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用量,当归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一起熬汤?
这些药其实是两个经典方剂组合,分别是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只是缺了名贵的人参,和中药中国老级别的甘草,还有一些辅药橘皮、升麻、柴胡,那么这样的组合能发挥怎么样的功效呢?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
四君子分别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适用于: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的人。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焰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适用于: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有意思的是中药搭配以上是两个方剂的介绍,实际上如果你看中医的时候,医生并不会一定按照方剂上的来看,因为中医可不是照本宣科,需要辩证论治,虽然是同样症状的人,但是因为体质差异,两人的用药可能就不一样了,在中医里这个叫加、减。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下也会用到加、减,那就是富人与平民,一些名贵的药材在一些药性上确实要好一些,但是一些相对廉价的药材也能达到一定效果,所以说两者之间也会有不一样的加、减。
而题主列举的这些中药能有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跟我们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不尽相似,但是有少了名贵的中药人参,所以变得更加亲民了,但也并非就适合所有人,因为还是对症的,不对症要么就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有可能导致适当其反。
关于题主的搭配前面我们引经据典的说了一些关于这个搭配,现在来看看当归、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各自的功效以及互补。
以上这些都是经典养生中药,很多喜欢中药调理的人家中可能都会常备,在煮鸡、炖排骨、煲汤的时候会根据所需加上一些既可以调味,还能调理养生。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几味药的功效:
当归:是补血药,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
黄芪:补气药,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党参:补气药,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的功效。
白术:补气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茯苓:利水消肿药,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这些搭配适合什么人呢?
从药用的分类来说,就是补气、补血、健脾胃,利湿的效用。所以适合: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气虚发热,身体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的人。
当然如果您觉得熬汤太麻烦的话你可以加入一些甘草、大枣调和做开水冲饮,也挺不错的。
总结虽然你可能觉得以上的搭配很符合您的情况,但是我个人不建议您自己尝试这样的搭配养生,其中当归、黄芪、党参、白术性质偏温,是温补类的药材,所以对热性体质、湿热体质、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您真的能分清楚自己的体质吗?
想必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人说这是很困难的,所以,在您选择中药食疗养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弄清楚药效那么简单,还有知道自己的身体体质是否适合,所以还是建议您不要盲目尝试,最好还是找专业的中医搞清楚自己的体质,咨询是否适合。而且药膳调理用药越少越好,不要看到什么好都往里面加,很多药一加一并不一定等于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是我对题主所说这些药物搭配的粗浅看法,希望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岳西白茯苓是干什么用的?
白茯苓的主要价值
性味归经:甘;淡;平。心;脾;肺;肾经。[3]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3]
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4]。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5][6]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6]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6]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DPG水平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DPG的耗竭。[6]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按5-10g/kg 腹腔注射,对预先给与咖啡因或未给与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
茯苓对于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有哪些效果呢?
茯苓对小脑失调有改善作用,配伍滋补肝肾的中药材,脑为髓海,肾藏精,主骨,生髓,小脑共济失调大多有脑萎缩,脑中风,脑外伤,炎症,肿瘤,遗传,代谢性异常等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健脑,养血祛风为主,常用的中药有益智仁,远志 核桃,沙苑子,菟丝子,补骨脂等,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宁心 祛痰等,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2%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茯苓泡水一次几颗?
茯苓泡水一次几颗?
茯苓泡水喝一次放2~4颗。茯苓的每日常规用量为10~15克,如果每日泡三次水喝的话,每次的用量就是3~5克。按照目前市场上的茯苓粒状规格来计算,每粒茯苓粒约为1.5克。因此,茯苓泡水喝时每次应放2~4颗。不过,茯苓粒比水轻,泡水喝时由于与水的接触小,有效成分不容易溶出。所以直接用茯苓粒泡水喝的效果并不好。可以选择煎汁服用,这样更有利于茯苓有效成分溶出。如果必须泡水喝的话,可以将茯苓粒粉碎成茯苓粉后再泡水,每次泡水用3~5克。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马爽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银耳汤可以放茯苓吗?
是的,银耳汤完全可以放入茯苓来配方食用。
银耳和茯苓的药性相容,都具有补气养血、滋润内 organs 的作用。放在一起可以提升滋补功效。
具体可以如下操作:
洗净银耳和茯苓,分别浸泡半小时以上,去除沙粒;
银耳切丝,茯苓切片;
锅中倒入适量清水,放入银耳、茯苓和辅料(姜、葱丝等);
煲开后转小火煲2个小时以上,末加盐和糖调味;
汤品 prefers 越老越香,以茯苓 soft 烂为度后即可。
在配方上,一般建议茯苓和银耳的用量相仿,茯苓不宜太多以免令汤品味道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