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焦虑症,为什么焦虑症会反反复复?
焦虑的情况有很多,比如:
你是否因为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情而发脾气?
如果在你买菜的时候,因为前面有人插队而生气?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你明明刚吃完饭,但是你还想吃东西,没有为什么,就是想吃东西?
你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你的心里却觉得不安?
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导致的。因为周围的环境在变化,你的身体本能地为了适应环境而跟着发生了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行为模式、自我表现形式都会受到影响。
而这种不健康的条件反射,这个锅应该让“心理外化”来背。
什么是心理外化?从基本概念上来看:
不适感的触发因素,会推送我们的不适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往往也是导致不良结果的根本因素,我们之所以养成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罪魁祸首往往是心理外化。
说得直白一点,心理外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心理的变化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于某件事物的参考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内心的出发点,也渐渐的不再是我们曾经的认为的那个“我”了。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会经常定个目标,今天我要好好复习功课,好好办公,不看手机。甚至连详细的计划都写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正办公的时候,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看一下手机,有没有邮件进来,有没有进来微信。
其实这些都是平时养成的不好的习惯,平时经常隔一段时间看一下手机,看手机的频率在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甚至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了。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信息发展太迅速了。人与人的交流都依靠电子化了。
这些都是外部变化,那么我们的身体也跟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1.快餐与即时满足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会觉得改变我们生活的是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不断迭代更新。人们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也跟着不断迭代更新。
其实,早些时间微波炉和快餐的发明,已经让人们感觉到了便捷,体验到了省时的满足感。
在没有微波炉的时候,我们做饭都是在煤气灶上。开始还是要有一个点火热锅的过程,如果菜要是多的话,想要吃饭还要等好一段时间,要挨个地热过来。
自从有了微波炉,放进可以微波的饭盒同时微波,等个三四分钟都是吃上热乎乎的饭了。
而快餐的到来,更让我们减轻了做饭的压力了,不用做饭,只要跟柜员点餐,制式化的工作流程让美味很快的来到你的面前。
正是这些相比于以前来说的新产物让人们获得了“及时满足感”,对于快速获得的要求越来越高。
2.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即时满足感
我们以前想要写内容,都会去翻课本,如果自己的课本没有的话,都会去图书馆找资料。很麻烦耽误时间,效率也很低。
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了解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打开电脑,动一动手指,想要查找的内容就跃然眼前。想要获得什么资讯,想要寻找什么答案,一定能够立即找到。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于是,人们不再压抑对于资讯获取的欲望。
其实,也正是这些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导致人们对这类东西越来越上瘾了。甚至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明确,而且对于不适感的忍耐力出现迅速下降。
然而,随着我们获得的东西越来越多,焦虑水平也会越来越高,需要获得安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冲动非但不会减少,反而增加。
因此,人们对于日常经常用到的东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回归到正常冷静的生活状态,需要怎么做呢?1.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
现在电子信息的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说像电子邮件、短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推高了我们的焦虑水平。如果这些东西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
其实并没有,但是它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该如何生活就如何生活,以前是这样,如果现在没有这些还是这样生活。
刚开始尝试戒掉这个网瘾的人来说,可以在睡觉前至少拿出一两个小时停止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回到书本当中去,多看一些纸质的书。
如果你的孩子年龄大了,能够独立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技术,那么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明确的使用时间,要教孩子懂得“科技卫生”越早越好。
2.珍惜和忍耐不完美
电子产品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而且还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快乐,APP带给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一些体验感。
为了追求生活的平衡,也要珍惜忍耐生活当中的这些不完美。真正的目的不是实现完美,而是自我完善,在这个旅途中土断发展,拥抱缺陷,并获得成长与学习的能力。
写在最后俗话说:”有舍变有得“。
放弃了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收获了冷静平和的生活。
眼压高应该如何改善?
生活中,很多人都测过血压,但就是没测过眼压!
从事IT工作的程先生,最近经常眼睛胀痛,尤其是在洗澡后出现眼红,感觉视力减退,甚至呕吐现象,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眼压高!
眼压高,怎么回事?
为大家举个例子,就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对一个已经充满气的气球继续打气会怎样呢?
——爆炸!
