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的作用,遗诏找不到的情况之下?
1820年7月 ,61岁的嘉庆,前往行宫避暑。刚到行宫,一直身体不错的他,突然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就骤然离世。他的离世,至今仍是清宫谜案。嘉庆去世前,曾秘密立储,可一直到道光稳坐皇位,遗诏都没有出现过。
嘉庆,是乾隆和令妃的儿子。
他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刚登基时,处置了大贪官和珅,丰盈国库。
此后,他在位20多年,并没有什么功绩,只是依葫芦画瓢,无功无过,是“康乾盛世”到“道咸衰世”过度。
后人的赞扬,嘉庆沾不上边,后人的责骂,嘉庆也很少承受。
但嘉庆生命中,有一件事,至今都被史学家们津津乐道。
这件事,就是他的骤然离世,还有那份遗失的传位诏书。
嘉庆离世的谜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61岁的嘉庆身体还很硬朗,史书描述他为“身体丰腴,精神强固”。
七月二十四日,嘉庆前往承德避暑,到达行宫后,突然身体欠安,“圣躬不豫”。
第二天,他的病情加重,晚上直接崩逝。
根据《清仁宗实录》的记载,嘉庆离世的原因,是中暑。
“此次跸图,偶感暍暑。”(《清仁宗实录》)
然而,中暑这个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嘉庆是皇帝,拥有着最强的医疗团队,而中暑很难致人死亡,更何况,嘉庆的身体还一直都很好。
从身体不适,到骤然离世,中间时间不过1天。
不少史学家猜测,若嘉庆是正常死亡,唯一能站得住的理由,是:舟车劳顿,年岁大且身体肥胖,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导致猝死。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嘉庆骤然离世,是改变不了的史实。
此时,最重要的,是皇位的传承。
自雍正、乾隆开始,清朝已经建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皇帝会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等到皇帝去世后,大臣们会取出牌匾后的遗诏,拥立“新皇”上位。
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就已经按照旧历,定好了继承人。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四年四月戊戌,仁宗遵建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鐍匣。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嘉庆选定的继承人,就是二皇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
但史书都是后来修订的,所以,这里的继承人,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此外,最让人困惑的,是群臣的反应。
按照道理,嘉庆突然离世,大臣们应当立刻前往乾清宫,寻找遗诏。
可事实上,大家都力挺道光登基,却没有一个人“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寻找遗诏。
道光的上位之路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道光能当上皇帝,不是因为遗诏,而是有一大帮人的力挺。
第一批力挺,宗室贵族。嘉庆去世后,首先站出来力挺旻宁的,是内务府大臣禧恩。
禧恩袭爵睿亲王,总管内务府大臣。
他当即表态,二皇子旻宁有平定叛乱的功勋,应当继承皇位。
而中枢大臣们,听完这话,都犹豫不决,没人表态。
《清史稿·宗室禧恩传》: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
禧恩的态度,很值得琢磨。
他是多铎的直系后人,后来被过继给了无子的多尔衮,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后,禧恩就承继睿亲王爵位。
论血缘亲疏,禧恩算宗亲,但与嘉庆、道光隔着好几代,并不能算亲近;论职位,内务府大臣主要负责管杂事,也没有资格讨论继位人选。此外,古代皇位继承,看的,从来不是功勋,而是皇帝心意。由此可知,禧恩当时的表态,算得上僭越。
既违背了国法、家法,也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二批力挺,太后懿旨。嘉庆去世后,第二批站出来的,就是后宫女眷。
当时,孝和睿皇后专门从北京皇宫发来懿旨,称二皇子旻宁“秉性谦冲”,可当皇帝之位。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孝和睿皇后,是嘉庆的正妻。
她育有2个皇子,分别是皇三子绵恺与皇四子绵忻。
但嘉庆去世后,她却直接发了懿旨,肯定庶出的旻宁,堪当大任。
这道懿旨,意义重大。
一方面,这代表着正宫太后对旻宁的认可;另一方面,这也暗示着,妻子,对丈夫心意的理解。
比起宗亲贵族,太后的话,肯定更能够让朝臣信服。
毕竟,雍正即位时,拿着名正言顺的诏书,可因为母亲死活不肯当皇太后,便被后人疑心篡位,至今仍旧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孝和睿皇后颁布的懿旨,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她是以自己名义颁布的“懿旨”,而不是以嘉庆的名义颁布“诏书”。其次,从内容上看,她表达的是自己对继位人选的理解,而不是她所了解的嘉庆对继位人选的理解。说白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旻宁不错,他应该当皇帝”,而不是“嘉庆认为旻宁,一直认为旻宁应该继位”。
然而,皇位继承,又怎么可能由太后说了算?
