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症状前兆,脑血栓怎么形成的?
血栓爱堵这3条道,医生说:多做4事多吃3物可远离
脑血栓就像身体里住了一个淘气的小家伙,容易脱落游走,还爱到处和其他疾病拉关系。一旦管理不好,颇为危险。
据统计,每年因脑血栓死亡的患者在300万人。
血栓具有高死亡率、高病发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可想而知,血栓这个小家伙在我们身体里的重要性。
血栓爱堵3条道
NO.1静脉血栓爱堵“肺”
静脉血栓被称为“寂寞的杀手”,很多静脉血栓的形成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一旦发生可能致命。
静脉血栓主要爱堵肺,常见疾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
NO.2动脉血栓爱堵“心”
动脉血栓十分凶险,当凝固的血块像塞子一样堵住血管,导致组织器官没有血液供应,就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NO.3心脏血栓爱堵“脑”
最容易长心脏血栓的是房颤患者,房颤患者因为心房正常的收缩运动消失导致心腔内形成血栓。
尤其是当左房栓子脱落之后,最易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栓塞。
若出现这3个症状,八成脑血栓来了
症状1、头痛
头痛是脑溢血里面最为明显的症状。
当患者出现脑溢血时,血液会刺激脑膜以及大脑的疼痛神经,八成以上的人都会出现激烈的头痛。
其特点是一开始头痛出现在病侧,随着颅内压的上升以及血液流动,逐渐会出现全头痛。
症状2、呕吐
呕吐也是脑溢血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通常为喷射性的呕吐,发生的概率高达八成。
当脑溢血出现,颅内压上升,呕吐和头痛都会变得严重。如果呕吐物呈咖啡色,则可能伴随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病情高危的表示。
症状3、麻木
很多脑出血发生前都会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别是无名指!
如果常常感觉左右半身麻木,应该考虑脑内小血管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如果麻木的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了。
尽管脑出血来势汹汹,但是我们也可以预防其偷袭
偷袭方法1、抗氧化
除了他汀类药物,美国加州大学有研究发现,脑血栓者血管长期受人体自由基侵害,导致血管内皮被持续破坏,弹性变差、脂质更容易沉积增生,堵塞血管。
多摄入自由基的天敌-抗氧化剂,可以对抗自由基对血管的伤害,减少脂质沉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壁弹性及冠脉流量,稳定血脂,降血栓。
生活中,多酚类、花青素、硫辛酸、黄酮类、维生素E、C等,都是不错的对抗自由基的抗氧化剂。
它们多存在于花草茶中,特别是名芒葵,抗氧化剂含量多且无多余热量,多喝有助溶脂排脂,降低血脂、养护血管。
偷袭方法2、常吃天然阿司匹林
预防血栓,不妨经常食用黑木耳、生姜、大蒜、洋葱、绿茶等,这些食物都是“天然阿司匹林”,有清洁血管作用。
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偷袭方法3、不要久坐
对于上班族和学生来说,一坐就是8个小时左右,这样血流速度较慢,特别是还盘腿坐的话,会导致四肢僵硬。
在血管受到压迫时,就会引发脑出血。
偷袭方法4、缓解压力,心情美美哒
加班、熬夜,压力巨增,会使得动脉应急性地完全堵塞,更严重的会使血管一下子完全闭塞,从而形成血栓。
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朋友因为熬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而发生血栓……
所以,还是早点睡觉吧!毕竟,命只有一条。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波吃货福利!多吃这些食物,赶走血栓不是事儿~
食物1、花椰菜
花椰菜又被称为“血管清理剂”,食用花椰菜不仅可以有效阻止胆固醇氧化,防止体内血小板凝结成块,还能够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脏病与中风的危险。
食物2、草莓
草莓口感好,富含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不仅可以预防,还能对于治疗脑血栓、脑溢血有很好的作用。
食物3、柿子
柿子所含的维生素C比较高,对于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脑出血脑血栓是什么火惹的祸?
