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视频,年龄到70岁?
养生是这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里的永恒话题。并且它似乎与年龄无关。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养生。只不过老年人的养生更迫在眉睫些。
往往,年龄到70岁的老人,按年代推算,都是四零、五零后人了。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是从艰苦生活中走过来的。我的母亲也是那个年代的,听母亲讲年少时代的艰苦生活,我能体会到为啥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身体都那么差了。她们分明是年轻时欠了健康债。
老年朋友都知道,当时整体生活水平低,大多数家庭都吃不饱穿不暖。有的饥寒交迫到吃谷糠,啃树皮,冬天穿不上棉衣,并且还要超负荷劳作。因而,在积劳成疾的艰苦条件下,到老年能不落下病根嘛!况且,人到了70岁,各组织结构和脏腑功能本来就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所以,这时候的养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老年人究竟怎样才能养生呢?对此,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朋友,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病情。比如:高血压的朋友,要遵医所嘱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好,避免其诱发心血管病的发生;糖尿病朋友也要科学地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等,只有把这些慢性病管理好,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有人可能会说了,要控制好这些病情,哪有你说得那么容易呢?
我很理解老年朋友们的心情,正因为被这些慢性病困扰,所以才有他们千方百计寻找摆脱疾病的捷径。可结果呢?捷径没找到,金钱反倒搭进不少!那些参加这培训那讲座的老年人不就是例子吗?
一些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些心理,于是,以讲座授课以及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误导老年人来购买一些保健品,然后从中牟利!就比如:前些天,轰动全国的吉林新冠肺炎疫情的零号病人传播上百人的新闻,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
那么,各种培训机构授课推销的产品,真能让老年朋友获益吗?我看未必!粗略统计,目前,我国有3亿多高血压患者,4000万多糖尿病人。如果单单吃点保健品能根治这些顽疾的话,那么,何来这些病的上升趋势?国家又何必把这些病纳入基药管理当中呢?
所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想靠保健品养生保健恐怕不行,而要靠科学的临床治病方案控制病情才是正途。毕竟,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这样的慢性病,西医临床上都有成型的系统规范的控制措施。
其次,70岁的朋友养生,运动要量力而行。随着媒体业的发展,各种养生保健节目层出不穷,其中,少不了一些教人运动的。不错,运动的确能强筋健骨,舒筋通脉,增强体质,令人精力旺盛。但具体也得因年龄与自身素质而定。一般,老年人,选择运动时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并且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的动作也要缓慢,比如:打打太极,练练气功,散散步,做做老年操等。而对于那些极限的、刺激的、高强度的运动,比如:爬山,速跑,举重等等,本人是不赞同70岁的老人去挑战的。毕竟,老年人精气衰弱,气血运行迟缓,血压不稳,血管弹性也差。超强度的运动会极大地增加突发疾病的风险。
再次,合理饮食,谨慎起居对老年人的养生至关重要。1.合理饮食:70岁的老年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过去是吃不饱,现在是吃得“太好”!而这两者都是不利于养生的。《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中讲:“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所以,在合理饮食上,建议老年朋友要少量多餐。并且讲究营养全面,清淡为主,应以“三多三少”为饮食原则,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糖类少、脂肪少、盐少。
另外,老年人由于肾气衰弱,生理机能减退,体内钙的流失也快。所以,饮食中要注意多吃补充钙质的食物。比如:乳品、大豆与豆制品、芹菜、山楂、香菜等。
2.谨慎起居:以老年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的特点看,睡眠大半都不是很多!尽管如此,老年朋友也要营造好的睡眠氛围,保证居室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然后养成到点就睡的习惯,实在睡不着,也要闭目静养。从而保证每夜静卧睡眠至少6小时为宜。这里我要提一点的是:现在科技进步,手机成了人们消遣的工具。而很多老年人也与时俱进,玩起了手机。殊不知,长久玩手机是最耗气耗血的伤身习惯。所以,老年朋友一定要审度着自己的健康,而控制好看手机的时间。
再次,70岁老人要想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怡情。这个年纪的老人,很多已是儿女子孙自立门户。所以,辛劳了大半辈子,剩下的人生就是怡情悦志,可以养养花,养养鱼,下下棋等。从而管理好自己的情志。千万不能生气,动怒,忧伤。有些老年人,可能因为丧偶而备感孤独,这样的话,可以参加一些老年社团活动,从而转移落寞感。总之,“抑郁可以亡身”,优良的情绪,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养生不可或缺的法宝。
最后,我要重点强调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不要乱服药品。有些老年朋友由于健康知识匮乏,加上年老体衰,整天身体哪哪都不舒服,于是,就愿意随便吃药,甚至“听风就是雨”,今天听这位老伙伴说这药好使,马上就去买;明天听那位老邻居说某某药管用,又急忙去买。可这么做,是最不利于健康的!
