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会引起什么症状,下焦湿热有什么症状?
下焦属于三焦的一部分。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主要是以人体部位井结合脏腑的功能来划分的。一般认为,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肝、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男子精室等脏腑。下焦的生理特性可以用“下焦如渎”来形容,是指肾、膀胱、小肠、大肠排泄食物残渣和废液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糟粕传至大肠,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由于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生理特性又称为“下焦主出”。下焦病变主要表现在下焦生理功能异常而致,湿热下注留连于下焦。
下焦湿热实际上包括膀胱湿热、大肠湿热、小肠湿热、精室湿热、胞宫湿热和肝经湿热。但以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胞宫湿热为多见。三证主要的临床症状如下:
1、大肠湿热,主要的症状: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类似西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证。
2,膀胱湿热,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短赤涩痛,小腹胀满,或兼有发热腰痛,或有尿血,或尿中有砂石,或尿浊如膏,苔黄腻,脉滑数。这种情况类似于西医的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3,胞宫湿热,主要有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白带呈黄色,质稠,量多,味臭秽,有些像豆腐渣一样,有些像泡沫一样。还伴有外阴瘙痒难忍,外阴潮湿,少腹部隐痛,口干口苦,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种情况类似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临床上尚可见肝经湿热:阴囊潮湿,臭秽,遗精,舌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可以选择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下焦湿热是怎样的症状?
下焦湿热的症状是出现腹痛、腹泻或者大便不成形,排便不爽,肛门的灼热感特别强。再就是肚子疼痛拒按,是下焦湿热的相关表现。还会出现饮食不振,恶心、呕吐等情况。下焦湿热对掉发没有太大影响。
身体受湿热困扰的症状有哪些?
身体受湿热困扰常常与自身体质因素即湿热体质有关。通常是指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等,从而出现湿热同时存在的病理现象。多与先天禀赋、嗜烟酒、嗜食肥甘厚腻和辛辣刺激性油腻食物、常熬夜、滋补不当、肝郁气滞、湿热环境等因素有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否受湿热困扰呢?身体受湿热困扰的症状又有哪些呢?
1、全身症状: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反复长痘、口苦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爽、男性阴囊潮湿,女性黄带臭秽,舌苔黄腻、脉滑数等表现。
2、情志方面的表现:脾气暴躁,心烦易怒,性情急燥、容易发火(湿热体质越明显,情绪越急躁易怒,还容易紧张、压抑、焦虑)。
3、头、面部症状:面部、额头和鼻尖油光发亮、发黄发暗、反复长痘、眼屎多等(体内湿热之气聚积,就容易生痤疮,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恶化成毒疮)。口唇红、牙齿黄、牙龈红肿等。
4、头发和皮肤问题:头发爱出油,皮肤油亮,易生痤疮、粉刺、湿疹、疮疖,常易发红、长脓疱,易患各种癣症,经常无缘无故瘙痒等。
5、口味及体味:常感口干、口苦、口臭,有异味,喝水也难缓解。爱出汗,汗味大、体味大,易口舌生疮等。
6、二便及排泄物情况: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湿盛则大便黏滞,热盛则大便燥结),总感觉解不干净,也擦不干净,冲也难冲掉。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偏深,排尿时有灼热感。
7、舌象:舌质发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而厚(舌红苔黄、牙龈红肿都是体内火气太盛的表现)。
感谢阅读!喜欢请关注、分享、转发哦!定期为大家分享安全用药常识,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脾胃湿热有什么临床表现?
脾胃湿热有哪些症状
脾胃湿热的症状主要有胃部发胀、胃痛、反酸、大便不畅、恶心口苦等,还会引起全身症状。长期饮食不调,经常吃一些肥腻、辛辣的食物,如烧烤、油炸食品等,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异常,出现胃部发胀等症状。酿成湿热时,容易出现大便不畅,小便量少,并且小便发黄的表现。
脾胃湿热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口干口苦、口渴但不想喝水。部分患者可自觉口甜,但口中黏腻。小便量少而排出困难、小便颜色深,大便不畅。全身乏力,特别是自觉四肢沉重。可伴发热、心烦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经常有脾胃湿热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中医院检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去除湿热、改善脾胃功能的药物治疗,如甘露消毒丹等。可在医生指导下系统使用黄连、茯苓、黄芩等中药进行治疗。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用药。
本内容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王博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的患者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多在午后明显,身热不扬,汗少而黏,汗出而热不退,口黏,口苦,口干,皮肤出现湿疮、湿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建议患者从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综合调理。
症状较轻的患者建议在饮食上可以进食一些以清热化湿为主的食物,可以多吃些生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土茯苓、扁豆、白豆蔻、芦根等。戒酒,少吃辛辣肥腻及油炸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增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中药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方药有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以上方药需在医师辨证论治指导下选择服用。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马大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