当年,孝庄扶持年幼的康熙继位,虽然也是她颁旨意,但用的是顺治遗诏的名义,属于“正统”;
《甄嬛传》中,甄嬛想让四阿哥继位,面对质疑,她说的也是:这是先帝的意思。
尽管孝和睿皇后大公无私,没选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但这道懿旨,从根本上看,并不符合清朝的祖制、家法。
第三批力挺,朝臣态度与神秘的宝盒。根据《清史稿·托津传》与《清史稿·戴均元传》记载,嘉庆崩逝后,大臣托津和戴均元,拿着宝盒,在行宫当众宣布旻宁是太子人选。
随后,旻宁继位,开始为嘉庆发丧。
这一系列过程,都得到了在场朝臣的支持。
《清史稿·托津传》:“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传》:“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有朝臣的支持,旻宁的皇位基本也就稳了,而且还有宝盒中的诏书为证。
但是,这样的记载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 嘉庆为何会随身携带传位盒子?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戴公(均元)墓碑》的记载,当时,嘉庆奄奄一息时,托津、戴均元二人催促太监,四处翻箱倒柜,寻找鐍匣,最后,一个近侍把盒子找了出来。
找盒子的景象,史书记载基本相同。
但问题是,记载了储君人选的传位金盒,为什么会被嘉庆随身携带?
要知道,嘉庆虽然已经61岁了,但一直身体康健。
他前往承德,也不是为了逃难,而是避暑,自然不可能预料到自己猝死。
既然不会料到自己猝死,为何会随身携带传位金盒?
第二,群臣的态度,和史书记载不一致。前文提到,禧恩提议旻宁继位时,中枢大臣都犹豫不决,其中托津、戴均元也在列。
这件事,在《清史稿·宗室禧恩传》《戴公(均元)墓碑》中,均有记载。
但是,表现,是《清史稿·托津传》与《清史稿·戴均元传》里,却没有相应记载。
同一本书中不同章节,在这样的大事上,记载却出现了不同。
这样的情况,足以让人心生疑窦。
此外,道光(旻宁)所修的《清仁宗实录》、咸丰(道光之子)所修的《清宣宗实录》,和前面的史书记载,又非常不一致。
在这两本书里,旻宁继位,是名正言顺的过程,有遗诏,还当众宣读。
“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由此可见,史书也不可尽信,毕竟清朝皇帝想要改个史书,想必还是很容易的。
不过,就算没有遗诏,道光当皇帝,也算得上众望所归。
虽然,他的继位,不怎么符合清朝旧例,但嫡母挺他,宗亲贵族挺他,群臣没人反对,这也就够了。
更可贵的,是他活着的3个兄弟们,也都表示不会争夺皇位。
旻宁虽然是庶出,但他的爷爷乾隆,一直都很喜欢他。
10岁时,乾隆还赏赐了黄马褂、花翎给他。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父亲嘉庆,也非常器重旻宁,曾称赞他“忠孝兼备”,并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仁宗欣慰,封上为智亲王,号所御枪曰“威烈”。相比“九子夺嫡”的惨烈,旻宁的上位之路,实在是顺风顺水。
只是,这样一个被大家都看好的皇帝,却开启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之旅。
他割了香港岛,签了中英《南京条约》,还签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这些力挺旻宁的人,若知道他是这样的君王,会不会后悔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但是他们有烟抽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没有。
众所周知,烟草是美洲的产物。
哥伦布的水手第一次到达美洲时,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会点燃一种植物,随后用鼻子去吸他们的烟雾。
水手们也体验了一下,绝对吸完这种烟雾会有一种欣快感,可以短时间忘记了肉体的疲劳和精神的压力。
而当年水手不但生活艰苦,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所以他们很需要这种植物。
这就是烟草了。
15世纪末西班牙人将烟草带回了欧洲,逐步流行起来,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的享乐品。
而从此以后,美洲一项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就是烟草,有很多种类型。
而中国接触烟草,是差不多100年后。
