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煅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瓦楞子味咸,性平,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
本品归肺、胃、肝经,常用于治疗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胃痛泛酸等,现临床可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烧伤等。煅瓦楞子是瓦楞子的炮制加工品,具有制酸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痛嘈杂、泛吐酸水等。瓦楞子常于海藻、莪术等药物配伍使用。瓦楞子配伍海藻能增强消痰、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郁痰火所引起的瘰疬、瘿瘤等。瓦楞子与莪术同用,具有较强的破血行气、消癥软坚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癥瘕痞块等。
本内容由郑州人民医院 中医专业1 副主任药师 吴国学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突然胃部反酸很难受该怎么办?
由于生活习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患有胃病,也会有的胃病患者会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胃部反酸或是其他不适的症状,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平时又要注意什么才能缓解胃部不适的现象出现呢?本篇文章将为您解答。
引发胃病的原因有哪些胃病,顾名思义就是与胃相关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粘膜脱垂症、胃出血等,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内食物反流、嗳气、胃胀等。
胃病的发病因素与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平时不吃早餐、长期节食或是暴饮暴食、酗酒、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胃病出现;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患有其他的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胃粘膜被破坏,也都容易诱发胃病。
胃病患者出现反酸怎么办有些胃病患者平时会出现反酸,这是因为胃内的胃酸过多,分泌物刺激胃粘膜引起的。患者出现反酸的情况时,可以多喝热水,可以减轻反酸造成的消化道不适,同时应端正坐姿,避免挤压胃部,减小对胃的压力;也可以适当地吃一点碱性食物,能够缓和胃酸,减轻不适。当反酸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症状得不到缓解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的使用药物。
胃病患者日常要注意些什么1、一定要吃早餐
这一项不仅是胃病患者需要做到的,即使是没有胃病的人也要养成吃早餐的习惯。经过一个晚上的消化,胃内的食物已经排空,空腹状态下胃酸容易刺激胃粘膜,长期如此则会出现许多胃部疾病。
2、避免刺激性食物
胃病患者不宜吃太冷、太烫或是太硬的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对胃产生刺激,容易增加患者的发病几率和加重症状。
胃病患者的食物以温、软、清淡为宜,对于经常出现反酸现象的患者,平时应控制食量,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量,如凤梨、橘子等。
总的来说,如果出现胃病时一定要及时治疗。有些胃部疾病可能前期的症状不是太明显,但是发展到后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平时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对预防胃病都能有一定的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也是急诊常见急症,患者可表现为黑便、呕血等症状,上消化道出血,该如何止血呢?
一、药物止血
药物止血有很多内容,比如原发病的治疗,止血药物的静滴等,当然还有口服止血药物的使用等,对于具有保守条件的患者,可以药物止血!
二、三腔两囊管
消化科常用止血方法的一种,其可以送入到胃内并加压后压迫出血部位,进而压迫止血,但近年来,随着介入和急诊胃镜的开展,使用越来越少!
三、急诊胃镜
急诊胃镜下止血,包括套扎、电凝、钛夹等诸多方式,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止血效果具有可视性,可操作性更强!
四、介入止血
随着各地出血中心的建立,介入栓塞止血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且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出血止血的有效方法!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止血治疗只是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我们还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否则,出血仍将继续发生!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夏天胃痛反复发作?
