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皇帝内经的内经指什么?
悟空问答大数据有那么厉害吗?我最近真正在看《黄帝内经》,也能发现得了?不过“黄帝内经”为何不叫“黄帝外经”还真是有一个有意思的学问在里面!
首先,题目中有一个错误,《黄帝内经》的“黄帝”并不是这个“皇帝”!这是一个极容易会误导大众的错别字,如果叫《“皇帝”内经》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古代皇帝编写的医学文献典籍,但实际上《黄帝内经》最开始的形式是以古代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形式写的,但是随着不断丰富发展,实际上《黄帝内经》后来也正被证明了其绝对不是出自古代任何一个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属于一个非常长时间的医学经验的总结,书名中的“黄帝”两个字只是简单的一个托名之辞!
其次,回到我们题目中所问到《黄帝内经》的“内经”到底指的是什么?实际上“内经”两个字要分开来理解。我们都知道纺织业吧,实际上这个“内经”中的“经”本意说的就是纺织时候的那根经线,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竖下来的那根线,地理学中的“经线”,与“纬线”相对应的。我们古代人在纺织时都会先排好经线,然后再慢慢把纬线编织上去,因此“经”字有基础、根本、法则的意思。那么回到医学上来,“内经”中的“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学医的人要遵守的医学规范、法则。
而“内经”的“内”字就没有那么复杂的意思了,我们常说由内到外,是一种纯属的顺序排列,先内到外,跟我们平时说的上下册一样的意思,这后来在《汉书》中出现《皇帝外经》,也就证实了“内经”中“内”并无其他深意。
最后,《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虽然它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述中医学理论、思想,但是它是医学之祖,值得我们更多西医的医务工作者去学习研究。
怎样理解老子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í ér yíng zhī,bù rú qí yǐ),出自《老子·第九章》。
基本解释: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
详细解释意思是: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与其贪得无厌,不如适可而止。
寓意: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出处原文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评析: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
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大白话意思是:
人要知道满足,人要学会满足。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人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持:就是有,掌握,拥有。盈:满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名气,或者是一个人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之后,同时包括精神财富,如权势,名利等,这时怎么做,就很重要了,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人生大智慧,能有几个悟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保持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的尖利器皿,它的刃口就不可能长久保持锋利。读老子经典名言,得出,人在达到一定需求之后,不要不知足,要懂得满足。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怎么就看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产生的原因简单点说,就是人性使然。人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就会一层一层向高处追求,以体现人的价值,这也是人的本性。人,总觉得人生很短暂,总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希望名气大一点,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子孙吧。如果通过正当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东西,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人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会出问题了。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似好理解,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不是这样。如果要克服人的弱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尤其是一个人大富大贵之后,一个人名气到了一定位置之后,更是不能做到“其已”,也容易在盈满之后,不能自持。欲望这个东西它会使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喉咙也越来越粗,再多的东西,再大的名利,都不可能满足。这种使欲望无限膨胀、根本不知道,或者说完全丢弃了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致一些人落下了深渊也不想出来。所以说,人的欲望闸门不可无限打开,如果欲望的闸门大开,那就难以关上,也是我们常说的“满招损”,最后毁了自己,毁了一切,有的甚至还丢了性命。
如果我们能领悟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学会满足那该多好,可是,人们总是这山看了那山高,欲望不断提升,并到致欲望膨胀。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人有几人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其实,要做到老子智慧,就是懂得“不如其已”就是知道满足,懂得平衡。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个理想的做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把实际需求与欲望区分开来,不可让欲望无限膨胀,就象一个杯子,水装满之后,就要停止再往里面加水,要适时关掉欲望的闸门,不让它膨胀,努力克制自己,克制人性弱点,不可盈满,做到适可而止。保持一分清醒,保持一份宁静,做到心如止水,这样基本上算是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了。
人生起起伏伏,从高到低,一瞬间的事情,而从低谷,站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保持已有的成就,或许是人生最现实,最幸福的事情,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抛弃许多的欲望与不满足,这却是人生难以把握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人生要懂得“知足常乐”,如果真对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所认识,就能理解万物因果规律。很多时候,人生的起伏,都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而导致的,有了不满足的“因”,才有跌入谷底的“果”。所以老子说难的是保持不增不减“盈”的状态,才是解脱自在。
2、如果忘记生命本来的意义,一味的追求欲望的实现,忽略了欲望本身是永无止境的,就必定会遭到无限的苦果。还不如安于现实,保持已有的成就,就是人生最现实,最幸福的事情了。当然,话说转来,如果本来就没有什么成就,就另当别论了。
很多时候,人生的智慧就是适可而止。所以,老子在第九章最后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世上没有一件事总是一直走上坡路的,人生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处,懂得适可而止,就明白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
佛家说:“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是佛家洞穿世间之事,聚散无常的名句。人生最怕的是纠结,纠结于居高不退,纠结于欢宴不散,纠结于爱别离,但这一切又有何用呢?终究,无人能逃过一死,你有能执着于什么呢?
