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孙思邈一生是什么样的?
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还有一件人尽皆是的小故事,说是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在途中遇到丧礼,却见棺材中不停的滴着血,孙思邈过去一问,原来是孕妇难产,一尸两命。孙思邈觉得不正常,开棺一看,那孕妇果然流着血。孙思邈当即拿出针灸,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后来又生了孩子,母子平安。长安的人们一看,纷纷赞扬孙思邈医术高超,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产生了很大的深远影响,被誉为是“古代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不过人们提起孙思邈的时候,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孙思邈这个人到底活了多少岁。
根据史料记载,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于公元682年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这是历史上比较清晰的记录。但是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记载,孙思邈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但是在北周时期,洛阳总管独孤信曾经见过他并赞其“神童也”,而独孤信卒于公元557年,所以有人推算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到公元682年,他活了141岁。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传说,可信度比较低,大多数史料记载,孙思邈卒于682年,而关于他出生的时间却又有不同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生于公元581年。根据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孙思邈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第二种说法是生于公元560年以前,费得道在《中国医学略史》中推测,孙思邈在578——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孙氏应在公元560年以前诞生,其享年应为120岁以上。
还有一种说法,生于公元541年,这里的缘由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了。但是根据孙思邈和他儿子孙行的年龄又推翻了这种猜测。
孙思邈怎么死的
孙思邈死因不详是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据历史准确的记载,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葬在故里孙原村孙氏祖坟。
他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明早慧,通晓诸子百家,被人誉作“神童”。从前隐居在太白上中,对医学上的民间药方和经验十分重视,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研究医学,对医德特别重视,提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要分别治疗,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要特别注意,是张仲景过后研究中医中药比较全面的人。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第一卷这样重要的位置来说明。他本人更是以德养身,以德养性的杰出人物。
出生于西魏时期(541-682)的孙思邈出生时间也是有好几种说法,有的人说他活了9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102岁,还有说法称141岁或者165岁,虽然具体的年龄已经无法探究,但是他确实是个百岁老人,长寿之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么孙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关于孙思邈的死亡,史书上只给了四个字——无疾而终。还有的野史上也说孙思邈最后得道升仙,长生不老,当然这也都只是猜测,具体的真实情况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历史上伟大而著名的人物,孙思邈死因不详。
孙思邈后代
孙思邈出生在唐代一个贫穷人家,他自小聪慧;被人称为药王。他的故乡在现今的陕西省,他写过很多关于医学的书籍,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关于孙思邈后代却知道的不多。
那么孙思邈成年后娶谁为妻?孙思邈后代又有哪些人?这几个问题流传多种说法;其中两条被人们广为流传,第一个是:孙思邈四处行医,路过一个村庄;遇见有一户人家正在办丧事,大家都哭的很伤心;孙思邈走近一看,发现棺材下面正在滴着鲜血,孙思邈就开始疑虑'棺材里的人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鲜血在滴?死人的血不是会凝固吗?于是就问'棺材里的人是怎么死的?一男子说棺材里是他昨晚难产而死的老婆,孙思邈听完让他们开棺;然后给棺材里的孕妇针灸、喂点药,他的老婆就活过来了,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人跪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
之后孙思邈就继续前往村庄里面行医,遇到了一位病了的大娘,正有一位姑娘正在照顾大娘;她叫林月、行医的,但医术没有孙思邈高超;只医治些小病痛,孙思邈诊治大娘,林月在一旁帮忙,两天后大娘好起来了,孙思邈和林月就结婚了,一年后、生一儿一女,儿子叫孙正权;女儿叫孙正琴。流传的另一个说法是:孙思邈在同村是救过大娘,但没有遇见林月、诊治好村里的病人后就继续出发行医了,他这一生没有结婚生子~
药王养生节开幕时间?
是2021年9月10日至9月12日。因为药王养生节是每年固定举办的综合性健康盛会,旨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中医养生文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解中医药、学习保健知识的平台。根据往年的惯例,药王养生节的开幕时间一般都是在9月第二个周末,今年的开幕时间也不例外。此外,药王养生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健康讲座、健康体检、中医药文化展示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养生知识、参与养生活动的良好机会。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谢谢邀请。 《黄帝内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中医经典著作;也是第一部养生宝典。中国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曾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古人医家也认为:“理之高莫高于易,生之重莫重于医。”一直都是认为易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无论如何《黄帝内经》还是《易经》,都是讲求阴阳之间的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关系,到《黄帝内经》更是强调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古代人不知道自然界有92种元素,也不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知识,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世间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这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界最原始的认识,也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实不仅东方,同时代西方也有一种“水、火、土、气”四元素的思想,同时也存在四种物体的属性“冷热干湿”,认为水就是冷和湿结合的产物,火是热和干结合的产物,等等。 古代的人类对自然界、对人体的认识程度有限,能写出《黄帝内经》这样的医学著作非常不容易。但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要全盘接收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无视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这就非常不对了。就好像中国古代武术占据世界前列,如果有谁说必须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拒绝现代化武器,用少林拳御敌。这种人不是脑子有病就是别有用心。 中医理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坚持继承、发展、提高,用现代医学最新成功来充实她,这才是中医理论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如果拒绝发展,不肯接受新技术,新观念,中医理论难免会走到死胡同里。
要注重哪些养生?
