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蒿芽的功效与作用,你记忆中美味的野菜有哪些?
茶泡,是长在茶树上,由于茶籽变异后形成。摘下来就可以吃,或者凉拌也行。鸡卡子。甜甜的,嚼汁吃.泡,也可以理解成野生草莓,但是味道个人觉得比草莓好吃。
黄蛋,一种野生的果实,去皮吃里面的果肉。成熟后才会变黄变软。
刺乐果。小时候买不起糖。这就是我们的糖果。野生蘑菇,跟鸡肉煮汤那味道叫个鲜。地枇杷。也是一味中药。果肉也很美味。
春天地里长满了野花野草?
唉……
好美的提问,让回答得如此僵硬😱😱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绿色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
伟大的民族,以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为乐……
身处内蒙,我们的春天稍稍晚了一点,在有二十多天,乌拉特前旗的枸杞树全部醒了,青青的枸杞叶是大自然恩赐的美丽
煮汤制茶🍵…人们会抢在喷洒农药前,将青青软软的枸杞叶摘回来,用传统的方法晒半干后阴置
闲时泡上绝对绿色的枸杞叶茶,那汤色那入口的清香,直接秒杀所有传说中的茶叶
农村有哪些野菜?
很高兴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因为我老家是山东枣庄的一个靠山靠水的村落,小时候也经常跟奶奶去山里挖野菜,经过实践我吃过的野菜,我把老家常吃的美味山里野菜推荐给你。当然了还有一些口感差发涩的就不说了。
农村野菜数不胜数,老家一到夏季特别是风雨过后,去大山上就可以捡到地木耳(地崛皮)不同地方不同叫法,回家洗洗干净,放入鸡蛋当馅料,美味又营养,山林树木之间还有好多野生木耳,以及野生蘑菇,雨后的大山也是异常神秘,朦胧着团团雨雾,野木耳和野蘑菇可以清炒也可加入肉丝小炒,特别野木耳加鸡蛋,黄瓜等和许多配菜都可小炒。
田地里的马齿苋凉拌口感最好,还有田间路边的野荠菜做馄饨馅味道也是不错,可放入鸡蛋也可加肉做荤苋。地头的蒲公英可以凉拌也可清炒,口感稍涩,当然不能少地瓜田的地瓜叶,清水绰后凉拌放入蒜泥味道也好极了。这里我也说一下,还有一些苦菜呀,紫丁菜等对我来说,不建议吃,味道苦涩,口感极差,除非没有其他东西吃了。
老家庭院里的香椿树嫩芽,用来炒鸡蛋,一般人吃不到正宗口味,现在某些市场售卖的都是人工种植。榆树发芽后长得榆树钱,还有槐树花那都是儿时回忆。
秋季了,漫山遍野的野韭菜花,采摘回去清洗碾碎,放入盐巴,不知道题主吃没吃过韭菜花酱。还有那山疙瘩里的野葱,何首乌叶子都是可以吃的,老家山里的野味实在数不胜数,还有那些野果,想想都馋了,哎,由于疫情紧张,我也想远在山东的爸妈以及老家的那些小炒菜啦。
海拉尔有?
羊背子(蒙古语称乌察或秀斯)。羊背子,也称乌查,经典的蒙古菜,是蒙族人民的传统佳肴。放“羊背子”有着悠久历史相传成吉思汗定天下,曾设乌查大宴功臣。民间庆寿、婚嫁、喜庆佳节、
作羊背子,选肥绵羊胴体,从腰窝往前数第四肋骨处割断腰脊椎骨,把后面部分的肋骨分别展开,去腿骨留尾成五叉型,把前面部分按骨节分开压在五叉下。然后白水加盐煮熟而食。
2、属于饮料之类的有奶茶、酸奶、奶酒。
奶茶原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是奶茶的发源地,最初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大中华地区,中亚国家,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3、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 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
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 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
4、奶皮子
奶皮子,蒙语称“查干伊德”,“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马、羊、牛和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腊脂肪。
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属鲜奶中的精华奶皮,蒙古语称“乌如木”,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营养价值颇高。
5、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榆钱槐花苦菜你都吃过没有?
大自然赏赐的天然食品榆钱、槐花,以及大地奉献给人们的苦菜,现在都成了野味,人们换着花样吃。但在那几年生活困难时,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天,眼看着缸里的粮食一天天减少,而夏收作物对当时来说‘’遥遥无期‘’。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树上和地上。那几年填饱肚子有它们的一部分功劳。当然还包括荠菜、蒲公英等。
榆钱。把榆钱撸回家,用水洗一下,掺上地瓜面和少部分玉米面,放进锅里蒸,吃起来甜滋滋、滑溜溜的,这是当时的感觉。由于花开一时,不至于树上的榆钱浪费,在做玉米粥的时候,它也成了佐料,放上它感觉喝起来顺口。至于营养不营养不知道,反正吃饱了。
槐树特别多,结的槐花更不能放过它。于是用多数玉米面粉和少数小麦面粉一掺,加上大量的槐花,撒上适量的盐一拌,在锅中滴上几滴油烙饼,即当菜也当饭,不管成饼不成饼,反正吃着挺香。连吃几天,很多人脸都胖了,有的吃了不适应的脸上肿的放亮,两眼迷成一条线。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人们想到了用苦菜来败火。
那时候没有除草剂,苦菜子随处可见,到坡里就能挖一筐,同时也不会放过蒲公英。回到家洗净、切碎,家庭好点的掺上豆面(轧的不是很碎),差点的豆面少许,多数玉米䅟子。切上适量的葱用锅蒸熟,卷进地瓜面煎饼里,如果再有大葱和自制的豆瓣酱,就算美食了,可以说酸甜苦辣咸一卷在内。
至于荠菜、马齿苋和其他一些野菜,大部分是凉拌着吃,偶尔也用荠菜包次饺子,不是不愿吃,都让面耽误了。但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时至今日,野味,野菜却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