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医案,谁能把伤寒论讲明白?
伤寒论就像一个宝库,各人有各人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个人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就是善莫大焉。
古代近二千年的医家和现在的医家衍生出了好多有关《伤寒论》的论述,有指出《伤寒论》的不足,有崇拜《伤寒论》五体投地,但是每一个观点,你不得不承认,都是基于《伤寒论》而发出的一些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流派。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伤寒论》就没有一些瑕疵吗?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一样,应该会有的。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因为还没有悟透伤寒论,我指不出伤寒论有怎么的一些瑕疵?但在运用伤寒论的理论和伤寒论提供的辩证思路,还有伤寒论提供的药方,效果都非常好。
近代的名医张锡纯自创的辩证用药的方式,他的好多药物方剂、辩证思路自成一派。对后世的医学影响很大,也填补了好多空白,现在好多他的药方入选大学的 方剂学 教材里。
无论谁能不能讲透伤寒论?如果有自己的特长或者自己发展了独成一派,这都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也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精髓和大善。
为什么所有人总不愿意公布技术?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中医没有其所宣传的那么厉害。
中医医者都讲究个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一个医生,如果有药方可以治疗绝症不拿出来治病救人,那算的上好医生么?没有医德的人,能代表中医么?
现在癌症,中风的药品市场几千亿上万亿美金。哪个中医有特效药方,抵得住这种级别的金钱诱惑,抵得住诺贝尔奖,在全人类历史上青史留名的诱惑?说到底,就是这种所谓厉害药物根本不存在。
所以原因就是这些人大多都是骗子。
而真正厉害的医者,是那些现代化中医的科学家。
中医是很厉害,但我认为厉害的,只有包括屠呦呦在内那些现代化中医的人。他们在中医大量糟粕中找到那些久经考验,拥有疗效的药方,用现代医学吃透,用化学手段加上。将其推向世界各地,造福全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厉害的中医研究者。而不是鼓吹中医无敌,包治百病的中医吹。
前段时间也有大针手法传人把针灸相关的研究成果推上世界最顶尖的医学杂志,并有望促成中国诞生第一个原创哮喘药,并进入国际市场。这种药可以大规模合成,也再也不用忍受针灸的痛苦,这是也中医厉害的地方。
但这种厉害不是提问者口中那种厉害。实际上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中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西医会承认自己不行,而部分中医利用了病人的心理,大肆宣传自己能治疗绝症,才导致了大家认为中医很厉害,但不能推广的现状。而且现在很多中药都秘密掺了西药,如果推广出去,不就露馅了。有调查显示12.3%的中药非法掺了西药。这样的药方,开给病人可以。要去注册专利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还不包括合法的中西药复方药物。比如修正药业的降糖药物,虽然名号是中药,实际主要有效成分还是现代药物。
我承认中医药有可取的部分,但对于大部分疾病,中医的疗效被部分人吹的太厉害。应该认清现实,在中医现代化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才能有一天真正把中医厉害的地方造福全人类。
中国古代名医留下的医书?
中国古代医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流传甚广,现整理出分毫,望补充之。
《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为总修官。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部。
《四部医典》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吸收中医,古印度和大食等医药学的诸多精华编著而成,为现代藏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儿药证直诀》由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所著,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的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在儿科发展史上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黄帝内经》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为详细。黄帝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经济实力为医学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依托著作,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归功于神农氏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以身试毒。其中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千金要方》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后代尊称其为“药王”。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才完成了《千金要方》。这部著作保存了许多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资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里面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称为“医圣”。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他自1565年起,先后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三易其稿,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0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892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外文字,李时珍也被后人尊称为“药圣”。
扁鹊和华佗也是古代名医,只是他们的著作《难经》和《青囊经》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的医术和事迹被广为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医药圣典,欢迎补充!
为什么一些中医开的药方种类比古书中的多很多?
