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养生,中医主要治疗什么?
要知道中医主要治疗什么,可以通过读懂历史上两个关于扁鹊的故事来理解
故事之一: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 · 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之二:扁鹊三兄弟
《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
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在身,必待俞跗。”
卓襄王曰:“善。”
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
卓襄王曰:“愿闻其数。”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中医养生真能延年益寿吗?
中医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中医养生之道就是中医长寿之道,中医长寿之道分为养生或疗养两大部分。养生是指中老年人平时保健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方法;疗养是指既病之后一种简易的自珍自疗的养病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早在《内经》就有概略论述。《内经》总结了2000年以前古代人养生长寿的经验,尤其注重总结了道家养生经验。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养生长寿的问题,已形成了各种学派,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都各有一套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具体方法。如老子的《道德经》,周庄的《庄子》就主要说的是道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从中医角度作系统的论述则首于《内经》。内经对养生之道作了高度的概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我们以此为据,结合后世医家论述,中医养生长寿是有据可查的,中医养生是可以长寿的。中医讲究情志养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而生寒暑,燥湿风。
人入五脏化五气,以暴怒伤阴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情志太过,功能混乱。中医讲究养生必先控制情绪,首先要“控怒”:《素问》说“怒伤肝”,“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一个人如果大怒不止,会出现面红,耳赤,气逆,重者吐血,甚至死亡。很多养生有素的人,不非常宽恕大度,遇事不怒。
古人说,“怒多偏伤气,息多大损神疲易役(疲劳),气弱病来侵”,并且指出了“安神易悦乐,惜气保和纯”的科学道理。中医养生,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要“消愁”:因为愁与“思”“忧”相关,你天天愁眉不展,情绪萎靡,不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思伤脾”,“忧伤肺”,俗话说的好“愁一愁,白了少年头”,“愁十愁病没头”。当遇到愁事时,不妨逛逛公园,找亲朋好友聊聊天,听听轻音乐,对亲朋好友诉说衷肠,发泄发泄,忘却愁事,保持乐观向上。中医养生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环节,那就是心怀善念;“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番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径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此段话就是说,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侵害,所以道德修养才是养生的根本。而行不好的人,即便服用金丹玉液也无法你一人长寿命。
行善即立德,中国历代养生家都把修养德性作为养生的首要任务。“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养生除了健身有法外,更主要的是养德有道,多行善事。立德行善,会令你保持松静的心理,让人的每一个细胞处于平和的状态,身心松静才会接受宇宙间良好的信息,才能一天的整体运行和谐,待到照应,还会得到健康长寿的福报。所以孔子有云。“大德必得其寿”之说,可见立德行善是最好的养生长寿的妙方。
为什么西医把脾切掉人还能存活?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现代医学(西医学)所说的脾脏(spleen)的功能,主要有造血、存血、滤血及免疫功能。
1.造血功能:脾脏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人成年后,脾脏仍存有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当身体严重缺血或处于某些疾病状态时,脾脏可以产生红细胞、血小板等满足人体需求。
2.存血功能:脾脏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储存库,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可以往全身输送,起到储血、缓解出血休克的作用。
3.滤血功能:脾脏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血液中的细菌、异物、衰老的细胞等在流经脾脏时,可被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4.免疫功能: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脾脏还可产生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补充机体发挥免疫功能。当人体受到外界病毒、细菌等侵害时,能发挥十分重要的免疫作用,到成年时它所发挥的免疫作用相对比较弱。
说了西医的,我们再说中医的。我们来看中医“肝”(gan)的功能:
1、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其一,肝主疏泄的功能一方面表现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也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节全身各个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对于维持人体气机升降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肝主疏泄的功能也体现在调节情志方面,如果肝气畅达,人的精神就会愉悦,心情舒畅,如果肝失疏泄,人的精神就会抑郁寡欢。其二,肝主疏泄的功能也可以体现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胆汁的排泄上,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肝主疏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体现在维持气血的运行上,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条达,血液才能正常的运行,否则就会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另外肝的疏泄功能也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的过程以及有调节妇女经、带、胎、产,调节男子精室的作用。
2、中医认为肝的第二个生理功能是肝主藏血,就是指肝有储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看出来了吗?西医讲的脾(spleen)的造血、存血、滤血,中医讲肝(gan)的藏血、调血(调节器官不同状态下所需的血量供应),中医的肝(gan)、西医的脾(spleen)都负责疏泄胆汁以利消化吸收营养。两者(gan和spleen)是不是有些相似之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现代医学(西医学)肝脏(liver)的功能。西医认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其一、代谢功能,包括:
1、维生素代谢,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 、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2、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如雌激素等,肝功能长期受损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3、肝脏通过神经及体液的作用,参与水的代谢过程,以保持正常的排尿量。肝脏还有调酸碱平衡及矿物质代谢的作用,又是重要的热能供给器官。
其二、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制造胆汁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其三、解毒功能,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均要在肝脏解毒变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其四、有关血液方面的功能,胎儿时肝脏为主要的造血器官,至成人时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其造血功能恢复。
另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肝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我们再来看中医“脾”(Pi)的功能: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四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主运化:可以运化水谷,即将人体吸收进的物质,或食用进的食物,化为水谷,分为精微、糟粕两部分,精微吸收入体内,糟粕排出体外。将水谷精微运化到全身各个部位,化成气血滋养人体。还可运化水液,即将吸收的水分进行输布,上输于肺,经过呼吸与排汗排出体外。下输到肾、膀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则可导致体内湿气积聚、气血化生障碍;
2、主升清:脾可将吸入的水谷精微物质,化成精华上输于头面部。如果是升清功能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头部湿痒症状;
3、主统血:脾可将血液固摄在脉内,不向脉外流动。因此如果脾的统血功能不足,则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皮肤出血、紫癜、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如果判断是由脾虚引起,可以用健脾的方法进行调理。
4、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和四肢,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肌,主四肢”。脾气健运,则肌肉丰满,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
西医学说里,肝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和消化、代谢器官;中医脾(pi)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生血,以保持肾精充盈的功能(脾化生后天之精以补先天之肾精),是不是主要体现在西医肝脏(liver)的功能里?
