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的作用与功效,中满分消丸的功效是什么?
中满分消丸,是一种中成药,具体组成包括白术、人参、炙甘草、猪苓(去黑皮)、姜黄,茯苓(去皮)、干姜、砂仁,泽泻、橘皮,炒知母,炒黄芩,炒黄连、半夏(汤洗)、炒枳实,姜厚朴。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的作用,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脾虚导致的水肿,脘腑胀满,口干,口苦,便秘等症状。
泽泻几年收获?
3-4年。
泽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收获期因生长环境和品种而异。一般来说,泽泻的生长期为3-4年左右,但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可能会有更长的生长期。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泽泻一般会在每年的7-8月份进行采收。采收时需要选择成熟的植株,将根部挖出并清洗干净,晾干后即可入药或加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泽泻的采收时间和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地黄丸有哪些?
六味地黄丸: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眩晕,耳鸣,腰痛,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归芍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有填精养血之功,对血虚头晕,崩漏等疗效显著。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其独特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证,能滋其阴,降其火。但方中知母、黄柏性寒,故脾虚便溏者须慎用,以免伤脾胃之气。
桂附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和附子。因此方有肉桂、附子的加入,而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适用于肾阳虚弱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阳痿、滑精,或女子宫冷不孕等。
济生肾气丸: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车前子和牛膝。由于二者的加盟,使其利水除湿之功增强,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七味都气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五味子有补益固涩之功,故七味都气丸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等。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和麦冬,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之效,此方妙在补阴而祛邪,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耳聋左磁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柴胡、磁石,主治肾虚耳聋、耳鸣、目眩,用以滋阴通窍。
左归丸:为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有滋补肝肾真阴之功,适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尽,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等。
右归丸:为桂附地黄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角胶。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年老久病而出现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者。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干货内容,欢迎留言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你的点赞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咕咚健康发福利啦~每周免费赠送1000份音频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倾心打造的减肥课程,7天带你走出减肥误区,教你轻轻松松瘦10斤。关注并私信发送「福利」,即可免费领取课程链接,先到先得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泽泻功效与作用?
泽泻功效与作用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是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主要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遗精、高脂血症等病症的治疗。
泽泻,是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要见于福建、四川等产地,性味甘、淡,寒,入肾、膀胱经,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主要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泽泻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可以用来治疗水湿停蓄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与厚朴、苍术、陈皮等中药同用可以治疗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泽泻还可以祛水湿,行痰饮,治疗头目昏眩。
2.热淋涩痛,遗精。泽泻可以清泄膀胱之热,泄肾经虚火,治疗下焦湿热。
3.高脂血症。泽泻可以化浊降脂,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朱盛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麸炒泽泻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麸炒泽泻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麸炒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清理体内秽浊物质,降低体内脂肪含量)的功效作用。多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尿少、痰浊眩晕、脚气、淋证等。
1.泄热。多用于治疗肾中虚火、膀胱湿热、热淋等疾病的调理。可以配合清热药物服用。
2.麸炒泽泻治疗胃内停水,常配伍白术补气健脾胃的药物治疗,尿道痛热淋常配茯苓,木通等清热利尿的药物。
3.麸炒泽泻是把中药泽泻炮制加工后的中药饮片,具有化浊降脂的功效,可以用于高脂血症。
药物的服用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