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症状三个阶段,女人对男人动了情?
女生是一个感情动物,特别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之中无法抽离,如果你对一个你男人动情了,一定会有这几个小动作。
1. 喜欢看着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直接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对方的身上,世界仿佛自带滤镜一般,不管他在做什么,你都愿意痴痴的看着。
2. 愿意分享日常,日常的生活简单枯燥,能够牵动我们内心的往往是一些琐碎的小事。
当你吃饭的时候想和他分享,当你工作的时候也想和他分享,你累了想起的人是他,你开心了想起的人也是他,那么你一定会心动了。
3. 愿意照顾他。相对来说,女生的心思会更加的细腻,在生活中也更会照顾自己,在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往往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孩子,你会主动的去照顾他,问候他,你说没有动情,那都是假的。
其实当女人对男人动情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的将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女人的感情是掩盖不住的,会在交谈之中慢慢的流露出来,用心去观察,你一定能够感受到的。
你能承受今冬小学生再上网课吗?
近日上海浦东多所学校,通知医护人员孩子停课,让很多都心寒了,父母在一线,自己孩子却不能上学,只能上网课,引起社会热议。
为什么要专门针对医护人员的孩子做出停课呢!现在浦东医院所有人员的核酸检测是阴性,医护人员都没有被隔离,每天还在专车正常上下班,而且现在浦东医院不是高中风险地区,不用停课,虽然上海市浦东机场陆续有阳性病例出现,但该机场职工的孩子都可以继续上学,而医护人员的孩子为什么就要停课呢!
要是医护人员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待遇,那么还有医护人员去一线上班吗?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去一线做防疫工作,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近日上海浦东机场出现新冠,但是已经及时发现,而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有效阻断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现在治疗、防控都非常精准,还没有到停课的程度,一旦停课,说明疫情已经非常的严重。
现在中国本地的疫情防控做得非常好了,因为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完全的消失,所以本土会出现个别的病例,但是现在高铁、机场的防控做得还是非常好,城市的地铁防控也不错。
现在中国主要防控是境外输入,美国的感染人数已经达到1324万,单日新增11万,印度感染930万,单日新增4.3万,巴西感染620万,新增3.7万,法国和俄罗斯总感染都是218万,单日新增也是2-3万,现在欧美国家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但是他们国家又无法停止商店、工厂关门,不然失业太多,社会矛盾更加多。
上海浦东机场给我们什么提醒第一、不管是误传人还是人传人,戴口罩和骑手都是我们老百姓最有效隔绝病毒的法宝,所以我们出门在外乘坐公交车地铁或者人员密集的地方,一定要佩戴好口罩。
第二、在我们没戴口罩之前,饭前饭后外出回家倒垃圾等行为都要洗手,而且在打喷嚏咳嗽的时候要遮住口鼻,尽量的避开他人,防止飞沫喷溅。
第三、现在国外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所以为了防止病毒冷链传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冷链食品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尽量不要徒手去摸或者抓冷链食品,网购国外商品,一定非常注意。
如果疫情恶化,你能接受小学生上网课吗?现在浦东机场只是出现了个别的病例,而且国家已经及时的做好隔离、治疗,还没有到停课的程度,如果疫情恶化,需要停课,那么很多家长还是接受孩子上网课,毕竟相对于生命,学习是次要。
去年因为武汉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虽然上网课的效果,和教室上课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疫情来临,做好个人的防护安全更加的重要。
虽然上海浦东机场只是出现了个例,但也在提醒我们,疫情依然还存在,我们的个人防护一定要做好。
现在广西南宁除了机场、地铁、高铁站,其他的地方带口罩很少了,这说明我们防控做得很好,但是人密集的地方,最好配戴口罩。
人在大限将至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常举动?