个人感觉老胃病可不是喝3款汤就能治愈的。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属阴,胃在腑属阳,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系相对的平衡,以行消运之能事;如湿盛伤脾阳,燥盛伤胃阴,均可以破坏这相对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证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运、胃和,则胃病自除。
胃病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常用治法。一、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痛胀,引及胁肋,胸闷嗳气,每因气恼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或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半夏。
病例:张xx,女,42岁。素有胃病,近因气恼而胃脘胀痛引胁,胸脘满闷,喜太息,嗳气频作,纳差,泛酸,舌苔薄白,脉小弦。乃肝胃不和。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柴胡,白芍,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后下),川楝子,延胡索,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药一帖痛减,三帖痛除。
二、理气和胃法:
适用于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证见脘腹胀痛,脘梗塞,嗳气频,矢气觉舒,苔白腻,脉滑或细缓。
可用香砂二陈汤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茯苓、藿梗、苏梗、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煅蛤壳;恶心呕吐,加生姜。
病例:胡x x,女,52岁。前诊胃脘小胀而痛,苔白腻,舌质淡,脉细弱,用黄芪建中汤以致脾壅,胃失和降。脘腹胀满疼痛,中脘似有物梗塞,嗳气,纳呆,口粘,泛恶,苔白厚腻,脉细滑。此乃湿困中焦,气机阻滞,胃失通降。改用理气化湿,和胃降逆法:木香,砂蔻仁(后下),陈皮,半夏,茯苓,藿苏梗各,甘草。服药三帖,脘腹胀痛除、梗塞消,腻苔化,纳谷馨。守方继进而愈。
三、消食和中法:
适用于食停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胃脘胀痛拒按,呕恶厌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
可用保和丸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神曲,山楂,莱菔子,白芍。积蕴化热,加黄芩;大便滞下,加槟榔。
病例:王××,男,25岁。过用酒食,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酸败之物,肠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恶臭,肛门作坠,口酸厌食,苔黄腻,脉弦滑偏数。乃食积内停,脾胃气滞,内蕴湿热。予消食导滞,清化和中法:陈皮,半夏,茯苓,厚朴,白蔻仁(后下),神曲,山楂,莱菔子,黄芩,白芍,槟榔等。服药一帖畅泻两次,又一帖即愈。
四、温散寒法:
适用于寒凝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受凉则胃痛,喜温熨,热饮觉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肠鸣腹胀,苔薄白,脉沉迟。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病例:王×,女,48岁。胃病数年,受凉则“心口痛”,近因吃生山芋致胃痛三天,温熨痛减,按之较舒,肢冷形寒,腹胀肠鸣,泛吐冷涎,苔白滑,脉沉紧。乃寒邪客胃,寒凝气滞,胃失和降。予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炙甘草,煅瓦楞,神曲等,服药二帖胃痛明显减轻,四肢回暖,已不吐涎。再进二帖,痛除纳增。据云,每作胃痛即服上方迅愈。
五、清化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阻中,脾胃不和。
证见脘腹胀痛,便溏不爽,口苦,纳差,嘈杂吐酸,肠鸣矢气,苔黄腻,脉滑数。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连丸加味: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黄连,蒲公英,甘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嘈杂吐酸,加煅瓦楞子。
病例:郁××,男48岁。脘腹胀痛,食后更甚,嗳气,纳呆,泛恶,肠鸣矢气,便溏滞下,口苦,嘈杂,苔黄腻。乃湿热内阻,脾失健运,胃失降和。予清化湿热,理脾和胃法: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黄连,蒲公英,半夏,竹茹,煅瓦楞子,甘草等。服药三帖,脘腹胀痛明显好转,纳谷知味,苔薄黄微腻。脾胃渐和,湿热余邪未尽。守原方继服五帖而愈。
六、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适用于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郁火劫阴,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灼热疼痛,胸膈痞闷,心烦易怒,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或口渴欲饮,大便燥结,苔黄或黄腻,舌质红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川楝子,延胡,吴萸,黄连,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热邪伤阴,加玉竹、石斛。偏于阴虚者,亦可用一贯煎加味治之。
病例:付××,男51岁。胃病30年,先后因剧烈胃痛伴胃大出血晕倒三次,曾在上海纺织医院及我院住院,三次胃肠摄片均诊断为“慢性胃炎”。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长治鲜效,胃痛时轻时重。胃剧痛,引及少腹,胸脘痞闷,口苦,心烦,口干思饮,嗳气、漾恶,嘈杂,泛酸。有时胃脘灼热如焚,大便艰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乃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伤阴,予疏肝理气,清胃、滋胃合用法: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延胡,吴萸,黄连,蒲公英,煅瓦楞,白芨,甘草,玉竹,石斛等。五帖。
二诊:除口苦、嘈杂外,诸症均减。上方去黄连(因缺)、吴萸。加黄芩,等。服20帖。六诊:口苦好转,嘈杂依然,又觉脘胀,余证悉除。守上方去川楝子,延胡,加木香,砂仁。五帖。七诊:诸症渐减乃至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帖。嘱停药观察。随访逾二年,一切正常。
七、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证见胃脘痛重胀轻,痛如针刺,痛位不移,拒按,嘈杂,泛酸,或呕血,黑便,或脘痛彻背,或脘痛引胁,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
用自拟消瘀汤(炒蒲黄,炒灵脂,川楝子,制延胡,炙刺猬皮,煅瓦楞子,白芨,九香虫,甘草·制乳没各,蒲公英),常获显效。急性出血,予清胃泻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黄等量研粉),一日三次。
病例:朱×,男,16岁。诉素有胃痛,因饮酒过度招致呕血盈碗,色鲜红夹紫块,大便如酱,(匿血试验++++),胃脘刺痛,嘈杂如焚,舌暗红、苔黄,舌上有瘀斑。证为瘀热在胃。予“安胃止血粉”,一日三次,服二天,出血渐止,胃仍小痛。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续予安胃止血粉6克,一日三次,一周后诉无不适,遂停药观察。
