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和生姜煮水的功效,天冷暖气烧的太热?
谢邀!
每逢季节变化时,呼吸道疾病就进入高发时期,感冒尤为常见。
为什么冬季无论是小儿、还是成人都易感冒呢?尤其是房内有空调、暖气的房子。这是由于温差太大所导致的,当室内温度过高,上呼道粘膜相对扩张,突然到室外,病原微生物易通过扩张的粘膜进入上呼吸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出现嚏喷、流涕等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人体感受了风寒。在有暖气的房子内,空气干燥,所以有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腔红、干、等症。这是由于水分蒸发过多所致,中医称此为“燥”。
关于选用什么药,大部分人是不必要服药的,一般会自愈。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就不易感冒。
1.室内温度不宜太高;
2.有暖气的房子内,使用加湿器;
3.出房门时在门口稍稍站一会儿,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出门时加件衣服。
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需去看看医生,听医生建议。
@头条健康联盟
干巴粽子怎么做?
以下是干肠粽子的做法:
材料:
1.糯米 500克
2.干肠 500克
3.五花肉 200克
4.香葱适量
5.生姜适量
6.盐适量
7.生抽适量
8.老抽适量
9.蚝油适量
10.鸡精适量
步骤:
1.糯米提前浸泡4小时,并用凉水洗净沥干。
2.五花肉切成小块,加入盐、生抽、老抽、鸡精,搅拌均匀。
3.干肠切成小段,香葱切成小段,生姜切片。
4.取一只竹叶粽,将糯米添加一半,平铺在粽叶上,摆上一段干肠和一块腌好的五花肉,再添加一些糯米,上面再铺上香葱和生姜,盖上另一半糯米。
5.将粽叶包成三角形状,用细绳子系紧。
6.把粽子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2-3小时。
7.待粽子煮熟取出,在烤箱中烤20分钟,直到表面变脆即可。
最后,将煮好的粽子放在盘子里,淋上蚝油和少许香油,然后可以享用了!
口臭喝什么茶好?
感谢邀请。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口臭很严重,一说话整个屋子都是他们的味道。辣眼睛。我让他们去头条视频看了“古涛的心得”的视频,里面分享了很好使的去口臭的方法,他们用里面的方法基本20多天1个多月多年口臭就消除了,一点味道没有。你也可以去头条看看,相信你的口臭也可以去除!
有了口臭就要积极寻求方法改善,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空腹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空腹易导致口臭。
2、在两餐之前,吃些维生素丰富的含水分的水果可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口臭。
3、有顽固性口臭的人,应坚持每顿饭后刷牙。
4、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清理肠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也是可以解决口腔问题的。
5、睡眠时间不规律也会很容易引起口臭。有的人睡眠时间过长,或者爱熬夜导致睡眠时间过短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引起口臭。要保持八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6.去除口臭我们可以先洗牙可以清除口腔里的顽固牙垢和细菌。有效帮我们清除口腔问题。
7.喝茶叶可以清除胃火还可以清理肠道,清除胃里和肠道中的残留物,也可以清理口腔,是很有效的清理口腔清理肠道的好方法,喝茶最好是饭后1小时以后,不可以多喝,用茶叶漱口也是很有效果的。
清水粽子的做法和配料?
清水粽子是一种传统的粽子制作方法,以下是简单的做法和常用配料:
所需材料:
- 糯米500克
- 猪肉腿肉或五花肉250克,切小块
- 肉馅调料(可以使用姜、蒜、料酒、酱油、盐等根据个人口味调配)
- 笋、蘑菇、虾仁等其他喜欢的配料(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
制作步骤:
1. 将糯米洗净后,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4-6小时,使其变得柔软。
2. 肉腿肉(或五花肉)切成小块,加入肉馅调料腌制片刻,使其入味。
3. 如果使用笋、蘑菇等配料,将它们切割成适当的大小备用。
4. 吧粽叶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后焯水,去除表面的苦涩味道。
5. 取出焯过水的粽叶,沥干水分。
6. 取一片粽叶,折成漏斗形状,放入一些浸泡过的糯米。
7. 在糯米上放入一小块腌制好的肉和其他配料,再盖上一些糯米。
8. 将粽叶折叠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用细绳系紧,并确保包裹紧实。
9. 将已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中加足够的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炖4-6小时,直到糯米变得松软熟透。
10. 取出粽子,待其稍凉后即可食用。
这是一个简化的清水粽子制作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和配料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食物能溶解尿酸结晶?
