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气血两虚方子,中医能治疗白血病吗?
中医能治愈早期白血病,但中期至以后就无法治愈了。
白血病属于中医学“血证”范围。
中医认为,由于肝肾阴虚,则虚热内生,肾主骨生髓,肝主藏血,若热毒内侵,壅遏血中,迫血妄行,则可致热毒蕴聚而发病。抑或由于正气不足,邪毒趁虚侵入机体,损坏脏腑之间的正常功能,气不摄血,脾不统血,归原无路,血液外溢。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为痰,积久化热,痰热互相搏结,致络脉损伤,发为白血病。
简单说,白血病的形成,不论急性还是慢性,都是由于平素脾肾先虚;复感毒邪,日久不愈,余毒内伏,中伤脏腑,致精髓不足,血液生化功能无力。
治疗上,须辨证施治,并无定论治法。但是对于肝肾阴虚型、痰热壅结型早期白血病,早已有多个治愈先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医有能力治愈早期白血病。
但是对于肝经实热型,一般只能做到控制症状,延缓发作;而对于热毒壅盛型和气血双亏型,虽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不过已无法治愈。
也就是说,对一些慢性白血病,在初期,中医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达到中期时,中医能做的,无非就是改善患者电解质失衡、控制肺部疾患发作、控制感染,与西医一般治疗并无不同,只是中药不良反应稍低。
而对于晚期白血病,中医治疗不如西医。
寒气重该怎么办?
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
寒气分两种,一种是内寒,一种是外寒。
内寒多为在里的寒气,是寒气凝结脏腑;外寒多为在表的寒气,是寒气困阻肌腠。
内寒一般是身体阴阳失去平衡,阳气相对减少,导致阳虚生内寒,长期未得到纠正,导致整个脏腑虚寒,出现形寒肢冷。
外寒一般是外来寒气,困厄肌表,导致肌肉腠理寒气凝结,多伴有怕冷、怕风等表现。
外寒与内寒不是绝对的,身体比较虚,外来寒气可以直接侵袭脏腑,成为内寒;内寒日久,由内而外,导致肌腠关节出现寒气凝结,也会出现外寒。
那寒气要怎么去除呢?外寒与内寒的去除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按在表、在里来论治。
首先是在表的寒气。在表的寒气,要通过毛孔来散寒,可以用辛温发汗解表的药物来驱寒。比如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等。常用的方子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达表汤、羌活胜湿汤等。
根据寒气夹杂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子,比如寒邪困表的情况,可以用麻黄汤;如果体虚,肌表感受寒邪,毛孔不闭,容易出汗,就需要桂枝汤调和营卫;如果是夹杂有湿邪,就需要羌活胜湿汤、麻黄加术汤等散寒兼有祛湿。
但总的治疗原则就是通过发汗解表,把在表的寒气还直接排在身体之外。
第二是在里面的寒气。这里的寒气,你就没办法通过发汗解表来排了。
如果通过发汗,那这个寒气要从里到半表半里,再到表,经过的肌肉脏腑就多了,得发多少汗,才能把这寒气带出来啊,等寒气出来都出汗出虚脱了。
那在里的寒气怎么去呢?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里的寒气本是阳气不足,生的内寒,所以重在补充阳气,而不是驱寒,阳气旺了,寒气自然就没了。
这就是表与里的区别,有本质的不同。
在里的寒气常见有两个脏腑,一个是脾,一个是肾。
脾阳虚会导致中焦的虚寒。
中焦虚寒就会导致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到时大便稀溏,甚至吃啥拉啥的完谷不化表现。
这种情况需要的是温中健脾,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肾阳虚的表现主要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水肿等。
这种情况下,要排寒气,就需要温肾散寒了,常用的中药有附子、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常用的方子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脾与肾经常是相互影响的,脾阳虚累及肾阳虚,肾阳虚累及脾阳虚,脾肾阳虚时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五更泻,也就是五更天,天刚亮的时候拉肚子。
对于两脏都阳虚的情况,就需要脾肾双补了。
这是我对“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的一些理解,具体疾病,复杂多变,谨遵医嘱,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关注、转发,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请问中医诊断方法有那些?
