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片的作用与功效,有脑梗塞的人吃哪些药比较好?
脑梗患者服用哪些药物比较好?
首先脑梗原因不同,用药不同;其次就算脑梗原因相同,可是合并疾病不同,用药也不完全相同。
我们简单总结,脑梗常用药物。
一、脑梗简单分为两个原因
一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导致脑血管堵塞引起的脑梗。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血管垃圾太多,最终形成脑梗。
还有一种是心脏病心律失常房颤,房颤发生后,就容易在心脏形成血栓,这个血栓掉下来也会堵在脑子,从而引起脑梗死。
这两种脑梗虽然看似都是血栓,但血栓形成的原因不同,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房颤是心脏跳动异常,不能把血液完全输送出去,在心脏久而久之形成了血栓,那么预防和治疗的这两种血栓的药物自然不是一样的。
二、血管垃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的脑梗
1、最基础用药
这种脑梗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那么我们吃药的目的就是预防斑块形成,预防斑块加重,预防斑块破裂;同时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才能形成血栓,所以还必须抗心血管聚集。
目前,抗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就是阿司匹林,所以阿司匹林是治疗这种脑梗死的基础用药。如果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以可氯吡格雷替代。
目前,预防斑块形成,预防斑块加重,预防斑块破裂,甚至能逆转斑块的药物就是他汀,常用的他汀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服他汀、匹伐他汀等等,这一类药物。但是已经发生脑梗死,肯定需要强化降脂要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8以下,所以,最好选择第三代他汀也就是阿托伐他汀、瑞舒服他汀、匹伐他汀等。
服用阿司匹林注意观察有没有出血及大便是否变黑;服用他汀注意观察低密度脂蛋白是否降到1.8以下,注意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血糖等副作用。
总之,对于这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梗,最基础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和他汀缺一不可。
2、可能用到的药物
脑梗最长的原因除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那么对于已经有三高合并脑梗的患者,肯定还需控制三高;对于高血脂,我们上面提到的他汀,不仅能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同时能够降低坏血脂,也就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所以他汀对于脑梗来说一举两得!
降压药,对于高血压,目前首选普利、沙坦、地平或利尿剂;当然因为每个人具体血压不一样,所以没有固定标准,有时候甚至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但目标就是血压达标。
降糖药物,降糖药物也有很多,需要子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降糖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酰脲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酶抑制剂。这个也没有固定标准,还是以血糖达标为目标。
总之,对于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脑梗患者,服用降三高药物的目标就是三高达标,尤其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8;同时需要长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三、房颤形成血栓导致的脑梗
对于这种脑梗也比较复杂,因为房颤本身可以是一个疾病,也就是没有任何原因就房颤了,这种房颤相对比较简单,这种单纯的房颤导致的脑梗,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常用的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药物,其中华法林比较传统,服用比较复杂,因为每个人对药物耐受不一样,有人吃半片就行,有人得吃2片,而且不稳定,所以需要长期抽血化验INR这个指标,指标在2-3才算理想。而新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没有这么复杂,但是比较昂贵。
对于别的心脏病导致的房颤,再因房颤导致了脑梗就比较复杂了。
因为甲亢会导致房颤,那除了上述三种抗凝药,还得治疗甲亢;
比如冠心病会导致房颤,那么除了上述三种抗凝药物,还得治疗冠心病,比如要用到阿司匹林、他汀、降压药、降糖药物、降心率药物、扩血管药物等等;
再比如风心病导致的房颤,引起脑梗,或出现心衰,还得治疗心衰,要用到洛尔、普利、沙坦、螺内酯、利尿等等药物;
再比如瓣膜性心脏病导致的房颤引起的脑梗还暂时不能使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药,只能使用华法林这个传统药物。
总之,发生脑梗,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所以需要长期药物控制。治疗脑梗死首先搞清楚原因,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那么就是以阿司匹林和他汀为基础预防血栓预防脑梗;如果是房颤导致的,那么就是以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其中之一来抗凝预防血栓预防脑梗。
脑血栓病人一定要半年输一次液吗?
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了,无论是在@小王医生说健康 @微头条 ,还是在各种关于输液的@悟空问答健康频道 中都多次提醒过大家。
今天小王医生再次和大家说说这个问题。首先可以肯定临床上好多慢性疾病,包括三高,心血管,脑血管等等;除了急性发病外,都不需要每年输液来治疗。其实道理很简单。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咱们就算输液药劲比较大,能治疗脑卒中。一年输液一次要保证一年,您觉得是这个理吗?那您今天吃十斤面,十盘菜,十斤肉;接下来一个月就不要吃饭了,因为一次吃够了。
那肯定不行,别说一个月,第二顿就会饿,因为食物无法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很快在体内就会代谢消耗掉。所有的药物也是一个道理,有一定的时间,不可能维持半年或一年时间。
对于脑卒中的正规治疗只能是在生活习惯改变更加良好:健康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基础上,根据其形成原因吃药治疗预防加重。对于以房颤为病因的需要抗凝治疗: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射频消融根治房颤,或左心耳封堵预防血栓。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脑卒中要以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稳定斑块药物他汀为主。
好了,关于脑血栓不用输液的道理小王医生简答说到这里,而且也再次重申了正规治疗的原则。如仍有疑问❓请您@小王医生说健康 。
我是小王医生,全军心脏病介入中心副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知识。谢谢您的关注!
脑梗为什么容易复发?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医生Dr魏,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脑梗为什么容易复发?2018年国家脑梗死指南表明,脑梗死的年复发率为17.7%,确实不低,这是为什么呢?