一年后,复因饮酒过量而致吐血,胃脘灼热引胁刺痛,拒按,嗳气,嘈杂,泛酸,口苦,大便溏黑,舌苔黄腻,舌质紫暗有瘀点。辨证为湿热夹瘀。遂住我院。复做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炎。经治好转出院。
1977年4月7日诊:诉出院不久复作胃痛,辨证与以往雷同,予消瘀汤加紫花地丁,服药五帖,自觉胃脘灼热刺痛,嗳气,泛酸,口苦,均明显好转。续予上方,并加痢特灵,一日三次,服三天因恶心呕吐,患者自停痢特灵。上方共服25帖,除腹胀,纳差外,余证悉除。
随访三年。正常参加体力劳动,胃痛一直未发。
八、温补建中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振。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日久,喜温喜按,饿时痛增,得食痛减,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大枣。腹中漉漉有声;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陈皮;气不摄血而呕血、黑便伴气短、乏力、脉细弱者,重用黄芪、党参,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白芨、乌贼骨。
病例:何××,男22岁。胃病二年。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如上述,予温补建中法。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党参,炒白术,桂枝,白芍,炙甘草,干姜,红枣,煅瓦楞子等,服药五帖,诸证均见好转。守原方十帖,并合用痢特灵,一日四次,共服十天,诸证悉除。
九、健脾理气法:
适用于脾虚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苏梗、甘草。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纳差,加消导药。舌苔白厚腻,加藿香、佩兰。
病例:吴××,女,48岁。胃病5年,脘腹胀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先硬后溏,嗳气泛酸,有黑便史,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胃肠X光摄片诊断为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胃失降和。予健脾理气,化湿和中法: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后下),苏梗,甘草,煅瓦楞,蒲公英等。二诊:服药五帖,纳馨胀除,大便转实,泛酸显减,胃痛好转,守原方加白芨。嗣后,以上方出入共服药四十余帖,诸证逐渐消失。
十、养阴滋胃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胃失滋养。
证见胃中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或渴欲饮水,或手足心热,头昏乏力,舌质红干,或舌苔中剥,脉细数。
可用自拟滋胃饮: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白芍,陈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嗳气,加苏梗;胃胀,加木香;嘈杂泛酸,加瓦楞子。
病例:任××,男,31岁。诉胃痛13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胃脘灼热隐隐胀痛,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嗳气泛酸,掌热心烦,头昏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中有小剥区,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治以滋阴养胃,理气和胃。用滋胃饮加味: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陈皮,苏梗,白芍,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甘草等。以此方化裁共服四十余帖,诸证悉除。随访三年,仅小痛两次。
讨论和体会
一、胃病属肝胃不和者,大体有肝郁气滞犯胃,肝郁化火灼胃,郁火劫耗胃阴三种证型。肝郁气滞又可招致血瘀、湿阻。故肝郁是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疏肝理气法时,当洞察有无郁热,阴伤,血瘀,湿阻等证征,尽早兼图,可阻抑病情发展,利于疾病向愈。肝郁气滞多可影响脾胃的消运,取疏肝理气时,宜兼理中焦气滞,鉴于气行则脾运,气降则胃和,脾运胃和又利于肝气疏泄,故可起协同作用而增效。
二、鉴于胃属腑为阳,喜润恶燥,若嗜食辛炙厚味,嗜酒过度,或施燥药过度,或肝郁化火,湿蕴化热,热病阳盛,或过劳身心、虚火内扰,或频繁呕吐,过汗,过下,均可损耗胃阴。大凡胃阴不足,火毒内炽,湿热内扰,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阴虚、胃热之胃病,临床屡见不鲜,不能忽视。笔者近数年来,发现胃窦炎属胃热阴虚者居多,施治当注意清胃、滋胃。清胃可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滋胃可用玉竹、石斛等,并配以白芨、煅瓦楞子消肿生肌、收敛制酸,以保护病灶,促进病灶的修复,常可获得显著、稳定的疗效。
三、血瘀证虽可单独存在,然多依附于其他证型,故宜注意兼治。如专事活血化瘀,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徒伤正气,也不一定达到益损、祛瘀、愈病的目的。
呕吐是什么原因?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呕吐”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经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又名“吐逆”、“呕逆”,其中呕吐苦水者,则称之为“呕胆”。
前人对呕吐的释义有二:一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干呕)”;另一种观点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但从临床而言,呕与吐常同时出现,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代统称为呕吐。
呕吐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常伴见于多种疾病中,凡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以呕吐为主症者,常见如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肠梗阻、食物中毒、胃神经官能症等。其他疾病如中暑、内耳眩晕症、妊娠反应、药物影响、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若为消化道肿瘤、尿毒症等病伴发呕吐时,则当与“噎嗝”、“关格”等篇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呕吐多因外感六淫时邪、内伤饮食、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均可致胃气痞塞不通,浊气不得下行,水谷随浊气上逆,发为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但今人夏季因热贪凉者亦不在少数,故一般以受寒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偏嗜醇酒辛辣、肥甘厚味,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均可伤胃滞脾,每易导致食滞不化,胃失通降,上逆而为呕吐。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积于中脘,壅阻胃气,上逆则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逆于上,发为呕吐,如《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或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4.劳倦病后
