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为什么一切除就扩散,为什么做了两次介入?
谢谢邀请!
啥病都是因人而异,一个病有的人就是这样的症状有的人那样的症状。
大玲阿姨真的不知怎么劝你能释怀一点,因为上嘴唇碰下嘴唇想开点谁都会说,但是谁难受谁知道。
人生的烦恼有百分之九十六都是自寻烦恼,你这是百分之四范围之内的。
最后,大玲阿姨还是和你说几句最真的话:既然让咱赶上了就勇敢的面对现实,因为百分之九十的癌症都是吓死的,希望你一定要坚强,成为那个百分之十里面的!加油!
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二舅爷是六十几的时候得的肺癌,老爷子是公务员啊,知道病情后非常乐观,他说:儿女都成双了,老人也完成任务了,没老没小啥也不怕了,然后就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以前不舍的去的地方这回都去了,医生不让喝酒他也不在乎,还喝以前不舍得喝的好酒呢!因为老爷子是公务员有退休工资,二舅爷也吃偏方来的。几年下来二舅爷到现在仍然很好,这是真事。
最后祝你勇敢的跳过障碍,成为健康达人!
癌症为什么会使人消瘦?
癌症病人无论是术后病人还是晚期病人都需要定期复查,有时候几个月之后病人来医院复查时,如果消瘦明显,我们心里可能就会咯噔一下,感觉这不是好事,有可能是肿瘤进展或者出现复发转移。每个癌症病人住院时都会记录体重并进行体力状况评估,体重是评估癌症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短期内消瘦,体重下降不是好事。
为什么癌症会使人消瘦?
1.肿瘤细胞消耗 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癌细胞很“霸道”,与机体抢夺营养,它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以上,而且它还很“浪费”,通过无氧酵解供能,只利用葡萄糖5%左右的热量。当人体没有能量来源时,它们会最先消耗肌肉中的葡萄糖,使病人逐渐消瘦。
2.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癌症病人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因为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组织坏死会释放一些毒素,抑制食欲,肿瘤负荷越大,食欲越差;此外,放化疗、靶向药等治疗均有一定的胃肠道毒副作用,使病人胃口下降,甚至腹泻、恶心呕吐;消化道肿瘤造成的压迫、梗阻及损伤,导致食物摄入减少,营养摄入障碍。此外,一些晚期病人合并疼痛的症状,疼痛也会抑制食欲,使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营养物质丢失 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发热、出血、感染、胸腹水的出现都会引起大量营养物质丢失,使病人变得消瘦。
4.精神因素 癌症迄今仍是医学难题,很多人知道得了癌症后产生恐惧感,心理负担重,吃不下,睡不好,长期处于恐惧的紧张状态中,消耗增加,导致消瘦。
恶性肿瘤晚期,肿瘤细胞产物及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以全身代谢紊乱,可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虚弱、衰竭等临床综合征,即恶病质。对于癌症病人来说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摄入,所以饮食中要多补充优质蛋白类食物,比如鱼虾、瘦肉、鸡蛋、牛奶、豆类,宜少食多餐,有糖尿病的癌症病人不能过分控制饮食。
随着医学常识的普及,老百姓对对癌症认识的加深,如今绝大多数人知道“饿死癌细胞”是不科学也不可能做到的事,饥饿不能饿死肿瘤细胞,只能引起营养不良,进而使肿瘤生长更快。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营养支持并不会养肥了癌细胞,而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分解代谢,保护重要生命器官,进而延长病人的生命。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病人尽量采用肠内营养,自己经口摄入、鼻饲、胃造瘘管饲等方式给予营养物质,而对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病人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肺癌中低分化鳞癌手术后会发生骨转移吗?