导读:本文摘自灵遁者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分享给大家学习。
中医诊断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科学的任务是防治疾病,益寿延年,而诊断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和疾病的认识,则是防治疾病、预防早衰的基础。对病证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专门研究如何诊察病证临床表现、确定病证诊断、分析病证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在诊察患者时,主要依据患者的自我感觉与外在表现,将四诊所获得的各种模糊信息(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患者整体状态(证候)的认识;这种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侧重于辨证,显示出中医在医疗实践方面的卓越思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灵遁者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在灵遁者淘宝有。
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1、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了如指掌,才能知常达变以了解病理状态下的种种变化。所以,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且要复习、运用所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根据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作指导,以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理解。
2、其次,要重视并不断地加强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黄帝经,不如临证多",这说明书本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诊断的方法与技巧必须在临床实践中,长期仔细地揣摩才有所体会和收获,别无蹊径。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参加临床实践,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切忌浅尝辄止。
3、要学会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情资料,到作出病、证诊断,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所以,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历代名医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诊察方法与经验,尤其对于疑难病证、危急重症的辨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以克服不注重实际的主观主义、机械孤立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中医诊断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上医生通过视、听、嗅、触等以及有目的的询问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疾病的各种相关信息,探求致病原因、发病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病情,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四诊合参原则。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儒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元代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这已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对水肿病进行辨证治疗的基础。
阳水 发病较急,病程短,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来势迅速,小便短少,皮肤薄而光亮,常伴有恶风、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痛楚,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浮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院腹痞闷,纳呆食少,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病机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眼睑头面先肿,上半身肿甚为特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滥于肌肤而成水肿,故又称风水相搏证。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因此水肿先见眼睑头面,继而遍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如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
如果水湿浸淫,脾阳被困,运化失职冰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其肿来势较缓,逐渐遍及全身。
脾气被困,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沉重困倦,其他如院门纳呆,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阴水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常由于久病正虚房室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门腹胀,纳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并多兼脾肾阳虚为诊断要点。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由于久病正虚,劳倦内伤,导致脾肾阳气虚衰,致使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肿从足部和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阳虚运化无权,病及中焦,健运失常,则脘门腹胀,纳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水湿内渍,则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则无火温煦,则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为阳虚水停之象,灰滞为肾虚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证 痰和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痰证是指水液凝聚,浓度较高,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因此,痰证的临床表现颇多,故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外感病因辨证/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产生痰证。前人认为痰属阳,饮属阴,痰因于热,饮因于湿,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风痰属肝,寒痰属肾,热痰属心,湿痰属脾,燥痰属肺,这是以五脏来分类的。常见的痰证有:
