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湿热的症状有哪些,肝胆湿热的人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
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
肝胆有湿热的人通常都有一些很典型的症状:入睡困难,头皮屑增多,头发爱出油,性情急躁易怒,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等等。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因此是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我们如果总是情绪不畅,整天都有负面情绪,肝气不能升发,无法疏泄出去,就会郁结在肝中。木生火,肝气郁结久了就会化火,中医又叫做肝郁化火。
龙胆泻肝丸是治疗肝胆经实火湿热的中成药,凡是由肝胆实火引起的失眠,急躁暴躁易怒,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白带恶臭增多等等都可以用这个药来调理,可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但是要注意的是龙胆泻肝丸属于苦寒药,吃多了会伤到脾胃,会使我们的脾胃虚寒,如果本身脾胃就虚弱,大便经常溏泻还有老年人不要随便乱用。即使是体质强壮的人,也应该中病即止,也就是病好了之后就不要再吃药了,不需要长时间服用巩固治疗。
感谢您的关注,为您推送实用的养生小知识!肝火旺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肝火旺和肝胆湿热的主要区别这个会出现在症状上,有明显的不同,肝火旺的患者,会出现有目赤目涩,然后有容易出现发脾气,烦躁。有口臭,然而肝胆湿热的患者这个主要体现在有食欲减退便溏。并且还会出现有口苦的主要表现症状。建议最好是去找中医大夫给您做个辨证,然后用中药来进行调理。
怎样区别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
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三个证候名,它们共同的症状有:饮食异常、腹痛、大小便异常。由于三证有虚实之分、病位之别,上述共同症状各有不同的表现。最便于区分的症状是饮食异常和大小便异常。
先来看看饮食异常。饮食异常主要反映在食欲和食量的变化上。脾胃虚弱者,多见于久病和素体气虚之人,表现为食少纳呆,兼见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舌淡。脾胃湿热者,表现为纳呆脘闷,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肝胆湿热常见纳少厌油腻食物,兼见黄疸或胁肋胀痛,身热不扬。
再来看看大小便异常,脾胃虚弱者,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小便清长。脾胃湿热者,大便溏泄,便次多,粘滞不爽,有臭味,尿黄短少。肝胆湿热者,表现为大便不调,泄泻与便秘交作,小便短赤或黄。
脾胃虚弱为虚证,或有胃脘部胀痛,多为隐痛,喜按。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均为实证,均可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脾胃湿热病位在脾胃,腹胀痛在胃脘部,肝胆湿热病位在肝胆,腹胀痛常牵引胁肋少腹。
脾胃虚弱证宜补气健脾和胃,选用补中益气汤。脾胃湿热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可选用清中汤或半夏泻心汤等。肝胆湿热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选用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等。
湿热下注是什么症状?
传统医学认为,湿是六大致病因素,即阴,易阻气,湿浊重,湿粘,性降,易攻阴。湿邪阻气,三焦气化不利,肾、膀胱代谢紊乱,气滞生热,湿热结合,多种疾病发生。如果水道堵塞,热邪抑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大肠湿热蕴结、肠传导功能障碍、腹痛、腹泻、脓血等。湿热下注于经络和子宫,引起白带过多、颜色发黄、异味、痛经、外阴瘙痒等症状。
肝胆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肝胆湿热是中医肝胆疾病的常见证型,主要的脉症是:胁肋胀痛灼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有黄疸,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除本脏腑湿热之症以外,尚可见脾胃病变。
肝胆湿热的病因:主要由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而致肝胆功能失常。先天禀赋遗传的因素自不待言,更多的是后天饮食失调,生活方式不良。
肝胆湿热的病机:多由湿热之邪注入肝胆,或湿热久蕴,湿蒸热郁,致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碍,胆液不循常道而出现黄疸、胆胀、胁痛或鼓胀。甚者可出现肝癌恶候。肝主疏泄条达,又主藏血调节血量。若肝疏泄不及,可导致气滞血瘀,而出现胁痛胸闷等症;若疏泄太过,可导致阳亢于上,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还直接影响三焦气化和脾胃功能,导致水肿、鼓胀等病。肝胆表里相合,其病变也可相互影响,而出现口苦、黄疸等症。
肝胆湿热证的治疗:湿热注入肝胆,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龙胆泻肝汤。若见黄疸可使用茵陈茵汤之类。平时调理以清热利湿为根本大法,具体方法:饮食宜清淡,忌辛温滋腻;起居避低洼潮湿,不要熬夜、过于劳累;精神调摄,总的原则是以静养神,愉快怡神;形体运动,适合做强度大、运动量大的运动,也要注意适宜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