亲眼目睹,老人活着快不行的时候有以下几个表现,我们要引起格外的重视,这些表现往往在告诉家人他大限将至。作为我们就要正确地理解老人的举动,以免错过最后的交流。
每个人在这个时间活着要想有一场痛快地离开,最后都希望见到自己最想见的人,可对于现在的老人,面对孩子们都外出上班了,很难等到他们回来,自己就提前走了,只好遗憾落幕。
遗憾的老人,也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人心头也多了一辈子的遗憾,心里有太多的话来不及和老人聊聊,却只能永远留在心里,无处倾诉,每每触景生情的时候,不禁泪流满面。
那么对于老人的突然离去,难道老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反常的举动吗?其实每个老人在离开之前,身体的各方面多少都在向自己的亲人释放信号,而且他们也大概知道自己熬不过几天了。
很多老人其实在最后一刻比谁都清楚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只是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甚至因为失去长时间的家人陪伴,很多话也慢慢不想讲,只是留在心里,默默的流下眼泪。
其实当初我的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因为人生阅历比较少,老人的反常举动我并不知道,甚至没有用心留意老人身上的微小举动,错失了和我奶奶最后的告别,只看到她默默地合上眼睛,眼角还在不停的留着眼泪就再也没有醒来。
那么老人将要离世之前,都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其实每个老人离开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举动发生,我爷爷在我奶奶后面去世,我就深刻地体会到了爷爷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他的反常举动也让我明白他可能要告别我而去。作为看着老人去世的过来人,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这些举动。
1.腿脚不好使
大多数老人在临终前都是卧床不起,就是身体好一点的人,起来走动也没有力气,因为他们身体没有足够的机能让他的脚支撑他们行走。
他们腿脚不能走动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某些组织器官已经出现了退化,而且年纪越大的人,身体的骨头钙化严重,完全没办法支撑着他们行走,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骨折等不好的表现。
老人一旦躺床上不能再起床走动,那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所剩的时间不多,要注意最后几天的陪护,尤其是那些高年龄的老人,他们一旦躺下,会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恶化,突然的离去会让你遗憾终身。
2.身体出现浮肿
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整个身体机能就开始进入休眠的状态,这个时候人的食欲也会慢慢变差,毕竟身体消耗和吸收的东西更少,粗食基本不在摄入,仅仅需要更多的汤,水等易吸收的东西。他们的身体慢慢开始变得浮肿,而且整个人的气色也开始突然红润,短暂的红润又会突然暗沉下去,这就需要陪在身边的人一定要细心观察,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反常信号,提示活着的人他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人一直会有一个误解,以为通过几天的营养的汤汁吸收,整个皮肤变得越来越好了,不仅红润,而且还是反常的红润。很多人心里就开始暗自高兴,认为老人有所好转,应该能够坚持很久,要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你就完全错了。
在身体的浮肿过程中,突然间的红润,就像他把身体里所有的精气神逼出来了,面临的就是马上凋谢,他们只是在做最后的能量释放,他们也不是故意这样,而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尤其是从他们的肢体协调性可以看出来,他们可能喝汤都变得很困难,甚至会没有吞咽的力气,这个时候他们基本就要到了禁食的阶段,一旦到了不吃不喝的时候,他们就保不住几天时间了,一定要日夜守护在他们身边,以免最后的遗言都听不到了。
3.视力下降
当整个人生理机能不足的时候,老人也在向外界发出信号,他们快不行了,特别是当你拿东西给他们吃的时候,他们已经看不清东西,也不知道你给他吃的是什么。
在最后的几天,老人的视力是下降最快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各方面身体组织出现了严重的退化,从老人的眼球就可以看到,老人的眼球开始内凹,而且露出空气中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成了一条线缝,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格外的注意,特别要时不时的唤醒他,即便他是醒着的,也要注意眼球在眼皮下的转动动静,一旦没有在转动就可能再也不会醒来。
从最简单的判断就是当不同的人去看他的时候,他几乎认不出每一个人的面容,只能靠熟悉的声音去猜,要是经常猜错,就说明老人视力下降,身体机能也面临停止运转的状态。
4.食欲变化