中国文化有句老话:善始,不如善终。每个人的人生,在年轻的时候,都有无限的机会希望,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大胆的去闯,某得一个人生好的开始。但人生的智慧,并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而是要有一个好的结局。
但是,这些感悟,不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经历一些沧桑,又是难以理解的。道理,都在哪里;人生,依然在演绎,历史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延续下去............
我是辽宁沈阳人?
拯救危难的唯一救星就是传统中医,那是艰难困苦的年月,比五九年那个年代的人还苦了,家中妻子在忙插秧时左右两手突然弯曲如鹰爪形状,到处借钱准备到汉川市人民医院去治疗,东筹西借几十元钱都难,这时我想起了毛主席,想起了《全国中草药汇编》,于是慌张地看了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辨症用药,按肝血虚开了方子,到麻河镇中医科抓了一副药,刚好十元钱,苦了,回家过河钱(一元)都没有了,中午回家赶紧将药熬上,药都还没冷就赶紧让妻子喝,连夜喝,第二天早上奇了,妻子的二双手(十个指头)竟然伸直了,就这样边喝药,边扯秧,六天后完全好了,一副药舍不得倒掉,坚持喝了二十多天。此病例巳列入《我在医海中遨游》病例记录中。方觉。
黄帝外经是一部什么书?
《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 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所述内容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系下对某些问 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经过这番手术以后,病人的精神和形体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所以,那时人们称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的死人能复活。"
传说有一次,俞跗出外看病回来,刚一进村,就听见哭声。一打问,原来是邻居的孩子突然死了。他顾不得进自己的家,急忙先到死者家里,问明孩子死前的病况,就让人赶快把孩子从"葬罐"里拉出来,他脱去孩子的衣服,用刀划开肚皮,拿出肠子一看,原来孩子吃了过多的未烤熟的肉,肠子一下被堵住了。俞跗很快将肉食挤出,使肠子畅通,然后理好肠胃,缝合伤口,最后又给孩子鼻子塞进了一些草药。不到半天时间,孩子就慢慢复活了。 还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传说俞跗还有一次在山谷走路,忽见一个年轻的猎人不慎从悬崖上跌下来,被半山腰的藤条挂住脖子,上不去下不来,又喊不出声,俞跗正在着急时,迎面来了一个跛子老人,俞跗请老人设法把吊在半空的年轻猎人救下来。跛子老人一看,二话没说,取下腰间的弓箭,"嗖"的一声,射断藤条,猎人掉落在地,眼看着没气了。俞跗蹲下为死者切了脉,从地上采了一把野草塞进猎人鼻孔,又用手紧紧捂住猎人的鼻孔。时间不长,就把塞进鼻孔的草药喷出来。俞跗这才松了一口气,说了声"有救了!"跛子老人在旁边看到这样的医术,嘴里不停地说:"活神仙,活神仙!"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若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为之表示深深的惋惜了!黄帝内经怎么写?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共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该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已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在中国医学上有很高地位,是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它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内容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