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了东南亚的菲律宾,发现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植烟草。
于是,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大面积种植烟草,然后用船只运回国内。
而菲律宾当时有一些福建过去的华人农民。这些华人年老以后,往往选择回到中国老家居住。这些人将自己在菲律宾种植的农作物,统统带回国内,比如番薯之类,也包括烟草。
由此,大概是明朝后期,中国逐步有了烟草。
因为烟草属于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吸烟的中国人并不多。
不过,到了明朝灭亡之前,由于烟草种植面积增加,价格变得低廉,开始成为普通老百姓也能承受的一种商品。
而此时天下大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需要一些精神麻醉品。当时还没有鸦片,于是吸烟也就大面积流行开。
崇祯曾经禁烟,甚至下达吸烟处死的命令,但根本禁止不了。
尤其是南方军队士兵普遍吸烟,因应付抽调到北方苦寒地区的作战,军官无法禁止。
到后来,甚至连清军八旗兵,也开始大面积吸烟,甚至不惜高价从大明购买烟草。
因为八旗兵的作战地区更为艰苦,也很需要香烟给士兵一些安慰。
随后,清朝时期吸烟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尤其旗人酷爱吸烟,搞出了吸旱烟、吸水烟和闻鼻烟,并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鼻烟壶艺术。
其中优质的鼻烟,比黄金还要珍贵。
一直到清朝灭亡,当时烟草已经是老百姓的必需品。相比鸦片,烟草虽然对身体不好,但毒性较小,所以朝廷希望老百姓用烟草代替鸦片,认为扩大烟草种植面积。
1889年,美国人“菲利斯克”带着“品海”牌10支装香烟到商行试销取得成功。次年,“纸烟”正式输入中国。
1899年,广东商人在宜昌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的卷烟厂“湖北宜昌茂大卷烟叶制造所”,由此拉开了“烟草”作为商品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
所以,古代中国是没有香烟的,吸烟是明朝末年以后的事情。
这也是古人较少得肺部疾病的重要原因!
古诗中的赋得体是什么意思?
赋得体,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多冠以“赋得”二字。科举考试时试帖诗,试题多取成句,故题首也写作“赋得”。另外,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也有加“赋得”二字于诗题之上。
赋得诗虽然与应制有联系,但不等同于应制诗或试帖诗。最早的赋得体诗产生于南北朝的梁代!而试帖诗,起于唐代。最早的一首赋得体诗是萧雉的《赋得翠石应令诗》:
依峰形似镜,构岭势如莲。
映林同绿柳,临池乱百川。
碧苔终不落,丹字本难传。
有迈东明上,来游皆羽仙。
赋得体诗保持命题或分题写诗的特点,其题意,或咏物、或咏史、或设想一种情景、或采用前人语句,由命题并注意限韵,可谓花样繁多。到梁元帝萧绎的赋得体诗,除咏物诗外,采前人诗句为诗就十分明显,如《赋得涉江采芙蓉》与《兰泽多芳草》,均采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的句子而成题。其《赋得兰泽多芳草》:
春兰本无绝,春泽最葳蕤。
燕姬得梦罢,尚书奏事归。
临池影入浪,从风香拂衣。
当门已芬馥,入室更芳菲。
兰生不择径,十步岂难稀。
唐朝以后,赋得体诗命题上承继六朝,同时赋得体除如用于应制外,试帖诗也用赋得体,但形式上采用五言六韵或八韵。在这两者之外,赋得体诗也用于文人宴集时命题赋诗,或诗人自己赋诗时用之。如钱起的《赋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起西楼月,依依向浦斜。
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
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
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花。
再如杜审言的《赋得妾薄命》:
草绿长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这两首为五言律诗,此外尚有以绝句出现的,如杨炯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五言绝句,而白居易的《赋得听边雁》却是七言绝句。应制诗与试帖诗以外的唐人赋得体诗,在形式上要灵活得多,内容也广泛些,这种特色一直延续到后世的赋得体诗。
和田玉在清宫文化中有哪些体现?
