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的配方比例,有没有合适我的孕妇奶粉可以推荐呢?
说到孕吐,桐宝妈真的一把辛酸一把泪啊,孕吐的话题特别有发言权。
一般来说,孕吐主要在怀孕初期,即1-3个月。如果不是天天盯着验孕棒,一般情况下,知道自己怀孕时基本过了一个月了。也就是说,头一个月基本不会孕吐,大部分孕妇有些头晕,乏力,无精神。和感冒症状太相似了,好多孕妇误以为自己感冒了,自己弄点感冒药来吃。为了宝宝的健康,孕期最好不要吃药了,特别有些药是致畸的。
孕吐最厉害的阶段就是2-3个月的时候了,桐宝妈咪在这个期间吐得天昏地暗,简直要对这个世界绝望了。4个月一来到,世界突然光明了,一睁眼,头不晕了,吃进去的东西好好呆在胃里了。
说回孕吐,怎样补充营养,虽然吃了吐,为了宝宝营养跟得上,吐了还得继续吃啊。那怎样吃,才能缓解孕吐呢?
一、少吃多餐。其实,这个时期胎儿才一丢丢大呢,根本吸收不了多少营养,可是,孕妈妈们就是饿啊,感觉能吃得下去一头牛!食物一放到眼前,一下子就反胃了,捂着嘴巴跑厕所的次数算不过来了。那就需要孕妈妈,状态好的时候吃一点,吃一点算一点啊。也不能吃多了,吃多了说不定还没到肚子里呢就吐出来了。吃多几餐,每次少量得吃,这样吃的量够了,营养就够了。
二、干湿分离。汤啊,牛奶啊,粥啊等液体,喝的时候要跟固体食物分开。饭、菜、汤等要分开吃,饭菜吃下去了,你再灌碗汤,完了,一起吐出来的可能性太大了。
三、保持环境清新,安静,保持良好的心态。孕期确实很辛苦,想想肚子里的宝宝,烦恼一扫就光。咬咬牙,就过去了。(你不知道,孕期被大家宠着,爱吃吃,爱睡睡,等孩子一出来,哈哈,你懂的!)
说到孕期奶粉,我特别推荐安满这款孕妇奶粉,口味比较清淡,当然更有满足孕妈妈们日益激增的营养需求啦!前提是你喝得下奶粉,不会反胃吐出来。话说桐宝妈咪是从小不爱喝牛奶的,吐得怀疑人生这个阶段,为了宝宝,还是勉勉强强逼自己喝了点牛奶。
其实,孕前期,宝宝的营养需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妈妈自身的营养都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到中、后期,妈妈不孕吐恢复正常或者超常饮食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给宝宝供给营养了。
有白痰应该宣肺还是清肺?
有痰就需要排出。
人的咳嗽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排出一些黏液或者痰液等。
有的痰黏稠,不好咳出来,有的痰稀,一咳就咳出来了。
一般来说白痰比较好咳,不会那么黏,黄痰比较粘稠,不太好咳。
那白痰是要宣肺还是清肺呢?在中医来看,白痰多是偏寒性的,黄痰多是偏热性的。
清是清理、清热的意思,所以黄痰、粘稠的痰是要清的,而白痰,相对好咳一点,给它一个助力,宣发肺气,让痰液顺着这宣发之气出来。
咳白痰要怎么来宣肺呢?白痰有虚有实,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药物来宣肺。
大概可分为四种证型。
首先是感受寒邪。寒气侵袭肺部,肺就没办法宣发,肺气就不通了,津液的输布靠肺气,气不通了,津液就在肺内蓄积,转化为了痰。
这种新起的感冒,是还有表证的,需要治感冒和祛痰同时进行。
比较常用的中医方子是三拗汤配上止嗽散。三拗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止嗽散由百部、紫菀、白前、桔梗、甘草、荆芥、陈皮组成。
三拗汤用来宣肺散寒。止嗽散中荆芥疏风解表,白前升降气机,紫菀、百部润肺止咳,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
第二是痰湿蕴肺。肺中有痰湿,不感受外邪,痰湿之气自然会转化为痰液,题主估计就是这种情况。
痰湿不分寒热,寒的表现为白痰,热的则表现为黄痰。
所以白痰是寒痰蕴肺。
这个时候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比较常用的方子是二陈汤配上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组成。三子养亲汤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
二陈汤中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化痰;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
第三种是寒饮伏肺。这种比痰湿蕴肺更进一步了,不是湿浊化痰的少量痰液问题,是肺中长期有痰饮的,咳完又有的情况。甚至咳起来,都没办法躺下,只能坐着才舒服点,有些还会有脚肿的表现。
这时候就要温肺化饮了。
比较常用的方子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组成。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气化痰,白芍、五味子防止发散太过;甘草和中。
第四种就是脾肾阳虚。肺中寒会产生白痰,那全身都寒,肺也不肯能热了,也会产生白痰。
脾肾都阳虚了,整个人基本就是虚寒的了。这种表现为喘促,出现心悸、气短。形寒肢冷等。
这个时候就需要温补肾阳,以化水饮了。
比较常用的方子是肾气丸配上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由山药、山茱萸、熟地、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这两个方子都是温肾的,肾气丸重在温肾,桂枝、附子温阳,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脾、肝、肾;茯苓、泽泻、丹皮利水祛邪。苓桂术甘汤重在温脾,桂枝通阳,白术、茯苓健脾行水,甘草和中。
这些就是我对“白痰是宣肺还是清肺?具体怎么祛痰?”的一些理解,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关注、转发,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茯苓有什么功效?
