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以吃保健品吗,吃中药和西药的同时可以吃保健品吗?
直切主题回答吧。
不论中医或西医,对付疾病还是以抓主要矛盾为主。
1、中医讲究辩证施治。
从人的全局出发,阴阳平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果正处于调理肠胃阶段,那保健品类(如人参等补气养血)是补不尽的,也谓不受补,反而乱了身体方寸,扰乱节奏。
2、西医治病也分急缓。
如果正处于急性感染阶段,如肺炎、胆管炎等则以积极控制感染为主,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各器官加强功能运行,联合抗病。而药物方面也是以治疗为主,如高血压病,不同的分型分类都有不同的定位药物;又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也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予精准的(短效、中效、长效及混合型)选择,在这种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保健品有几等身份呢?
如果经过了规范治疗,病情得到稳定,作为帮手的辅助用药,保健品在调理方面是可以被接受的。
总而言之,对于疾病,保健品的切入讲究时机。
3、不否定保健品对人体健康的辅助功效,特别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和国家权威部门审批的品种。
但是,但是,要特别注意以下话题……
4、保健品虚假宣传。
个别人或团体在经营过程中以盈利为目的,夸大作用,损害个人,捣乱社会。如近期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披露的一案例:一胶原蛋白肽固体饮料,蛋白质含量极低,被夸大宣传为“增强免疫力,并对心血管疾病、髙血压、糖尿病病、中风偏瘫、胃肠疾病等有治疗调理的作用。”明显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个还算文的,被查处到了,殊不知还有更加暴利,更加卑鄙坑人的手段。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患病治病为一种常态,不论中医、西医还是掺入保健品,都一定到正规医疗机构,以求正解。
全民要相信科学,防病治病,快乐生活,迎接更好的明天!
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保健品即为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为目的。中国保健品是舶来品和传统制品、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的结合,包括国际上认可的膳食补充剂以及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中药补品。目前,创新单品层出不穷,乳清蛋白粉、益生菌补充剂、氨糖软骨素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保健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消费群体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于细分化产品的需求是保健品发展的成长动力。
根据统计,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569亿美元,其中,美国的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为426亿美元。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约为1851亿元,预计2018年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维生素及膳食营养补充剂占比最高,约为1093亿的市场规模,占比达55%。相比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起步时间较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中国保健食品的行业增长率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可提升空间较大。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保健食品的零售额由2010年的704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1183亿元,复合年增率为13.9%。预计2018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零售额将超过1700亿元。该市场有著名的全球企业及众多领先国内品牌进行竞争。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保健食品渗透率整体水平在20%左右,人口结构的两端55岁以上和16岁以下人群中渗透率相对较高,中间年龄段(16-44岁)人群渗透率较低,在10%-15%左右。对比美国,美国各年龄段保健食品渗透率普遍高出我国20%以上,整体渗透率较高,并且呈现随年龄增长使用频率增大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较于发达国家,从保健食品人均消费水平和渗透率两个指标来看,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仅仅出于起步阶段,未来空间广阔,发展前景良好。
收入水平增长驱动保健品需求增加
2013年中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2017年增至25974元,同比增长9.0%。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就会关注于健康并愿意投资健康。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人口老龄化推动保健品消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显然严重超标。由于人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老年人对于健康的追求愈加迫切。未来,老年人消费行为的转变也将进一步推动老年保健品由被动购买到主动选购的转变。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全面二胎”政策促进孕妇保健消费
由于“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中国第三次婴儿潮人群(1986-1992年出生)进入生育高峰期,中国母婴家庭数量逐渐增加。随着育儿理念的变化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优生优育理念深入人心。孕妇群体的增加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使得孕妇保健品需求增长。
未来保健品行业发展趋势
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格局仍未定型
与美国、澳洲等国外成熟市场不同,我国整体保健食品市场格局仍稍显松散,缺乏具有绝对统治力的龙头企业。国内尚缺乏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保健食品品牌,但国际品牌的大量涌入必将倒逼保健品产业改革,未来行业朝向合规、集中方向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以传统中医药学为基础也将成为中国保健食品的独特优势。
中国80/90后将带来健康、有机和保健食品的快速普及
美国的60-70年代生人,作为婴儿潮的下一代生活富足程度较上一辈有较大改善,在成为消费主力时带来了健康、有机和保健食品的迅速普及。中国的90后和美国60-70年代生人相似,随着90后站上消费主舞台,在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有利于保健食品向青壮年群体渗透。新生代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叠加消费观念转型将有效扩容保健食品市场的整体需求。我国的保健食品将进入渗透率和粘性比率提升的快车道。
细分品类快速增长
维生素及膳食营养补充剂是全球各国保健食品中占比最大的细分品类,尤其在亚洲各国,占比均近50%,此外还有体重管理、运动营养、传统滋补类保健品等细分品类。
2015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中维生素及膳食补充剂占比最大为54.8%,规模超过1000亿元,过去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11.7%。维生素及膳食营养补充剂中,免疫调节类产品比重最大,达到23%,过去5年保持较快增速。份额已超越增速放缓的骨骼健康类产品(占比22.1%);女性健康类产品增长最快,其后是能量补充类产品,二者CAGR均超14%。
销售渠道业态丰富
与行业所处阶段相关不同国家/地区保健食品消费的渠道差异很大,这与行业的成熟度有一定关系。直销通常出现在行业成长初期,因此保健食品渗透率越低的国家直销占比越高,比如中国。随着保健食品渗透率和人均消费量的提升,保健食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向非直销的药店、商超、专卖店延伸,此外随着消费者结构和习惯的变化,电商渠道也在近几年有了快速的发展。
更多内容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我们真的有必要吃保健品吗?