当我们期望某些天然的植物或食物能够降尿酸或者溶解尿酸盐结晶时,最后却发现这些“传说”中的食物并没有什么用,那会不会显得自己“不够聪明”呢?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在回答这个问题并进行分析前,我先告诉大家答案:没有什么食物能直接溶解尿酸盐结晶,但有饮食可以间接让尿酸结晶溶解。
为什么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软骨或肾脏?什么是痛风?痛风石遗传性或获得性的一组异质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是单水单钠尿酸盐结晶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
从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单水单钠尿酸盐结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尿酸盐结晶,只有尿酸盐结晶聚集沉积在肢体关节内和关节的周围,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出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试图“吞噬”,才能导致急性痛风的发生。
也就是说,痛风发病机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高尿酸血症或者是不是会形成尿酸盐沉积,而这些尿酸盐结晶是不是能够诱发急性炎症。
在了解了痛风的机制后,我们再来了解尿酸是怎么形成尿酸盐结晶的?尿酸,弱有机酸,尿酸有若酸性,在人体的血液中,尿酸主要以单钠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在人体内有离子化的单钠尿酸盐和非离子化的游离尿酸两种表现形式,单钠尿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0mg/dl,游离尿酸则低不少,仅为6.5mg/dl。
单钠尿酸盐和游离尿酸是可以随着温度、pH值以及血尿酸浓度发生可逆性的变化。尿酸盐结晶,就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导致尿酸盐饱和量增加,溶于水的单钠尿酸盐转化为不容易溶于水的游离尿酸,从而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身体各个组织,造成损害。
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局部尿酸盐和阳离子的浓度、局部温度、能让尿酸盐保持科融状态的物质、影响晶体成核或成长的各种因子是否平衡等。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
高尿酸血症的程度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血尿酸的水平直接影响局部尿酸盐的浓度,当尿酸盐在组织液中的浓度饱和时,就会促进局部尿酸盐结晶沉积;当身体处于缺水或者脱水状态,关节内水分减少,引起尿酸盐和结晶促进因子的浓度进行性升高。其他溶质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钠、钙等阳离子的浓度变化,可以改变尿酸盐的析出水平。通常在含有10mg/L尿酸盐的生理盐水中,其他溶质的浓度如果过高,就有可能促进尿酸盐结晶的形成。温度的高低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温度的逐渐降低可以让尿酸和尿酸盐的溶解度下降,在37℃的体温下尿酸盐的饱和度限于420μmol/L,在30℃时降为270μmol/L,这也就是为什么尿酸盐容易结晶沉积在温度较低的外周组织,比如肢体远端的足、手、耳廓等部位。酸碱度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酸性环境可以加速尿酸盐结晶沉积,这是高尿酸血症患者尿液偏酸造成肾脏损害的因素之一。只有易溶的尿酸盐才有利于从尿路排泄,而不易溶的游离尿酸则有可能沉积于肾脏造成损害。其他组织成分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在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存在的情况下,尿酸盐的溶解度高于无蛋白多糖时的溶解度,不溶性胶原和硫酸软骨素的浓度也可让尿酸盐结晶形成,这也解释了退行性骨关节炎、结节性骨关节炎病变部位有尿酸盐结晶沉积且容易患痛风的原因。总而言之,尿酸盐结晶的沉积与以上这些因素有关,但是仅有20%左右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发展为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的发生还是取决于影响晶体成核、生长与脱落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血浆蛋白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关节创伤或骨关节炎以及其他诸多因素。
为什么食物做不到直接将尿酸盐结晶溶解?现在我们了解了,尿酸盐结晶是由于尿酸钠分子聚集而成,其晶体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是蓝黄双折光针状晶体。尿酸盐晶体最开始是以液相的形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后来才能沉积在关节、软骨以及其他组织。
为什么尿酸盐结晶不容易被溶解呢?我们还是要从尿酸盐晶体的化学名说起。尿酸盐晶体的化学名叫做三羟基嘌呤,是一种具有嘌呤环结构的化学物质,其醇式结构溶解在水中主要呈弱酸性,又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将其称之为尿酸。尿酸盐晶体可以溶于甘油、强碱溶液,但水中仅仅属于微溶,同样的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也很低,因此,当血液中的尿酸盐浓度升高时,尿酸就会在血液中逐渐饱和,渐渐的析出结晶。
也就是说,尿酸盐结晶在血液和人体其他组织液中,其实是很难溶解的。这也就解释了尿酸盐结晶为什么会对血管、关节、肾脏等部位和组织造成影响,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的伴发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损伤等。
尿酸盐结晶作为本不应该形成的化学物质,如果堆积在体内,就有可能导致痛风。结晶从液相到成核的初始阶段一般出现在固体颗粒周围,如果这种颗粒的存在让尿酸盐分子容易聚集的平面,那么结晶的进展会更快。
一旦结晶形成,可不是什么食物能够溶解的。因为尿酸盐结晶在血液中基本上不会溶解。如果要溶解,就要像是前面所说的碱化血液。但是,对于人体而言,血液的酸碱度并不是想溶解就能溶解的。在人体重,血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7.35~7.45之间,如果血液pH值高于7.7或低于6.9,就会引发生命危险。
不仅食物不能溶解尿酸盐结晶,现在的降尿酸药物也不能溶解尿酸盐结晶。因为我们不能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人体的血液环境。
什么样的饮食能间接让尿酸盐结晶溶解?是不是照我这么说,如果出现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尿酸盐沉积在了关节及肾脏后,我们就无法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呢?