劳倦太过,或原有慢性胃疾,脾阳受伤,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而作呕。
5.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病后胃虚,或用药不当,戕伤胃气,中气不足,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云“阴虚成呕”即属此类。
二、病机
呕吐的病变脏腑在胃,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若为外邪、饮食所伤,致胃不受纳,和降失常,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吐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不能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成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和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不能通降,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病理性质不外乎虚实二大类,虚实可互为转化与兼夹。一般而言,有邪者属实,因外邪、饮食、肝气、痰饮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无邪者属虚,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多虚。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每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或因脾胃素虚,复因外邪、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临床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病初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呕吐量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初起可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则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的病变,其主要病机都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多系中焦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起病缓慢,病情反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特征,可伴有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呕吐则以有声有物为特征,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实证呕吐,多起病急,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证呕吐,多时吐时止,无一定规律,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物。
2.噎膈
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则表现为进食哽噎不顺,吞咽困难,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轻者食物虽可勉强吞下,但必阻于胸膈之间,旋即吐出,甚则食不得入,因噎废食,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病情大多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病变部位在食管和胃口,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霍乱
霍乱的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来势凶险,顷刻之间发病,吐泻交作,腹痛,泻下如米泔,病人因阴津枯竭而迅速消瘦,四肢逆冷,脉沉微;而呕吐起病较慢,多不伴有腹泻,亦少有危在顷刻之变。
三、相关检查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情况,也能观察贲门、幽门口关闭情况。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呕吐。若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疑为肠梗阻者,应做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及胆囊的情况,必要时结合化验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若病人面色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应及时化验肾功能,以排除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呕吐。若呕吐不止,需化验检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育龄期妇女,应化验小便,查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恶阻所致呕吐。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当辨虚实。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脉实有力。虚证发病徐缓,病程较长,呕吐物不多,吐物酸臭不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二、类证鉴别
1.实证呕吐应辨外感与内伤
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食滞、肝气、痰饮所致,临证还当辨外感与内伤。临床若发病急,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之表证者,当属于外感呕吐;无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者为内伤呕吐,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伴脘痞厌食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呕吐泛酸而伴有胁痛,抑郁善怒,则多属肝气郁结,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辘辘有声,属痰饮内停,气逆犯胃。
2.虚证呕吐应分气虚与阴虚
虚证呕吐有气虚、阴虚之别。若饮食稍多即欲呕吐,面色白,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气虚;若时时干呕恶心,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者,则属胃阴不足。
三、证候
(一)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发病急骤,忽然呕吐,胸脘满闷,频频泛恶,或心中懊[[!NF8CC]],伴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多见于夏秋季节,因风寒或暑湿秽浊之邪外袭,亦可因过食寒凉生冷,邪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湿浊中阻,气机不利,则胸脘满闷,频频泛恶;邪留胸膈,扰及胃腑,则心中懊[[!NF8CC]];邪郁肌表,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为湿浊内蕴,阻于中焦之象。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反快,大便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胃气上逆。其发生多有明确的暴饮暴食病因,亦可见于食物中毒。食滞内停,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邪有去路,故吐后反快;积滞内阻,脾胃升降失常,肠腑传导失司,故大便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象滑实均为食滞内停之征。