茯苓是一味中药材,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去湿,开胃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适用于脾虚,便溏,腹泄,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人使用。
常吃茯苓还可以健脾开胃,养颜润肤哦。我国清朝的慈禧太后晚年依旧容颜娇好,皮肤白晳光滑是因为慈禧得到一位长寿的老和尚的指点,常食茯苓饼。从此后,慈禧每天都要食用茯苓饼,并且晚上使用鸡蛋清作面膜敷脸,内外保养,又怎能不容颜娇好呢。下面与大家分享这道美容养颜,健脾开胃的茯苓饼做法。
材料:糯米粉,茯苓粉,薏米粉,花生碎,冰糖。
做法:1,将三种粉放一起拌匀。
2,把冰糖放锅里加适量水,烧开煮至糖容化。
3,将热糖水一点一点加入粉中,一边搅拌一边加糖水,出现絮状就停止加糖水,和成团。
4,再把花生碎倒入面团中,同时把花生碎揉进去面团中,揉均。
5,分成大少均匀的小坯。
6,把小坯塞进事先撒上一层薄薄的干糯米粉的模具中,用手压平压实。
7,把模具反过来用力磕出饼,整齐摆放在烤盘上。
8,烤箱预热,把烤盘放进烤箱,上下火160度烤制三十分钟。(没有烤箱也可以放锅上,小火烘烤,记得时不时翻面防焦)
香酥美味,健脾开胃的茯苓饼就做好了,你学会了吗?喜欢的朋友们,多多点赞与关注,谢谢阅读!
男人湿气重该怎么食疗?
中医中的“六淫”病因概念其实就是利用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进行隐喻抽象化的,这种理论也叫做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医中类似湿气这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说是大量的存在,但是很多人面对湿气、湿邪这类概念仍是一头雾水,在这里禚医生给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叫做湿气大家如果去过南方地区经历过那种连续数月都出现阴雨连绵天气的,在这段时间内大量的水分被蒸发后使得当地的气候湿度异常之高,这些地区的湿气常常使人出汗之后会感觉粘腻不适应,但这不属于人体“湿气”入侵的概念。
在中医中湿气属于“风、寒、暑、湿、燥、火”中的六气之一,属于对人和自然界进行抽象化隐喻化的一种。但是在医学中湿气的存在往往意味着类似气候变化的异常或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疾病。因此在中医中湿气也叫做湿邪。
“湿邪“入侵后的各种表现形式这种湿邪既可以表现在小便浑浊、大便粘液脓血的湿性重浊;又可以表现在食欲不振、脘腹痞胀、腹泻或大便不爽、水肿等症状的阳气损伤;也可以表现在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大便粘滞不爽,口腻或口甜,舌苔多表现为厚腻的湿性粘滞;更可以表现在水肿、淋浊、带下、痢疾、脚气等下部病变的湿性易袭。
总之将人自然化,将身体对自然界的气候、环境、以及各种体验和感受来理解认知人的一些列生理活动和疾病规律就成了湿气、湿邪产生的认知来源。
这些手段或许有利于预防“湿气”过重01特殊的季节注重食物的选择:冬季中天气寒冷,湿气更容易作为病因入侵人体引发各种不同的疾病,因此在特殊的季节可以选择温热护阳的食品,例如羊肉、牛肉、大枣、柏树、核桃等食品。除此以外食用一些对肾脏有利的食品例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魔芋、海带、紫菜等黑色食品,这些食品都具有统一的特征那便是平和、不腻、不燥很适合体弱的人群。其次这些食物可以给大家参考:
辣椒:辣椒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辣椒素等物质,是川渝人群的祛湿法宝,可以扩张血管,去除湿气;薏米:薏米在食疗中具备利水消肿、健脾去湿的保健功效,在中医中常用于利水渗湿药,与红豆煮粥一起服用祛湿补脾的作用会更佳;香菇:喜欢吃香菇的都应该知道香菇可谓是“四大山珍”之一,是宫廷中颇受称赞的药膳。性味甘平,归肝经和胃经,对于气血亏虚、不耐劳累等有调理作用。除了借助特殊的食物预防湿气以外,绝大多数自称湿气过重的群体中湿气过重的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睡眠不足与运动缺乏,睡眠不足很容易诱发免疫力降低、运动缺乏很容形成湿气淤积。