脑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就好比血管里面有“杂质”,如同人长皱纹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或多或少的长皱纹,也就是血管内会有“杂质”,这样脑梗死复发就难以避免其复发。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分为不可控危险因素和可控危险因素,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容易造成复发!● 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
● 可控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我们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手段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是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却无能为力,因为高龄,男性,有家族遗传的人容易罹患脑梗死以及容易复发。
脑梗死复发的原因很复杂,虽然我们可以把常见可控的危险因素控制的很好,但是也有很多少见的原因会造成复发,包括:● 药物抵抗:中国人14%的人服用氯吡格雷无效,所以建议服用氯吡格雷之前,完善基因检测来评估是否有效。而且,阿司匹林也只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而不能完全阻断。
● 卵圆孔未闭(PFO):这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大部分人平时没有症状,不易发现,但5%的脑梗死与之有关。
● 易栓症:指血液中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缺陷造成容易产生高血栓栓塞。
● 颈动脉夹层:由于颈部外伤等各种原因导致内膜局部撕裂,血液进入血管壁形成分离,可造成栓子脱落,引发脑梗死。
以上这些少见的原因与20%左右的脑梗死有关,也是容易造成复发的危险因素。
第二个问题:到底能不能治愈?脑梗死不能100%治愈,但是最好的结果是接近100%。怎么理解呢?
因为脑细胞很娇嫩,如果缺氧缺血超过6分钟,脑细胞就会坏死,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死一个,少一个,所以一旦脑梗后引起脑细胞坏死,就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每延误1分钟,190万个脑细胞就会坏死,时间就是大脑,急性脑梗死越早治疗,才能挽救更多的脑细胞,减少后遗症。
挽救脑细胞,减少后遗症最好的方法是发病超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分为两种:一、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研究证据最为充分,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是静脉溶栓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治疗要求在发病4.5小时内(黄金时间窗)才能使用。
二、超早期血管内治疗
对于静脉溶栓效果不理想或错过静脉溶栓治疗、病情较重的大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建议血管内取栓治疗。采用血管内取栓治疗要求发病8小时内。对于少部分特殊筛选的病例(通过CT或磁共振灌注成像),发病时间可适当延长至24小时。
只要得过脑梗死,头颅影像学就会永久留下病灶,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好,可以接近100%,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对于脑梗死预防及治疗的重点是早期发现1、比如在餐馆吃饭,看见邻桌的一位年轻人出现呛咳,大部分人会想到是因为食物哽噎所致,其实也有可能是脑梗死发作,就有可能耽误病情。
2、比如马路上一位老年人出现摔倒,说话不清楚,大部分人会想到是脑梗死,及时呼叫120送医。
所以要认识脑梗死的常见症状表现,包括: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感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不了言语双眼向一侧凝视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或丧失持续眩晕伴呕吐行走不稳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结语虽然脑梗容易复发,但是也不必过于悲观,我们可以控制好这些可控的常见危险因素,就可以降低绝大数的脑梗的发生和复发。万一不幸复发了,就积极面对,按时服药,积极康复,把后遗症降到最低。
截瘫患者的生活起居该怎么照顾?
一。让患者睡在气垫床上,以减少压疮的发生,避免皮肤损伤。二。截瘫患者应经常按摩,以预防和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三。经常对患者进行拍背、咳痰等护理,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休息或坐卧而引起肺炎。四。一些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利伐沙班,可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房颤对身体危害性有多大?
看到“热门问题”,进来回答一下。
房颤对身体的危害性有多大?主要是三大方面。
首先是有症状,各种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房颤时,心跳完全没有规律,跳得时快时慢。心(室)率多是增快,也有快、慢相间,慢起来心跳可以停止数秒甚至更长,医学上称“快-慢综合征”;房颤时心脏每次收缩排出来的血量多少不一,心跳有轻有重,病人就会心慌、心悸、“漏跳”感,全身乏力,严重时影响到全身循环血量,可以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恶心、黑视、甚至晕厥等。这些都造成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明显下降。
第二是影响心脏功能。
房颤时,心房的统一收缩消失了,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约1/4到1/3;心房到心室的正常收缩顺序没有了,心脏每次搏动射血量都不一样,有时射血量特别少;尤其心跳快时,心脏来不及舒张,回心血量减少,射血量也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心脏排血量减少,全身供血不足,心脏也供血不足,严重时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等。
持续的快速心室率,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病人可以因此而发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所以房颤病人很重要的是要控制心室率。
第三就是发生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不能有效收缩,血流缓慢,血流紊乱,容易形成血栓。左心房(心耳)的血栓脱落,可以到全身各处动脉栓塞,引起缺血性坏死,其中最容易到脑子里,80%以上;其次可以到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下肢动脉等。因此,房颤是引起脑栓塞、致残致死的一大原因,房颤的抗凝治疗也就受到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房颤的治疗有了长足的长进,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治疗费用高,还存在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问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何预防房颤?
房颤的发生,有诸多危险因素。其中有疾病的问题,也有遗传基因的问题。
疾病中,有心脏本身的原因如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衰、心脏外科手术、心率增快等,也有心脏以外的原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吸烟、运动、饮酒、甲亢等;遗传基因问题有家族史、基因改变、或者还有欧洲血统等;另外,房颤发生还与增龄有关。
我国近年来房颤的增多,与社会老龄化、高血压患病增多(近3亿)、心肌梗死存活率提高、心脏手术增加以及心衰增加有关。
预防房颤就是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可能引发房颤的疾病。看看引起房颤的心外因素,很多是生活方式问题,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房颤也很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