3.肝气郁结
症状: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烦闷不舒,每遇情绪抑郁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通降。多与情志刺激或精神紧张有关,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酸为肝味,随胃气上逆,故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情志不畅,肝气自郁于本经,气机不利,故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
4.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怕冷,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滑腻,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饮内停,胃气上逆。多见于饮食伤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者。脾不运化,饮停于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水痰涎;中阳不运,生痰积饮,停于中脘,胃气不降,则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眩;水饮凌心,则心悸;舌苔白滑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
(二)虚证
1.脾胃气虚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脾胃气虚,纳运无力,不能受谷。其病程较长,多呈慢性过程,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虚气上逆,则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发时止;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脾虚生湿,水谷不化则便溏;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温养,故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气虚,运化不力之象。
2.胃阴不足
症状:时时干呕,恶心,或呕吐反复发作,泛吐黏液,脘宇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多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故时时干呕,恶心,反复发作;阴虚内热,灼津成痰,故泛吐黏液;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不能承受水谷,故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阴虚津亏,无以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乃津液耗伤,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总的病机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
2.分虚实论治
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采用解表、消食、解郁、化痰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
二、基本治法
1.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
适应证:外邪犯胃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厚朴、白蔻仁芳香化浊,散寒疏表;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白芷祛风寒,解表邪;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为兼外湿,加羌活、独活、苍术解表除湿;夹有宿滞,胸脘痞胀,嗳腐较著,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导滞;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行气消胀;夏令感受暑湿,兼有身热、心烦、口渴,去香燥甘温之紫苏、生姜,加黄连、香薷、荷叶或用新加香薷饮以清暑化湿。
2.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食滞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枳实、陈皮、茯苓行气化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食滞在肠,腹胀拒按或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导滞通腑,使积滞下行,则呕吐自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入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或改用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3.疏肝和胃,降气止呕法
适应证: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前方重在行气开郁,化痰降逆;后方以辛开苦降,泻肝和胃,制酸止呕见长。
常用药:厚朴、苏梗、香附、佛手理气解郁宽中;旋覆花、沉香顺气降逆;半夏、生姜、茯苓化湿和胃;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肝郁化热,心烦口渴,加竹茹、山栀、黄芩、芦根泄热生津止渴;口苦嘈杂,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腑降浊止吐;郁气伤阴,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去厚朴、香附、苏梗等香燥药,加沙参、麦冬、石斛、竹茹、枇杷叶养阴和胃,润降止呕。
4.祛痰化饮,降逆和胃法
适应证:痰饮内阻证。
代表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减。前方偏于和胃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阻于中焦之呕吐清水痰涎,心悸头眩者;后方偏于健脾利水,多用于心下有支饮,致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出现的头目眩晕、心悸呕吐、耳鸣等症。
常用药:半夏、陈皮、生姜燥湿化痰,行水散饮,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降浊升清;泽泻利水渗湿,引水下行。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术,加苍术、厚朴化湿行气除满;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浊开胃醒脾;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加黄连、胆南星化痰泄热,和胃止呕,亦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5.健脾益气,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气虚证。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两方均有补脾益气功能,但前方兼理气醒胃,用于脾胃虚而有气滞者;后方兼有温补脾阳作用,用于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者。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降逆;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壳镇逆和胃止呕;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冷,加附子、肉桂、川椒温中化饮,降逆止呕。食后泛泛欲呕,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属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可用吴茱萸汤加减;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6.滋养胃阴,润降止呕