我清楚地记得,我奶奶去世之前的当天,她突然要我去找伯母,让我的伯母炖一只小母鸡给她吃,而且那天她比往常吃得还多。这样反常的举动当时我并没有很注意,直到奶奶吃完后没两个小时就离开了,事后我才知道,老人要离开反常的饮食量就是在提醒活着的人她快要不行了。
通过食欲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初步的判定,老人可能心里很想吃,就是已经无福消受。尤其是在最后几天原本都是喝汤汁度过每一天,突然他们说要吃更多东西,那你就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可能离去世就短短几个小时了。
当然,有些老人不一定食欲变好,可能突然告诉你他什么都吃不下,什么都不想吃,那么他也可能要面对离世的时候,毕竟整个身体组织不能够在支撑他去吃任何东西,甚至连张开嘴巴喝汤都成了困难,那就一定要注意,最后的时间也不多了。
5.答非所问,乱说话
老人在去世之前的几天,往往会出现乱说话,甚至问她一些问题,她就是瞎回答,那就说明他的脑袋不在灵光,你就引起重视。
往往老人出现乱说话的情况,比如晚上好好的大喊大叫,或者晚上突然大声的哭泣,那就说明老人的神志不清,已经出现了差错,出现了幻觉,开始认为自己要离开这个世间,对世间的不舍,这个时候你就要一直守在他的旁边,防止他痛苦的离开。
最简单一个表现就是当你站在他旁边问她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回答你的问题已经完全不着边际,那就说明他已经不能够有清楚的意识,这个时候你不要在离开他,估计不要一个小时,他就不能动弹。
6.老人的皮肤出现异常
我清楚的记得,我的奶奶去世之前,我搬动她的腿的时候,我因为用力搬动,我的手指印深深的印在他的脚上,通常情况下,有活性的肉体,他是有弹性的,会立马恢复,但是那次我的奶奶的手印迟迟没有恢复。
作为临终前的老人,要是有出现肉体失去弹性的时候,你轻轻按一下他的任何一块组织,都可能出现凹进去的状态,不在弹出来,这个时候可以说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作为儿女一定不要轻易走开,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其实肉体马上就要进入腐烂的状态,只是这个时候还剩下最后一口气强忍着活着。
这个时候的亲人,我认为你最好是和他多聊聊天,毕竟这个时候他还能够好好地听到你的话,多少还能够和他交流,别等到最后离开了觉得还有很多话没说完,这个时候后悔也来不及。
7.大小便失禁
这个举动在我爷爷去世的时候特别明显,当时的最后几天我一直都和父亲陪在他的身边,他的小便每次都是我装的,每次就一点点,甚至有时候还来不及装就已经拉出去,有时候和我说要大便的时候,其实憋了半天也没有,最后流出了一点点类似于鼻涕或者痰一样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明白他要离开了,这个体会我特别深。
当时,我守护他的那几天,一开始大便量还是挺多的,一天两次,每次有那么一些,到后面干脆两三天都没有了,我们给他吃的东西一样多,竟然没有拉出来,那就说明他已经没有力气拉出来,这个时候大便基本就在肚子里存储着。其实这个时候他的内脏也基本开始腐烂,只是还闻不到味道。
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老人也就是三四天甚至一两天的事情了,作为儿女的一定要赶紧回来,回来后也要多陪陪他,把想说的都和他说了,告诉他安详的离开就是对大家最好的报答。
经历了爷爷奶奶的离开,作为儿女,孙辈的我们,在遇到老人出现以上反常的举动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不要哭,要笑着和老人家多聊聊,让老人家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活着那么幸福,他心里安心,一旦你哭起来,他的心里其实比我们还要着急,毕竟他们也不想离开,他们也希望自己努力争取多吸一口气,这个时候他们是伤心的。这样会使得他更快地离开。
2.多陪陪他们,老人到了这个地步了,其实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唯一的意愿就是希望所有的儿孙都能够在身边陪着他,看着他,免得因为没有看到,让老人家思念,老人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希望孩子们赶紧回来。当初我爷爷去世之前就一直念叨着要见我哥哥,当时因为我哥哥一时半会回不来,所以这也成了我爷爷一辈子的遗憾。
3.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活了一辈子,到最后有什么需求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一般他们的要求都很低,我们尽量去完成,这样可以让老人临走是走的放心。
4.老人最后几天,亲人最好都回家,不要因为各种不方便,让自己和老人遗憾,早点回家,多陪陪他们,没准老人开心了还能多活一分钟。
写在最后人活着就是一场梦,往往老人在去世之前,都会有很多反常的举动,作为儿女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不要让老人遗憾的离开。
不管你有多忙,最后的陪伴就是一生的永恒,不要让自己的忙成了最后的遗憾,活着最后的曙光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每一个人都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多陪陪即将离世的亲人。他们养我们大,我们养他们老,我们也有老的时候,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养我们老,你说对不对呢?
