观路径。尽管“学悟用”中医、学好中医,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和路径。
1、入门正,首要在于搭建学中医正确、先进的思维模型。
搭建正确、先进和实用的思维模型,是入门正、入得中医之门、学好中医的金钥匙,先决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除非你只是想成为混口饭吃的一般中医,否则,是学好中医获得一定成就者的必由之路,而且越早越好。
基本路径:学+悟+用。学中医经典古籍,学老师或师父所授;悟书中之道,悟师授之理、法和经验;用,则重于将学得、悟得之道、理法方术和经验,用于临床实践,再返回头来学、悟、用,这是一个大道至简的闭环法则,缺一不可。
2、入门正,其次在于选对书、选好书。
选对书、选好书,是找到入门正、入得中医之门金钥匙的最重要的一项先决条件。中医经典古籍,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若不加选择,几辈子甚至几百年都读不完。
基本路径:中医四大经典名著、《针灸甲乙经》等,是无须任何人叮嘱的一生必研之书。然后,在读过或背过这些中医经典古籍的过程中,至少在读过或背过之后,稍有悟性之人,就会学会如何选对书、选好书了。还有老师或师父推荐的书籍,当然,也学会了判断老师或师父推荐之书的优劣。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悟用这些中医经典古籍的过程中,有悟性者就会慢慢自我搭建起“学悟用”中医、学好中医的思维模型。
但悲催的是,无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是民间中医所收之徒,甚至还有他们的老师或师父,还有几人读过中医四大经典古籍?更别说背诵了!
3、入门正,然后在于“学悟用”的有机融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搭建起正确、先进和实用的思维模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学悟用”中医闭环法则中,不断总结、升华,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逐步修正、完善而成。
如此一来,“学悟用”中医的有机融合,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4、入门正,最后才在于拜师。
入门正,最后才在于拜师环节。因为我们前面讲到过,中医西化的大环境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绝大多数老师或师父都不一定拥有学好中医的思维模型这把金钥匙,甚至其推荐的中医书籍、经验、绝招和秘方,都经不起推敲。
因此,遇到理想中的好老师或师父,实属可遇不可求之事,这是小概率的事情,概率等同于中500万彩票。
说到底,入门正、找到入得中医之门的金钥匙,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而不能一厢情愿,或者不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学好中医,拼的是思维、悟性和钻研能力,而非老师。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持传统思维的人,在这句话的领悟和实践上,也犯了错误,甚至是犯了大错。所犯之错,就在于很多人误认为师父无所不能,并将师父所授奉为圭臬,一切照搬,毫不怀疑。这种思维和做法,不仅仅在初学之际,甚至陪伴其一生。
但事实上很多人、很多时候,只是从所拜之师那里学到一些常识、原理和实践经验,并不能被领进“门”。况且还有很多所谓师父,为了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而不止留了一手。
更何况,很多所谓师父,自身还未找到打开学好中医之门的钥匙。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医之路上,遇到一位真才实学,又倾囊相授的老师——即能够遇到像韩愈所言“传道受业解惑”的师父,是非常小的概率。
对待学问、学术,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对师父所授持怀疑态度,并非狭隘的对师不尊,而是一种正确的进步态度。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符合客观规律。
说到底,学中医、学好中医,拼的不是所拜之师,而是自身的思维、悟性和钻研能力。否则,即便运气好遇到一位理想状态的师父,也会糟蹋了传承和教育资源,更糟蹋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医术再一般不过的普通中医,甚至是一个庸医。
中医是哲学此话对否?
我认为:西医是科学机器(机械)学,它把人当成机器一样去研究。把人体的器官当成各个组件,零件坏了可更换,切除;中医是人学生命学,从人的产生形成生活的环境方方面面把人当成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去考量的。人生病了尽可能地通过调理引导激发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去恢复修复功能达到康复,尽量不去损害人体的完整体系即先天之本!
因此:西医,中医不是科学哲学的问题,而是不是把人当成人的问题!即把人当成生命体的问题!
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这个话题太宽泛了,中医养生概括起来就是治未病。治未病包含三种意思,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中医将治未病思想,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尚目标,倡导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
正统中医认为治病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需要上汤药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病的太严重,非毒药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汤药。《黄帝内经》认为,方剂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所以,《黄帝内经》里讲了三百六十五种证,却只给出了十三个方子。
岐黄派和神农伊尹派交汇于张仲景,形成了后世以用兵为主的中医的基本面貌,这一点,虽然时逢东汉末年的大乱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方剂派的思想,已经与正统的中医思维相背离了,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中医思维。
郸城教体局对晒礼物的老师责令退回家长送的鲜花?
真的是清水衙门啊,那个部门能做得到这样?为教育界的老师和领导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