同理,如果我们的眼压在短时间内越来越高,超越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神经纤维层所能承受的限度,危害也就慢慢出现了。
眼压就是眼球内部的压力,它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正常范围的眼压可维持眼球的稳定,从而帮助维持正常的视力。
正常人的眼压为10 mmHg~21mmHg,眼压>24mmHg为高眼压,而眼压<8mmHg为低眼压。眼压过高或过低,有可能对视力造成损害,尤其是眼压过高时,一定要注意。
一种是眼压高,虽眼压高于正常(一般不超过30mmHg),但视神经和视野没有问题,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眼压>25 mmHg时,一定要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眼压。
因为有研究发现,有小部分的人,因为眼压高,导致发展成青光眼,对视神经和视野造成了损害,严重的还可能致失明!另一种是青光眼,高眼压导致视神经和视野损伤。这类情况需要尽早发现治疗,将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否则容易导致失明。
现在的人经常长时间用眼过度,这不仅容易导致眼睛干涩、疲劳,还容易造成眼压飙升,埋下诱发青光眼的危险因子!
那怎么察觉自己是不是有眼压过高的问题呢?
可以通过这3个步骤,简单的检测眼睛硬度,粗略判断自己眼睛,是否有无眼压偏高的疑虑!
首先闭上眼睛,用食指轻轻触碰眼球:
1、如果眼球软硬度和嘴唇一样,表示眼压正常;
2、如果眼球软硬度跟鼻尖一样硬,代表眼压已经升高了;
3、如果跟颧骨一样硬,代表眼压已经很高了。
通过这个简单的自测办法,可以粗略判别眼压是否升高,如果发现自己眼球有上述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到正规眼科医院就诊。
眼压和血压一样需要重视!
血压高可能会导致人头晕,那如果眼压高可能有这些状况:
01视力模糊、周边视野缩小;
02夜间看灯光有五彩光圈围绕;
03头痛、眼胀,甚至会恶心、想吐。
重要的是,眼压越高的患者其患上青光眼的机率也就越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一旦患上,需要终身监控眼压。
那该如何降低眼压,规避风险?
眼压会高,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离不开手机,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的不良姿势,也可能造成眼压高!
此外,在昏暗的光线下用眼,容易造成瞳孔长时间散大,堵塞眼内液体循环流通,导致青光眼。所以,建议大家在暗处用手机尽量开个小灯。
在口渴的时,很多人会给一次性和大量的水,其实这样很容易导致血容量增加,也容易导致眼压升高,建议1次饮水不宜超过300ml。
所以,眼压高不会平白无故走近你,它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希小玛提醒大家,如果通过自测发现眼压升高,且出现不适感,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排查医治,不能耽误哦!
尤其是房角结构异常、高度近视、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无胀痛、头痛、虹视、视力下降等表现,并建议定期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对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希望希玛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头条号【希玛爱眼】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如何解决焦虑不安的现状?
如何调节焦虑心态,很大程度上跟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思维模式有关。
成年人都各有各的烦恼,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2018年度催泪励志广告短片告诉我们,真实的生活就是荆棘丛生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有一句经典台词:“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
2018只剩不到一周的时间。
你越来越焦虑。
今年的工作还是没有起色,已经是单身的第三年。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你已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打败了很多困难。
你可以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你开始知道养生的重要性,2017年还不知道如何关心父母的你,今年已经会主动向爸妈问好了。
这一切,都是成长啊。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仍然热爱生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与其焦虑、不安,不如努力活出自己。
生活总是痛苦吗?那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生活带来一些甜蜜和温暖。
如果自己长期焦虑、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状态也不好,不妨去看看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同时转换心态。你要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经过苦难你会成为强大的自己,涅槃重生,你会感谢苦难带给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想要缓解焦虑有什么方法推荐吗?