那样,非但不能养生,反而会给身体带去负面影响。因为,老年人由于各项功能减弱,体内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也减慢,致使血药浓度会比一般人高。而药品一旦不对症,其在体内的负面作用就会很明显,那样,对老年人原本的脆弱身体就会伤害更大。所以,老年朋友在用药方面一定要遵医嘱。
关注执业药师“药文汇”,分享客观严谨的医药健康常识。
中药养生馆的经营模式?
现在的中医养生馆是一个很热门的项目,因为现在养生保健很热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养生馆,比如中医推拿、拔罐、艾灸等,这种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很多也是不规范的,它们或是宣传中医养生理念,或是推出中医养生项目,或是转型为中医养生馆,抑或是新开的中医养生馆。涉及的行业有足疗按摩行业,中医保健行业,美容护理行业,保健品行业以及中医药行业等。范围之广,行业之多是前所未见的。中医养生为什么能大行其道?各行业为什么热衷于中医养生?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保健品行业又为什么青睐于中医养生馆模式?
一、为什么中医养生大行其道
中医养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支付能力增强,日常的吃穿住用行已基本得到解决,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对健康也更加关注。
其次: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应酬、熬夜等不良工作生活习惯造成身体的透支,,导致亚健康人数众多。同时环境、水质的污染破坏,得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慢性病人群增加,社会需要中医养生项目和产品。
第三: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保障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中医保健养生,特别在疑难病症方面有着独特的调理与治疗功效。国人对中医保健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中医药比较信任,特别是在医院治疗未取得满意结果后。
第四:日常的工作放松或朋友聚会后的活动也常常安排中医养生项目,如足疗、按摩,美容等。
二、中医养生馆模式受青睐的原因
保健品行业青睐中医养生馆模式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主要是保健品的市场大环境,主要表现在销售模式缺乏创新,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行业不规范,监管加强,终端成本增长等。内在的原因是保健品产品本身,主要表现为很多保健品科技含量不高靠概念,不是药却要当药卖,保健品企业本身的市场操作能力等。面对诸多的不利因素,保健品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化不利为有利,降低外在因素对行业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年,保健品在营销方法上没有太多的创新,服务营销、亲情营销、恐吓营销、广告营销、概念营销、体验营销等等。在营销方式大同小异的前提下,不同的保健品企业比拼的是企业的实力、团队运作能力、市场操作模式以及相同模式下,谁操作执行的最精准、最到位,谁就将取得更有利的发展时机与位置。而鉴于现在的保健品现状,中医养生馆无疑是保健品行业一种合适的终端业态模式,既能在销售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同时也解决大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问题,因为在中医养生馆内的中医师便是这味好药的药引。
首选: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保障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但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西强中弱的现状。周边的韩国、日本倒是把中医发扬光大,做的比国内好。国家为了振兴中医,特别制定了针对中医药的产业政策,鼓励中医药的发展,其中规定凡家里祖上两代为中医的,没有执业医生证也可从事中医生的工作,包括原吴义副总理推下后也在学中医。保健品实行中医养生馆模式迎合了国家政府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政策的支持,至少不会轻易取缔掉。