1、饮食清淡。
医圣张仲景说:“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以养脾气”。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多吃小白菜、青椒、西红柿、胡萝卜、芹菜、卷心菜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多喝水,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饮食要清淡,注意不要过于燥热,减少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2、早睡早起。《黄帝内经》:人卧则血归于肝。《温病条辨》中讲:“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所以早睡是最好的养肝护肝之法。3、切勿贪凉。包括饮食和衣着,过度贪食冷饮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而不注意身体的保暖,特别是腰部和下肢,寒冷侵及体内影响气血运行,肝气和肝血也会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做好情绪管理。多微笑、少生气,使气血畅达,心情舒畅,勿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中医认为一些不良情绪比如生气、焦躁、抑郁等会伤肝,造成肝气郁结,不容易疏解,最终造成肝功能失调。5、适当运动。脾主四肢,通过锻炼身体可以使四肢肌肉充实、气血畅达,脾脏功能强健,有利于脾脏化生气血营养肝脏。6、避免久视。《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指出:久视伤血!意思是:用眼过度伤血!“肝气通于目”,也就是说眼睛的健康和肝气有关系,当肝经气血旺盛的时候,就能够很好的滋养眼睛,眼睛就能保持健康。若是过度用眼,就会消耗肝经气血,出现气血不足的问题,势必会影响肝脏功能,不利于养肝。7、坚持泡脚双脚放入热水中浸泡一小段时间之后,有助改善全身的血液流动,能够更好的将血液输送到各大器官之中,能够更快获得血液的滋养,器官自然会变得更加健康,而肝肾就是受益的器官之一。什么是辟谷?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方法,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养生、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人从妈妈身体里出生,就有个词,叫做“嗷嗷待哺”,饿的嗷嗷叫,又怎能不想吃,此处省略一万字,到了人临终时,不管是囚犯,还是常人,都有个心愿,不做“饿死鬼”,也要饱餐一顿在上路!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国家解决了人民“温饱”之后,沉静了很久的“辟谷”又横空出世,你有魔丸,我有灵珠,谁怕谁?
辟谷,真正的含义,并不是“绝食”!所以,把辟谷理解成绝食也是不对的,辟谷,是指的不吃“谷类”,泛指“五谷”,谷类,在古代也只是指“带壳的谷物、粮食”,道教也称呼为“休粮”、“却谷”
辟谷,原本是道家为了修炼成“神仙”的一种修行方法,再结合着“服气、服饵、吞津、导引”,从这个词诞生那天,压根儿就不是“中医”的东西,但,最终,又是一帮“伪中医、伪养生”的专家,让中医背上了这个黑锅!
《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明确记载“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五味篇》更是提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同时,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想要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对不?谷都不吃了,还想健康?核桃让枣夹了,还是脑袋让门夹了?傻兄弟姐妹们,这才是中医真正的对于辟谷的认知,从今以后,只要有哪个“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告诉你“辟谷”会健康,你可以直接给他一个五毒拍X掌,专往嘴上打!1、就连最著名的道医——葛洪老祖,也在他的《肘后备急方.卷四》明确说了“粒食者,生人之所资,数日乏绝,便能致命”,他是真正的道士,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中医,作为道医,老祖都不敢劝人“辟谷”,对不?2、同为道祖的陶弘景,也是非常著名的中医,他在著作中告诫大家“饮食不可废之一日”!3、道家真人、药王、中医七大门派千金派掌门人孙思邈先生,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告诫大家“夫人从少至长,体习五谷,卒不可一朝顿遗之”好吧,《黄帝内经》如果你不信,那么,道家道医的几位道祖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所说的话,你们信了吗?我们说过,辟谷不是绝食,但,人的生命绝不可无“水谷之气”,从医二十多年,见过无数为了臭美瘦身的女人,瘦给谁看,最终都是因为不吃主食、不吃谷物,而营养不良,二三十岁就已经“月经过少、甚至绝经”,掉过头来再喝苦药汤!胖瘦又能怎么样?能健康的活着看到群里的别人的头像都变成灰色,又有何不好?按着黄帝内经的嘱咐,我们吃五谷尚且不能保证不病,不吃五谷呢?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医世家,祖籍山东高密,曾祖是民国时期黑龙江四大名医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伦名医。
现为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梁怡俊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梁怡俊工作室传承人,先后在北京东钓鱼台炎黄国医馆、太申祥和健康产业集团太医馆出诊20余年。
先后跟随首批国家级名老专家梁怡俊教授、肝病泰斗谢子恒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谦教授、消化道疾病专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儿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专家危北海教授、肾病专家杨大绮教授等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要健康,调体质,加入效哥“体质调养”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