风痰证 是指痰盛而风动的证候。多由阴虚阳亢,风胜内动夹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胸胁满闷,喉中痰呜,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或见口眼(口呙)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舌红苔腻,脉弦细滑。
病机分析:本证以眩晕,胸胁满问,突然仆倒,喉中痰鸣等风盛内动挟痰为特点。风盛夹痰上扰,闭塞清窍而见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痰迷心窍,则神昏仆倒,舌强不语;若痰湿流注经络,则或见四肢麻木,肢麻偏瘫,口限喝斜。舌红苔腻,脉弦细滑,均为阴虚阳亢,痰湿内蕴,凤阳内动之象。
热痰证 痰热互结,谓之热痰。多因感受热邪,或因机体阳气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烦热,咳痰黄调,喉痹,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发热癫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机分析:本证以烦热,咳痰黄稠,脉滑数等为辨证要点。痰热内扰,则心中烦热,甚则癫狂。热盛煎熬津液,则咳痰黄稠。气机阻塞,故见喉痹。痰热结于肠胃,则便干尿赤,痰热互结,所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寒痰证 寒痰相互凝结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证候为寒痰证。多因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津液凝滞不化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举,或骨痹刺痛,脉沉迟等。
病机分析:临床以咳吐稀白痰,脉沉迟为诊断要点。寒痰凝结阳气受损,或机体阳衰阴盛,失其温煦机体和温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经络阻滞气不得伸,血不得温,故见骨痹刺痛,四肢不举,脉沉迟等。
湿痰证 是指湿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湿象的证候故又称痰湿证。多由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或外感寒湿,束肺困脾,水湿内停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痞,纳呆食少,呕恶,身体困倦,嗜卧,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腻,脉濡滑。
病机分析:本证以痰多色白,呕恶,胸痞,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脾虚湿困,则纳果食少;痰湿阻于上焦,气机不舒,则见胸痞,阻于中焦,胃气上逆而呕恶。痰湿郁遏清阳测肢体困倦,嗜卧。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则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腻,脉濡滑,皆为痰湿内盛之象。
燥痰证 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证候,为燥痰证。系感受燥邪或热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痰粘稠如块、如珠、如线,量少,难以咳出,甚或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结,脉细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痰质粘稠,量少,难以咳出或带血丝 辨证要点。津伤化燥,燥胜则干,所以咳痰粘稠,难以咳出;燥伤肺络测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结,是燥伤肺与大肠所致,舌干少律,脉细滑数,是疾热津伤之象。
3.饮证 饮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积所化生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物。饮证则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疾、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故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多由脾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倦所伤,以致运化失职,水液停积而成。根据饮邪停积部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类病证。但其总的发病机理均为阳虚阴盛,运化失常,水液停积所致。
痰饮 狭义的痰饮为四饮之一,是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证。常由感受寒湿,饮食所伤,或久病脾阳不振,水液停聚于胃肠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支满,胃院有振水音,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中阳不振,水饮内停,支撑胸胁而支满;留于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饮上逆,则呕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水;水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水饮上凌心肺测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皆为水饮内停之象。
悬饮 是指水饮留于胸胁所产生的证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悬饮。多由外感寒湿,水停胸胁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均牵引作痛,胁间胀满,气短息促,脉沉而弦。
病机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水留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故胸胁胀痛;水邪上迫于肺,影响肺主气之功能,故胁间胀满,气短息促;水饮内结,则脉沉弦。
溢饮 指水饮溢注于四肢肌肉所表现的病证。
多由脾虚不运,风寒来表,不得汗泄,水湿内聚,泛溢于四肢肌肤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肺脾之气输布失职冰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故肢体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感受外邪,风寒束表,卫气闭塞,则发热恶寒无汗;水饮迫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脉弦紧,是表里皆寒之象。
