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吸毒会有什么症状,毒品从什么时候开始离大学生这么近的?
题主说的没错,随着冰毒、麻古、K粉等合成毒品的出现,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吸毒人员,毒品滥用呈现低龄化趋势 。
根据《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我国18至35岁的吸毒者有141.9万人。四川省禁毒办表示,今年来,毒品滥用低龄化趋势明显,全省现有35岁以下吸毒人员13万余人,占现有吸毒人员的61.7%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犯罪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毒品滥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涉毒?究其原因,青少年对毒品认知的偏差,周围朋友圈的诱导,以及新型毒品的易得性等,导致了越来多青少年迈入吸毒的深渊。
对毒品的认知偏差:新型毒品不会上瘾
“溜冰(吸食冰毒)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溜,没钱了就不溜,很兴奋,也不难受,不上瘾。“
“海洛因我是不会吸的,其实冰毒的危害也没有多大,朋友说可以减肥,感觉很新鲜,就试了试。”
“不会上瘾”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原因,他们清楚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危害性,但却对新型毒品存在很大的认知偏差。
传统毒品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不同的种类在生理上具有强度不同的致幻性和成瘾性,一旦开始接触毒品就会成瘾不可自拔,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按照这个逻辑,吸食如果不成瘾,或者成瘾性弱,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地自我控制那就不是毒品。新型毒品的使用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将他们的吸毒行为与传统的吸毒行为区别开来,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众多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新型毒品以冰毒、k粉、摇头丸为主,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的杜万君认为,成瘾性小是相对的,实际上新型毒品对人体的作用与海洛因相差不大,只是依赖性相对较小,但是作用的周期长,更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新型毒品不仅是带来精神上的危害,在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性兴奋和幻觉,更有可能使梅毒和艾滋病在不知不觉传播。
朋友圈诱导是关键
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朦胧阶段,习惯于模仿自己的同伴群体或者明星。朋友或偶像的诱导是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
青少年常常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嘲笑或者遭到群体成员的排斥,他们会认为做出群体期望的行为就不会被其他人忽视。
“大家都在吸,很时髦,溜冰会显得很有档次,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刺激,而且会交到很多朋友。”
“开始,每次他们吸时,我都在旁边看,觉得这不应该吸,后来他们一再劝我,甚至觉得如果我不下水是不是会告密,我也就开始了。”
娱乐圈吸毒現象愈演愈烈也给青少年传播着一种观念:吸毒是一种时尚的体验,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高端的娱乐方式。“溜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符号,有的人竟公然在娱乐场所拿冰毒请客。
新型毒品易得性是催化剂
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催化剂。无论在迪厅、网吧,普通私人住宅,新型毒品经过朋友之手的转播很容易得到。
与海洛因这种从天然植物中加工得到的毒品不同,新型毒品是化学物质合成的,原料介于药用与非药用化学原料之间,钻了两套监督体系的漏洞,这就使得新型毒品原料易得、制取容易、售卖容易。
随着近年来警方打击力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贩卖毒品者依靠吸毒者以小批量的方式推销毒品,同时利用青少年作为传播和吸食的双重工具,使他们成为贩毒者兼吸毒者,同时扮演诱惑他人的角色。
此外,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就容易被动机不良的人利用,例如,趁机放入饮料、啤酒中使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毒品,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目前就已经出现了”奶茶“、”跳跳糖“、”邮票“”巧克力“”茶叶“”干花“”果冻“等毒品伪装形式,外表与一般的零食、饮料无异,青少年一定要警惕这些披着”外套“的毒品。
青少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接受毒品预防教育,明白新型的合成毒品也是毒品,擅用自己的好奇心,不要以身试毒,更要远离那些吸毒的朋友,远离毒品经常出没的是非场所,提高警惕,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送的饮料、香烟和酒类,更不要听信“吸一口不会上瘾”的谣言,遇到情绪低落的情形一定及时向家人和老师寻求帮助,不要因为一时空虚就靠毒品来疏解,不然反而会至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
戒断反应是怎么引起的?
