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小知识,农村老人说立秋要贴秋膘?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了,立秋后天气会变得凉爽,这是多少热了一夏天的人最期盼的事情。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吃货来说,立秋后天气变凉快必然重要,但是立秋时贴秋膘更为重要。在农村有立秋贴秋膘的风俗,那么贴秋膘是要让我们长肉吗?吃什么长肉快呢?
在我们这里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小时候以为立秋贴秋膘就是为了让我们长肉,所以每到立秋时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吃很多,其实在以前贴秋膘就是长胖。一到了炎热的夏天,尤其是天气异常闷热的三伏天,很多人会变得没有食欲,即便是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也提不起来精神,在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出汗也比平时多,所以一整个夏天下来很多人体重都会变轻,这样的情况又被人们称为“苦夏”。在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就是胖瘦,人瘦了就是不健康,所以在立秋后天气变得凉爽后,勤劳智慧的家庭主妇便会趁着天气凉快炖鸡炖肉,包饺子来让家人贴秋膘,人在吃了这么营养的食物以后,自然就会长胖,人也会变得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改变,立秋贴秋膘的目的也从长肉变成了在立秋时贴秋膘养生,贴秋膘的食物也从过去的大鱼大肉变成现在有荤有素,有粗有细的健康饮食。现在人们贴秋膘的目的主要是以润燥为主,“贴膘”为辅。在立秋后天气不仅会产量,空气中的湿度也会下降,人们便会出现干燥感,所以在立秋以后要少吃辛辣,煎炸,寒凉的食物,多吃生津滋润的食物,比如莲子,山药,藕等食物。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每天的饮食已经很丰富,不用在立秋时特意贴秋膘,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贴秋膘除了要弥补夏季身体所缺少的养分以外,人们也要趁着贴秋膘的机会来进补营养从而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重要时期。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季时喜欢吃雪糕喝冷饮来降低温度,吃凉东西太多的话就会造成脾胃虚弱,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胃寒等疾病,在立秋时多吃一些有调理脾胃的食物可补中益气,固精养肾,滋补强壮等作用,所以立秋补秋膘格外重要。
明天就是立秋了,在我们这里立秋时常吃的贴秋膘食物就是包饺子,除此以外还有咬秋瓜的习俗,你们那里贴秋膘会吃什么呢?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如何才能顺时养生?
司马迁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順则无以为纲纪。”
中医认为养生治病讲究天人合一,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而一天、一个月的养生,与四季的养生是相通的,掌握了四季的养生之法,也就掌握了每天的养生之道,只要持之以恒,顺时养生,就能健康长寿。
就拿秋季来说,这不前段时间刚刚立秋,这也意味着天气转凉,那么此时,阳气下降,人的抗病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护住自己的神志,不要让阳气外泄,避免外邪入侵。
而且,秋季要养“收”,如果肺脏养护得不好,就容易影响下一个季节——冬季,导致冬天容易患上一种叫“飧泄”的病,也就是吃进去的东西是完好的,但就是不消化。不消化之后就容易发生泄病,使人适应冬天潜藏的能力降低了。“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养生更要顺应天时。
养生谨记一个字?
今日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立秋。北斗指向西南。
“立者,建始也”,立秋可直接理解为秋天的开始。
古人为何将这个季节命名为“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敛”为聚集、收敛之意,《慎子·外篇》云:“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
从农历七月开始,天气由热转凉,万物聚集收敛,所以古人将农历七、八、九三月命名为“秋”。另外,秋字还有禾谷熟之意,所以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立秋人们总是要应时节吃一些节令食物,那么立秋节气养生应该怎么吃?
吃一菜,喝二茶,秋季润燥轻滋补,好身体,少生病!一、吃一菜,巧养肺补肺首选银耳,不仅可以润肺,还可以润肤。
银耳可以炒着吃,凉拌吃,同样煮甜汤也是可以的。
在选择上,不能选颜色过白的,有点发黄的好一些。
二、喝二茶,养肺排毒立秋之后,我们除了享受凉爽的气候、丰收的果实以外,还要预防一些呼吸道疾患,防止秋燥伤肺。
我们要多喝水,以润燥。
建议秋季,每天喝2000ml水,这样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1、尾参茶,滋阴润肺,生津止咳
泡一杯尾参茶泡水,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5分钟左右,然后饮茶即可,早晚各1次。(有气管炎者直接饮茶即可)
尾参,又叫玉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皆将其列为上品。男女老少皆宜,其补益作用可与人参、黄芪相比。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开的3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之一。
《中药大辞典》记载现代临床应用尾参强调其:“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养胃之功”。有滋养镇静神经和强心的作用,对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舌燥和温热病后期,或因高烧耗伤津液而出现的津少口渴,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具有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尾参含有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多种甙类和氨基酸、锌、锰等营养物质,具有保护心脏、血管,清理体内垃圾,延缓衰老等作用。
2、喝谷谷丁甘菊茶,清热去火,养肝明目
取谷谷丁根,甘菊,金银花,桂花制成:谷谷丁甘菊茶茶包,每天取一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可反复冲泡2-3次!
