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养生在养什么,人们对养生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关于养生问题,我是这么看待的。
1,关于健康问题有个格言:地位是临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 ,只有健康是自己的。我们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问题。权威人士指出: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值得担忧!
2,我国国民的平均身高降低了3厘米,我们的平均体重增加了3公斤。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又矮又胖了!也可以说是小胖墩了。
3,这个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我们从想象看能派生出很多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来现职的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52.23岁,这个数字值得我们警惕了,就是说我们把学都念完就到点了。陈景润是我国一流的数学家,50岁就死了。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注意,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4,联合国一再提出警告:无知是健康的杀手,无备是健康的隐患。现在我们很多人即无知又无备 :联合国指出:日本全世界寿命冠军。女人的平均寿命87.6,男人平均寿命82.4,100岁以上的已超过5000多人。而我国的人均寿命仅为67.8。和日本人整差20岁,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这里反应一个问题,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注意保健。所以说我们的潜力很大。
内调外养名词解释?
内调外养:内部调理,外部保养。
内部,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器官、调理内分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外部,保养肌肤、深层护理、注意饮食结构、多运动锻炼,焕发青春活力。
内调外养:内部调理,外部保养。内部,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器官、调理内分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外部,保养肌肤、深层护理、注意饮食结构、多运动锻炼,焕发青春活力。
古人养生格言是那几句话?
中国关于养生的学说由来以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就告诫我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而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养生的格言也浩如烟海,岂止几句话能说清。今天,将古人养生十字诀供大家参考。
一为仁: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古人养生注重把德养放在第一位。明代养生家吕坤《呻吟语》云:“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嵇康养生而其死也,欲在所处之外。乃知德养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为养生哉!”
二为安:
记载宋代文学家苏轼和学者沈括有关医药论述的《苏沈良方·问养生》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既静心,以减少外界对我诱惑;“和”既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事外物的变化。他们说:“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胜利备唉”。
三为戒:
孔子的养生名言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及衰,戒之在得。”
四为法:
明代伟大医学家万密斋专谈养生之道的著作《家船养生四要》明确指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病。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用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也,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也,和于阴阳则不犯其邪也,慎于用药则不遇其毒也。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
五为知:
南宋周守忠撰有《养生类纂》。其中开篇《总叙养生》摘《云籍七减》中的养生“五知”曰:“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亡言;知哀乐之损寿,故仰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为节:
明末医学家汪绮石《理虚元鉴》中提出了保养精神、调镊情志的“六节”:“其在荡(放纵)饿日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郁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大愤)不平者,宜节愤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而养力;在锁削(狭窄)而不坦夷(阔),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
七为食:
饮食养生的重要环节。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长寿秘诀》讲到了饮食七要法:“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起而徐行百余步,或数十步,此吃食之要法也。”
八为乐: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养生镜》中的《天基乐事》篇,论述了养生八乐:一为“静坐之乐”(劳作之余,静坐休息,万虑俱忘,怡淡自乐);二为“读书之乐”(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宽阔胸怀,岂非乐事);三为“赏花之乐”(观赏花木,美化环境,娱目悦心,莫大之乐);四为“玩月之乐”(欣赏夜月,闲坐清玩,新骨俱清,何乐不为);五为“观画之乐”(品赏绘画,山水楼台,供我娱目,乐在其中);六为“听鸟之乐”(清晨鸟语,百般音韵,墙享之乐,高出世外);七为“狂歌之乐”(放歌呤诵,随兴所至,开朗胸怀,乐自天来);八为“高卧之乐”(北窗高卧,凉风徐来,转侧神舒,乐似陶春)。
九为思:
凡事多思考,勤用脑,是提神健脑、延衰缓老的养生大法。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十为常:
乾隆是清代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的长寿秘诀里有“十常”流传于世。其云:“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搽,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道: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生活在世间同样的人,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养生;无知(没有养生知识)的人,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治疗,无知(没有养生知识)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常感到精力有余,所以耳聪目明,身体健康。即使年纪已大,仍可焕发青春,老当益壮;本来就身体强壮的人,就更加健康。因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情,以恬静为快乐,在没有干扰的环境内,寻求最大的幸福。所以,他的寿命就无穷尽,
你知道养生先养心的意义吗?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说到“养生”这一命题,近几年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上有燎原之势,而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伴随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养生知识广泛传播,已深入到社会实践、经济活动、医疗保健、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也给提高全民身心健康,道德修养,民风改善,和谐社会开辟了一个新路径。
以医疗保健为讨论咨询重点的活动,已有许多途径可以参与,本人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简略谈一点“养生先养心”的不成熟看法,供网友参考。
古人养生,重在养心。曾国藩著作中对养心有过一段精辟论述:“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气,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度,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也说明养心重点在医疗保健养生之外。今人对养心的认识,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流传过一则,叫道德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与古人养生先养心相呼应,浑然天成。
可见,养心是养生的前提,养德则是养心的基础。
一,心静不燥。对任何人、事、物,都应以平静平和,不骄不躁的心态来看待,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有好的办法来应对,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事顺,心顺,则精气神协调。
二,身动不急。无论忙闲,都不能放松参与社交活动、身体锻炼,这样的活动对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增加生活乐趣、增强体质素质十分有益。但不能急于求成,过度释放,防止事倍功半甚至身心伤害。
三,意善思巧。心胸要宽广,不计较一得一失,不羡慕嫉妒恨,保持心态平衡乐观。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勤学巧思,不钻牛角尖,努力溶入社会群体,在和谐共存中,提高素养,收获快乐。
四,言精欲寡。尽管社会随着物质文明提升,精神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但一些不良现象依然会存在很长时间,会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结果也会不同。从正能量方面讲,言为心声,必须把好口德关,不知不解的不讲,减少摩擦。练好养德功,坚持正确人生观,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放纵贪念,“利”字底下终藏祸,不能为不名之利毁了人生,最后满盘皆输。
除此以外,“养心”有成,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学习历史,关心时事,反省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是不可缺少的几步。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黄帝内经四时养金的论述?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
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