其次:相比西医西药,中医中药在疑难杂病方面更有优势,而且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特别是药食同源类的药品或食品。而西医西药在这方面则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药品的毒副作用大,容易引起并发症。人们开始呼唤回归自然,近些中医养生的兴盛就是这个原因。保健品的中医养生馆模式宣传的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更能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第三:中医养生馆内设了中医师,大多是退休的老中医、正规中医药大学出身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还有就是中医医院出来的中青年医生。他们都有丰富和专业的中医理论,同时又有多年的实战经验,能够通过望闻问切,依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量身定制相应的调养方案,对症下药,见效快,针对性强,受到消费者的喜欢。能消除纯粹卖保健品或推销保健品时,消费者的信任问题,至少对医生的话很认可,离成交不远。前面提到的本草养生堂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第四:通过医生的专业水平,通过不同的产品组合,减少部分单一产品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高了顾客的重复购买率,利于长期操作。
第五:店内开展的中医免费项目和收费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免费的中药茶、血压、血糖等检测,收费的项目如中医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因此店里大部分时间都会有顾客,创造较好的氛围,利于销售。同时在店内举行的讲座等能吸引中老年人到店听课,保证店内的人气,能发掘或扩大销售。
第六:采用中医养生馆模式操作保健品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模式。同时店面的存在,消费者消费将更放心,虽然也会被怀疑,但总有个店,真有什么问题还知道去那里找,没有店面,很多人就直接把保健品推销的人当成骗子,除非是熟人介绍或已经建立起信任的老顾客。因此有店面更能促进消费。
第七:中医养生馆店内的中医氛围布置,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店面的中医文化,通过招牌、卷轴、挂画、牌匾等传播。传统给消费者的是名医、名方、名药,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第八:中医养生馆模式利于终端的宣传推广。通过健康讲座、检查、义诊等方式,相比较容易与社区达成合作,为社区作些免费的工作,获得进社区宣传的目的。
第九:降低对药店、大卖场等渠道的依赖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丰富,终端的进场成本水涨船高,进药店、大卖场不仅进场费高,还需要人员促销,没有人员,不是强势广告产品或大牌产品难以动货,开设店面降低对渠道的依赖性,成本可控性强。
第十:中医养生馆模式能把服务做到及至,如果店面允许,在店内可以做很多老顾客的服务,通过服务提升销售和二次消费。同时也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
简单有效的养生动作和方法有哪些?
养生包括很多,饮食,睡眠,运动,心情好坏等。
1,饮食。医食同源。食既是食又是医。人需要蛋白质,肉类里有很多蛋白质,同时含有脂肪,那只好找替代品了,最好的替代品就是大豆,还有豆腐,腐竹等豆制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米饭和大豆搭配的话可以构成理想的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预防血管堵塞,造成血管堵塞的最大原因就是脂肪。年龄大的话,容易引起心肌梗赛和脑血栓。有钱难买老来瘦。同时还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 C E 的黄绿色蔬菜。
2.要消耗掉脂肪,脂肪太多容易得成年人病,脑血栓,心肌梗塞,高血压等。运动分为增强肌肉的运动(无氧运动)和消耗脂肪的运动(有氧运动)。拉伸不仅有利于保持体形,和保持肌肉量,使肌肉富有弹性。就像一个毛巾包裹在有洞的竹筒上,一拧,或者拉伸,水就会流到竹筒里。
3.内家拳健身。中医养生,系统学说,阴阳平衡学说,经络学说。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睡眠,运动,心情好坏, 遵循自然之道。
八卦掌的走圈间健身效果很好,降心火。下面介绍下道家混元桩。从养身角度,可以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使气血流畅,笔者每天早晨站后,感觉神清气爽,非常舒服。