谢邀
全民保健的时代,锻炼身体、营养食疗、针灸推拿、保健品等几乎充斥了每个人的生活。儿女们也喜欢给家里老人买一些品牌的保健品,自家娃挑选的当然不会错。
然而,市场上扑面而来的保健品推销广告,把中老年人作为他们攫取利润的“目标客户”。
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小礼品赠送,叔叔阿姨的叫着,迅速抓住了这一代勤俭节约的朋友们的痛点。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陷阱,带回家一堆无用的“保!健!品!”。
图片来源:soogif
那么,作为有社会经验的父母辈群体,如何从保健品的“坑”中跳出来?
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保健品消费仍存在认知盲区。对正确的保健品功能知晓率较低,对国家针对保健品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也就是说什么呢,不懂!因为不懂,所以导致自己在头脑发热的时候被商家迅速忽悠。
图片来源:soogif
因此,今天风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快速鉴别保健品,保住自己的钱包。
什么是保健品,你真的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6740-2014规定:保健品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也称为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
它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维生素、深海鱼油、钙片等都属于保健品。
图片来源:pixabay
瞧!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品,但又不是普通的食品。任何宣传保健品有治病功效或将普通食品包装为保健品的行为都有诈骗嫌疑!
并且!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声称功能有且只有以下27种:
保健食品的声称功能增强免疫力 祛黄褐斑 调节肠道菌群 改善睡眠 改善皮肤水分 促进排铅 缓解体力疲劳 改善皮肤油分 促进消化 提高缺氧耐受力 减肥 清咽 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 辅助降血糖 缓解视疲劳 增加骨密度 改善生长发育 促进泌乳 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抗氧化 通便 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功能 改善营养性贫血 辅助降血压 祛痤疮 辅助改善记忆 辅助降血脂
瞧!这些保健品功能中没有出现任何“治疗”的字眼,如果商家宣传的保健品作用不在上面表格中,那就是虚假宣传!像治疗高血压、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补肾壮阳、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等均不属于保健品功能!
只要某保健产品说它能治病,百分之百是骗人,不要买,不要买,不要买。
图片来源:pixabay
善于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筛选正规保健品!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应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保健品的生产销售受国家法律法规严格管控,获得批准上市的保健品均有“小蓝帽”标志。
因此,想要获得正规保健品,自然是保证走正规途径。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在正规的商店购买保健品,不要相信地摊或者通过在会所开展讲座、免费体检、开展优惠促销等方式推销的保健品。
图片来源:pixabay
2、科学鉴真伪:① 正规保健品都有“小蓝帽”标志和批准文号,可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产品真伪;(自己不会查的,可以让家里人帮忙查一下,很方便)
② 保健食品的标签应明确标注了保健功能、食用限制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所以,别把保健品想的那么神,保健品不能代替日常三餐,更不能代替药物。即便是买,也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看准标识,别花冤枉钱。
大家如果对保健品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在下方留言,小编可以从具体的保健品种类和功效方面与大家分享更多干货哦!
保健品真的没用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发现,中文的“品”字,有3个“口”字,它象征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一生只能允许3种物品进入我们的口中,第1种是食品;第2种是保健品;第3种是药品。
对于食品来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而对于药品来说,药以治病救人,病人时时刻刻离不开它。
最让人感到尴尬,也最令人爱恨交集的就是这个保健品,它既不属于我们不离不弃的食品;又不属于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药品。
那么,保健品到底是什么呢?
单纯从保健品的定义上看,保健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那么,什么叫“声称”呢?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声称”就是指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或者是对外的一种宣称。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某人“声称”自己很幸福,或许她并不幸福,只是她希望自己幸福呢?
又如某人“声称”自己没有病,或许他本身就有病,只是他希望自己没有病呢?
你说得不错,我们国家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给保健品所下的定义中,就是用了神来之笔,即“声称”这2个字,它一下子就把保健品的最大特点,给广大消费者讲清楚了。
也就是说,某种保健品“声称”的保健功能,或许对你就真的没用,只是它希望对你有用。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一共有27项,每一种保健品最多可以申报2个功能。
例如,某种保健品“声称”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或许对于你就没有辅助降血脂的作用;同样,某种保健品“声称”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或许对于你就没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
那么,你也许会质疑:保健品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呢?
其实,这不怪保健品,因为保健品本身就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家也不允许保健品“声称”自己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吃了某某保健品,感到没有起作用,就产生抱怨,对保健品是不公平的,这不是冤枉了保健品吗?
那么,保健品真的没用吗?肯定不是,保健品还是有作用的;否则,国家绝对不会批准一个明知没有作用的保健品。
保健品只针对一些特定人群起作用,具体来说,保健品只给这2类人服用,一类是供给健康的人,主要为了补充营养素,满足机体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例如婴幼儿奶粉等。
另一类是供给不太健康的人,目的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如蛋白粉等。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服用以后,有没有作用?这个问题似乎又回到原点了,即它们“声称”有作用,或许对你就是没有作用。
总结:保健品真的没有用吗?如果问我怎么看?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只是保健品只“声称”它有作用,或许对你就没有作用。所以,我建议,能够用食品调理的,不用保健品;需要药品治病的,不用保健品。除此以外,如果你用了保健品,有没有作用,真的无法确定,因为这就是保健品的最大特点。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和看法!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十月馨没怀孕的人可以吃吗?
十月馨没怀孕的人士可以服用的,它属于保健品,当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能够补充女性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尤其是在怀孕期间是可以服用的,能够有效的缓解孕期所出现的偏食、厌食以及恶心、呕吐、挑食情况,能够提高体内的雌激素以及孕激素水平,还可以促进胚胎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