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的具体准确位置图,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文章作者: 针灸小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生,涌鑫之家作者成员之一。
足三里这个穴位,在针灸上算是一个大补之穴,所以民间流传“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有一种说法“诺要身体安,足三里常不干”,讲的是若想要身体安康,就要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让这个穴位里的气血物质不干涸。
由于足三里穴具有强身作用,所以从古至今养生家都把足三里穴定为强身保健穴,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是中医界公认的,治病、养生、保健的第一大穴。
足三里取穴定位方法:
方法一、首先要找到犊鼻穴(外膝眼)。犊鼻穴(外膝眼)位于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足三里就在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如下张图。此法找穴相对较标准。
方法二、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如下张右图。
足三里穴的作用
足三里不仅仅是针灸有效果,就算是平常按压,都有强身健体之效。足三里穴具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足三里对于许多疾病都有辅助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虚症,有特别的治疗之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并有补中益气、止泻功效、止痛安神、促进食欲、祛除风湿等作用。
什么时间针灸或按压足三里最好?
什么时候针灸或按压足三里,这并没有固定具体的时间。但是足三里为补穴,按照中医理论来说,一般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对于需要补阳益气的人,可以在此时进行针灸。但不要在晚上进行针灸,因为这会影响睡眠。
家庭保健常用方法:
1、按揉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分钟左右,每分钟按压15—20次。也可以用弹拨的手法,以局部有酸胀、发热等感觉为度。左、右足三里方法相同。
2、敲打法:或者左手握拳,以小鱼际处捶击足三里,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时间约3~5分钟,左、右足三里方法相同。
3、艾灸法:艾条点燃后,置于足三里穴的上方,要产生明显热感,艾灸时应让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每穴灸约10分钟,局部发红即可,左、右足三里方法相同。每周至少1~2次。
足三里穴的位置是在哪里?
足三里的位置在胫骨粗隆前缘后一寸,外膝眼下三寸的位置。足三里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可以治疗下肢疾病,以及胃肠疾病,膝关节疼痛,可以补中益气,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平时可以适当的热敷,或者按摩足三里,也可以通过艾灸疗法刺激足三里,达到治疗效果。
足三里穴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足三里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胃肠及下肢膝胫疼痛的首选之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所以足三里有诸病皆治的说法。
1、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胀、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说。胃脘痛可配合内关、合谷、中脘、阳陵泉,腹胀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以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诸多穴位治疗疾病。配中脘治疗肝气郁滞,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内关、合谷有温胃散寒、调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孙可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以消除泄泻。以足三里为主穴,可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2、足三里能调气血,活络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气血流通,舒经通络,祛风散寒。足阳明经,起于鼻两旁……下至髌骨,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行足跗,另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进入中趾外侧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疗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临床证实,足三里有健脾利湿,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运动系统的疾病治疗离不开足三里穴。风寒湿脾及外伤所致的局部疼痛肿胀,可配膝眼、委中、阳陵泉,关节炎可配昆仑、悬钟,踝关节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双足三里 穴,可治疗周身关节痛。
3、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强壮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强壮的作用,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脚灵活,这与古代神医华佗的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使人达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预防百病,如配神门可治疗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鸣,配听宫、外关治耳聋,配睛明、风池治视神经萎缩,配心俞、脾俞、内关治心脾两虚,配心俞、肾俞、关元治心肾亏虚。素体健康的人,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人体除湿是哪个穴位最好?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
夏季多雨水天气,这种天气对于风湿痛患者并不是很友好。夏代表着暑,湿,想要除湿,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湿”。在中医上,湿气不仅与气候潮湿等环境有关,还与脾失健运,津液不布导致水湿凝聚有关。
湿气重有哪些症状呢?容易发胖,爱睡觉易犯困,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胃口差,大便黏腻,头昏脑胀,关节疼痛或肿胀等
中医认为按压以下10个穴位有利于人体除湿:1.丰隆穴按摩丰隆穴可以把脾胃浊湿排出去。
2.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按压阴陵泉穴有健脾除湿的作用,按压此穴位会有酸胀感,随着按压时间增加,酸胀感减轻,这是湿气逐渐被排出的表现。
3.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揉足三里穴有健脾疏风除湿的功效,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4.复溜穴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每天按揉3~5次,促使水液代谢正常。
5.极泉穴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长期按揉此穴位,可以调理肩臂冷寒疼痛,肩关节炎等。
6.曲池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可以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于湿热停滞大肠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7.中脘穴中脘穴是奇经八脉中的任穴,可以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按揉此穴位可以驱寒除湿健脾。
8.巨阙穴巨阙名字的意思是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指尖按压此穴位,可以改善因湿热导致的胃痛。
9.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涌泉穴外涌而出体表,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湿气多从脚底入侵,夏季多按揉涌泉穴,可以防止湿气入侵。
10.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在委中和昆仑穴之间,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只要伸直小腿,或者将脚跟向上提,在腓肠肌的肌腹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尖尖的凹陷,这里就是承山穴所在处。
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是排出人体湿气最好的穴位。刚开始按揉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因为体内有湿气,时间久了身体会感觉到热,湿气会随着热气排出体外。
可通过按摩穴位解决?
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
湿重表现体型偏胖。“ 胖人多痰湿”,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舌苔厚腻。体湿的舌苔白腻或黄厚腻。大便粘腻。 正常大便为金黄色、圆柱体、通畅的,便后用能擦干净。湿气重时,大便稀薄、黏腻(粘厕所)、不成形。头身困重。易感身困、头沉,胸闷气短,常常懒得动、不清醒。 食少纳差。胃口较差,没有食欲,痰多。穴位按摩丰隆穴定位:胃经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功用: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可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阴陵泉定位: 脾经穴位,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功用: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足三里 定位:胃经穴位,在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功用: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承山穴定位:膀胱经穴位,脚后跟翘起时,小腿肚形成的凹陷处。功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曲池穴 定位:大肠经穴位,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功用: 为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按揉方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