站姿: 一般面南而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也可以双脚呈内八字,身体重心移至双脚外侧,脚趾抓地,沉肩坠肘。顶头竖项,下颚微収,肩井穴松开,双肩松开;沉肩坠肘,两手自然下垂,舌微触上腭。含胸拔背(不挺胸不凹胸即可,练拳就是练人,正大光明的),含胸是为了气贴于后背,便于力由脊发。腹内松静气腾然,腰部向后撑平而下塌,松胯圆裆,站到入桩的时候,会感觉到腰髋于大腿的关节窝突然松开,腰髋的活动范围增大,且有向下,向后的沉坠感,则上下相通焉,便于合住周身之劲。
呼吸: 自然呼吸,匀深细长,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凹下,腹式呼吸,可以让肺的底部产生扩展血管的激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管堵塞。避免高血压,心脏病等成年病,同时匀深细长的呼吸有规律的按摩神经末梢,更有利于大脑皮层入静。
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意守丹田,(就是小腹处,意守就是关注,意念不要浓,似有似无),丹田发热后,会有内动,全身气血旺盛,经络畅通,手脚发热。
收功:舌内生津,咽下。两手重叠如图,按摩小腹,顺时针,逆时针都可,24下,49下都行,可以强肾,哈哈。两手摩擦至发热,中指贴鼻外侧由上向下面部按摩,可以使面部气血畅通,皮肤好。然后也可以用手指头,指肚像梳子一样梳头,从前往后,可以对白发,脱发有一定效果。
4.用温水烫脚的习惯,病按摩涌泉穴。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发亮,不易脱落,更不会开叉,也很少会出现头皮屑。而肾虚精亏,头发就会变白、脱落。位于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中医喻其为“水之源头”,具有补肾安神的作用,坚持按摩涌泉穴,会使头发的养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情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情要开朗乐观比什么药都好。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11点~午夜3点,所以不要熬夜)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你们对中医养生怎么看?
在大部分人看来,中医就是把手搭在病人的腕部号脉,开出一个中药方,然后就是每天煎药熬药喝药。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中医的画像大概就是这一个样子。
无疑,这是中医,但是这绝不是中医的全部。仅仅以看病而言,这样的看病就远远没有掌握中医的精髓。中医应该是望闻问切,但是只是这样的功夫,又有多少人精通呢?而且外面排队等待看病的病人,排成长长的队列,又怎么有时间慢慢望闻问切呢?
而诊病治病也不是开出一个中药方那么简单,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这应该是中医诊治的必要内容。但是,又有几个中医大夫这样做了呢?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但并没有一开始就告诉人们怎么切脉看病,而是告诉人们怎么不得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其实才是真正的中医精髓,中医第一要旨就是让人们不得病,而不是治病。
那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本身就是一种养生的功夫。而《黄帝内经》在后面提到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都是养生的内涵。
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有许多,无非就是这样几个:遗传、心情、饮食、习惯、环境等等。而中医恰恰在这些方面都有涉猎,这也就是中医养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医,重点挖掘中医养生的内涵,让人不得病,让中医治未病。这才是中医之大医。
人体健康中医如何调理?
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中医常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人们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注意养生保健的重要性,然现代人的很多不良生活方式,都让健康大打折扣。一直以来,中医都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只是中医是如何调理人体健康的?且看正文分解!