02保持最后的睡眠:无论大家何时入睡一定要注重保持足够的睡眠,以此避免乏力、无神、免疫力降低的状态,足量的睡眠对于优秀精气神的保持至关重要,从西医角度出发只有保持足够的免疫力才,各种致病因素才不会轻易入侵人体导致疾病的产生。
03经常运动:无论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还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群体,保持每周固定的运动量对于保持充沛的体力尤为重要。慢性病的患者可以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为参考保持微微出汗,不影响交谈次日不产生疲劳为准,可以散步、慢跑、或者轻重量的抗阻力运动。而青壮年可尝试无氧的机械抗阻力运动以及短中距离的慢跑有氧运动。综合多层面增强免疫力,达到中医中强身健体的目的。
湿气重真的可以通过食疗进行驱逐吗?不见得,由于中西医的之间理论的差别对待疾病的认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因湿气重引发的疾病,不可以简单的通过食疗来驱除病因,更应该结合具体的体检结果对症治疗否则很容易因为耽搁病情威胁自身的健康。
在各种因“湿邪”引发的疾病中,食疗只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武器。因此禚医生劝告大家一定要慎重!!如果自觉身体异常一定要到专业的中西医医院进行综合判断治理。
总结中医中的湿气过重往往最常体现在疲倦、没有食欲、皮肤起疹、头发油腻以及精神不振等症状,这些湿气症状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食疗、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足量的运动进行预防。但是中医中的湿邪包含的疾病很广泛,上述单一的预防策略是无法彻底解决根本的,因此必要时需要及时就医,正确诊断对症治疗,否则很容易耽搁治疗诱发更大的健康问题。
如果中医药方无效可以索赔吗?
好像这么说:西医让患者明白的死,中医让患者糊涂的活。西医致死貌似应该的,但是中医治疗,即便因为个人体质关系造成晕针,也要怪中医。然而中医经常在不经意间救活了患者,但是因为代价太低,无人感激,而西医救人必然是用“科学方法”让患者心甘情愿掏大钱,全套器械让患者痛苦的死在医院也愿意。
以下是个真实故事:
1,这位膀胱炎患者已进入更年期,抑郁症加上剧烈的疼痛使患者痛不欲生,多次想自杀。原来的西医主治医师治疗膀胱三个月没有进展,大剂量的抗生素输液反而导致胃肠道的并发症,事后查血证明是非细菌性炎症,西医把问题严重化了。
针灸师也走错了方向,针灸前没有辩证就按西医的膀胱炎诊断来治疗,一个月每天扎针也没有效果。
2,本人恰好回国探亲访友,路过医院看看朋友,竟然发现这位患者也在医院。我顺便给她把脉,没想到患者真正的问题在肾与心。虽然是一派膀胱炎的症状,但是根据中医的脉象分析以及八纲辨证,居然显示出来的是心肾问题,患者对肾及心的有关穴位也非常敏感。既然辨证结果显示心肾不交,所以治疗应从肾及心下手。我告诉她问题不大,只要能睡能吃就可以治好。
我给她针灸治疗了三次,睡眠也增加时数,肠胃也好转,膀胱的痛感也明显的减少。
3,中西医的差距就是,西医治病而中医治人,人好了疾病也退却了。这位患者原来住院了三个月,越治越糟,后事都准备好了,家里人也忧愁悲伤的很,在国外念书的女儿也准备赶回来,不料患者竟然在三次针灸治疗后开始能吃能睡,在医院休养观察了一周,国庆节前夕出院庆祝了。
之前西医用了大力气,甚至最贵的(12万)内置式止痛针都用了,前后花了超过百万元无效,竟然被最卑微的针灸给拿下。
4,这一例的患者是个相识的人,也是学医的。当时见面时痛哭流涕,跟我告别,说是中西医都无策,病情已经恶化,不能吃睡,疼痛万分,曾自杀多次,手腕上多处割伤。当时已卖掉了两栋房子,第三栋已经委托经纪正在急售。结果三次针灸让她恢复活力,能吃能睡,精神也好了,更不想死了。
5,病好了之后,患者认为扎了针三次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是熟人,就把桌上其他人给的放了好几天的水果以及月饼塞给我,也没有谈到治疗费,她竟然以为这已经够意思了,我也没说什么。但是最让人气愤的是,数周之后我与她电话联系问她身体如何,她竟然说是西药治好了她才转危为安的。
6,中医骗人容易被识破,但是西医骗人让你心甘情愿的散尽家财,痛苦的死在医院也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