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作用和功效,白芍药和赤芍药?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白芍药(白芍)和赤芍药(赤芍)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二者虽然名称相似,但是针对的病证方向却大不相同,大家应该如何区分呢?实际上,二者的相同之处仅是同一科属的植物根茎(白,赤同属毛茛科植物),而在外形性状,作用原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方面却大不相同。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药学理论从芍药的历史沿革到性味作用,为您做全面的区分鉴别和解答分析。★汉代时赤芍与白芍混用在古代,白芍和赤芍曾一度混用,成书于汉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芍药”的性味功效,请注意,那个时期白芍和赤芍并没有做分类,根据文中描述功效应用可判断当时未做分类,例如,《本草经》说“芍药益气”,符合当下白芍偏补的功效,又说“芍药主邪气腹痛,通血痹,这又与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近”。读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可以发现,芍药用于营弱卫强,所谓营弱是阴血不足,补营弱用白芍药;妇女血脉凝滞,仲景也用芍药,这个芍药可能就是赤芍药。由此可见,汉代赤,白芍药是混用的。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神农本草经》
★至唐宋种植芍药产生了白芍药由于芍药花具有观赏价值,至唐代逐渐的产生的种植芍药的习惯,如《芍药花颂》中说:“晔晔芍药,植此前庭”。唐宋时期,芍药种植品的出现使其性状形态发生了改变,原本野生在陕西,四川的赤芍药,转移到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使种植品发生性状气味的改变。《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了赤芍药和白芍药的区别。种植品芍药根茎颜色较野生品浅淡一些,呈棕黑色,皮部和木部逐渐紧实,根茎断面较野生芍药致密,就形成了现在的“白芍”。野生芍药保持着根茎黑色,质地疏松的特点,与现在的“赤芍”接近。宋代《证类本草》将白芍叫做“金芍药”,赤芍叫做“木芍药”。实际上,朱大夫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同一品种的药材,野生品和种植品的外形差异较大,如苍术野生品气味大,切开断面棕黄,朱砂点明显,种植品,气味较小,断面白且无朱砂点。白芍药就是因种植后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种植品气味形态发生改变,药物功效必然也有不同的体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芍药的气味产生变异,药物的升降浮沉就会发生改变。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证类本草》
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本草正》
②白芍,药材质地沉重,颜色色白,沉重主降,色白属金,金能制木(肝),肝属木,加之味酸入肝,禀赋沉重的金气。克制肝阳之上逆,柔肝养血也可调肝阳上亢。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白芍,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本草求真》
白芍的功效可以总结为: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和营,平抑肝阳。临床上,多用于肝血不足之疼痛,眼病,眩晕,甲亢的配伍调治。★赤芍的药性性状和作用原理赤芍药,古称“木芍药”,现多为野生品种,主产于内蒙,黑龙江,河北,质量较好。陕西,四川有“山赤芍”亦可入药,少数地区有种植赤芍的情况,但药效不稳定,上市的药量不多。赤芍的性状特点为外皮颜色黑色或深棕黑色,且有纵纹不光滑,质地较白芍疏松,有裂纹空隙,味道苦味大,酸味小,这一点与白芍不同。皮部和心部(木部)较松。具体作用原理如下:①赤芍药,味道苦酸,苦中酸轻,苦能泄热,药性属寒,寒能清热,苦能入心,因心主血脉,心火独亢,必然血分受热,血与热结,所以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②赤芍药,味酸入肝,药性性寒,能清肝泻火,临床上,中医师多用于肝火旺盛的配伍。赤芍药,味苦能泄,味酸入肝,专泄肝火——《药品化义》
综合分析,赤芍药的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肝泻火。★白芍药和赤芍药的区别总结①外形性状的区别白芍饮片外皮和断面光滑,皮部与木部联系紧密,比赤芍脆,折断有清脆声。赤芍外皮具有纵纹,质地呈木质,质地较白芍疏松,皮部与木部较为疏松,注意,朱大夫发现白芍根部的尾端,与赤芍接近,容易掺入赤芍的饮片中,但二者口感亦有明显区别。②味道的区别白芍味道酸涩而苦,苦味一般。赤芍苦味中,苦后发甜,这也是区别之处。③功效作用的区别白芍偏补,可以柔肝养血,缓急止痛,平肝潜阳。赤芍偏泄,可以清热凉血,泄火化瘀。总结:汉代时,白芍药与赤芍药同称为“芍药”,那个时期野生品较多,野生品类似赤芍药的性状,至唐宋时期,种植品的出现,使芍药种类发生变化,种植的芍药就是现在的白芍药。由于种植年代久远,使二者的性状功效发生了很大的区别。如白芍外皮光滑,多经水煮后切片加工,断面致密瓷实。赤芍一般就是原药材经过水闷后就可切片加工了,所以断面多呈木质。临床上,白芍偏补,可用于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赤芍偏泄,可用于肝火旺盛,心火旺盛,血热互结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有时候是可以互换的,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中就提到“外感中风的桂枝汤,营血虚可用白芍,营血不虚兼有热重者,可用赤芍”。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文中参考了古代本草的著作和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芍有哪些特征和功效?