怎么才能快点好起来?
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尤其以儿童患者最为显著,而伴随着流感的又常常是高烧,所以下面着重谈谈孩子患流感,高烧情况下,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发烧了,家长该咋办?
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镇定,不要慌,然后去看中医大夫,通过中药调理,往往很快就能退烧。但是有的家长常常是自己买药给孩子治疗。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降了点,精神好一点,突然又烧了起来,烧得更高,家长慌了,这时候急忙去医院,挂号排队、抽血……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在此郑重地向各位家长建议:希望尽早把处理病情的任务交给医生,不要自己盲目地给孩子用药。
小儿出现发烧,多与受寒有关,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受寒非常常见。受寒后出现的发烧,是身体抗邪于外,正邪斗争的表现,是身体发出的警示,提示人们尽快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把邪气驱出去,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
如果一个体格壮实的小儿感冒发烧了,多表现为怕冷、高热。这是因为孩子身体正气比较足,抗邪外出的能力比较强。此时当采用向上、向外散寒的药,比如生姜、葱白、苏叶等,往往风寒邪气会一汗而解。
如果平常体质比较差的小儿感冒发烧了,多出现全身不舒服,面色发暗,体温一般不高,发烧反复不愈。这是因为孩子体质比较差,正气虚弱,无力与邪气抗争,故正邪斗争并不强烈,正气欲祛邪外出,但自身能力不强,就与邪气形成了拉锯战,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如果出现高热时,家长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病情可能会持续2到3天),勇敢面对发烧。孩子出现发烧时要积极治疗,尽早运用中医药,可以缩短病程,加快疾病痊愈速度。
孩子服用中药后,一般会有3种情况出现:
一是服药后,汗出,体温很快下降;服药后汗不出,体温也很快下降,这种情况多持续1天时间。
二是服药后,汗出,体温未再上升,稳定到一定温度后持续半天或者一天后,体温慢慢下降,这个过程可能持续2到3天。
三是服药后,体温不降反升。这时候应该再次咨询医生看辨证是否正确,如果无误的话,为病重药轻,应该继续服药,可以2—3小时服用一次中药,就像桂枝汤的服药方法一样,“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服药后半天内体温仍然持续升高,则需要及时再次就诊,重新辨证方。
一定要记住:疾病痊愈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请不要过多吃饭。孩子发烧期间不要强迫孩子多吃饭。孩子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吃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生病了,应该吃点高营养的补一补,要不然都饿瘦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就给我们了答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生病时,特别是有外感热病比如发烧、感冒、咳嗽的时候,发热稍微好了一点,这时候家属认为患者吃的少,就强迫患者多吃点,或者多吃点高营养的,这其实是导致疾病不能痊愈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时候患者虽然体温降了点,但是病邪依然潜伏体内,正气抗邪于外,体内的正气偏少,吃的太多,身体无多余的正气消化食物,反而食物成为邪气,两种邪气相合,导致疾病反复不愈。肉相对面食而言,更难消化,故更当以禁忌。这时候当以清淡面食为主,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喂养,不要多喂。
其次,请不要喝牛奶。牛奶为血肉有情之体,不好消化,虽然含有高蛋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有的小儿越喝脸色越黄,越喝越腹泻。
关于牛奶的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奶汁主治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益气、治瘦翠、悦皮肤、润毛发。”牛奶主补五脏,起到补益的作用,在外感期间并不适合饮用。