适应证: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胃阴;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谷芽消食助运;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较剧加橘皮、竹茹、枇杷叶和降胃气;口干舌红,五心烦热,阴虚较甚,加黄连、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和胃止呕;大便燥结,舌红无苔,酌加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火麻仁生津养胃,润肠通便;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三、复法应用
1.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中焦虚寒,痰饮内阻证。症见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心下痞闷,胸胁支满,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部恶寒,食少,便溏,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滑,脉沉弦滑。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渗湿升清;脘部冷痛,呕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温中和胃;心下胀满加枳实开痞;兼肾阳虚,腰膝酸软疼痛,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之阳。
2.健脾疏肝,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胃失和降证。症见恶心呕吐,不思纳谷,口苦泛酸,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苔薄黄腻,脉细弦。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枳实、砂仁、鸡内金行气消积导滞;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痛明显,加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泛酸量多,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制酸和胃;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谷芽、麦芽消食助运;腹胀便秘加制大黄。
3.益气养阴,降气化痰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痰气郁阻,和降失司证。症见久病迁延不愈,时时恶心干呕,或呕吐痰涎,量少质黏,口干咽燥,胸闷脘痞,嘈杂似饥而不欲食,面色少华,形瘦神疲,舌淡红,苔少,脉细滑无力。
代表方: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大枣健脾益气;麦冬、沙参、石斛甘寒养阴生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化痰,和胃止呕;苏梗、丁香和胃降逆。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取生姜汁3~5滴滴舌;或用鲜生姜1片咀嚼,姜汁咽下,姜渣含在口中。功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于寒邪犯胃,痰饮内阻,脾胃虚寒之呕吐。
(2)乌梅肉120g,蜂蜜120g,熬膏,日服3次,每次服20ml,养阴益胃,降逆止呕,用于胃阴不足之呕吐。
2.常用中成药
(1)保和丸:功能与主治:消食和胃,清热利湿。用于食积停滞,呕恶腹泻,脘腹胀满等。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藿香正气软胶囊:功能与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泄泻、呕吐、腹痛脘满等。用法与用量:每粒0.45g,每次2~4粒,每日2次,口服。
(3)玉枢丹:功能与主治:解毒避秽止呕。用于感受暑湿时邪,秽浊之气,忽然呕吐之证。用法与用量:每次0.6~1.5g,每日2次,口服,吐止停服。
(4)左金丸: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和胃止痛。用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泛恶呕吐等症。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5)香砂养胃丸: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用于肝胃不和,食少纳呆,呕吐清水等。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
3.外治法
(1)吴茱萸9g,研细末,姜汁调糊,敷中脘,暖肝散寒,和胃降逆,治寒性呕吐。
(2)生姜、半夏各等份,共炒热,布包,熨胃脘、脐中及脐下等处。功可温化痰饮,和胃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
4.针灸治疗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加减:热吐加合谷;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公孙、璇玑;肝郁配太冲、肝俞、阳陵泉;中气虚者兼用脾俞、隐白、章门。手法: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者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五、临证勾要
1.紧扣病机,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呕吐的主要病位在胃,胃气上逆是呕吐发生的关键,故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在审因论治中,不论何种治法,皆应配合和胃降逆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机能,呕吐始能得止。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药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苦降辛开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用。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
2.探本求源,不可见吐止吐
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除脾胃系统疾病外,其他脏腑疾病亦可有呕吐的表现,如心、脑、肝、肾病变,眩晕性呕吐,妊娠呕吐等,在治疗时一般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结合和胃降逆,待原发病缓解后,呕吐亦可随之减轻。
另外,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有害物质的一种反应。如遇伤食、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时,应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故对因这些原因所致的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能止其吐。
