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的六个典型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尽早对危险因素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控制,也是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的方法。
糖尿病如何治疗?因为每个糖尿病患者的个体都存在差异,治疗情况也千差万别,华络糖尿病治疗仪采用中医经络原理治疗糖尿病。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1个月左右替代药物,2个月左右替代打针。但是,华络糖尿病治疗仪只能治疗二型糖尿病,不能治疗一型糖尿病。如果你是一型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购买华络糖尿病治疗仪,以免耽误你的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
糖尿病前期如何避免转正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分水岭。处于该时期的血糖,往下可恢复正常,往上可发展为糖尿病,因此,针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尤为关键,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避免发展为糖尿病。那么,糖尿病前期如何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血糖水平,主要包括两部分患者:一部分空腹血糖升高,位于6.1-6.9mmol/L;另一部分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位于7.8-11.1mmol/L;其中,少数患者可出现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升高。无论是空腹血糖升高,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治疗首选改变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与增加运动。
在饮食控制方面,减少每日食物摄入总热量400-500千卡,可按5:3:2的比例分配到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食物中;脂肪摄入总量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30%以内,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肥肉,应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10%以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饱和脂肪酸控制更严格,应低于总热量7%;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在增加运动方面,运动有两个好处:一是消耗葡萄糖降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二是减轻体重,若体重在原有基础上降低7%,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降低血糖。运动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每日坚持半小时,运动最高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每周至少运动5次。需要注意的是,若改变生活方式3-6月,血糖仍未得到改善,可考虑使用药物预防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虽然血糖升高幅度较低,但高于正常范围的血糖已经开始对心血管、神经、视网膜、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慢性损害。故若改变生活方式无效,应考虑使用药物控制血糖,一是减轻靶器官损害,二是预防发展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升高者首选二甲双胍,餐后血糖升高者首选阿卡波糖,均升高者,则联用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
综上,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首选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改变生活方式无效,可加用药物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升高首选二甲双胍,餐后血糖升高首选阿卡波糖,均升高者联用两药。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初期都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由于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感染、饮食以及不良情绪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我们的机体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者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诱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那么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1.“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早期的典型症状,主要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少。
多食:糖尿病的病人在查尿检时会发现尿糖阳性,也就是说尿里面有糖,而正常人尿里面是没有糖的。所以糖尿病的病人由于尿糖会大量丢失糖,假如每日失糖500g以上,则机体就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时候处于能量缺乏状态,需要补充能量,就会引起“多食”。另外,高血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使我们产生饥饿感。多尿:糖尿病的人血糖浓度高,人体不能够充分利用,肾小管也不能完全重吸收,肾小管内溶质浓度高使水的重吸收也减少,从而产生了渗透性利尿情况导致多尿。糖尿病的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可以多到3000-5000ml,排尿次数也会增多。血糖越高,排除的尿糖越高,尿量也越多。多饮:大量排尿,会使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可能发生细胞内脱水,从而刺激口渴中心,出现口渴、喝水多的情况,并且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会增多。体重减轻: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我们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只能通过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这样就会使我们体内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加上水分的丢失,糖尿病的人就会有体重下降的情况,还会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2.视力下降、视力模糊:这是因为血糖升高较快时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导致视力下降、模糊。
3.皮肤瘙痒,在女性可以表现为为外阴瘙痒。
4.容易感染。如泌尿系反复感染、胆道感染等情况。其中胆道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尤其高。
5.原因不明的突然疲乏无力,可以表现为走路像踩棉花一样的感觉,这是因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的缘故。
6.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这种情况主要是末梢神经炎。
7.糖尿病也可以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这是因为糖尿病可以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自主神经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顽固性的便秘和腹泻。
8.以上这些症状也不是每一个糖尿病的人都会出现,因为大概有50%的人患了糖尿病一点症状都没有,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才发现。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肾病等,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我们发现了糖尿病之后就要积极检查、治疗,避免引发其他的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呈现迅猛增长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之一。糖尿病对人群的危害主要是其慢性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伴发症(大血管病变)。在我国,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威胁广大人民健康、致残、致死的慢性疾病。对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巨额花费已对国家的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糖尿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既受遗传基因影响,也受微生物、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肥胖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多数情况下糖尿病发病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可以遗传,糖尿病家族史作为遗传因素重要证据之一,已被公认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一方患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是父母没有患糖尿病的子女的3.9倍,而且,母亲患病,子女患病的可能性越大。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肥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随着年龄增加、体质量增长或患有高血压与高血脂症均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引起胰岛素抵抗而诱发。年龄也是糖尿病相关环境危险因素之一,1型糖尿病好发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好发于30岁以上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就是超重和肥胖,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致使血液中胰岛素浓度提高和高甘油三脂血症,促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
高血压和高血脂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人群的4.83倍。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也与血糖水平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另外,一些常用药物如苯妥英钠、利尿剂(尤其噻嗪类)、皮质类固醇、类固醇避孕药、β受体阻滞剂类的降压药也可能引起葡萄糖耐量异常,在易感个体中引发糖尿病。
膳食结构:高膳食脂肪、高热量、高糖摄入与餐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高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是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是引发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显著相关,在瑞典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每天吸烟大于20支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64倍。在澳大利亚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平均每周看电视超过14小时,其患糖尿病的OR值男性为2.4,女性为2.2。身体活动不足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适当身体活动不仅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还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初期能逆转吗?如果是新发现的糖尿病,且血糖值并不是很高,又没有其他危险因素,那么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值,例如均衡饮食、坚持运动、控制糖分摄入等,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
为什么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兆?
正常人胰岛素和血糖的升降是同步的。随着餐后血糖的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一旦血糖下降,胰岛素分泌也会减少,以免引起低血糖。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量无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升高,但胰岛素分泌反应延迟,与血糖水平不同步。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当餐前血糖下降时,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导致低血糖。总之,如果有低血糖,考虑糖尿病的早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