《温病条辨》有一个牛乳饮用于治疗“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明确指出牛奶为甘寒,外感祛除干净者方可饮用,这里的外感包括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牛乳是“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不适合外感时期服用。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饮用。
第三,请不要过多喝水,不食生冷和水果。并不是所有人在感冒发烧期间都适合多饮水的。患儿发烧期间,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补充饮水。如果孩子主动喝水,就给孩子水喝,但是一次也不能喝太多。如果孩子不要水,并且父母喂孩子孩子也不喝的时候,就不要灌孩子喝水了。如果这时候家长硬要让孩子多喝水,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水为阴,具有收敛、沉降的作用。患儿感受风寒邪气时,急需采用宣散外邪的方法,比如喝杯姜汤,可以助正气将邪气驱赶出去,若饮水过多,反而束缚体内的正气驱邪外出。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在感冒期间多喝水,水喝多了,反而会导致感冒缠绵不愈。水果、生冷多是凉性的,孩子发烧期间也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吃。
最后,请不要让孩子活动太频繁以致受风。发烧期间,孩子大多是蔫了,没精神,但是发烧好转一点的话,孩子就像没病了一样,活蹦乱跳的,反而更容易感受外邪。因为孩子好动,稍微一活动就会出汗,或者外出活动汗出,汗毛孔就处于敞开的状态,运动剧烈,一冲风,风寒之邪就会顺着肌肤腠理进入体内,导致邪气稽留体内不去,疾病反复出现。这时候应该待在家中静养,不要剧烈活动,等发烧完全痊愈之后再外出活动。
注释: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大国医论坛”,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希望此回答能够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可查看更多中医名家或者免费向中医名家提问】
王辰院士说新冠状病毒有可能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武汉方舱医院开舱以来,捷报频传。
武汉副市长胡亚波更是宣布,将再建设19家方舱医院,届时方舱医院总床位将达到30000张。
这个收诊能力在疫情爆发之初,几乎想都不敢想。可有一位院士不仅想到了,还将方舱医院落地成了现实。
他叫王辰。
▲ 王辰
2月1日,王辰从北京匆匆赶赴武汉,看到超负荷运转的医院,辗转一夜,他首次提出建立“方舱医院”,对患者要应收尽收。
话音落地,48小时后首批3座方舱医院开舱!4000多张床位,就是隔离在家、孤立无援的患者生命的绿色通道。
半个多月过去,随着更多方舱医院加入,武汉定点医院终于不再“一床难求”,甚至还完成了“床等人”的逆袭。
幕后英雄王辰院士却低调之至,迄今只接受过三次采访。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次战疫中,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事迹都广为人知,而王辰院士还让人不甚了解。
▲ 李兰娟
殊不知,他在内科界的江湖地位、身世履历,也都不输前两位。
今天这篇文章就专门写写王辰院士,看看他到底有多厉害。
1、
王辰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与钟老齐名。
随手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他在业界的江湖地位。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了一本研究生教材,名为《呼吸内科学》。
封面上主编一栏只有两个名字:钟南山、王辰。
2018年,复旦公布中国医院排行榜,其中呼吸科全国排名第一的是钟南山所在医院,紧跟其后的第二名便是王辰所领导的中日友好医院。
两位业界泰斗,医术高,医德更是高山仰止,由此始终保持着遥遥致意的同袍之情。
更难得的是,他们都敢说真话。
83岁钟南山挂帅出征,抵达武汉当机推断出,“病毒可以人传人”,立刻拉响了全国重视疫情的警报。
一周后,王辰院士为准备新药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也来到了武汉。
