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时养金的论述?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
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中药材玄参怎样高产栽培?
中药材玄参,因其在医学领域中有比较广泛的用途而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许多药农都喜欢种植玄参,但因还没有真正了解其“脾性”而导致种植地的产量不高,收益较低。为了帮助广大种植户提高种植产量,增加种植收益。下面,我们就聊一聊玄参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玄参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一定的抗寒、抗旱能カ,多栽培于低山、丘陵地带。玄参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只要是排水良好的地块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为好。过黏、易板结及排水不良的地块不宜种植。并且,忌连作,只要是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三次,就必须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其实,这就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形态特征玄参为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其根有数条,呈纺锤形,晒干后变为黑色。其茎呈方形。其叶片下部成对生长,而上部叶片有时会出现“互生”的现象。其花朵为聚伞花序“合成”的“大而疏散”的圆锥花序,花冠呈褐紫色。其花期为7-8月;果期为8-9月。
三、整地施肥宜多施有机肥。一般每亩施入土杂肥3000-4000公斤;复合肥40公斤。施肥后进行深耕并耙平。如果有水利条件,可以做畦,以利于浇水使用。
四、繁殖与栽培玄参的繁殖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子芽繁殖、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
1.子芽繁殖与栽培
在冬季收获时,可选择大如拇指的无病植株的根头芽作种。在繁殖时,可将根头上长约3-4厘米的白色子芽摘下或用小刀削下直接栽种。栽种时,按行株距33厘米×30厘米开穴,每穴中栽子芽1个,并且,芽头一定要向上。栽种后,施入拌有人畜粪水的火灰一把,最后盖土即可。
一般情况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每亩需要子芽60公斤。
2.种子繁殖与栽培
这种繁殖方法是“先育苗再移栽”。
在8-9月份时,待玄参蒴果干枯并且种子呈黑褐色时连枝剪下,然后,将蒴果晒干脱粒,筛去杂质,置阴凉处干燥保存。
在翌春3-4月份时,取出保存的种子进行条播或撒播。一般情况下,约7-10天即可出苗,待苗高20-25厘米时,按行株距33厘米×30厘米进行穴栽。
3.分株繁殖与栽培
玄参种植后的第二年春季,其根茎处会萌生很多幼苗,待到5月份苗高30厘米时,每蔸除留壮苗2-3株外,其余的幼苗均可进行分株栽种。分株的方法是:用手握住苗茎基部,向侧面下压,幼苗会从根茎处折断,而且,会带有须根。先将幼苗的嫩梢剪去,然后进行栽植即可。
特别提醒:分株时一定要注意操作方法,千万不能向上拔苗。
4.扦插繁殖与栽培
将5月份分株时的植株剪成两段,进行扦插,每平方米扦插12株左右,或按行株距20厘米×10厘米扦插育苗。
五、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2-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4月中旬齐苗后进行;第二次在5月中旬进行;第三次在6月中旬进行。中耕不宜过深。
2.追肥培土
除施足基肥外,还应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在齐苗后进行,每亩施入人畜尿水140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苗高30厘米左右时进行,每亩施入人粪尿水1600公斤;第三次追肥在6-7月份玄参初花期进行,每亩追施堆肥或厩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在第二年萌芽齐苗后,每亩施人畜粪尿水2000公斤,这次追肥后,不再进行追肥作业。
3.排灌、摘蕾
在玄参生长期,除长期干旱外,一般不需浇水。但若特别干旱,应利用做好的畦进行浇水。玄参不耐水渍,因此,在下连阴雨后,应注意及时排水,以防水渍。
当玄参植株开花时要及时摘蕾,除留种外,一般不使其开花结籽。
六、病虫害防治玄参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绢病、叶枯病、红如蛛等。
1.白绢病
多发生于5~9月份。为害根和根茎,常常会造成根部腐烂,病根及根际土壤布满白色状菌丝,并着生淡黄色至茶揭色油菜籽状小菌核。
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在整地时采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草木灰撒入土壤中进行消毒。一般每亩需要撒入70%五氯硝基苯粉剂1.7公斤;草木灰适量。另外,在种植时,应选用无病种根,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
2.叶枯病
叶枯病又名“铁焦叶”。多发生于4-10月份,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发病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3.红蜘蛛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造成玄参叶片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七、采收栽种后第二年的10-11月份,当地上茎枯萎时进行采收。采收时,挖取全株,抖去泥土,除去茎叶,剥落子芽作种用;除去芦头,摘下块根,加工药用。
综上所述,种植玄参,除了精心管理之外,切忌连作。许多种植户之所以产量不高,关键是没有注意实行轮作。一般情况下,只要注意实行轮作技术,并按照以上介绍的方法进行精心管理,就一定能够获得高产。
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我是云上生莲,为大家回答这道问题。
首先回答:不是。
如果是外星文明,那么我们的祖先也来自于外星。
中华文明起源于——龙族文明这个是我的另一个看法!(想了解的朋友关注我,我将继续发文)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其共同的缘起于中华阴阳五行太极文化。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一个太极阴阳转化的动态轨迹。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隐藏着中华文明三个神秘的密码!
