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有什么症状,如何运动和饮食?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以说是“准糖尿病人”了。
糖尿病前期的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
对于处在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如果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做好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是重中之重,要学会计算每天饮食热量的,科学饮食避免热量摄入过多,还要合理运动,帮助身体消耗血糖,保护胰岛细胞不受伤害。
每日所需要热量计算方法:第一步:算出保证自己生活一天需要的热量
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体重和实际生活的状态来定。比如体重是65公斤的人,从事的是办公室、家庭妇女等轻体力工作,一天所需要的总热量就是65*25=1625千卡;如果是从事工厂、业务员、司机等中体力工作,算法是65*30=1950千卡;如果从事的是搬运式、装卸工等重体力工作,算法是65*35=2272千卡。
第二步:算出每天需要吃的主要食物的量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类物质,每类食物吃多少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还是以上面这个65公斤体重的人为例,他从事的是中体力工作,他每天需要的热量就是1950千卡,那么他每天要吃的这三大类食物的斤两数是:
碳水化合物:1950*0.6/200=5.85两(主食量,比如米、面、各种粗粮等,每天可以吃5.85两,约为6两)
蛋白质:1950*0.2/200=1.95两(鸡蛋、瘦肉、奶类等,每天可以吃1.95两,约2两)
脂肪:1950*0.2/450=0.86两(炒菜油等,每天可以吃0.86两,最多不超过1两)
学会科学运动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会转化为葡萄糖,这些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身体就会分泌出胰岛素来调控血糖。正常情况下,随着血糖吸收的越来越多,身体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会越来越多,两者是同步的,如果画两条曲线,两者是重合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半小时血糖吸收会达到高峰,胰岛素分泌量也会同步达到最高峰。但糖尿病人,因为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量在进餐后1小时才会达到高峰,也就是与血糖的高峰会相差半个小时。
所以,餐后1小时运动,与胰岛素分泌高峰协同,更有助于对血糖的调控。这就是为什么餐后1小时运动降糖效果相续更好的原因。
另外,糖尿病人的运动强度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有氧运动才有助于降血糖。是否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一是运动后后背要感觉发热,微微出汗;二是运动后数数脉搏,应当达到的脉搏数是用170减去你的年龄。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到您。关注天天听健康头条号,您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糖尿病防治知识,帮您更好地预防与治疗糖尿病。点击关注后即可查询系列文章。
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越来越被重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首次将糖化血糖蛋白≥6.5%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中。
家用血糖仪测出的血糖数据,只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标准,需要去医院,检查静脉血浆葡萄糖,即OGTT糖耐量检查。
1.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是“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一种状态,也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IFG),常表现为空腹血糖异常,≥6.1 mmol/L,小于7.0 mmol/L,餐后血糖正常;
糖耐量异常(IGT),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7.8 mmol/L,<11.1 mmol/L;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型、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致)如下图:
有“三多一少”典型糖尿病症状时:
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6.5%。
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条件,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
需要改日再次复查后确认。
3.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妊娠期糖尿病比较特殊,怀孕前血糖正常,怀孕后首次出现血糖异常,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各地区患病率有差异,平均为17.5%。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5.1 mmol/L;
餐后1小时血糖≥10.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8.5 mmol/L;
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条件,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如何控制糖尿病?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自我血糖管理。1.直接用于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其中饮食、运动属于生活干预,是基础防治手段,需要贯穿整个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果饮食、运动等生活干预1~2周后,血糖控制并不理想,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治疗。2.间接用于治疗糖尿病: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管理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指路明灯”,通过合理的血糖监测,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饮食、运动、用药的治疗方案。自我血糖管理是“倍增器”,自我血管管理能力较强的糖友,同样的治疗手段,血糖控制效果更好。血糖高的人脸上一般有哪些表现?
