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片详细图片,地塞米松用过后出现副作用了?
地塞米松是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代表,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强大而持久,可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和释放,有效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有效,作用时间可持续36-54小时,还可通过抑制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并可抑制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则抑制体液免疫,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炎,结缔组织病,溃疡性结肠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治疗。虽然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甚至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地塞米松应短期使用,其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原则如下:
消化系统:地塞米松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降低胃黏膜保护作用,容易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可能导致胃、十二指肠出血和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选择在餐后服用地塞米松,以食物作为缓冲,可有效减少胃肠道刺激症状,此外,夜间胃酸分泌增多,如果在晚间服用地塞米松会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选择清晨顿服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消化道溃疡风险,最重要的是,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地塞米松。升糖作用:地塞米松可抑制葡萄糖分解,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糖原异生,引起血糖升高,甚至可能诱发激素性糖尿病,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尤其长期用药的患者,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服用地塞米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轴)产生反馈性抑制,导致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皮质萎缩、甚至功能不全,常见低血压、恶心、呕吐、乏力、抑郁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危及生命,应选择清晨顿服全天剂量的地塞米松或在隔日早晨一次性服用两天地塞米松的剂量(隔日疗法),使外源性激素和内源性激素同时进入血液,可有效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此外,长期服用(超过3周)地塞米松,应逐渐减量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皮质功能不全,停药方案为:比如您目前服用地塞米松的剂量为3mg(4片),每两周减少0.75mg(1片),直到减少到 0.75mg(1片),之后改为隔一天服药一次,并维持14天后就可以停药。诱发或加重感染:地塞米松具有抗免疫作用可抑制机体的防御功能,容易诱发感染或使已有感染灶扩散,因此,使用地塞米松控制感染性炎症时,应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扩散。总之,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长效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地塞米松,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时,可采用饭后给药和清晨顿服的服药方式,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当出现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为避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应采用清晨顿服或隔日疗法等给药方式,长期用药,应逐渐减量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当使用地塞米松控制感染性炎症时,应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扩散。
参考文献:
地塞米松片说明书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
醋酸地塞米松片可以治疗什么病?
醋酸地塞米松片可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或者是过敏性皮炎以及身体代谢性的疾病,醋酸地塞米松片具有很好的消炎抗炎,还有退热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止痒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免疫性类的疾病,比如红斑狼疮,皮肌炎有明显的消炎和退热的作用。
经常吃地塞米松有坏处吗?
长时间的使用地塞米松症状激素药物,是容易引起身体的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发生,如引起身体水电解质失调,出现高血压,慢性胃炎,骨质疏松症等等临床反应,具体的情况每一个病人的副作用反应是不一样的,平时注意根据身体的临床症状观察使用激素药物。
地塞米松用多了?
地塞米松属于长效糖皮质激素,用药一次的作用时间可维持36-72小时,其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影响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盐代谢,长期服用可显著升高血糖,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皮下脂肪重新分布,导致向心性肥胖,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导致高血压和水肿。此外,地塞米松还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降低炎症反应,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有效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减少抗体生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疾病、皮肌炎、硬皮病、溃疡性结肠炎、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以及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肿瘤。
地塞米松可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黏液分泌,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尤其是长期大剂量服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可以出现上腹部疼痛(胃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嗳气、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等症状,当服用地塞米松出现胃痛时,应做好以下3点:
抑酸治疗:地塞米松可损伤胃黏膜,诱发消化道溃疡,导致胃痛,应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如需长期服用,应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或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两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可有助于预防消化道溃疡,促进溃疡愈合,缓解胃痛。胃黏膜保护剂:除了抑酸治疗外,还可以使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胶体果胶铋等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可以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并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地塞米松诱导胃酸分泌所引起的胃痛。尽快就医:地塞米松引起溃疡通常表浅、多发,症状少,非常隐蔽,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高,如果服药后胃痛症状仍持续无法缓解,应尽快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或减量。总之,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损伤胃黏膜,引起消化道溃疡,导致胃痛,此时,应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或H2 受体拮抗剂(替丁类药物),还可以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和减轻胃痛,如果服药后胃痛症状仍然无法缓解,应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或减量。
参考文献:
醋酸地塞米松片说明书
内科学(第8版)
电影垂直极限里登山的人背包里的救命针是什么?
《垂直极限》这部电影就是包了个登山噱头的标志好莱坞片,关于登山的描述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都为了只要冲突和矛盾而存在的!
回到你的问题,不是说登山一定要打地塞米松,而是在高山上出现高山病(注意,不是高山反应,而是已经发展到脑水肿肺水肿)后的急救措施,是为了减轻症状,给下撤争取时间,事实上无氧登8000的人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山上会高山病,高山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也不是用药而是下撤。电影中似乎给人的感觉是上山必然高山病,高山病必然要打针,一针可以让人保命n小时,让人感觉似乎只要有药在就可以在山上无限待。
事实上,
1,高山病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人就是无氧珠峰没事有人拉萨也能高山病挂掉,连续的用药而不下撤;
2,打针只是减轻症状争取下撤,高山上治疗高山病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撤而不是打针;
3,高山病发生后不是说连续打针就能没事,一停针就挂,而是打针只是减轻症状,不下撤还是会挂;
4,高山病和治疗药的个体差异很大,并不是像电影里一样所有人都是打一针续同样时间的命。
这是为了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可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注、静滴或肌注。
大剂量维生素C静滴也可应用。
高原的肺水肿可是会要命的。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