脑血栓和脑出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两种常见亚型,据统计其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 90%以上。由于两种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目前已成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脑出血和脑血栓虽同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但并非同种疾病。
病史: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而脑血栓患者较少。
发病状态和速度:脑出血患者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并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后达到高峰;而脑血栓患者多发病于安静时或睡眠时,在十多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并渐渐加重。
先兆症状: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几小时至几天内,可以有头晕头疼、嗜睡,一过性运动、言语感觉功能失调,鼻衄、眼底出血等,容易误认为是感冒头痛,血压增高引起而延误诊断;而脑血栓患者一般表现为肢体或面部麻木、头晕、舌和口唇发麻,讲话和吐字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突然出现短暂视物不清,眼前发黑、甚至短暂失明等。
发病症状:脑出血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者大汗、呕咖啡色胃内容物,会导致偏瘫、嘴歪、意识障碍等;而脑血栓患者症状无或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有失语症、头或肢体麻木等。
二、脑出血和脑血栓的病因。
脑出血和脑血栓的不同发病机理。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部而引起的疾病,发病急,通常比脑血栓更加严重。其发病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及动脉内膜炎,导致脑血管形成局部血栓,堵塞血管而引起的疾病。少见的原因有各种动脉炎,如结核性、化脓性、梅毒性、钧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也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共同诱发因素:
1、气候和外界温度变化。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和外界温度变化可干扰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升高肾上腺素、血浆纤维蛋白质,增加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而血管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变化,血压出现波动,导致疾病发生。
2、情绪变化。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大喜大悲等短时的情绪变化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骤升、心跳加快,诱发疾病。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可增加血管脆性,减弱对波动血压的承受能力。而饮酒会干扰血管收缩舒张,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脂质沉积,进而破坏血管条件。另外,过度劳累,工作紧张,缺乏运动,也会增加血粘度,破坏血管条件。
什么是脑血栓?
据有品PICOOC高血压临床医学海外研究中心调查统计,约有400万左右脑梗塞患者。
并且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脑血栓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高特点,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
而且脑血栓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常常被公认为是这类人群的健康“杀手”。
什么是脑血栓?
脑血栓的形成是脑血管闭塞的一种形式,直白点说,就是血管被凝血块堵住了。
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可以促进血液凝固,这就是我们体表受伤后,自身止血的一种机制。
相对来说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很难形成凝血块,不过动脉硬化后,就很容易令血管凝结附着在血管壁上,脑血栓就是这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肪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
事实上,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
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
脑血栓有哪些前兆?
1、哈欠不断
当脑缺血缺氧,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很多脑梗在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
2、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之一。
3、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
4、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并伴肢体麻木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5、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6、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如有上述脑血栓的前兆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脑血栓?
1、饮食调整
按照多品种,适量与平衡的饮食原则,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多吃对预防中风有益的食物。
2、戒降烟酒
要戒降烟酒,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最好不超5克,同时饮食不要肥腻。
3、生活规律
老年人生活要有规律,因为老年人生理调节和适应机能减退,生活无规律,易使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
4、忌饭后就睡
饭后血液聚集于胃肠,以助消化器官之血供,而脑部血供相对减少,同时吃过饭就睡,血压下降,可使脑部血供进一步减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最好饭后半小时再睡。
5、注意天气变化
老年人天气适应能力减弱,过冷过热皆可使血粘度增加,诱发脑中风,因此,气温变化骤冷骤热时一定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6、控制体重
通过运动消耗体内过多脂肪,以降低血脂减少脑中风危险性。
写在最后
以上介绍大家要积极关注,防患于未然,如有病症前兆及时入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关爱健康,用心呵护。
本文由老护士原创,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与老护士一起走上健康之路。
腔隙性脑梗症状有哪些?
答: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有:一般症状是,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临床体症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少见。
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上的话,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如果么有影响到这重要神经通路上或神经结构的腔隙上,也可以没有任何症,如果有上述症状急速去医院诊治。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都有什么区别?