3.保护胃气,正确遣方服药
呕吐者胃气已伤,遣方选药时不仅应注意正确辨证,而且用药应避免腥臊恶臭或对胃有明显刺激之品,如乳香、没药、地龙、水蛭等,当以气味淡薄、平和、芳香醒脾者为宜。
呕吐的治疗,亦非常讲究服药方法,一般药汁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热性呕吐,药液宜冷服;寒性呕吐,药液宜热服,以免病邪与药物格拒,加重呕吐。对于闻及药气即吐者,应嘱其屏气咽服适量,停片刻再服,使药性发挥作用,则吐亦可缓减。
4.半夏为止呕圣药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其炮制品具有降逆和胃止呕之功,被历代医家视为止呕之圣药,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尤宜,且各种原因的呕吐,均可随证加减,配伍使用。如胃寒呕吐配生姜同用,即小半夏汤;胃热呕吐与黄连相伍;脾胃虚弱之呕吐配党参;胃阴不足之呕吐配石斛、麦冬;痰饮呕吐配茯苓、生姜等。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虚实兼顾,治标顾本
周仲瑛教授认为,慢性呕吐虽以虚为多,但常兼夹标实之象,甚至有时标实掩盖了正虚,如阳虚者常兼痰饮,气虚常夹食滞,阴虚易合并胃热等,因此临证应注意识别有无虚实夹杂,还应分清其主次。治疗上要虚实兼顾,急则治标顾本,缓则治本顾标,处方用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一方而统治之。如阳虚兼痰饮呕吐者,标实为急者,先予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降逆化痰止呕,同时配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当呕吐缓解后,脾阳虚弱之象愈显突出,则转以大剂苓桂术甘、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温补脾阳为主,矣阳气来复,脾运健旺,则水湿得以正常转输,痰饮自除。
2.注意病因,结合辨病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周仲瑛教授治疗呕吐,总以和胃降逆为主,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及西医不同的疾病,常给予不同的病因治疗。如夏秋季节的急性胃炎呕吐,多配清暑化湿解表药;若为伤食所致呕吐,则配伍消食导滞药;胆腑病变引起的呕吐,多配合利胆通腑;噎膈之呕吐,则针对气、痰、瘀的病理因素,分别理气、化痰、行瘀;肿瘤化疗之呕吐,则伍以扶正补虚、化痰软坚、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抗癌等中药,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消食导滞,区别用药
周仲瑛教授在治疗伤食呕吐时,常根据病人伤于何种食滞,而选用相应的药物。如伤于猪、羊肉者,重用山楂;伤于米、麦饭积者,加谷芽、麦芽;若因面积所伤,可重用莱菔子;酒积者,加白蔻仁、葛花、枳椇子;鱼蟹积者,加苏叶、生姜;豆制品积者,加服生萝卜汁。
二、验案举例
王某,女,45岁。2007年6月21日初诊。胃痛间作约2年,痛势不重,常餐后欲吐,用手探吐,吐后为舒,但食纳良好。大便偏干,口舌有热感,欲食冷食,苔薄黄腻,舌质暗,脉细滑。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川石斛10g,白蔻仁(后煎)3g,竹茹6g,陈皮6g,芦根15g,炒枳壳10g,厚朴花6g,熟大黄5g。每日1剂。
二诊:呕吐稍轻,右上腹隐痛,嗳气不多,不泛酸,苔黄,舌质略暗,脉细。原方改熟大黄6g,加公丁香10g,制香附10g。每日1剂。
三诊:呕吐偶有发作,但不能多食,大便偏干,夹有黏液,苔淡黄,脉细滑。6月21日方改熟大黄6g,加太子参10g,大麦冬10g,全瓜蒌15g,公丁香3g,炒莱菔子10g。每日1剂。
四诊:近1个月来呕吐发作2次,量不多,间有嗳气。苔淡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太子参12g,大麦冬10g,黄连3g,吴茱萸3g,制香附10g,全瓜蒌15g,炒枳壳15g,公丁香4g,陈皮6g,竹茹6g,厚朴花5g,砂仁(后下)3g,白蔻仁(后下)3g。每日1剂。
五诊:胃痛未发,呕吐控制,最近饮食不慎,呕吐2次,噫气不显,怕冷不显,大便略干,苔少,舌质红,脉细。原方加南、北沙参各10g,蒲公英10g。
按:本案患者综合分析,病机为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治当清化湿热,和胃降逆。方选旋覆代赭汤合温胆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止呕;半夏、陈皮、白蔻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竹茹、芦根、石斛清化痰热,养阴生津;枳壳、厚朴花、熟大黄轻下热结,虑及患者病程较久,目前虽以邪实为主,当通泄阳明,但过用则易伤正,故仿小承气方,以枳壳易枳实,厚朴花易厚朴,小剂量制大黄。全方燥湿而不伤阴,下气而不耗气。
【预后及转归】
急性呕吐一般多属邪实,若治疗得当,多能在短期内获得痊愈,预后良好,但痰饮内停与肝气犯胃之呕吐常易复发;慢性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治疗难期速效,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他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NFBE2]]白,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胃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所说:“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预防与调护】
呕吐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平素应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讲究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既病之后,急性呕吐者,应少食或暂时禁食,胃气来复后可予素半流饮食。各类呕吐均应避免粗糙及煎炸炙煿类食物;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服药方法,药汁宜浓煎,以少量多次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
附:反胃
【概念】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久复由胃反出的病证,又称“胃反”、“翻胃”。临床以脘腹痞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主要表现。
【源流】
本病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其临床表现以朝食暮吐为特点,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在治疗方面,提出“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将本病称为“翻胃”,谓:“夫翻胃者,本乎胃,食物呕吐,胃不受纳,言胃口翻也。多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食谷,致成斯疾。原其所自,女人得之,多由血气虚损;男子得之,多因下元冷惫。”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反胃的病因。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始称本病为反胃:“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在病因方面,提出“有热毒壅膈,胃口闭塞,不下饮食”。