肺癌中低分化鳞癌手术后会发生骨转移吗?这个问题还限定了是中低分化、鳞癌,似乎只关心中低分化和鳞癌,很显然,问这个问题的人是说他或他亲友的病例,很可能是他或他的亲友得了中低分化肺鳞癌,做了手术,问手术后会不会发生骨转移?这个不用说,当然有可能,但当然不是一定会或一定不会骨转移。
这个问题用不着限定中低分化,鳞癌, 不管什么分化(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不管是鳞癌还是腺癌或其他类型,不管有没有做手术,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差别只在于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概率大小有所不同罢了。而且不只是可能骨转移,也可能发生肝转移,脑转移,皮下转移,以及人体很多器官组织的转移。估计有人这样一听,那完了,原来做了手术也还是可能发生转移啊。那当然啊,如果肯定不会转移,那就手术做完就肯定治好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当然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得了癌症的人,治疗后有可能复发转移,没得癌症的人,以后也可能得癌症,差别是有的人风险高一些,有的人则低一些,比如吸烟的人就比不吸烟的人,在同等条件下得肺癌的风险概率更高,但也不是说吸烟就一定会得肺癌,不吸定就一定不会得肺癌。
对得了肺癌来说,术后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概率跟以下因素有关系:
分化情况也确实是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分化越低,则恶性度更高,未分化,低分化,比中分化,高分化更容易发生转移,不只是骨转移,也包括其他转移。
分期是更重要的因素,分期越早,则发生转移的风险概率越低。1期肺癌当然比3期肺癌更可能发生转移,不过要注意,这是说概率,有的3期病人没转移,而1期病人转移了,这也并不奇怪。
手术是否规范,术后辅助治疗是否规范等,也影响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概率。
为什么?
如何预防转移和复发?
癌症在手术后,如何预防转移和复发?其实这个问题说得只是亡羊补牢的事。癌症的发生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被人发现后是否已经转移也说不清楚。但包括医生与病人能做的,就是对已经发生的癌症,如何做到更加彻底的根治手术(包括切除原发灶与转移灶)?术后又是进一步预防癌症转移和复发。我以结肠癌为例,结合自身经验,从三方面来阐述我对预防癌症手术后转移与复发的体会。
1、预防转移与复发,从手术规划开始
2、术中彻底的肿瘤根治,是防止癌症转移与复发的关键
3、术后的补救措施,是减少癌症转移与复发的有力措施
1、预防转移与复发,要从病人手术规划开始病人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的发生,很多与术前的规划与评估不到位,当然与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有关,比如,早期的同时性转移病灶难以发现。所以,我们要根据影像学检查,从患者年龄状况与病理形成与组织学分类上,充分预估它的恶性程度与高转移风险,在手术规划上做的更加到位。真正保证我们对患者的肿瘤分期的精准性,另外手术评估也要考虑到病人身体状况、经济情况、依从性。还有就是手术评估也要考虑到手术医生本身的技术水平与医院的技术条件,争取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肿瘤根治技术。
2、术中彻底的肿瘤根治与腹腔治疗技术,是防止癌症转移与复发的关键只要术前能够精确评估到肿瘤的TNM分期,只要按规范完成手术,从手术来说就差不多成功了八成,另外的两成就是做好术中预防腹膜转移的风险,与术中无瘤技术的应用,避免异时性癌转移。比如T4a的病人,你就是未手术,它都有可能发生腹膜转移,术中牵拉操作等就更容易导致腹膜转移发生。只有通过术中手术无瘤操作技术、腹腔用药、 物理方法(高温)、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方法的应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异时性腹膜转移的发生。
3、术后的综合治疗措施,是减少癌症转移与复发的有力措施。术后预防的癌症复发与转移的综合治疗措施,比如结肠癌,主要集中的三方面:
一是采取化疗为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为辅助的规范综合治疗。做到既能有效消灭手术后残存的癌细胞,又避免新的癌细胞生长与发展。
二是要做好规范的复查与随访跟踪落实工作,比如结肠癌:
体格检查+CEA、CA199复查+腹盆腔超声、胸片:术后前2年,每3-6个月1次;术后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一次。腹盆腔CT或MRI:每年1次。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推荐3-6个月一次),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如未见异常,3年内复查;再未见异常,然后5年1次,随诊检查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三是强调健康营养饮食生活习惯。不但能增强免疫力,也能减少癌症复发可能。比如,肠癌病人,术后要避免高脂饮食与过多摄入红肉,要多进食包含膳食纤维丰富的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多运动,保持好心情,戒酒、戒烟等。
总之,癌症手术患者,要想预防转移和复发,就要从术前手术规划,术中彻底的肿瘤根治与腹腔治疗技术,以及术后综合防治癌症方面做好工作。
术后活检发现一枚淋巴结转移?
食道癌术前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一般是依靠CT扫描检查,但CT扫描检查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在手术中,医生一般会将与食道有关的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并将清扫切下的淋巴结做好标志送去做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转移和转移到什么部位。既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将转移的淋巴结全部清扫切除。因为肿瘤的淋巴转移有“跳跃转移”的情况,即附近的淋巴结未转移,而远处的淋巴结有转移。所以,谁也不能发现每一个淋巴结转移;谁也不能保证把每一个转移的淋巴结清扫切除干净。你说术前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现一枚淋巴结转移,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