戒断症状也叫戒断反应,指对于易产生耐受性及成瘾性的药物,长期连续使用突然停药后,患者容易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呕吐,出汗,虚脱,意识丧失等一系列不舒服症状。 临床上容易引起戒断反应的药物如下:
1. 吗啡类强效止痛药
这类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可待因,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具有强大的止痛作用,几乎对所有疼痛都有效,但因这类止痛药使用后容易成瘾,临床上一般只用于剧烈疼痛或锐痛,如癌症晚期疼痛,手术创伤性疼痛,心肌梗死痛等。
2. 部分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是最早使用的镇静催眠药,但因容易产生依赖性,并且形成躯体依赖性后,一旦停药,很容易出现戒断症状,因此目前临床上这类药物已很少用于催眠,主要使用笨二氮卓类,如地西泮,阿普唑伦,哎司唑伦等。
生活中,如果长期吸烟,喝酒或是有人吸食毒品,一旦停止上述行为,都会容易产生戒断症状,甚至有的人还会有明显的觅寻毒品行为,迫使他们不择手段获取毒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生活中对于易产生戒断症状的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可长期服用,并且一旦需要停药时,切记尽量遵循缓慢逐渐停药选择!
最后,为了个人,家庭,社会安全,大家切记远离毒品!少吸烟,喝酒!
大学室友检测出了HIV却不说?
大学室友检测出HIV却不说,无意中感染的几率有多大?这是很多恐艾者常有的想法。之所以会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不了解,或者被媒体渲染的可怕所误导。
大学舍友检测出HIV,需要告诉舍友吗?疾病是一个人的隐私。
抛开艾滋病不说,假如人查出得了胃炎或者一些羞于启齿的疾病,在并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告诉别人的。对于艾滋病来说,它是一种是私生活领域传播的疾病,在公共场艾滋病感染这对别人是没有威胁的。艾滋病感染者得其他的疾病,都是正常的在普通医院就诊,目前没有出现通过这种方式传播艾滋病的。
大学校园有这么多艾滋病感染者吗?经常看到新闻上说“大学校园成艾滋病感染的重灾区”或者“大学生艾滋病发病率上升”。这些新闻的目的,是提醒大学生洁身自爱,而不是让大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人人自危。
安全感来自于强大的内心。每个人都有心理恐惧,但如果莫名其妙的怀疑身边的人有艾滋病会传染自己,可能需要做一些心理调整。
疾控中心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70万左右,散步在大学校园中,或者某个宿舍,这样的几率太小了,即便是有,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影响的,除非有和感染者私密的、带有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有没有无意中感染的案例?无意中感染,是很多艾滋病感染者诉说感染途径的挡箭牌,这情有可原。当然,有些事故中的无意感染也偶有发生,但不是主流的传播途径。就像飞机也偶尔会失事一样,不能认为每个飞机都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非要纠结那么一点可能性,不坐飞机就是了,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在外面租房。毕竟,现在还是有这个选择自由的。
恐惧艾滋病的大学生该怎么办?恐惧是问题的根源。
对于有知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了解艾滋病,看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担心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害怕过各种各样的接触。这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心。洁身自好的情况下,不能说绝对不可能感染,但这种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如果害怕,严格保护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说,自己有一些皮肤的伤口,及时的消毒和使用无菌纱布覆盖,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性生活,严格使用安全套,或者不性生活,等等。
陈羽凡吸毒白百何胡海泉真不知道吗?
这个有很多种可能,也许真的不知道。也许是知道的,但是吸毒事件发生前不能点破,发生后肯定得发声表无辜,这是正常的反应。娱乐圈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这个特色的染缸没有几个人不被染上各种色彩,出淤泥而不染,着实可贵,但是谁能保证是真的不染,也许被掩盖了,也许是真本色。一句话,洁身自好。
黄赌毒对人的危害?
一、黄的危害
1、万恶淫为首。易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犯罪,损害身心健康。
2、传统观念。因为中国对于性还是比较保守,所以很多未成年人没有正规的渠道去了解,但越是这样越好奇,于是黄色文化也在青少年中很有市场,其后果是滋生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
二、赌的危害
1、丧品行。在赌场之中,只是问钱少钱多,易产生好逸恶劳、尔虞我诈、投机侥幸等不良的心态。
2、费资财。开始时,气势豪壮,挥金如土,面不改色;到后来输多了因而情急,就把家庭财产甚至集体财产、国家财产做为赌注。
3、毁前程。法律禁止赌博,赌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地方性法规。违法会受处罚,也将毁掉前程。
4、生贪欲。赌博助长不劳而获的习气,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5、离骨肉。赌博忘记了勤奋工作;忘记了合家亲情,失去了天伦之乐;只顾自己的豪爽,不顾家人的怨气,甚至造成骨肉分离,妻离子散。
三、毒的危害
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3、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4、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