为什么一些中医开的药方比古代中医多得多呢?东楚龙野虎为你释疑,。
有人依古训,大方不超过12味,甚至有人说超过十几味药就是骗子,就是假中医。对此说我不敢苟同。中医是讲辨证的医学,中医的灵魂从来不是教条而是活的辩证法。比如制附片中国药典规定每次用量不过十几克,但李可大师认识到十几克根本救不了命,想救命要一次用到100克200克甚至三百克以上,这才叫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中医怕吗?不怕,有故无殒故无殒也。凡是死守一方中只能用十几味药,超出就认定为骗子假中医者,我看这种人己经没有中医活的灵魂了。唐代千金要方白垩丸治妇人腹中12种疾病,用药21味,此书玉屑面脂方有两种,一种33味,一种54味。千金要方卷四柏子仁丸用药30味,大王石泽兰丸32味。《医方集解》中防风通圣散19味药。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价宝丹用药27味,添精补髓丹23味。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书中愈风散用药34味。我随手可以举出古代大量经典医书用药超过大方12味药者,太多了。再说现代,不少名中医用大方12味以上者,随手举出几例,如陈德铭医案中治陈某带状疱疹的汤药,二诊用药20味,三诊用药20味。万友生医案治胡某浸淫疮案,6诊用药22味,9诊用药28味,12诊用药24味。张子琳医案治戴某遗精,一诊用药20味,二诊换药也用20味。何炎燊医案治周某鼻咽癌用药27味……面对这些国家级名老中医,你说他们方中用药超过大方12味,达到20味以上,就一定是骗子,就是假中医,这种结论是否实事求是呢?是否以自己愚蠢去误导人民呢?
中医用药多少,不是根据死教条,而是根据病情决定的,有的病两味药也嫌多,象独参汤,一味足矣,能力挽狂澜于既倒,而有的病,二三十味不嫌多。我一般开方十几味,但象治高热不退化脓性扁桃体炎六味药足够治愈。所以药味多少是根据病情来的,而不是按教条决定的。那种将方药规定在12味或20味内,只要突破就一定是骗子或假中医,那要打死多少国家级中医大师与名老中医啊!
那么现代方中用药为什么多于古方呢?我的研究是:
首先,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中医发展有个过程,在初始阶段还没有什么配方,人民用单味草药治病。到西汉张仲景时代,发展到四五六味,这叫经方。再后来,发展方剂药味突破经方,自行组方,药味根据君臣佐使配伍有了极大增加,这叫时方。时方比经方药味多得多了。
其次,是时代变化的需要。过去中医急性病慢性病都治,而且大多是急性病,所以中医讲药味少而药量大,力专效洪,况且急性病多为实证,比较单纯,用药味少可以直对中心,生擒敌酋,一举克胜。而现在呢,由于西医压制人民观念转换,大凡急性病都找西医治了,而西医治不了急性病拖成慢性病甚至被激素治坏了的病才交给中医治,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守着12味药已经不够了,药味少不能治复杂的病,因为疾病不再单纯是实证,而形成虚实相间,表里夹杂,寒热异常多种证型,此时必须在用药上有所突破,不可守株待兔,以僵硬数味方药去治复杂的病。中医以治病为主,不是守教条要面子为主。一切清规戒律在中医辨证法面前都成为桎梏。
第三,是中医学术创新的需要。过去的君臣佐使配方是药味的配伍,就是按单味药根据君臣佐使来配,自然药味不多。现在知道吗,是以方剂为君臣佐使,几个方剂相加,那这组方中药味肯定多了。愚人不知,却泥古不化,指责现代中医大包抄假中医,其实不然,这是中医创新,这是中医发展。举个例子,有人脾胃虚弱,不时吐稀痰涎,小便频数艰涩,象这种病显然病本在脾胃虚弱不健运,病标在内有痰饮,下有湿热,所以用归脾汤为君,二陈汤为臣,五苓散加减为佐,六一散为使。请数数有多少味药。这就是方剂的君臣佐使,而非草药的君臣佐药,愚者知否?不知也。不知,就必然泥古不化,死守大方12味,谁突破雷池一步,就指责为骗子,庸医,假中医。其实不允许中医有所发展创新的,正是这些泥古不化者自己。
第四,古代人治病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用吐法,病在下者因而竭之,用下法,病在表者汗之。这以为主方,比如大承气汤,变生出小承气,调胃承气。麻黄汤又变生出小青龙等十几种方。这些方剂药味虽少,但主旨是攻杀,一部《伤寒论》,就有不少研究用汗吐下过极或不当治成坏病并提出不少补救措施。现在人治病有多少允许你用汗吐下法的?比如我是江苏人,江苏人体质柔弱,不比西北人魁壮,对下药我几乎不用大承气汤,除少量大黄外,用陈皮代替厚朴,用蜂蜜代替甘草或芒硝,不用煎,只开水泡茶,一杯足矣,哪里还用得上经方狼虎药。也就是说,时代在变,人民服药需求在变,地域变化,人体质变化,经方也不能死守教条。
上述是东楚龙野虎浅见,可以争鸣,谢绝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