不一定,因人而异吧,有些焦虑症的患者,是绝对不能够用跑步来缓解焦虑的,尤其是惊恐发作的患者,也就是急性焦虑症,本身运动不安的神经症状就比较严重,如果做一些剧烈性的运动的话,可能会使焦虑更加的严重,尤其是在惊恐症状发作的时候。
为什么说有些焦虑症患者不适合跑步?焦虑症是一种神经性的焦虑,又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广泛性焦虑症,另外一种为急性性焦虑症(惊恐发作),而惊恐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其中就包括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窒息感等。
患者本身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都可能产生这些症状的发作,一旦在运动当中(跑步等运动)引起症状发作,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可能有一部分焦虑症症状较为轻的患者,可以有适当的以跑步为运动的方式来缓解焦虑,而绝大部分焦虑症患者最好不要用跑步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许多焦虑症患者都用自己通过跑步的方式缓解的,焦虑其实并非如此,患者只是在跑步运动当中,使自己体能得到一定的消耗,分泌的汗液可以带出部分身体的不好东西,使身体暂时性的感到松缓和舒服,而非实质性的缓解了焦虑。
患者本身的过分担心和身体上的紧张,感觉上的害怕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等,都是显像性的存在,而这些恰恰又都不是身体运动,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身体的消耗而能够得到缓解的,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意识思维所形成的某种观点而附着在潜意识存在的。
比如某一焦虑症患者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而患者本身会伴有平实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存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的呼吸困难,患者在严重的时候会有窒息的感觉,也就是喘不上气,憋的厉害,头痛头晕,昏厥和感觉异常,以及出汗,腹痛,全身发抖,全身瘫软等症状,都一一在症状发作时体现。
尤其是惊恐发作非常的迅速,几乎在一分钟之内能够达到症状发作的高潮,而又经过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不等后突然终止,而后可能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惊恐症状又突然发作,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最可怕的是所有症状发作的过程的体验,患者本身都是非常清晰的,也是在高度警觉下发作的。
这就等于给患者埋下了一个伏笔,因为患者就会对这样症状发作所感到的痛苦而心有余悸,内心所造成的负性影响就会产生预期性的焦虑,也就是担心下一次不定什么时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再次像这样惊恐症状发作一样而感到恐惧。
所以不论是广泛性焦虑或者是惊恐发作的患者,最好是不要采取跑步的运动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推荐几种缓解焦虑的方法首先要认清楚,焦虑主要是有过分的担心、紧张和害怕等的情绪造成的,这就需要避免产生这些情绪的因素,可以说在许多时候都要刻意的去规避,也就减少了自己焦虑的症状发作,具体的做法是:
01、尽量不去做比较忙碌的工作,减少或者不去做那些与自己能力不对称的事情,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具有较重的责任性的工作,尽量多避开,尤其是在做管理工作上的事情是好,尽量让他人多分担一些,自己在情绪上的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02、不要去看一些紧张刺激悬疑的影片、电视或书籍,不要让自己对里面所产生的一些疑惑性的问题,而感到困惑不解,也不要看一些所谓的励志创业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传记之类的宣传书籍,如果自己在情感上,没有什么挫折可以看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书籍。
03、在自己焦虑情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下,尽量不要到人多或某些大型聚会的场所,减少与人群形式接触的方式,可以和一些比较了解和要好的朋友相聚会,刚听到一些自己感觉不舒服的话题时尽量避开,在观点和建议上,不要与别人发生冲突,如有不同意见或观点可以作为保留,而减少自己情绪上的波动。
04、减少不必要的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不论是做一些运动,或是参加一些活动,最好身边有亲朋好友相伴,如果有焦虑情绪显现的时候可以通过陪伴着的帮助或支持得到缓解,不要去野外攀爬,尤其是一些较为危险的山崖之类的,尽量不去参加这些活动。
05、闲暇的时候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或者兴趣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这些事情去做,一旦当自己有这种需求的时候,做不到或者办不到的时候也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的不稳。
06、感觉脑子里面又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去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品去泡上一杯,在评赏当中让自己的思维融进音乐当中去感受乐感的快乐,没有特别需求的时候,尽量不要引一些烈性的白酒,可以喝一些度数较低的啤酒或红酒之类的。07、要消除自己一些旧的观念,通过听新闻,看一些知识类的书籍,将自己的思维观念逐步的转向与现实相符的思维上去,消除主观意识,在看待问题上一定要以客观的意识去分析,去观察,去理解,让自己能够真正感受到其所存在的道理和意义。
结语焦虑症的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主要是从自己对所处的处境,环境及人物的感觉上来体验,但是身边有亲朋好友的陪同,是再好不过的,可以缓解,当惊恐发作的时候自己有求救或求他人帮助的需求。
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休息的时间,当有严重失眠的时候可以用药物来促进睡眠,以保证休息的时间,当有一些神经性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出汗、心悸、气急、尿频、尿急等现象出现时,尽量控制不让自己过度的紧张和害怕,告诉自己,这样症状发作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自己人身造成任何安全,也是给自己一种暗示。
其实,绝大多数焦虑症患者的痛苦是来源于当时的焦虑症状发作所产生的痛苦,而产生预期性的焦虑,也就是担心下一次再发作这些症状而痛苦,这种想法是延续性的痛苦,只要我们逐步的在焦虑症状发作以后,将所有发作的感受总结起来,再学会一些如何对抗这些症状的方法,就会大大缓解我们焦虑症状的发作。
得了焦虑症后整个人都颓废了?
