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湿气重有哪些表现,身体会出现哪些明显的症状?
颈部血管堵塞后,身体会出现怎样的症状?
颈动脉是输送血液给大脑的主要血管,当脂肪沉积物堆积在两条颈动脉上,时间长了就可形成凝块,这样就会使颈动脉变窄了,颈部的血管可以说是我们体内血管网络的交通要道,对于大脑的供血来说,颈部的血管是必须经过的血管,如果它变得狭窄被堵了,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我们的大脑。那么颈部血管堵塞,身体会出现哪些明显的症状呢?
我们刚刚说了血管堵塞,第一个影响的就是大脑,大脑作为身体的司令部,它对于供血的要求非常的严格,而且缺氧也十分敏感。一旦大脑的供血量不足,就会导致头晕,头痛,头沉,一些人还会表现为精神差,喜欢睡觉,整天迷迷糊糊,记忆力变差这些症状。
细分来说,主要会有以下几种症状。第一,脑部供血量不足会产生耳鸣,头疼,记忆力衰退等。第二,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顾名思义就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脑卒中,不会引起脑部的损伤。这主要是脑血管被短暂的堵塞,但又很快恢复了正常,在临床医学上可表现为眼睛看不见,不能说话,短暂性的一侧肢体功能不能使用等。
第三,缺血性脑卒中,由于颈动脉变狭窄形成了凝块,有的时间它会脱落,并且随着血流在脑血管内移动,流到了哪个个地方,堵住了就可引起相应地方的临床症状,例如,会出现偏瘫,无法说话,一半的身体还会不听大脑的使唤以及脑神经损伤等。那么如何预防颈部血管堵塞呢?
不仅要有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也需改变,而且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体质差异特别大,所以呢,不同的患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来降低颈动脉血管堵塞发生的风险,预防颈部血管堵塞的药物主要有,降血压药物,预防血凝块的药物,常见的阿斯匹林就是其中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可以用来预防颈步血脉堵塞造成脑卒中分的危险,有不良生活爱好的人可以戒烟,然后多加运动,适当的减肥,一定要少吃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果说年龄已经超过了45岁,在平时的时候也是高血压,高血脂,还有糖尿病,那么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这些大脑的征兆,一旦发现需要尽快的进行治疗,不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祛湿的穴位有哪些?
湿气侵犯人体,会有各种表现,比如引起全身酸楚、浑身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粘腻不爽等等,湿气侵犯周身筋骨关节,容易引起风湿关节痛。然而我们人体里有很多祛湿的穴位,按揉这些穴位有助于祛除体内或体表的湿气。根据湿气所处部分及性质的不同,我们将穴位分为健脾利湿、清热利湿、祛风除湿、温化寒湿和利水消肿五类,来发挥祛湿的作用。
一、健脾利湿的穴位
脾虚湿气重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黄或黯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食少、痞满、腹胀、腹泻、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能够滋补强壮、健脾除湿,是强壮保健要穴,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劳病证,可以用艾条灸15-30分钟。
2、三阴交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够健脾利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湿疹等疾病。
3、地机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能够健脾化湿,常用于治疗各种脾虚水湿不化而出现的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4、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5、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6、丰隆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能够健脾化痰,常用于治疗脾虚痰湿内盛出现的咳嗽、痰多、眩晕、头痛、水肿等疾病。
二、清热利湿的穴位
湿热重的人容易出现面色油光、口黏腻、胸闷、腹胀满、大便粘腻不爽或便秘、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天枢穴,该穴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能够疏调肠腑、清利湿热、消食导滞,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及月经病。
2、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3、阳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能够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于治疗呕吐、黄疸、便秘、下肢痿痹、肝炎、胆囊炎及胆道蛔虫症等疾病。
4、曲池穴,该穴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能够清热、泻火、利湿,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湿疹及荨麻疹等疾病。
5、上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能清热利湿通便,常用于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及膝胫酸痛等疾病。
6、下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也能清热利湿通便,功效和常治疾病和上巨虚差不多。
三、祛风除湿的穴位
身体被风湿侵犯,轻则全身酸楚,疲倦乏力,重则关节疼痛、游走性疼,随天气变化尤为明显,甚至关节肿胀、变形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风市穴,该穴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能够祛风湿,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等疾病。
2、肩髎穴,该穴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能够祛风湿、止痹痛,常用于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3、膝眼穴,有两个,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能够祛风除湿,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痛,鹤膝风,腿痛,脚气等。
4、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能够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常用于治疗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四、温化寒湿的穴位
体内有寒湿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发白或发黑、畏寒肢体、手脚冰凉、腹痛泄泻、或浮肿,平时容易感冒流鼻涕,舌淡苔白或水滑,脉细或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关元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能够温阳化湿,滋补强壮,常用于治疗肾虚气喘,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腹痛、泄泻等疾病。
2、神阙穴,该穴位在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能够强壮保健、温阳化湿,常用于治疗四肢厥冷、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等病。
3、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4、肾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温阳补肾,利水化湿,常用于治疗遗精、遗尿、泄泻、痛经、水肿、腰痛等。
5、石门穴,该穴位在腹正中线,脐下2寸。能够温阳利水,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泄泻、肠鸣等病。
五、利水消肿的穴位
体内水湿泛滥的容易表现出全身或局部水肿、尤其是腰以下明显、小便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复溜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能够补肾益阴、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
2、水道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能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3、水分穴,该穴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能够温阳健脾利水,常用于治疗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及肾炎等病。
4、三焦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够温肾阳、利水湿,常用于治疗腹胀肠鸣、呕吐、水肿、鼓胀、遗尿、癃闭等病。
5、膀胱俞穴,该穴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能够通利水道,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等疾病。
湿气重但是又容易上火怎么调理?