当时的武汉,疫情扑朔迷离。确诊病例日日在增加,而外界根本不知道这座城市到底还有多少新冠患者。
直到2月5日晚《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采访了王辰,武汉面临的困境才大白于天下。
王辰在对话中,说了三个关键信息:
武汉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未能及时收入医院;
病毒核酸的检测能力依然不够;
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数目并不十分清楚。
当时全国人民都瞩目期待的拐点时间,王辰回答得更是一针见血。
“首先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底数不甚清楚,如果不甚清楚,在判断上的根据是不足的。现在在外头有多少没有隔离的病人?这种社区和家庭的传染还是有相当的严重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拐点不是人为能够预期的。另外还有病毒的变异问题。这未可预期。”
▲ 《新闻1+1》直播,白岩松连线王辰
我们不怕数字多,就怕数字不够全。只有面对真相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王辰不同于盲目预测的所谓专家们,他不畏惧真相,敢于直面一团乱麻的现实。
当晚的《新闻1+1》直播结束后,网友们对王辰的回答赞誉有加。一股久违的力量,正刺破疫情的迷雾,让我们坚信春天终会到来。
2、
新冠肺炎并不是王辰第一次“打仗”。
早在2003年SARS时期,他就因突出的表现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81年,王辰从山东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从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住院医师开始行医生涯。
2年后,王辰被国内呼吸病学泰斗人物翁心植收为开门弟子,并重回母校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翁老是将呼吸专业从大内科中分离出来的第一人,贡献卓绝。2012年去世时,内科界流传一句哀叹:“翁心植一去,内科从此无大家。”
▲ 翁心植
他带学生时要求严格,王辰一周必须六天在医院,一点也打不得马虎,最多一天他做了4个心肺复苏,成为一项无人能破的医院纪录。
秉持着对治病救人的热忱,王辰从不抱怨。功夫不负有心人,29岁他便升任副主任医师,可谓年少有为。
2003年4月,“非典”肆虐。王辰临危受命,担任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接管了一行12人的“非典医疗专家组”,组内还有自己的恩师翁心植。
“当时根本不知道是病毒、细菌还是什么未知病原体,不知其传播、致病规律,知道的只是危险,知道的只是患者和社会需要。”
面对一无所知的敌人,更以医者的职业素率先反应,搭建高标准的“非典”隔离病房。
以朝阳妇幼保健院为例,在他的领导下,48小时内就完成了繁琐的组建工作,给其他医院做出了范本。
同时他主动请缨,接管了宣武医院“非典”重症病房。
41岁的王辰在“非典”中,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内科界冉冉升起了这颗新星。
有了抗击“非典”的经验,王辰更懂得如何在混乱局面中拨乱反正,如何深入要害,他注定要做那个个敢为人先、推陈出新的利矛。
3、
“非典”以后,他的身份不只是一名医生,而是逐步走到了管理职务中。
无论是行医还是管理,王辰都“颇为出格”。
2014年,他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院长。院长难免俗务缠身,无暇行医,他却常跟人说:“再忙的院长,不接触病人,也不是医生”。
于是,他依据多年当医生的经验,深入一线,探查制度的弊病。改革了中日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使之成为更有效率的主诊医师制。
2018年,他又被调往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校长。协和医院的风云历史,早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详见世界华人周刊此前推送→北京协和出征武汉:中国最好的医院,到底有多牛?)
王辰担任掌门人,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这里,他力排众议,冒着“违规招生”的风险,录取了一批其他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开设了16人的试点班。
“改革,不都是有风险的吗?协和一定要敢为天下先!”
