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足手病的症状图初期,小儿手口足病都有些什么症状呀?
症状有手、脚和口腔粘膜疱疹。此外疱疹可能发生在大腿内侧和臀部,四肢。疱疹的发生伴有发热症状,而手足口病患儿则伴有哭闹、头痛、咳嗽、厌食等症状。口腔粘膜喷发较早,疱疹后迅速破溃,糜烂面呈点状或片状。身体的其他部分先是黄斑丘疹,然后变成疱疹。
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
作者wechat: tikvah20 更多育儿资源免费送!
现在是
手口足病的高发季
很多宝宝因此停课在家
宝爸宝妈们也很是担忧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杏林君带你了解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儿童发病为主,其中以婴幼儿病情较重。全年均可发病,5-7月份为高发期。在幼托机构经常会发生聚集性病例或暴发流行。
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水疱或溃疡,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手足口病严重时可至死亡!
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等部位的皮疹及口腔疱疹,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猛,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即使及时给予抢救治疗,仍不能避免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生,夏秋季为高发期。
区分孩子是重症还是轻症
普通病例:
仅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部分孩子可表现为大疱样皮疹。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多在1周左右痊愈。
重度病例:
有以下情况出现,宝爸宝妈们可要高度重视?
持续高热。
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无力等
频繁呕吐,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
宝宝受到了惊吓
想要不生病
知识get起来
手足口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源通过
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感染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是2~7天。在出现症状1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这几招赶走手足口病!
注意食用清淡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忌食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前后注意用淡盐水漱口
口腔疱疹可以选择开喉剑喷雾剂喷口腔患处;
保持皮肤清洁,不要搔抓疱疹,避免激发感染;
选用中药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药物煮沸后,冷却至室温,浸泡手足,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伴有轻度瘙痒的者,可予消炎止痒洗剂外用;
皮肤破溃感染的,可以予以金黄散或青黛散用麻油调后外用
注意临床观察,观察宝宝的精神、饮食、体温及呼吸等情况,及早发现变证,并及时送至医院处理。
手足口病的一般隔离时间是从发病起2周或者症状消失后1周。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5字口诀”: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太阳。
关于疫苗:
2016年3月22日,肠道病毒71型疫苗在北京市完成了首针接种。但需要注意的是: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且不断变异,EV71病毒只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肠道病毒71型疫苗仅能预防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病不具有保护作用。
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中医药越早介入防治
就越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减少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wechat: tikvah20 更多育儿资源免费送!
如何避免宝宝中招?
春季到来后,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躁动,这个阶段的高发传染病就是手足口病。
此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每到此时,
家长们就特别担心自家的宝宝会患上此病。
那手足口病到底对儿童有什么危害?
又该怎样做才能有效避免呢?
今天管家就说说这个“肆虐”儿童的手足口病~
儿童为什么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称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传播,比如:
1、通过呼吸道传播:空气中的飞沫、周围人的喷嚏、咳嗽都有可能让宝宝受到感染。
2、通过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进行传播:比如宝宝接触到了被病毒污染的手、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而引起的感染。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格外留意,
避免自家的宝宝患上此病。
那要怎么判定宝宝是否被感染了手足口病呢?
可以往下看↓↓↓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会有这些表现:
主要分为两种临床表现,家长们一定要认真观察哟~
1、轻度症状
①急性起病,身体开始发热;
②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④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2、重度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表示病情严重,应尽早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如:
① 持续高烧39℃以上不退;
② 精神状态不佳:肢体发颤,站立不稳;
③ 呼吸节律变化:叹气样呼吸等;
④ 病情反复:比如面色不好,四肢发冷,皮肤颜色发暗等。
那若是宝宝不幸有以上症状,
确诊后是手足口病,那要怎么办?
重点来了↓↓↓
宝宝若患上手足口病最好这样做:
“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护理得当,宝宝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一般1周就可痊愈了。”
但宝爸宝妈都是爱孩心切,怎么可能置之不理。因此,宝爸宝妈可以在家做这些护理:
日常护理
1、进行隔离
如果发现宝宝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马上进行隔离(需隔离2周),比如留在家中不让其出门,以免引起手足口病传播。
此外,宝宝的用具也要做到彻底消毒,同时房间也要保持通风。
2、注意饮食
由于口腔疱疹,宝宝的胃口会不佳,可以多喂稀饭、蒸蛋等清淡、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也要多让其喝开水。
饭前饭后,注意让宝宝用盐开水(待有点温后)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
3、观察体温
当孩子出现低热时,可多喝热水;体温在37.5℃-38.5℃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出现严重症状时,尽快就医。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
宝宝穿的衣物一定要柔软,避免粗糙的布料划破皮疹。
宝宝的指甲也要剪短,如有必要最好用纱布包裹住宝宝的手指,防止抓破皮疹。
当然,要想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
最关键的就是要防范于未然~
最后↓↓↓
如何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
1、勤洗手
让宝宝养成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接触污染物后都要洗手。洗手时最好要用流动的水,手心、手指缝、手指尖和大拇指是重点清洗的部位。
附上:洗手的正确方式
2、常消毒
宝宝的餐具、奶瓶等要专用,使用前也最好高温蒸煮消毒;玩具、衣物、被席等生活用品要常换常洗,最好经过太阳的暴晒。
3、多通风
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风时,可以让宝宝去别的房间,避免着凉。
4、护肠胃
宝宝的肠胃弱,饮食还应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另外,不要喂宝宝生食、别人吃过的食物,更不要喂大人嚼过的食物。
5、注意环境
避免接触患手足口病的宝宝,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
总之,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家长和宝宝都要做到勤洗手、多喝水、吃熟食等,以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最后,别忘记了给管家点赞哦~~
猪口足手病有哪些症状?