第一,《山海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文明起源的密码。(目前各派学者这个争议最大)
《山海经》•战国中后期
“天地未开,先有鸿蒙,鸿蒙诞生阴阳二气,再有混沌,混沌初开,天地诞生开辟,万物才存,是以太古之初,名曰太初。”
《山海经》是对远古神话传说和地理风物的志怪古籍,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山海经》全书共22篇,现存18篇。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和《大荒经》4篇。
《山海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隐藏着宇宙的起源密码。
《山海经》中记载了史前大洪水事件更是千古之谜。
女娲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战争,撞破天柱不周山,引发了大洪水。
(个人认为:这个远古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核战争!)
《山海经》记载特别多的怪兽妖物,实际上是远古部落的图腾。
(个人认为:这个远古时期巫术的崇拜已达到了高峰!)
《山海经》还记载了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
巫医等。
《山海经》所记载最多的是地理环境,却与与我们地理环境极为不同。上古的九州图尤为神
秘不可解。
(与中华道家的九重天或许存在着玄机,笔者认为指的是其它星球)
第二,《黄帝内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生命规律的密码。《黄帝内经》•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记载:上古时代的人有百岁的寿命。
“黄帝问于天师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也,人将失之也。”
到了黄帝时代,称为中古时代,人们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失去了长寿的天真。
其实与后来的上古时代的大洪水——女娲补天有关。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黄帝内经》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集天文学、物候学、哲学、 医学大成。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八十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开创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这本奇书是黄帝与岐伯问答记录。体现“天人合一”、“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之道。
《黄帝内经》是总结中国上古人类(人即是小宇宙的内观术)对宇宙与人类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的结果。
第三,《易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天人大道的密码。《易经》•商末周初
上古时代,伏羲常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大地之变化。 一日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观背上河图定八卦。
伏羲八卦源于天地万物阴阳,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其“源头”就是龙马《河图》。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合称。
目前只有《周易》未失传。
《易经》以其“卦”象来揭露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简易,变异,不易之大道。
简易揭示世间万物皆是一阴一阳之道。虽然简单,但可演化出无穷无尽的万物规律。
《易经》也是《黄帝内经》、《山海经》等众经的理论基础。
《易经》的卦序之谜是当代超级计算机的推演终结者。
“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简单卦序。
天图的卦序排列核心,就是先天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相错,就成了先天图上的六十四卦。
“爻变”生成六十四卦推演更是鬼神惊天。
《易经》的爻辞之谜更是雾里看花。易经的爻辞是一种最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爻象所蕴含的爻与爻辞是多次元的解析方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得以保留。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尘埃中飘消失了!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是我们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应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云上生莲,以上问题回答完毕,对本问题感兴趣的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
是酸多酸少的不同吗?
春天对应的是肝,肝对应的是木,春天万物生发,树木经春光的沐浴而生长,此时人体的天气——阳气经过了冬季的收藏而生发出来,此时的阳气好比树木,从人的下焦生发到人体的上焦,所以说春天是阳气——少阳生发的季节。
而酸对应的是药物的性味,酸味的药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不是说酸味收敛阳气,所以春天可以进食有酸味的食物。中药材知母如何人工种植?
你好,农学博士教种植 为您解答。知母属于百合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干燥根茎入药。知母在我国入药历史悠久,是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是中药中清热泻火药的重要代表。
在种植知母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杨树、山杏、梨树、苹果树、文冠果、桃树、李树和大扁杏等林下均可以间作知母。林龄主要以幼林为主,无论是用材林还是经济林,均可以实行宽带种植。用材林行距为5-8米,经济林行距为3-5米;知母与林木的距离为50-80厘米。接下来,农学博士就详细介绍林下间作知母的高产人工栽培技术。
一、知母的植物学特征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度在60-100厘米,全株无毛。知母植株的根状茎肥大,横生,上面残留多数黄褐色纤维残叶基。叶基生,丛出,线形,质硬,长度在20-35厘米,宽度为3-7.5厘米。花莛直立,呈现圆柱状,高为50-75厘米,基上生鳞片状小苞片。花为2-3朵簇生,花被为6片,呈现长圆形,颜色为白色或浅紫色,雄蕊具有3枚,花于莛顶排成总状花序。蒴果长卵形,长为10-15毫米,直径在5-7毫米,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各室具有1-2粒种子。种子三棱 形,两端较尖,黑色,长度约11毫米。花期一般在每年的6-7月,果期为7-9月份。知母的适应性很强,喜欢生于向阳的山坡地边、草原和杂草中,土壤为腐殖质较多的森林暗棕壤,喜欢温暖、耐干旱、耐严寒、不耐涝。
二、知母的林下间作高产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施肥