谷谷丁归肝、胃经,可保肝利胆,善于清肝、胃热,去火消炎。凡肝中郁热所见的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小便短赤等,均可加用谷谷丁。
甘菊味辛甘苦,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对肝火旺、用眼过度的眼睛干涩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常与谷谷丁配合适用,清热解毒。
金银花性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能清热解毒,可改善口臭,清除体内毒素,预防和抑制痘痘和暗疮生长。
谷谷丁甘菊茶非常适合秋季排毒,轻滋补。
立秋后,防“三病”,为过冬打好基础!夏秋交替之际,气候变化剧烈,若不注意,很可能会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
1,防腹泻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而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
很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导致腹泻、呕吐等。
2,防暑降温
立秋后,防暑降温依然重要。
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白天的气温还是非常热,且有时,暑气十分逼人。
建议:正确穿“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 可在早晚时间段穿一件单衣,避免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捂得严严实实的。
中医认为“春捂秋冻”,秋天天气逐渐转凉,但室内温度较高,在室内可少穿些衣服,出门后穿一件单衣,尽量不加外套即可。
此外,含量饮食要少吃,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大多数都是脾胃需索,选择食物不宜过于含量。
3,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应做好措施防秋燥。
建议:要注意情绪调节,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主动排解。
立秋后,在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过段时间,天气更凉爽后,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寒露是第几个节气?
今年的寒露是中秋国庆长假中的最后一天,也是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寒露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有两个意思:所谓寒即气温低冷凉之义。露即低温下的水凝结。联结起来即气温比白露更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成熟的冬桃)
其实今年,在清江鹤寄居地从白露开始,人们就已经普遍感受到气温下降在逐渐变冷了,许多火爆的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景园都显得冷冷清清无人驻足。当然与今年疫情防控经济普遍下行亦有关系。
中国古人将寒露分为"三侯"。即"一侯鸿雁来宾,二侯雀人大水为蛤,三侯菊有黄华"。
(寒露时节的苹果)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在大雁排成人字队或者一字队飞行的时候,秋天中的寒露来了,大雁要南迁过冬了。不过,这时候一般气温都较高,天高气爽,快进入秋收季节。
而在天上雀鸟都不见了的时候,古人在海边突然看见了许多蛤蜊,还以为是雀鸟变成的(因为哈蜊上的条纹与色彩与雀鸟上的色彩相似,所以误认为蛤蜊就是天上不见的雀鸟变成的)。当然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寒露前在野外采摘的蔬菜和野菜)
三侯菊有黄华。说的就是这个时候菊花已经普遍开放。其实桂花也是在这一阶段呈现。前段时间,清江鹤下乡见乡下的桂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不过也有的桂花品种开花亦接近尾声,只见花,少了不少香气。
寒露期间按往年的气候特征,在武陵山区基本上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多。朝朝暮暮,溟溟菲菲,严重影响三农生产。
(中秋国庆假期中寒露前买的老婆饼)
这不在清江鹤寄居地从上月27号开始至今(IO月5日,中秋国庆假期已转入下半场),一直都是阴雨绵绵。很多人收获的稻谷少见阳光快要发芽了。种植的蔬菜幼苗因田间积水,立枯病青枯病严重得不到及时救治,快要黄苗了。因此,在这寒露即将到来之际,人们最想得到的并非金非银,而是长雨过后的天晴,好处理前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恼心事"。纵然中秋国庆假长,但这个假期很多人过得并不轻松。
寒露是农业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要感紧巧抓时机抢啨抢时收获和播种。
(中秋国庆寒露前的柑橘树)
特别是播种的蔬菜之类作物,要建议高厢处理,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田间涝渍程度。
作为人们生活保障来说,要慢慢添置衣服,预防感冒。老年人要注意中风,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发生。合理安排好日常起居,也是每个农人在寒露季节应该注意的防范措施。
(寒露前还未收割的水稻)
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今年的三伏属于“超长版”三伏,时间很长,很多地区都进入了一年当中最热最烤最闷的时候,而且很多地区,像我同学所在的青岛地区,温度甚至突破了35℃,一度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问题,让人直呼“受不了”。
那么随着即将而来的立秋,很多人都开始期盼起来,希望温度多多少少有些下降,这样体感还能够舒服一些。
一般的三伏天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三伏天,为30天,一种是“超长版”三伏天,为40天,今年三伏天一共40天,8月24日出伏,因此,即便马上要迎来立秋,还没有出伏,所以还要热十五天到二十天左右才能凉快一些。