1 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国等地也出现过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
2 病因: 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
3 症状: 与感冒类似,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 3 传播速度快: 人体对新变异病毒没有天然抗体。
4 传播方式: 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5 易感人群: 确诊因感染猪流感病毒而死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感染病毒的患者也以青壮年为主,而非老人和儿童。
6 预防: 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7 治疗: 感染早期用达菲(Oseltamivir)有效。
8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 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9 个人防护措施有: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症状: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临床特征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患儿尿黄。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传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得了一次还会再得吗?
在人们的认识里,只要是传染病,一般感染一次就会有抗体,之后不再感染。手足口病也是一种传染病,但近日我们却发现,一名幼儿竟然在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两次患上了手足口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近期,气温忽高忽低,此时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暑假即将来临,孩子们将在家中度过炎炎夏日,手足口病散发形势会否更加严峻?
现象医院儿科感染科多见手足口病一连几天,我们门诊部都有家长们带着孩子排队挂号,常见的是孩子发低热。而在各大医院儿科,也不乏手、足、口、屁股长“水泡”的婴幼儿。
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比较好辨别的一种疾病: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里、屁股等部位同时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俗称长了“水泡”(皮疹),这时,孩子还有口痛、不吃饭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发烧。这时家长就要当心孩子很有可能患有手足口病。
作为一种流行性疾病,手足口病传播、高发季节大约为每年的4月—7月,在5月、6月达到最顶峰,随后慢慢减少。所以暑假尽管仍处于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但一般不会大面积爆发。
释疑
为何婴幼儿反复患有手足口病?不少婴幼儿曾经患有手足口病,治疗痊愈后不久,竟再次感染手足口病,时间相隔不到一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人们的意识里,患有一次传染病后,体内便有了该传染病的抗体,今后便不会再次感染(或传染)该传染病。为何手足口病可以一再感染?
对此,医生解释道,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符合常识,人得传染病确实是一生只得一次,是唯一的一次经历,比如说麻疹等。
但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而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患者之前可能感染了柯萨奇病毒A16型而患有手足口病,之后体内已经有了柯萨奇病毒A16型的抗体,但并不表示患者今后就不再患有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
为何婴幼儿更易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一两岁的幼儿是重点患病对象。
为何婴幼儿更易患病?
医生介绍,任何一种疾病都与人的免疫力相关。一两岁的幼儿体内仅有妈妈的胎传抗体,但这些抗体不足,从而孩子更容易被感染(或被传染)。随着孩子3岁以后,逐步建立了自己体内的免疫力,加强对疾病的免疫,手足口病也就不容易侵犯了。不过也并不代表成人就不会感染手足口病。
治疗
绝大多数为轻症病人,一周可自愈手足口病的类型包括普通型(轻症)和重症(重症又分为重型和危重型)两种。就儿童医院而言,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是普通型的。
普通型患儿一周左右自愈。仅少数患儿为重症的——因手足口病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此时的患儿会有精神状态不佳、嗜睡、无故惊跳、血压高、高烧不退等症状;在重症范畴内,极个别患儿可能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成为危重型。
医生表示,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危重型手足口病已经很少,手足口病的治愈率提高很快。可以说,只要及早发现、及早就医、及早治疗,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是可以治愈的。
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其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医生的治疗相对容易,家长也可以操作:
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同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预防做好“15字” 杜绝三种传播途径医生表示,医学上认为手足口病有三种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传播如患者手上的疱疹破裂后流出疱疹液,疱疹液里就有手足口病的病毒,通过接触,这种病毒就传至了另外一个人身上。
通过消化传播手足口病原本就是因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为此,如果不小心吃了携带病毒的食物,也可能患病。
通过呼吸传播如患者口腔内的疱疹液通过呼吸传至空气中,站在患者对面的人恰好呼吸入体内,也可能致病。
如何杜绝三种传播途径传染到手足口病呢?
医生提倡了15字预防歌: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
此外,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进行居家隔离,不要接触其他儿童。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期间,家长应留意患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烧不退、精神差、活力减退、嗜睡、烦躁不安、反复呕吐、肌肉抽搐等情况应速到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