脾胃虚寒,湿气重,但为啥又容易上火呢?
看字面意思,这是很矛盾的一种情况,寒热之症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这可能吗?
实际上,从中医的角度,这是临床比较比较常见的一种证候。
一、寒热之症同时并见:脾胃虚寒、湿气重又容易上火
脾胃虚寒,湿气重,一方面出现四肢无力、疲乏欲睡、头重昏蒙、纳呆恶心、倦怠懒言、手脚冷凉、饮食无味、口淡等脾胃功能低下等各种寒象的症状。
但同时,人又容易上火,出现面部长痘、口腔溃疡、口干舌燥、眼睛红赤、牙龈肿痛、烦燥失眠,鼻衄出血、舌红苔黄、尿少便干、出汗等等热象的症状。
我国古代中医早就说过,寒热本就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寒热证并见,如临床常见的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寒热相互转化,先寒证,而后转为热证,寒证渐退;或是先热证,而后转为寒证,热证渐退。古代医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曾明确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所以,当脾胃虚寒、湿气重时,但却出现上火的症状时,其实就属于寒热证并见中【表热里寒】的情况,即身体阳气不足,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
表热里寒症状:
发热、头痛、恶风、汗多、心烦口苦、咽喉肿痛等热症(表热,见上火症状);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等寒症(里寒,见脾胃虚寒、湿气重症状)。另外,舌淡胖,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亦为常见症的证候。二、脾胃虚寒,湿气重但是又容易上火,怎么调理?
上面已经解释过,脾胃虚寒,湿气重但是又容易上火的情况,其实就属于中医里表热里寒的证候。
对于脾胃虚寒,湿气重,同时容易上火的情况,需要脾胃同治,祛湿去热,温中散寒。
表热里寒(内寒外热)调理方法:
1,饮食方面,适当食用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鸡肉,龙眼,荔枝,大枣,桂圆等,补益阳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不吃炸肠、炸鸡腿等油炸食品。
2,药物方面,服用温热的药物使内寒消除、外热自解,在中医书籍《伤寒括要》中提到,表热里寒常用的中药汤剂包括四逆汤、白虎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证通脉四逆汤等,中成药如逍遥丸、附子理中丸。
对于表热里寒证候,治疗上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因外感风热,或久病体虚引起脾肾阳虚,所引起的内寒外热:先清表热为主,再补脾肾阳虚为辅,可服用连翘散合桔梗汤及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加减等等。对于素体阳气不足的内寒体质,而后又外感风热之邪的患者,以补阳扶正为主,同时清外热,可以服用四君子汤,再加连翘、桑叶、柴胡、葛根等药物。对于表热里寒,治疗上,还要根据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的不同,辨证施治:
寒多热少者,以治寒为主,兼以清热,药物治疗用金匱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热多寒少者,以治热为主,兼以祛寒,药物如连花清瘟胶囊合用感冒合剂等。具体用药还是需要医生面诊,根据个人体质情况,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
3,生活方面,需要戒酒戒烟,多进行户外运动,不要去潮湿的地方,晚上可以温水泡脚,也可以用山楂,决明子泡茶饮用等等。
小结:
表热里寒,在中医上属于寒热证并见的情况,需要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情况、临床症状等合理的应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调理,同时在饮食方面,不能吃生冷凉硬的东西,适当进食温热的食物,生活方面,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进行综合调理。
我是控糖人,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知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如果您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幸福安康!
湿气重会引起颈椎病吗?
您好!颈椎病也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老化,高度丢失,继发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关节骨质增生,刺激及压迫脊神经,交感神经,椎动脉等引起的一系列颈肩部以及上肢酸痛麻木,甚至头晕,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候群;而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内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或体位不当,局部气血淤滞,外因:贪凉或冒雨涉水,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因此只能说湿气(所谓湿邪分内湿跟外湿,内湿多由于贪凉饮冷或脾气虚弱引起,而外湿为大自然湿邪,多因久居潮湿之地,湿邪入体所致),跟颈椎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也并非所有颈椎病都跟湿气有关系,像我们常见的颈椎病辩证分型,风湿阻络证、风痰上扰证,肝肾亏虚证,血瘀气滞证等,因此只能说湿气导致的颈椎病只是颈椎病辩证分型中的一种;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一般如出现颈肩部酸楚重着,活动颈椎及肩关节有粘滞感,一般考虑湿邪致病,像我们常用羌活胜湿汤可以选择应用,当然拔罐,艾灸这些中医外治的方法也有一定疗效,但平时生活中还应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颈部的保暖;
我是doctor杨,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有没有无意中自己把病治好了的?
还真的有,这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在2018年的时候开始,我的左臂膀开始痛,2个大手指也不能弯曲,到2022年,我穿内衣扣子都扣不上了,每天穿内衣,脱内衣痛得很,白天只有不逆行运动也不痛,我也没有去医院检查,我自己认为是风湿,想到春节后回重庆用医保卡去检查。
没有想到2022年12月15开始阳了,吃了几天布洛芬和一盒白加黑居然好了,现在穿内衣也不痛了,大手指也能弯曲了,也许这就是因祸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