支饮指水饮停留于胸隔所表现的病证。常由外感风寒或久病脾肾阳虚,伏饮上迫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上逆,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分析:水饮上逆,肺气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卧,水液不能下输而泛滥,故多肿在面部;水饮内扰阴寒盛则见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腻,脉弦紧,均为内有水饮之象。由于内有伏饮,易感外寒,故支饮证常反复发作,历年不愈。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儒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证候,由于津液不足多从燥化,故又属内燥证的范畴。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的原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因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口渴咽于,唇焦而裂,甚则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便于为诊断依据。津液有滋润肌肤,濡润空窍的作用,津液亏少则使皮肤口唇舌咽失去儒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液亏则不能儒润大肠,而致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快速诊断的图文整理内容,分享给大家。方位诸位学习。其实更多的八纲辩证内容是非常之多的,所以不要仅限于本章所提供的内容。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痛风是什么病?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种以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 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 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根据痛风症状特点,在《内经》可归属于“痹证”范畴, 又名“历节”、“白虎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盛人脉涩小,短气, 自汗出, 历节痛, 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 身体尪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症状、体征及治疗。
宋朝官修《太平圣惠方·治白虎风诸方》曰:“夫白虎风病者,…蓄于骨节之间, 或在四肢, 肉色不变, 其疾昼静而夜发, 即彻骨髓酸疼, 其痛如虎之噬, 故名白虎风病也。”指出其疼痛如虎之噬。
痛风病变严重者可致关节破坏、肾功能不全等。痛风自然病程可概括为3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痛风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慢性关节炎期。如经年不愈, 可并发肾脏病变, 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并发。
痛风发作的频率与血尿酸浓度相关, 有效且长期地控制血尿酸水平, 可有效避免痛风的发作。2011年我国痛风的患病率约为0.15%~ 0.67%, 2016年为1%~3%, 痛风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西医治疗本病以抑制尿酸形成、促进尿酸排泄、抗炎镇痛为主常用药物类型有: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但不良反应明显, 且易反复发作。
痛风是可治的疾病, 但患者对疾病认识往往存在误区, 缺乏规范降尿酸治疗的正确认识, 用药依从性差, 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患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指导、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 告知患者治疗的目标, 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脑卒中、肾功能损伤等。中医学治病, 重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痛风的预防, 也不例外,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都很重要。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一部分会发展为痛风。痛风反复发作, 一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会促进疾病发展。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 一定程度可起到降尿酸和 (或) 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饮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1) 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如动物内脏、鱼虾蟹、肉类、豆制品等;
(2) 限饮酒 (尤其啤酒和烈酒);
(3) 少饮富含果糖饮料;
(4)适量多饮水, 每日应饮水2 000 mL以上, 保持尿量, 促进尿酸排泄;
(5) 多食蔬菜等。
(6) 生活方式指导包括控制体重、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等。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参考文献
[1]肖怡,张奎,祝思宇,陈佳,傅南琳.痛风的临床辨证思路与实践[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 35(06): 849-852.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一个人气血不足,容易怕冷,怎么补比较好呢?这次就不介绍气血差、怕冷引起的原因,有什么表现之类的,直接进入主题,怎么补吧!我一般不主张药补,当然对于想要通过药补的,会在文章后面给大家介绍。对于一个气血不足,容易怕冷的人,往往是脾胃不好,导致气血无法化生,引起气血不足。同时,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容易怕冷,面色一般偏黑或晦暗。如果不怕冷的话,面色可能偏萎黄。建议以下三个方面的补法:
一、通过食物补气血:现在秋分刚过,可能开始慢慢进补,这个进补主要是食物,比如多摄入一些猪肚椰子鸡、当归生姜羊肉煲、板栗鸡、黄芪枸杞炖鸽子、红枣桂圆莲子羹;有条件的,可以经过吃,条件较差的,一个星期吃3次左右;
二、通过穴位健脾胃:多用艾条灸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胃腧、脾腧等穴位,每次灸30-60分钟,每个星期可以灸2-3次;
三、通过运动补阳气:多跑步运动锻炼,或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动则升阳,经常锻炼可以让体内的阳气更加充盛。
对于不想通过食物、艾灸或者运动来补气血,补阳气的话,可以用一些中成药也是可以的,比如:
当归补血丸:补养气血,对于气虚血亏出现的面色差比较合适,这个也可以自己用黄芪、当归按照5:1或5:1的比例泡水喝也行;
人参养荣丸:健脾胃,补气血,对于心脾不足,气血两虚出现的食少、纳呆、便溏、身体羸弱、心悸、失眠、气色差的比较合适;
八珍丸:补气补血,这个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合方,对于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唇淡等比较合适;
十全大补丸:温补气血,这个是在八珍丸的基础上加了黄芪和肉桂,加强了温补作用,对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出现气色不足,怕冷等比较合适;
益气养元颗粒:补益气血,养心安神,对于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出现的心悸、气短、自汗、失眠、头晕目眩、精神恍惚的比较合适;
对于有部分人,觉得效果慢一些的,可以选择用口服液,比如当归益血口服液、龟芪参口服液等,不过口服液一般都比较贵,所以如果要长期补的话,可以选择用丸剂或颗粒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也说了,出现气血不足,怕冷的人,一般都存在脾胃不好,吸收不太好,容易出现腹泻、拉肚子或者大便不成形的情况,所以在补益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再选择一些健脾胃的中成药,比如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颗粒、理中丸等等。
关注医路19秒,学习更多简单实用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