当然不是。我们从前面造成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原因就可以看到,目前来说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主要手段也是基础手段,就是降尿酸治疗。改善尿酸的状态和调节尿酸水平,将尿酸降下来,让人体的尿酸和尿酸盐的溶解度升高,从而才能让血液中的尿酸盐结晶再次正常溶解进入血液。
尤其是尿酸水平在360μmol/L以下的时候,血液中的尿酸盐结晶会逐步溶解,而且关节部位沉积的尿酸盐结晶也会逐渐剥落进入血液。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初始降尿酸治疗容易诱发“溶晶痛”的原因:因为血尿酸水平发生波动,导致尿酸盐晶体的理化性状发生了变化,缩小了晶体的大小和性状,让其从关节处脱落出现致炎能力。
那么,我们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就知道只有能让血尿酸下降和不持续升高的饮食,才能让尿酸结晶不再增加,并且尿酸盐结晶随着血尿酸降低逐渐溶解。
低嘌呤饮食:我们都知道,尿酸是嘌呤代谢生成的,而嘌呤有20%来自于食物,80%来自于体内代谢。无论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都含有嘌呤,我们不能完全拒绝嘌呤食物,但是可以减少嘌呤摄入。一旦成为高尿酸血症患者,每日嘌呤食物摄入量减少在300mg以内;痛风患者,每日嘌呤食物摄入量控制在200mg以内。同时避免肝、肾、脑、肠等动物内脏和甲壳类海鲜等高嘌呤食物。低嘌呤饮食可以让尿酸值下降60~90μmol/L。低酒精饮食:酒精可以导致体内尿酸值上升,其原因有很多,过量饮酒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刘医生的建议是能够戒酒最好不过。但是对于喜欢饮酒的人来说,可能难以戒掉,所以如果确实要喝酒,那么啤酒中杯1杯500ml,红酒玻璃杯1杯100ml,白酒小酒杯2杯40ml,清酒1合180ml,洋酒2杯60ml。饮酒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水分。低果糖饮食:过量摄取果糖也会导致尿酸值上升,且会对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含量产生影响,所以建议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低果糖饮食。主要包括减少高果糖水果、果脯、干果、果酱等摄入,减少蜂蜜、糖浆等摄入,减少饼干、糖果、糕点、巧克力等摄入,减少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奶茶等摄入。低盐饮食:这里就涉及到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并发症高血压,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血尿酸值上升,所以为了预防高血压,就要控制盐分的摄入,一般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应该将每日摄取盐分控制在6g以下,减少食盐、酱油、火腿、腊肉、香肠、泡菜、酸菜等含盐量大的食物摄入。碱化尿液饮食:为什么要碱化尿液呢?因为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来说,尿液容易偏酸性,导致尿酸难以溶于尿液从而容易生成尿酸结晶。一般让尿液容易出现酸性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类等,而能让尿液碱化的食物主要包括蔬菜及海藻类食品,所以碱化尿液饮食主要是加强对蔬菜、海藻类食物的摄取;另外适当摄取低果糖的水果、牛奶等也有助于碱化尿液。但是我们要注意,尿液碱性过强,容易出现磷酸钙结石和其他结石,所以尿液碱化一般在pH值为6.2~6.9之间。促尿酸排泄饮食:什么样的饮食能促进尿液排泄?蔬菜、牛奶、低果糖的水果等,可以促进尿液排泄。为什么促进尿液排泄,因为排尿量减少后,尿酸的排泄量也会减少,不利于降低体内的尿酸值。也就是说,需要促进尿液排泄,而让尿酸顺利通过尿液排出,除了相关食物外,还可以通过每日清晨、白天和晚上勤饮水,每天饮水在2500ml左右,保持排尿在2000ml以上。以上这些饮食,分别是从减少血尿酸浓度升高的因素,降低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环境等方面,来让尿酸盐不至于继续沉积或者在血尿酸降低的情况下能逐步溶解。
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很少能被溶解在高尿酸血症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调理,来改变血尿酸状态,逐步让血尿酸水平降低,也让尿酸结晶不至于沉积在关节。
在痛风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调整和降尿酸治疗,来降低尿酸,让急性痛风的发作频率减少或没有,让痛风合并的疾病不至于出现。
但是在痛风石的状态下,仅仅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调整和药物等降尿酸治疗,就很难将痛风石溶解。为什么呢?
因为痛风石的病理本质是异物肉芽肿,沉积在组织的尿酸钠晶体,因为反复的痛风发作,周围就不断围绕着单核-巨噬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外边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且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糖成分。
而要将这么多蛋白质基质、脂肪、纤维结缔组织等逐步溶解,才能溶解处于中心位置的尿酸盐结晶沉积。这其实很不容易。
所以,如果出现了痛风石,目前来说通过普通的治疗方法,溶解起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尤其对于多次急性痛风发作导致的痛风石,是一层一层的尿酸盐沉积结晶导致的,当痛风石坚硬时,溶解起来就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