白芍是一亇常用的中药材,是毛莨科芍药属植物干燥的根。人们把它应用于临床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东汉以下历代本草对于白芍的功效与作用,都有记载,涉及到功能的如:《本草备要》:“缓中止痛”;《本草纲目》:“益脾,泻木,调血”,“安脾经,收胃气”;《本草经疏》:“酸寒能凉血补血”;《药品化义》:“补阴抑肝,能补能泻”;《玉楸药解》:“泄肝胆伐脾胃”;《大明本草》:“泻肝,安脾肺”;《本草正义》:“养脾柔肝”;《本草正义》:“益阴养血”,“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理中气”;《注解伤寒论》:“酸收,敛津液,益荣”;《本草求真》:“敛汗”,等等。
2015年版《药典》对白芍的性味、功能、用量记载如下。
【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 6~15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开临床之先河的东汉医家张仲景在处方中对芍 药的应用频率很高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宋以前药用不分赤,白,雖然陶弘景《集注》注文中提到“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的文字,但把芍药分为赤白两种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应从宋代开始。宋《开宝本草》曰:“此处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两色。”明《本草纲目》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清《本草崇原》也引文云:“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本草备要》曰:“赤白各随色。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时划分白芍和赤芍,主要是依据花的颜色作标准,认为白花者为白芍,赤花者为赤芍。但现在已不在以花色去确定白芍,赤芍了。 白芍一般用芍药的栽培品种的根,去皮加工。 赤芍用川赤芍及芍药的野生品或栽培品的根,不去皮加工。
传统认为白芍:敛阴柔肝缓急止痛。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白芍用于血虚证,胁肋脘腹疼痛证,四肢拘挛证,肝阳上亢证。 赤芍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血瘀证,目赤肿痛,臃肿疮疡。 在分类上也有较大差异,白芍属补虚药中的补血药类 药,赤芍属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类 。今用《伤寒论》中原方,究其理义多用白芍(但也有人认为仲景所用之芍药多为今之赤芍)。
从化学组成来看,白芍和赤芍非常一致,均以单帖苷及多元酚类化合物为代表性成分,这是相近的生物基源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及药材采收后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些成分在两味药材中的含量比例各有不同。与无需炮制的野生品赤芍相比,白芍为人工栽培品,入药前需经浸泡,刮皮,沸水煮至透心等炮制工序。这一过程使得白芍所含化学成分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尤以没食子酸、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丹皮酚流失显著,但芍药内酯苷是个例外,与赤芍相比,它的含量在白芍中呈现明显优势,是含量仅次于芍药苷的第二主成分。儿茶素、羟基芍药苷和没食子酸甲酯也是白芍与赤芍中含量差别较大的化学成分,川赤芍中儿茶素和羟基芍药苷含量很低,但没食子酸甲醋含量较高,而在白芍和芍药样品中,这三种成分的含量比例与川赤芍有明显差异。
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
1,赤芍,白药药理作用相同之处: 白芍总苷是芍药单帖及其苷类化合物的总称,在白芍和赤芍药材中含量均较高,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显著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保肝护肝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等;而植物多酚则是白芍和赤芍药材中另一类重要的药效组分,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降低门脉高压,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白芍和赤芍中均含有芍药总苷和植物多酚,这些共同的化学成分,使两种药材表现出了基本相同的药理活性。
2,赤芍、白芍不同的药理作用,二味药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比例的不同,又使它们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如,二者共同药理活性的作用强度并不相同,通常认为白芍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而赤芍则因含有大量的多元酚而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活性等。总的来说,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淤止痛痛之功效,用于温毒发斑,吐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白芍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
临床应用过程中,白芍比较常见的作用有以下方面: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症。如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等配伍。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痣。
2.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等症。
如白芍与甘草配伍,可治胁痛;
白芍与柴胡、枳壳等同用,可治腹痛及手足拘挛;白芍与黄连、木香等同用,可治痢疾腹痛。
3.用于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如
白芍、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4.美容养血
白芍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与白术、茯苓同用可润泽皮肤、美白,再搭配上甘草食用可以延缓衰老,等等。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白勺可以养血调经,用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状,还有敛阴收汗,缓中止痛,养血柔肝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胸腹部疼痛,腹泻,痢疾,自汗,盗汗,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还可以保护肝脏,缓解痉挛,预防冠心病,改善脑血栓等作用。
中药独活的功效和作用是哪些呢?
独活是在中药学上属于祛风湿类的中药,对于风湿类的患者,独活在临床应用上非常广泛,那么独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其药性如何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独活的功效及其药性特点1.独活的功效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列属《神农本草经》上品
独活性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
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
2.独活药性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独活药性辛散苦燥,微温能通,药力较羌活缓,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主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独活是治风湿痹痛之要药,凡风寒湿痹,无论新久,均可应用。
独活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祛寒,主入足太阳膀胱经,能祛除肌表风寒湿邪,有解表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者。
此外独活止痛之功,亦可用于头风痛、牙痛等症。兼有祛风止痒之功,可用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
二 独活名方-独活济生汤说到独活,其著名的独活寄生汤不得不谈。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寄生汤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祛风湿、止痹痛,还有益肝肾、补气血的作用。
适用于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临床以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而现代研究发现,独活寄生汤可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的患者。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 细辛,桑寄生、牛膝、杜仲、秦艽、防风、肉桂、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人参、茯苓、甘草组成。
《医方考》这样评价道:“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桂心,辛温之品也,可以升举肝脾之气,肝脾之气升,则腰膝弗痛矣;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养阴之品也,可以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参、茯苓、甘草者,益气之品也,可以长养诸脏之阳,诸脏之阳生,则冷痹去而有力矣。”纵观全方,奇妙之处在于,这个方子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更多中医药知识,请关注作者!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一起有什么作用?
白芍能柔肝、敛阴、止痛,茯苓健脾、祛湿、止泻,白术有温阳、健脾、祛湿的作用,甘草补中气,清热解毒。四种药材一起有养血柔肝,燥湿健脾,祛湿止泻的作用,没有严重疾病或对以上药物过敏的人是可以服用的。这些药物没有毒副作用,但是平时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品,饮食要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