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讲座计划,中医要想崛起靠民科为主的民间中医?
中医不可能崛起,它陷入了跟书法和武术一样的怪圈,就是不求实际光吹牛,不研究医术光琢磨怎么能赚钱。中医唯一的出路是办兴趣班,让小孩子去学,去背汤头歌药性赋伤寒杂病论。强调中医的实用性,增加中医的群众基础,让人人都了解中医,在生活中使用中医。不要去学黄帝内经,难经等那些玄幻的东西,否则就又钻进空中楼阁里去了。中医是很科学的,有是证用是药用是方。就是因为黄帝内经的强行卷入遮盖了中医的本来面目才让人误以为中医是伪科学。黄帝内经不是通过观察得来的理论,而是通过臆想创建的东西,而中医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者有本质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加油][加油][加油]
中医号脉看病到底准不准?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可以点击关注杏林初修,每天会有精彩中医文章。
很多患者一来看病,上来什么都不说直接伸手让你把脉,一问她什么症状,便不语,示意大夫从脉诊自己诊断。开玩笑说,这样的患者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中医里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单凭借脉诊无法断定疾病,仅以脉诊断病,这只会误医误己。古人更是总结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工。可见望闻问切是有一定的顺序,古代扁鹊见蔡桓公,一望诊就知道蔡桓公疾病所在,可谓水平极高,而这之后,大夫都是先通过望诊、闻诊(声音、咳嗽)、问诊、切诊的顺序来诊断疾病的,可见切脉是四诊的最后一步重要环节。而现代中医诊断疾病,望诊几乎失传,古代通过相面可以诊断出疾病并非虚言,山、医、相、命、卜统称玄学五术,本来就是一家,可惜现代中医只学习医,并不涉猎相、命之学。
其实古人对患者只伸手切脉的现象早有论述,《齐氏医案》中:"病家恒有伸手求诊,以试医为能事,而医家亦不以问为高,自矜能手者,皆自欺欺人伎俩,非本医学正宗"“ 至于有疾,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诊视,使医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当然脉诊很重要,他是诊病的重要参考,但绝不是唯一凭证,还要通过其他三诊来辅助诊断。现代有的中医大夫说脉诊能包诊百病,乃是自欺欺人之说,当然结节、结石等可以通过训练把脉出来,但有一些症状无论是何方神圣也摸不出来。试举《明斋小识》一例如下:
清代有一个妇女,偶尔发作寒热,邀请医生诊治,一位医生说是风寒,用解表散寒的药物,结果没治疗好,换了一个医生,说是中风,按中风治疗,也没治好,过了四五个月四肢和肚子开始变大,又请一位医生说是水肿,利水消肿后水肿也不见消。最后几乎所有城里的大夫都看过了,谁也没治个明白,又过了一些时间,这妇女夜间突然腹痛剧烈,到晚上竟然生下来一个男孩,诸位医生才明白,这“水肿”啊,原来是患者怀孕了
测查是否怀孕可以说是脉诊最擅长的事情了,结果各位医生轮番上阵,却都栽在这脉诊上,一个都没把出来是怀孕之脉,所以清代陈修园说: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说!——《医医偶录》
现代有些中医大夫号称可以通过把脉脉出萎缩性胃炎、结肠炎、肾小球肾炎、心肌梗塞等,实属可笑,以中医手段诊断出的却是西医病名,竟然比各种西医检测仪器还要好使,那还何必做各种检测,直接伸手就省了大笔检测费用了。单纯通过脉诊诊病会有偏差,还要通过其他三诊,望、闻、问综合来判断一个人的病情,这样才能做到四诊合参,使患者的病情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医生的辩证。
年龄大了还能不能学中医了?
学中医跟年龄没有关系,甚至年龄越大,感悟能力越强。
中医的源头来自《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又是起源于《易经》,这两本书我们称之为“天书”。所谓天书,就是一般人看不懂的书。看不懂不等于不科学,不等于没用,不等于是糟粕。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奇经八脉,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运动等保持经络畅通,保持体内一气周流,使身体保持到最好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人体强大的免疫力,让人们不得病或不得重病的四两拨千斤的一套大道至简的体系。
因此中医更多是“道”的层面,形而上的层面更多,需要有更多的阅历和身体体验。因此年龄大的人反倒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融会贯通。
我就见过很多大学读中文的,后来成了中医高手。也见过学习其他学科,后来自己病的严重,到处求医没有治愈,最后自己研究中医,治好了,最后久病成医的人。
当然,要成为有资格证的执业中医师,就不知道是否合适了。如果是学来养身、保健,让自己延年益寿,什么时候学习中医都为时不晚。
50岁了还能学会中医吗?
不到花甲之年
岂敢说懂中医
好多大家都是半路开始的
中医是对自然生命的感悟
越是到一定的年龄
感悟越是深刻!
50岁学中医不晚
如何评价央视315晚会曝光保健品骗老行为?
这种以各式各样的方式销售保健品
最主要对象就是老年人,大街上看到有人发传单,什么专家名医到场,免费体检,参会有礼品这样的宣传,你就要小心了。
只要你参加讲座或会议,会后就可以领导不等数量的礼品,有时会发几块钱现金,第二天如果你能带人来,还会多发你奖品。
通常发的无非是些生活用品,或者家具用品,利用人喜欢占便宜的心里,几次听讲以后,就被台上的所谓的专家给忽悠住了,最后心甘情愿,不由自主的就会掏钱买单。
可是买过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保健品要么是没有效果,要么是吃完立竿见影【里面含有西药成分或激素类的成份】,最后根本无法达到预期,老人花了钱,又对身体进行了二次伤害。
老年人往往在家没人陪伴,心里孤单,精神无处寄托,特别是单身老人,子女白天无法伴随,这类活动恰好可以弥补老年人白天的空虚时光。
这些买保健品的人嘴巴往往都很甜,有时候竟然喊台下的老人为爹妈,热情的让人难以拒绝。老人们不知不觉就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