他甚至把协和医学院比作“医学界的小岗村”。
当这位“任性”的校长来到武汉,立刻制定了四字方针“应收尽收”,采取的措施便是设立方舱医院。
国家也鼎力支持,解放军共有23家方舱医院,驰援了武汉20家,把家底都驻派过来了。
原有的方舱医院一般只有接诊200人次的医疗能力,在武汉因地制宜,利用体育馆等大型会馆,扩充收容体量,并按比例配备医护人员,运转效果出奇制胜。
纵然外界对此有多重担忧,王辰也呼告,“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
新华社专门为他撰文,力挺方舱医院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如今开舱半个多月,白岩松再度对话王辰,武汉的床位紧张问题已基本缓解。
方舱医院内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在2%~5%左右,且都能及时转运到定点医院救治。
王辰的工作重心也从应收尽收,转到了应收早收。
又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提前预见了下一阶段的难题。
4、
王辰院士饱读诗书,气质儒雅。
在采访中,成语佳句更是信手拈来,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父母皆为大学教授,幼年他常看父母在灯下熬夜备课。那时他便意识到知识的重量,读书不可亵玩。从认字起,能找得到的书他都翻开细读,小学时就广涉名著。
更令人瞩目的是,王辰家住在大学的家属院内,左邻右舍都是文化界名人,这出身可谓内科界“高晓松”。
早年,他常看到冰心、吴文藻夫妇从家里出来,在黄昏下依偎着散步。从家属院的广场,再到和平楼上,遍布这对伉俪夫妻爱的足迹。
▲ 冰心、吴文藻夫妇
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历经生活的劫难后,缩在屋内的墙角,静默地舔舐内心的伤口。
▲ 潘光旦
藏学家于道泉29岁将《仓央嘉措诗集》翻译为汉语,又译成英语,让这位高原诗人从云端走入了人间。
▲ 于道泉
晚年失去妻子后,于道泉每逢出门总要在门口略等一下,说声:“我们去散步吧。”转身时,还要将一只胳膊架起,仿佛真的挽着爱妻缓步向前。
爱恨情仇,生死离别,这些画面让王辰更早地体会到世事百态。
其中,和蒙古史学家贾敬颜先生的一桩小事,却鼓舞了他的一生。
有一次,小王辰叩开“活字典”贾敬颜家的大门,问道“噬脐莫及是什么意思?”贾老被问住了,他架起梯子在如山的书堆翻找,也没得出答案,就让小王辰先回家去。
“等我到图书馆给你查查。”
事情过了两天,贾敬颜主动找到王辰,按自己的理解说了大概意思。还诚恳地告诉王辰,“这只是我的猜想,并未找到严格根据,以后若找到,一定再告诉你。”
贾敬颜贵为学者,却绝不高高在上,肯耐心为孩子找一个成语。没找到,就如实说了情况,绝不作假。
一群知识分子在当时最艰难的情形下,对爱人不舍浪漫,对孩子不舍平等,可敬可爱。
让王辰不禁感慨:“这些人是真知识分子。你得相信,他们这样纯真、高尚的人是中国社会真实的存在。”
这些都给了王辰人生莫大的启示。“价值观务求高贵,世界观应当现实。以高贵的价值观导引,以现实的世界观行路。”
当多年后,他成为协和医学院的校长时,一再寄语学生:
我们现在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叫做“首都剧场”。这是中国最高水平的话剧艺术殿堂。无数的世界名剧、中国名剧、艺术名家在这里演绎过人生、世道,展示过或高尚、或卑鄙的各色人等,或美好、或丑陋的浮世百态。
一会儿,大家会站在这个舞台上,接受拨穗,获授学位。今后,你将站在各自专业、职业、行业、事业的舞台上,国家、世界的舞台上纵横驰骋。
多读些书吧,那是知识的源泉。让知识更全面吧,那是行医的需要。
从书中追求精神世界,但在百态人间躬身做事。关于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他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
5、
王辰院士身上也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做派,儒雅、求真、严谨。
2018年5月,王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19年12月,王辰获得年度吴阶平医学奖。该奖评共选过13次,至今只有20人获奖。
得此殊荣,他却说了八个字:“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同样的,关于这次疫情,他也在央视说了最重要的八个字,“应收尽收,应收早收。”
前八个字是王辰人生的写照,后八个字改变武汉一座城的命运。
2500年前,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
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士,品行高洁知廉耻,出使四方有作为。
如此王辰,可谓士矣。真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责任编辑:华小妹
作者:花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