因为知母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山地、平原均可以进行种植。不过还是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不适合在阴坡及低洼地种植,也可栽种于田埂、土层深厚的荒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有效防止雨季的水土流失。在正式种植前,每亩土地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并配合三元复合肥25-30公斤,耕深保持在20-30厘米,并耙细整平。
2、繁殖方式
(1)种子繁殖
利用种子繁殖知母时,最好选择3年生以上的植株为采种母株,其花茎可达5-6支,每支花数可达到150-180朵。知母的果实易脱落,应该随熟随采,每株可以采收种子5-7克。知母的种子活力下降较快,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可达到80%-90%,隔年种子发芽率仅为40%-50%,贮存3年以上的种子就不能再使用了,以当年新种子最好。在播种之前,可以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用40度的温水浸种20-30个小时。当然,知母也可以干种播种。播种方法为春播或秋播均可。春播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进行,多采用条播法,即在做好的畦上按照2厘米行距开深1.5-2厘米浅沟,并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5-2厘米厚,播后将畦面搂平,稍加镇压后浇水,并覆2厘米的稻草保温保湿,一亩地的播种量为0.8-1公斤。
(2)分根繁殖
在早春或晚秋及时挖出根状茎,并选择丰满、无病、无虫害的健壮根状茎,切成5-7厘米长的段,每段带有1-2个发育正常的芽。在畦上按照25-30厘米行距开沟,深度为5-7厘米,宽度为6-7厘米,将切好的根状茎按照7厘米株距横向摆于沟内,为保证出苗整齐,种栽要在同一水平线上,覆土2-3厘米厚,刮平畦面后稍加镇压,浇透水即可。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对于直播田块,等到幼苗高4-5厘米时,就可以进行间苗,并去弱留强,在幼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进行定苗。
(2)中耕除草
在幼苗出土3片真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浅锄松土,搂松土表即可。以后一般每年除草松土2-3次,以有效保持畦面疏松无杂草。雨后和秋末要注意培土。
(3)合理追肥
在每年的6月底,每亩土地追施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在每年的7-8月生长旺盛期,我们还可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间隔时间15天,增产效果极佳,喷后遇雨要及时补喷。
(4)灌水排水
对于直播地幼苗期,需要灌水1次,移栽地栽后及时灌水1次,在封冻前,我们必须灌一次越冬水,春季萌发出苗后,如果土壤过于干旱,就要及时浇水,以促进根部生长,在采收前一个月需要灌水1次。在雨季的时候,我们需要疏通排水沟,及时排水。
(5)剪苔
在知母播后的第二年,5-6月间开始抽苔开花,这样会消耗大量养分,除留种田之外,开花前及时剪去花薹,以便促进根部生长,有利于增产提质。
4、病虫害防治
对于知母的病虫害防治,需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在收获前的30天停止使用农药,农药的混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
(1)蚜虫
物理防治:我们可以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在翅蚜初发期,可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黄板,或者用60厘米×40厘米长方形纸板或木板等,涂上黄色油漆,再涂上一层机油,悬挂在行间株间,每亩种植地挂30-40块即可。
生物防治:在前期蚜量少时,我们可以保护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自然控制。
药剂防治:在无翅蚜发生初期,采用0.3%苦参碱乳剂800-1000倍液或天然除虫菊素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如果选用药剂防治,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2%联苯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最好注意交替使用,以增强防治效果。
(2)蛴螬(金龟子)
农业防治:在冬前将栽种地块深耕多耙,以减少金龟子幼虫的越冬基数,压低虫源基数。并利用金龟子成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进行诱杀。
药剂防治:主要在幼虫时期进行防治,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与80%敌敌畏乳油0.25公斤混合,拌细土30公斤或用5%毒死稗颗粒剂,每亩种植地用0.6-0.9公斤,兑细土25-30公斤,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混细沙土10公斤制成药土,在播种或栽植时撒施,均匀撒施于田间后,及时浇水。
(3)立枯病
农业防治:可以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到5年的轮作,苗期更要加强中耕,合理追肥、浇水,雨后及 时排水;如果发现病株就要及时剔除,并携出田外处理。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我们可以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15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浮剂300-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10天喷洒1次,连续用药3次以上。
(4)枯萎病
农业防治:基本与蛴螬相同。
药剂防治:在字母种植前,可以用50%克菌丹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浇,或者在发病初期,采用10%双效灵水剂3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喷灌,7-10天喷灌1次,连续喷灌3次以上即可。拔除病株后用以上药剂淋灌病穴,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
5、采收加工
仿野生种植的知母大于需要3-5年,即可进行收获。春、秋二季采挖,春季于解冻后、发芽前,秋季于地上茎叶枯黄后至上冻前。将根状茎刨出后去掉芦头,并除去泥土,及时晒干或烘干,干后去掉须根,即为“毛知母”,或者趁鲜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也就是“光知母”。毛知母以根条肥大,质坚硬,表面带有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为最佳;光知母以肥大、坚实、黄白色、嚼之发粘为最好。
农学博士有话说:知母产量因栽培年限而异,种子繁殖两年收获的知母,每一亩地产干品 100-120公斤,3年收获的可以产干品300公斤;分根繁殖1年收获的知母,一亩土地产干品200公斤,2年收获的可产干品250公斤。采用根茎繁殖,可以减少一年的费用支出,多余的种子、根茎可以出售,获利的幅度会大幅度提高,如果进行产地深加工,利润空间还会进一步加大。
[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名农学专业博士,点击右上角可以关注我!每天更新农业种植知识,推广作物高产技术,欢迎大家评批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