高血糖已经称为近些年来大家“甜蜜的负担”。
数据显示,10年前也就是2010年,
中国成年人(≥18岁)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
也就是说约60%成年人属于高血糖(血糖异常升高),血糖正常者仅为少数(不到40%)。
近些年来,这一数据还有较大幅度的上浮。
血糖高后果还是非常难以承受的,不仅有可能转化为糖尿病,
而且长期的血糖高,对肾脏、心血管都是严峻的考验。
因此识别高血糖,积极加以控制非常重要。
血糖高的人在脸上有哪些信号?1、脸皮变化
若是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皮肤瘙痒难耐,让人寝食难安,这可能是因为血糖高出现了细菌感染,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另外,若是高血糖患者的病情加重变成糖尿病,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感觉。
2、眼睛变化
当身体状况不好,病情恶化视力就会模糊,视力会出现明显下降减退的现象,如果感觉视力模糊最好到医院检查,如果血糖水平平稳的话,就会恢复视力,长期高血糖就会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患者的视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平时要格外注意。
3、舌头变化
感觉自己的舌头有干干的状况可能就是血糖没有控制好,一般血糖浓度高,舌头表面就会变得很干燥,缺少水分,舌苔也会变厚,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多观察自己的舌头,舌头颜色出现变化,舌头干燥,舌苔变厚就要及时检查,避免是患有疾病所导致。
4、脸色变化
当血糖高转化为糖尿病,患者的脸色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在平时很容易发觉,多数患者的面色都会潮红,而且是不同程度的脸部发红,有时候还会看见血丝,但是皮肤不会出现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在平时如果知道血糖高,就要多注意皮肤的变化,出现脸色潮红的现象就要及时检查。
另外,高血糖也会有以下几种表现:1、尿液量增多
一般情况下,人口渴才会想要喝水,喝水之后尿液排泄量会增加,需要频繁上厕所。但是,血糖高的人尿液量也会增多。相比正常人来说,血糖较高的人其代谢功能紊乱,可能一天中上厕所的次数是正常人的两倍,尿液中还容易出现泡沫。
2、感觉口渴
因为血糖高的人体内代谢功能紊乱,水分减少时容易口渴,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喝水,才能改善口渴的不良症状。如果生活中没有大量出汗或者缺乏饮水,但是仍然感觉口渴,需要引起重视。
3、浑身乏力
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人容易出现疲劳,甚至有想睡觉和嗜睡的情况出现。一般血糖较高的人多表现为腰腿无力,身体疲劳。如果没有过度劳累的情况下总是身体疲劳,需要引起重视,最好检测一下血糖。
那么如何控制血糖呢?做好4件事:一、吃对很重要定时吃饭,尤其是早餐一定要吃。
吃早餐是控制血糖很好的方法,早餐可选全谷类面包、酸奶、低脂奶酪等。先吃菜后吃饭,一项研究表明,2型糖友、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吃主食(即碳水化合物)前,喝两勺醋,餐后血糖升幅会低些。吃饭之前先吃些菜,也有助于血糖控制。
少吃快餐,经常吃快餐的人,容易肥胖,同样容易患糖尿病。
二、喝好代茶饮,降糖,防并发症
中医认为,糖尿病中后期,体质多为阴虚内热,喝水时,放些茶饮,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
人体缺硒是引起糖尿病发生的诱因之一,会导致一系列糖尿病症状及并发症出现。补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水平,有利于病情本身的控制,可防止病情加深、加重。
紫阳毛尖产自紫阳富硒生态谷,硒成分达到150μg/kg,比我国非富硒茶地区茶叶平均含硒量高5.5倍,每天冲泡1~2杯紫阳毛尖,人体可有效吸收茶叶中的硒元素。
三:适量运动,切莫懒惰
研究表明,长时间久坐的人,比经常活动的人,罹患糖尿病、心脏病或早亡危险高2倍。所以,适量的运动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生。
糖尿病防治运动指南建议,遵循“1357”原则:
具体是,
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年龄),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
糖尿病者运动,以走路为宜,最好是餐后1小时运动最佳。
四:不熬夜,保证睡眠
熬夜,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生物钟异常,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并且,熬夜也会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大,是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血糖的负担,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
才被确诊糖尿病就出现了并发症是怎么回事?
类似这样的事很常见,比如得了心绞痛去就医,甚至发生了脑梗住进了医院,追根溯源却发现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而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早已是糖尿病患者,从而延误了及时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渐进性的慢性病,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会随患病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加重。由于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对血管的损害,而全身体各处遍布血管,所以糖尿病被称为“百病之源”,特别是当心、脑、眼、肾等重要器官受累时,将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但糖尿病的这种损害呈现缓慢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天两天形成的,且人体有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对身体逐渐发生的病变能通过调节自身机制相适应,往往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常听说的糖尿病吃的多、喝多、尿的多、体重下降“三多一少”症状,往往在糖尿病的初期并不会出现,只有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身体已经无法适应时才会得以表现。
因此,很多患者被诊断出糖尿病,常常是因其它疾病就医时被发现,而且在被发现时病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患病年限已经有一定的年头,有的已经得病五、六年之多。临床证实,未经治疗的糖尿病人,在患病五年后即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果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就将导致心梗、脑梗等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定期检测血糖做到及早发现血糖异常及糖尿病,主要的检测时点有两个:
一是早晨起来检测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是6.1-7.0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大于7.0mmol/L
二是检测早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4.4-7.8mmol/L;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是7.8-11.1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大于11.1mmol/L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只要有一个超标即为异常,且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出现的时间往往早于空腹血糖异常出现的时间,因此只测空腹血糖可能会错过早期发现血糖异常的机会,而大多数体检只包括空腹血糖检测,这一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此外,同很多人不知道已经患了糖尿病病而延误了治疗一样,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之类似,不少患者也是因发生了心梗 、脑梗才发现实际上得了高血压多年而不自知,所以定期测量血压非常重要。
而且,测量血压应注意在上午10点前测量更有意义,如果是自己在家测量,当血压达到135/85mmHg时即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家庭血压达到此值即可诊断,而非在医院测量的140/90mmHg。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就不算糖尿病吗?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就不算糖尿病吗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时,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8~12周的时间内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并不是判断是否患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在糖尿病的初期,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而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时,也会有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出现正常的情况。
要诊断糖尿病还需要结合糖尿病相关症状,如是否有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以及结合葡萄糖耐量试验,所以在出现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时并不能够判断是否患了糖尿病。
要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还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诊断。
本内容由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少华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