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症状初期图片,手足口病同期上升8952?
北京市疾控中心7月4日发布的最新疫情显示,北京市手足口病已处于中高度流行期。今年6月,北京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01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9.52%,比前一月上升114.19%。
手足口病高发期间,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科学预防手足口病呢?
手足口病1万个孩子里面可能有4~20个容易被传染上,而真正危及生命的,1万个里面大约有0.6~5个。手足口病是人肠道病毒感染(很多种类型),传染性相对来说是较强的,预防非常重要。所以,手足口病不能掉以轻心,但只要了解其基本的科普知识,家长们也不要太过惊慌。
二,如何科学预防手足口病?1,哪些人易患手足口病?
任何年龄都 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只是表现不一样,严重程 度不一样。成年人表现一个普通的感冒自愈。但该病以5岁以下孩子为主,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因传染,具有多种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可以反复患手足口病。
2,一般预防措施(1),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特别是大人、孩子都要勤洗手。
(2),不要喝生水,烧开了的水特地凉了可以喝。少吃生冷食物(没有被保护的冷食物),手足口病期间口痛的孩子可以把食物特地的冷却后再吃(防病毒细菌感染)。
(3),在夏秋高发季节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4),孩子的玩具和接触的东西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3,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我国研发的手足口病疫苗,专家们推荐接种,效果 较好,一般可以到所在的社区卫生所或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咨询或接种。可用于6个月~5岁的孩子,这个疫苗不是可以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主要是针对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接种这个疫苗,发病率可以下降,或发病的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主要是预防严重型的手足口病。
三,孩子患了手足口病,该怎么办?1,手足口病的表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子,发热一般不顽固,大多为低、中热,高热孩子一般退热药效果好。也可有孩子还有咳嗽、纳差、流鼻涕,精神差,偶有腹痛、腹泻但病情轻微等。
2,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或进医院?(1),普通型手足口病对于大多数手足口病孩子,一般的实验定检查不是必需要的,即不需要看医生,在家隔离,注意给口痛的孩子饮食冷却后再吃或喝,这样保证儿童的水份充足,发热可以吃点退热药。一般护理得当,7~10天可以自愈,再隔离1周,病毒的传染性大大降低,即至少隔半个月就可以上学了。
(2),重型手足口病极少数孩子,表现为恶心呕吐、持续高温、精神差、尿少、严重纳差、烦燥、或嗜睡、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发花、口唇紫绀等,及时就医住院治疗,一般这些严重型的患儿尤其易出现在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3~5天以内发生,所以前5天家长严密观察病情。手手足口病身体有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手足以及口腔,臀部甚至全身出现的皮疹或者是疱疹,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感染症状。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具有自限性,但是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情况,避免发生重症手足口病,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进入流行季?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以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性传染疾病。
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成人也有可能发病。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幼儿园和幼托机构流行。一般情况下,如果幼儿园一个班级里有孩子感染手足口病,需要上报疾控中心,该班级停课10天,患病儿童需要隔离21天,康复后医院开证明才可以重新入园。
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可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普通病例症状:
1.发热
2.发热1-2天后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造成口腔疼痛,孩子不愿意吃饭喝水
3.手、足和臀部也会有疱疹和丘疹
4.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症状,多数是轻微的普通病例,7-10天痊愈
5.脱水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有脱水的症状,及时就医
重症病例:
极少数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可能会导致死亡。
如果孩子精神很差或是出现其他严重疾病的表现,及时就医。
治疗和预防:目前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药物和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1.发热-退热药
2.不吃不喝-吃冰东西,喝冰液体,比如吸吮冰棍,喝冰牛奶、冰水,吃冰淇淋,目的是补充液体及缓解口腔疼痛
预防:1.洗手、洗手、勤洗手
2.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但是不能预防柯萨奇等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近期手足口病高峰期?
【病原体/ 病征】
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亦会传播病毒。患者 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大人将手足口症传给小孩的病例并不常见。手足口症一般上是在小孩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曾患手足口症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症,因为手足口症由超过80种病毒造成。
【潜伏期】
潜伏期为3至7日。
【治理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对本地儿童来说,手足口症是很常见的传染病。不过至今尚未有预防手足口症的疫苗。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舒缓。处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粪便及弄污的物品后,须立即洗手。如儿童发高烧,活力减退或病情恶化,家长应及早携同子女就医。
【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保持空气流通。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玷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如何区分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
春夏之交,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这段时间却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小孩子发高烧,尤其口腔还有疱疹,家长们就非常担心到底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今天我们就一块来了解手足口病,以及疱疹性咽峡炎,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好发时间为4-7月,儿童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大多有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引起口腔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是小儿常见的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诞、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病程为1周左右。
可见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在致病因素、受累部位、临床表现、疱疹位置等是不相同的,一般不难鉴别。本人为急诊科医生,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闲暇时间分享各种现场急救方法,传播医学健康知识,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评论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