归根到底,西医传入中国时,生搬硬套了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许多词汇,脏腑器官对译时出现了严重错误,才造成今日的混乱,包括心、脑、肾等也是如此(此话另文来谈),翻译西医学解剖器官名辞时错误的套用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名词。中医脏腑学说对某一脏器功能的认识,远超西医解剖学的单一器官功能,中医一个脏器往往包括(涉及)西医学多个脏器的功能。
特别是,liver翻译成“肝”、spleen翻译成“脾”,很大程度上是正好弄反了。把liver译为“脾”,把spleen译为“肝”,才是比较正确的。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吧:spleen(西医讲的脾,实际上对应中医讲的“肝”比较贴切)是可以切的,虽然也会造成一些伤害,但不致命;而liver(西医讲的肝,实际上对应中医讲的“脾”比较贴切)是不可切除的(不得已时可以部分切但不能除,肝全切或全坏死了人就活不成了,除非安上人工肝或肝移植)。
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为了解决这种混乱认识,中医脏腑、证型、治则治法翻译成英文时,应该用中文(汉字)拼音译音,而西医脏脏名词译成中文时,亦应采取英文发音相近的汉字来译音。也譬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龙”,翻译成英文时亦应采取汉语译音Long来表示,而不能硬套英文的Dragon。Long和Dragon是两种不同的图腾(或者说动物),Long是吉祥的,而Dragon是邪恶的。
是一门防病治病的科学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核心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已有2000余年的记载历史。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的理论基础。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通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发挥其治疗作用。
我们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某某某经过勤学苦练,打通了任督二脉,练就绝世武功,从此独霸天下。从远古导引术到现在的气功之类,这也是经络理论的应用之一。科学永远在发展,人类未知的总是比已知的多。我们怎么就能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就是真的“科学”?据报道,有些大科学家研究科学最终都指向了神学,他们有些人从而信奉了各种宗教。比如爱因斯坦就信奉基督、其他信教的如伽利略、欧姆、居里夫人等等也是大名鼎鼎。那么我们能说他们研究的不是科学?他们信奉的神啊鬼啊什么通通都是假的?任何科学都是要符合时代,“地心说”在“日心说”出现之前它就是科学。那么我们的经络理论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病症抗争的经验智慧结晶,为中华儿女健康有很大贡献,它又怎么就不是科学了呢?
是如何伤及人体脏腑功能?
中医所说的七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用现代医学心理学来讲,就是人的七种心理情绪反应。中医称为"情志"。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 人的心理精神状态与身体生理功能互相影响,呈高度相关性。这方面与传统中医理论不谋而合。喜为心志
喜悦之情可以增加人体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心主神明,其华在面,所以会喜形于色。但是过喜则伤心。轻则心悸失眠,重则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人在发怒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胃肠痉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亢奋状态。容易诱发脑中风或者心肌梗死等疾病。
3.忧为肺志
忧与悲这两种情绪会使肺经郁结,肺气耗散。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心情抑郁,面容憔悴,皮肤粗糙,大便干燥⋯⋯等症状。
4.恐为肾志
惊和恐是受突发性的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此时肾上腺素激增,人处于高度警觉戒备状态。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会有"吓尿了""惊呆了"的说法。
5.思为脾志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人在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时会食欲下降。陷入失恋或者单相思的人,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焦虑不安。过度的思虑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
所以说,身心是互动的。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