谢谢邀请。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的C型龙、玉猪龙,玉铲、玉斧,到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从现今从们普遍佩戴玉器到各地玉器市场销售的火爆,无不说明,中华玉文化绵延数千年,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新疆和田是我国玉矿中最负盛名的地方。专家考证,和田玉有8000年的开采制造历史,玉的品质纯粹、温润,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到清代,由于运输道路的通达和乾隆皇帝的爱好,和田玉得到广泛应用,在清宫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清代前期,清代宫廷虽然重视玉器,但由于新疆地区还不能完全控制,制作玉器的原料昂贵,生产不多。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回部叛乱,玉料运输的通道打开了,和田玉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京及江南治玉的地方。高质量的玉料保障了玉器制作可以大规模生产,宫廷用玉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乾隆皇帝对玉器情有独钟,他不仅喜欢收藏古玉,对宫廷玉器制作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于造办处玉工的人员构成、工匠的选派、技术水平亲自过问,对大型玉料的设计还会指派画家画稿、制模,对蜡样审核。还制定了对玉工的奖惩办法。由于制作上不惜工本,技术上精益求精,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乾隆工”,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巅峰。
乾隆时期的玉器制作,将吉祥寓意广泛用于玉器的生产之中,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好彩头”,比如蝙蝠象征福泽,梅花鹿象征功名利禄,佛手象征富贵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征青春常在。和田玉器在宫廷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从皇宫嫔妃的佩戴、到重要场所的陈设,从仿古器物到玉玺,大量使用和田玉,清代帝王玺印中,有二十四方就是和田玉制作的。
乾隆时期利用新疆和田玉制作的大型玉件有许多,如《秋山行旅》玉山、《南山积翠》玉山、《大禹治水图》玉山,以及“会昌九老图”玉山等,重量达到数千斤或上万斤,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被列入国宝级的文物。
玻璃珠菩提怎么盘?
玻璃珠菩提一般是以一个节点为中心,将所有珠子穿起来成为一个串,并在末端系上一根绳子。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玻璃珠平铺在平整的桌子上,逐个检查珠子的大小和形状,将形状相似的珠子分成一组,方便之后的盘珠。
2. 准备一根较粗的线或者绸带,将线穿过一个玻璃珠,系好结。
3. 把第一颗珠子移到线的中央,然后在它的左右两侧分别串上两颗珠子再把线穿过其中一颗,构成三颗珠子的小环。
4. 用同样的方法在这个小环的两侧穿上珠子,再将线穿过其中一颗珠子,形成新的环。
5. 重复以上步骤,不断在两侧加入新的珠串。每次在新的环上至少穿上两颗珠子。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玻璃珠交替串起来。
6. 直到串好所有的珠子为止,要保持每个环的大小和形状相同,不要出现后期过于宽松或者过于紧绷的情况。
7. 最后,在一段绳子的末端系上一个绳结,将玻璃珠串和绳子绑在一起。
8. 玻璃珠菩提盘好后,可以用鼻烟壶或者风筝线串挂起来,以供欣赏和拜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