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养生,大家一起来探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中医吴兰贞,以为有42年的中医大夫,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为大家推荐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常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日长之至,日影至短,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
正是这一特点,古人认为“夏至一阴生”,即夏至阳气达到顶点,开始重阳转阴,阴气渐生。
唐代诗人韦应物名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说的正是这个现象。
夏 至 三 候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大概持续15天左右时间,每五天称为一候,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秉阳气所生之物,鹿角乃阳盛之极,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当温度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开始鸣叫,此时温度排便增高。
三候半夏生:半夏,则是一种中草药,多在此时采收。夏至刚好是夏季六个节气第三个故此时也称为“半夏”。
夏至养生三宜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所以夏至养生是极为重要的,快来看看如何正确养生吧!
饮食宜清淡、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一、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
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
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
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二、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的主要方法:
1.远离潮湿环境;
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调设备除湿;
4.药物去湿。
三、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
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
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夏至养生药膳斋
五味枸杞饮
原料:醋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
制作:五味子和剪碎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饮用。
功效: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虚夏”之症。
龙眼酸枣仁饮
原料:龙眼肉 10 克,炒枣仁 10 克,芡实 12 克。
制作: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芡实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教你数“夏九九”
你可能知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可你知道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夏九九”吗?
“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至养生典故?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养生的经典语录?
夏至养生很重要,多喝开水勤洗澡,天热不要到处跑,早晚喝碗豆腐脑,水果多吃大蜜桃,多吃蔬菜少酒肴,不生气来没烦恼,身体健康精神好!
夏至到,养生忙,宜清淡,离牛羊,多青菜,利胃肠,别生气,和宜养,好激动,心肝伤,晨早起,身体强,适锻炼,寿无僵。僵?错了吗?夏至养生把握“三时”
俗语说“不过夏至不热”,可见夏至之后,将迎来盛夏的高温酷暑。夏至养生宜做到养阳当时、嬉心恰时、休息及时,方可歇出健康来。
明天就是24节气夏至?
2019年6月21号(农历五月十九日)~夏至。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是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代表的含义是炎热将至的意思。她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梅雨季节,高温,桑拿等等。所谓“夏至”的名称只表示夏至这一天的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的意思。
民俗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一天吃上一碗“过水面”,麻酱,花椒油,黄瓜丝一拌,那可叫个“舒服”。过了夏至气候炎热,人的身体消耗大,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应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有助于帮助恢复脾胃功能,如:苦瓜,芹菜,芦笋,苦荞麦等等。另外夏季出汗较多,人体水份流失快,影响全身供血,易出现“头疼,乏力”反应,应及时补充水份,充分饮用:绿豆汤,白开水,淡盐水,及碳酸饮料。由于出汗多,影响血液循环,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梗塞的多发季节。这个时间段也是“心脑血管医生最忙的季节,千万不要大意哦!
夏季炎热人也容易“心烦气躁”,
还要注意调整情绪,适当适时的安排好休息和运动,所谓“避暑”的意义也在于此。
综上所述,夏至就是炎热夏天的开始,值此季节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及时补充水分,注意戒燥戒怒,愉快的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天。
夏至节气养生文案?
夏至节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养生非常关键,但是夏至养生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1.夏至节气气候炎热,饮食需要清淡为主,同时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2.在养生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有的人需要注意祛湿,有的人需要注意防晒等,因此在夏至养生时,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3.此外,在夏至时节,注意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及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更好地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