虽然马上立秋,但还是要热一段时间根据我国三伏时间表来看,2001年到2022年的20多年时间中,“超长版”三伏天共计有17年,比例高达77%。
再根据我国的时候特点来看,我国立秋以后,通常都会出现“秋老虎”,因为即便是立秋,我国还会进入到一段非常炎热的时期。不过早晚会比立秋之前凉爽一点,只不过体现得并不明显。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虽然即将立秋,但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黑龙江这边还行,即将迎来一段降温的天气,有一种秋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但南方尤其是江淮一点,温度依然很高,加上温室效应,想要真正体会秋高气爽的温度,起码还要再过15到20天。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到气温总体还是上一个节气的温度,四季的开始基本都是上季的气候,因此立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盛夏,过渡到“真正”的秋季,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般来说呢,黄淮地区和华北地区,进入到秋季的时间起码要9月中旬,长江以南地区进入到秋季起码要9月的下旬甚至10月上旬,华南地区进入到秋季的时间,更是要在10月中下旬,因此即便已经技术,“秋老虎”依然还会肆虐,只有在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才会有非常明显的进入秋天的感觉。
基于此,除了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其他地区的“秋老虎”,起码还要肆虐15到20天,华南地区甚至要30天左右。
今年的秋老虎会很热今年的秋老虎会不会很热,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就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
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认为“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果立秋这天,立秋的时间是在白天,那么这个秋天就会冷,而立秋的时间如果是晚上,那么这个秋天就会很热。
具体的热能热到什么程度?《四民月令》用热死耕地的“老黄牛”来比喻。
此外,民间的谚语对于“秋老虎”会不会热,也有相应的说法,认为“秋包伏凉嗖嗖,伏包秋热死狗”。其中“秋包伏”指的是立秋的时候是三伏天,而“伏包秋”指的是立秋的时间处在中伏。
一般来说,中伏以后还要继续热很久,还没有处在伏天最热的时间,因此这个时候立秋,天气还是会继续要热上一段时间的。
今年的三伏天比较长,初伏是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是7月26日到8月14日,三伏是8月15到8月24日,而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的20点28分57秒,在那个时候太阳正好到达黄经135°,而恰巧此时位于中伏,因此立秋以后,“秋老虎”还处在中伏,还没有达到三伏。
基于此,立秋以后,温度依然还会很高,因此一定要主要防止中暑。
立秋以后需要注意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立秋虽然只是一个节气,但依然要有很多注意事项。
其一,立秋以后虽然温度还会很高,但是早晚的温度会所有降低,因此一定要根据早晚的温度增添衣服,不要因为嫌麻烦就少穿,不然一天当中冷热温差较大,很容易引起身体不适的。
其二,立秋以后要减少吃一些凉的食物,冰镇的饮料,冰镇的水果等等少吃,很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
其三,可以适当锻炼
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季不愿意运动,锻炼都随之减轻或者直接停止,立秋以后早上的温度适宜,可以适当选择不错的天气去增加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很多。
其四,减少吹空调
立秋以后早晚的温度会下降,这个时候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有些人天气炎热空调成天成宿地吹,而进去立秋以后,晚上比较凉爽,这个时候可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进入6月份以来,很多地区都开始被高温笼罩,有些地区甚至一度突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温。
而截止到7月末,我国高温情况已经持续了30多天,覆盖国土面积达到了500多万平方公里,受高温影响的人口超过9亿。
其实不仅在我国,在北半球的多数国家,都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全球变暖。
根据检测,今年6月份的全球平均温度对比往年提高了0.4℃,而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总体偏高2℃以上,很多国家地区都有刷新最高温的记录。
而我国之所以高温天气频发,不仅是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也因为大气环流出现的异常。
进入6月份,北半球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伊朗高压和大西洋高压的影响下,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暖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这大大增加了地面的温度,不仅空气更加干燥,还不容易形成云朵,这没有云就不爱下雨,不下雨就干燥炎热,加上没有云朵,太阳的辐射也更容易进入到地面,双重作用之下高温情况频发,我国也变得炎热了许多。
不过随着高压影响的逐渐衰退,相信持续的高温也会有所降低。
写在最后虽然即将立秋,但因为多重原因,立秋后的“秋老虎”依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中暑,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