(医患家特约回答:急诊科欧阳医生)
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这几个医学名词非常相似,看起来名字差别不大,但其实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般对于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相关知识的普通人群来说很难分清楚它们,甚至有些医生都无法清楚的将这几大医学专业术语区分开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普通人群将此理解清楚呢?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
1.农田(大脑)、禾苗(细胞)、运水管道(血管)、水(血液)的角度理解疾病发生的基础。
其实我们可以形象的将整个大脑组织比喻成一片农田,这片田里长着的禾苗就是我们的大脑细胞(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而这些禾苗茁壮成长,需要足够的水来灌溉,水需要运水的管道的输送,血管是往大脑组织输送血液的管道,相当于我们往农田里面输送水源的管道。血液相当于于水,禾苗的成长需要水源,否则就会干枯,同样的大脑细胞的正常存活需要血液提供营养物质与氧气,一旦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发生相应的疾病。
2.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三者同属一家人
“脑梗塞”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因而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而根据脑组织缺血导致“脑梗塞”发生的机制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说白了就是因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发生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而发生“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血供障碍的机制,脑梗塞是血供障碍发生的后果。
2.1首先来了解脑梗塞,其实通俗的来讲,脑梗塞就是血液供应由于某些原因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水而坏死,跟田里的水源中断而引发禾苗因为缺水而大量枯死是一样的道理。血液中断原因主要出现在水管的堵塞,包括水管由外来的异物堵塞或长期积累形成的水垢堵塞,或者水管爆裂。
2.2脑血栓形成是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的原因之一,它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血流难以通过堵塞部位而发生脑梗塞。这相当于水管内水垢慢慢的形成和集聚,渐渐地堵塞了水管而没有及时疏通而使水无法通过堵塞部位,引发所灌溉的禾苗因为缺少而枯死。血栓如同水垢,都是在管腔内渐渐地形成,因而可见脑血栓的形成如同水垢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慢性过程。
2.3脑栓塞是各种栓子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内,阻塞管径比它小的血管,引起急性的脑动脉堵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相当于来自外源性的异物堵住了水管,引起该水管供应区域内的农田缺水,引发禾苗因为缺少而枯死。栓子相当于水管内的外源性异物,而这些堵塞血管的栓子主要分为心脏来源和非心脏来源,以前者多见,并且以房颤引发的栓子最常见,非心脏来源的如空气脂肪栓塞等。
2.4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因而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梗塞血管供血区域内的神经元坏死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例如颈内动脉闭塞黑矇、失明、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大脑中动脉堵塞导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所阻塞的血管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治疗方面,脑梗塞的症结在于血管堵塞,那主要任务就是疏通堵塞的血管,越早疏通脑组织坏死的程度会越轻,疏通血管来恢复血供是最重要的救治措施,其他的主要是抗凝、抗血小板来预防再次堵塞,另外需要对症支持治疗。
3.脑出血自成一派,是由于血管破裂所致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而所谓的出血就是血液溢出血管之外,此病发生率低于脑梗死,但致死率高于后者。此疾病的发生机制相当于农田里运水的管道破裂,水大量流出管道。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的脑和颅腔的容积有限,血液流出到脑组织会引起颅腔压力增高和脑组织受压移位、变形。发生此病的最常见原因就是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由于脑内的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从脑底部垂直发出,承受了更大的血流冲击而最容易破裂。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多在情绪激动、活动时突发,突然发生呕吐、头痛、偏瘫、偏盲、失语等症状。
脑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在于血管破裂,症状的发生主要因为颅腔压力增高、脑组织受压、移位、变形所致,因而在治疗方面与脑梗塞大相径庭。此病需要卧床休息、使用止血药物、调整血压来预防、控制再次出血,此外需要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的高压,以防发生更严重的威胁生命的脑疝,必要时需要手术减压。
4.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与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与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合称为脑卒中,两者的鉴别对于非医务工作者来说比较困难,表1是医生常用的鉴别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供大家了解,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出血”。
备注: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名称)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DSA: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