一、中医注重养生和保健
中医以人的健康长寿为目标,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门重养生和保健的健康医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中医重养生,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并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中医学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医学为先;“中医,医预病之病”,以保健为重;“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医学为下。
中医是如何养护生命的呢?《灵枢·本神》中提出了中医养生的三个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即养生要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阴阳平衡的状态。我们知道“百病皆生于郁”,所以中医的养生和保健重在让气血流通,其中《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就谈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中医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运动法、音乐法等都是让人气血畅通的绿色方法。中医有言,“上守神”,“粗守形”,所以中医特别强调“养生治神”。养生指的就是修养精神世界,即意志、精神和境界。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心理不健康,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一个人想,那他的身体一定不会健康。
“人”是由一撇和一捺构成的,一撇是物质,一捺是精神,所以要想收获全面的健康,就要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平衡。人的问题多是心态问题,是人格和境界的问题,所以我们会说养生贵在养德,正如孔夫子所言“德润身,仁者寿”,只有好的思想和品德才能支持住人的肉体,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健康就是稳态,因此我们要有“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心境,又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气度。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医养生,即提高一个人的品位、追求和境界,使之开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
二、中医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健康医学
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坚守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早在《内经》中就有“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等相关论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日月运行、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医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健康观念,人要想健康就要顺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来进行调养护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外不伤于六淫,内不伤于七情,正气存内,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百病不生。此外,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人体本身具有的健康能力和自愈能力就会迸发出来,实现人体内外环境阴阳和合的健康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养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文化所信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医是一门实现“天人合德,生态共演”的健康医学。正如陆广莘教授所提出的:“基于中国学术传统,中医学成为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生态智慧学。它的本质功能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主旨在于帮助生命体的自组演化,以达天人合德的生态共演。”陆老还认为,中医学认识的人都是生存环境中的人,中医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的认识也是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的。人体“升降出入”的“阴阳自和”稳态模型、“正邪相争”的相互作用模型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因而,中医学不仅具有天人合德、生态共演的生态观理念,还在养生、保健、治病的实践中,切实实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天人合一健康理念。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下,中医始终追求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环境,中医认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即外在环境的刺激因素本身没有绝对的利或害,关键在于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这正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包容性。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也不强调对环境刺激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的彻底清除或消灭,体现了对致病因素的宽容。药王孙思邈说过,“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而中医的职责正是“聚毒药以供医事”,即通过对“毒”的转化利用,来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且中药是天然药物,非长驱直入的补充替代性的化合药物,避免了内环境的污染。透过中医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们可以很好地品味到中医是一门与外界环境共生长的生态健康医学。
三、中医是以“正气”为本的健康医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正气的盛衰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人体正气当家,必然百邪不侵。正如中医经典中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这些都确切地说明了人是否健康,决定于自身正气的强弱,这与单纯强调对抗疾病的西医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的“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过程中,疾病是否发生,是否恶化及预后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正气。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健康状态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状态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健康状态并不意味着没有“邪”的存在,只是因为人体自主的调节自身的“正气”存内,邪气就不能干扰、破坏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疾病向健康的转化也不意味着“邪”的彻底消失,只是实现了从“邪之所凑”向“邪不可干”转化。因此,在人体发病和愈病的转化过程中,在正邪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正”是主要的,“邪”是次要的。所以在中医理念里,人体自稳调节的这个“正气”起着根本的主导作用。养生莫若知本,这个“本”就是正气存内的“正”。“正”是中医关于健康的理论模型,是一种“精神安乎形”的心身和谐的健康状态。病人的正气是治病必求的本,是他实现抗病愈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在疾病的诊断中,没有找出病人正气及其具体特点,即使找到了“邪”,采取了直接针对邪气的对抗治疗,仍然将是“粗工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的结果。可见,中医是一门以“正气”为本的健康医学。
四、中医追求“阴阳自和”内稳态
提起“阴阳”二字,我们自然会想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些经典论述,充分体现了阴阳的重要性。然而何为“阴阳自和”呢?宋代杨万里说:“天地之道,本乎阴阳,夫阴阳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可见阴阳之道首先是“和”,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只有阴阳和合,才能生育万物。其次,“和”本身又包含着阴阳,因而阴阳之“和”是自发性的。“阴阳自和”是世界和生命的活力根源,正如张景岳所说:“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和调于术数也。”中医学强调在养生、保健和治病过程中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即“守中”和追求“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可见,“阴阳自和”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本”,是人的“生生之源”。
中医就是用中庸之道调理人健康的医学。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把人调节到阴阳自和的平衡健康的状态。病,起于失衡;病,好于平衡。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生病,恢复人的整体阴阳平衡,病就可以被逐渐治愈。人只要时刻保持着机体内部及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机体就能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疾病状态甚至死亡。“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类似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那就是健康的状态。因此,调整人体以达到“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成为中医学的根本治疗总则。从中医追求阴阳自和的内稳态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品味到中医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