我的抑郁症好了,现在的我跟以前我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区别,也就是意志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的感恩。
得了抑郁症2年,以前不知道,还耽误了半年的医治时间,经一位当医生的朋友推荐,才去医院看的病,确诊为抑郁症。医治的过程是复杂的,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有自己的不同病痛。我也一样,这就不多说了,只说一句话,一定要坚持用药,不要间断。当时的我中间也有过自杀的意念,因为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也不知道这病什么时候是个头,查过很多资料才知道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大脑病变。庆幸自己没有被病打倒,我现在还记得药效起作用的那一刻,觉得能思考了,世界也变得有颜色了,也愿意和人交谈了。那一刻,我真的想拥抱全世界。现在的我,就像上面说的,跟平常人一样,照常上班,下班,只是生活中多了一种锻炼,那是为了增强体质,得病的那段时间,身体都快垮了。可能你会想,别人会怎么看我?管他呢,我只能这么去做。这是你自己的病,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目光,那么这个病只会加重,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要有什么病耻感,这是最重要的。我见过好多的患者,怕被别人说成精神病,还有人因为这样的原因,去看病甚至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以至于耽误了看病的最佳时机。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抑郁症不是普通的心理病症,也不是什么精神病,它是一种大脑病变,不要被不了解这种病的人的看法所左右。也不要羞耻于说自己有精神类疾病,有病就去看,这个世界还有不会生病的吗?我现在上班也没有人说我什么,相反的,他们在了解一些抑郁症的痛苦和症状以后,还都拥抱我,祝贺我成功摆脱了抑郁症。这我得感谢我的同事们。其实,这事不丢人,即使再丢人,大家谁还能天天盯着你,他们还要工作,生活呢,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被人关注,时间一长那不还照样没了兴趣,所以,不要自己吓自己。再次,有很多人说会复发。是的,这种病是有复发。但也是机率问题,难道你就想着会到你的身上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医生的话,巩固用药,将复发的机会降到最低。那么吃药会不会有依赖性?会不会上瘾?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是一个误解。治抑郁的药没有成瘾性。之所以要长期服用,就是为了控制大脑的神经递质的浓度,所以当你的病好了时,还要再服用一段时间。好多的朋友就是因为没有巩固自己的病情,而急不可待地停药造成了复发。再有,我现在积极的锻炼,这能改进自我的形象,提升自信心,再加上病情期间身体也不好,现在经过锻炼,大家都说我改变了不少,比以前更有自信了。而凑巧的是后来在查找有关抑郁症的资料时,里面提到体育锻炼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好的改善,跟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相似。而在众多的资料中,也多次提到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参加锻炼的人少。还有很多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推测,说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化学物质“内啡肽”的分泌。而这种物质的特点就是让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说实话,以前还真的没有好好锻炼,这一下我还要感谢它呢。重建自己的心灵说到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多么地重视你,除了你的亲人,你心里想的:“别人会怎么看我?”其实这是你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态度,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目前为止,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药物是首选。虽然它会有副作用,也不一定有太好的效果,更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些你都要有信心去面对它。一个患者的痊愈的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自己,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重建自己的生活。假如,你能正确认知了抑郁症,并有了强大的战胜它的意志,那么你的病已经好了一半,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抑郁症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能让你在人生的路上休息一下,停止你手里的工作,盘点一下人生过程,以便将来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