张景岳《景岳全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如《景岳全书·反胃》中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提出反胃的治疗原则:“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益命门火以蒸化。”具体治法有辛滑通痞、甘酸化阴、健脾理痰、滋阴养血、通补胃腑、辛热泄浊、苦降辛通等,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酒食失节,或思虑、劳倦太过,以致损伤脾胃,中焦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脾胃虚寒,无力腐熟水谷,留阻于胃,则终至上逆而出。若反复反胃,可致津气并亏。延久不已,脾虚及肾,命火衰微,犹如釜底无薪,不能熟谷,可致倾胃而吐,病情更为严重。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饮食失节,饥饱不一,嗜食寒凉生冷,伤及脾阳,以致脾胃虚寒,健运失司,不能消谷,宿食不化,终致尽吐而出。烟酒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积湿生痰化热,损伤胃气,致胃气上逆,而成反胃之证。
2.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谷难以消化腐熟,停积于胃,或水湿聚升痰浊,内阻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之职,宿谷不化而成本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气郁日久,瘀血内结,阻于胃关,胃失通降,上逆而成反胃。
3.劳倦内伤
体劳伤脾,脾伤则健运失职,饮食难化;房劳伤肾,肾伤则命门火衰,土失温煦;或年老久病,脾肾功能渐衰,水谷不化,上逆而出,形成本病。
4.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或手术创伤,可致气滞血瘀,饮食积结于胃腑,不得下行,终成反胃。
二、病机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为其主要病机。其病理性质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总以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为脾胃虚弱,或脾肾两虚,标实则有痰浊、积热、瘀血等不同。虚实之间常可转化或兼夹,如阳虚水饮不化,聚生痰浊,而成痰浊阻胃;痰浊、瘀血阻胃,日久从热而化,则可兼见胃热之症;久病入络,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内阻等,均可因气虚、气滞、食停、痰阻而妨碍血行,形成瘀血内结。本病若误治失治,过用辛燥,可致气阴两虚;反胃不止,日久必耗伤正气而致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
【辨证】
1.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清稀水液,以吐尽为快,伴见神倦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代表方:丁蔻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干姜、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丁香温中降逆;白蔻仁、砂仁芳香化湿,温中止吐;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和胃止呕;甘草补虚和中。
加减:寒多重用干姜;虚多重用党参,或加人参;呕吐较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较甚,加厚朴、枳壳理气消胀除满;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温中清热。
2.胃中积热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酸臭腐浊之液,口臭烦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胃热,和胃降浊。
代表方: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竹茹、山栀、石膏、知母清泄胃热;枇杷叶、芦根清热生津,降逆止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加减:胃热较重,呕吐酸腐,口臭而渴,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阳明热结,腑实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降泄通腑;湿重,舌苔浊腻,加白蔻仁、槟榔化浊行滞;热盛伤阴,舌红苔少,脉细数,加沙参、石斛、麦冬清养胃阴。
3.痰浊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痰涎水饮,或吐白沫,心悸头眩,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涤痰化浊,降逆和胃。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天南星、瓜蒌、枳实燥湿化痰;茯苓、陈皮、甘草健脾渗湿和中;旋覆花、砂仁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痰郁化热加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痰热壅实,腹满便秘,可用礞石滚痰丸攻逐顽痰;痰湿兼寒加干姜、细辛通阳泄浊;吐出痰涎如鸡蛋清,加党参、白术、益智仁健脾摄涎;胸脘痞闷,加枳壳、瓜蒌宽胸理气化痰;腹中积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行气消积。
4.瘀血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痞胀,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或吐褐色浊液,或吐血便血,上腹或有积块坚硬,固定不移,胀满刺痛而拒按,舌暗红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祛瘀活血,和胃降浊。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当归、赤芍、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桃仁、红花、五灵脂祛瘀;香附、枳壳、乌药理气和胃,使气行则血行;丹皮清血分之伏热;代赭石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竹茹、半夏和胃降浊止呕;吐血或黑便加降香、三七活血止血;上腹部疼痛剧烈,加九香虫、乳香、没药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腹内结块坚硬,加鳖甲、牡蛎、三棱、莪术软坚散结。
5.脾肾阳虚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大量清稀水液,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面色[[!NFBE2]]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和胃降逆。
代表方:桂附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益火之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半夏温脾散寒,和胃止呕;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炙甘草扶正补虚,调和诸药。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反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胸骨后疼痛加延胡索、五灵脂、八月扎、急性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肾止泻;眩晕耳鸣,加磁石、熟地、五味子益肾充脑。
6.气阴两虚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量少不多,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怀山药、白术益气健脾;麦冬、北沙参、石斛、玉竹、芦根、白蜜润燥生津;旋覆花、半夏降逆止呕。
加减:口干甚加生地、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