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偏方,祛湿有哪些好方法?
亲身经历,艾灸祛湿效果最好!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因为人体阴阳失衡,经络不通,寒湿严重,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等所致。艾灸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所以艾灸不仅是日常保健,无病防病之上选,也同时可以调理上百种疾病。
艾灸有什么好处呢?
艾灸可以调和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艾灸可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点燃,艾热释放的红外线与人体的相近,所以通过熏灸可以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散寒除湿。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为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艾灸除湿效果最好。图片供参考。
该怎么祛湿?
康熙微服私访,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一次便是寻名医“治湿气”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61年,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康熙曾微服私访六下江南,那他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 康熙皇帝被后世给予“千古一帝”的称号,他一生功勋卓著,在平定了内忧外患之后,就开始了他的南巡计划。据传在康熙二十三年之后,他有六次微服私访,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他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广为人知的就是他去民间体验生活、体察民情,看看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都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山下乡。但是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康熙46岁那一年他去了杭州,一是为了看看当地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二是他听说当时的名医叶天士就在杭州周边行医。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皇宫内院有那么多的名医,居然还有没有能为皇上治病的?有的是有,但是却没有人知道皇帝得的是什么病。再说了,皇帝生病可不是小事,严重的可能会令朝野轰动,让小人趁机造反等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名医叶天士常常行踪不定。因此康熙皇帝的这次微服私访也是为了找名医治“湿气”。 现在该说到让康熙皇帝苦苦寻找的名医叶天士了,叶天士,一代名医,他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朝代,活了80多岁。他一生精研医术、虚心求教,光拜的师傅就有17位之多,这也是他成名的首因,其次就是他治好了康熙皇帝的湿气。他还著有《温热论》,当时有人说他治疗身体热症(湿热等)是一绝,这才让康熙皇帝慕名而来。 当然,治病不能只是在纸上写写,听别人说说作罢,也得有现实的例子。有一天,有一位江苏的学子,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和叶天士偶遇了,仅一照面的时间,叶天士看这位学子脸色发黄、眼神木讷、脸上长了很多痘痘、脸上还出油、肚子肥硕、还有一丝丝口臭,这让他初步断定这个学子是有了湿气,而且湿气的症状还不轻。叶天士就叫住了这个学子,说自己是个医生,看他面露病态,想给他一药方治疗一下。但学子哪肯相信他说的话,于是叶天士就问学子,是不是舌苔发黄、嘴里发苦发干、还常常有脾胃病等等,结果一一应验,学子这才相信了叶天士说的话。于是那位进京赶考的学子就用了叶天士给他的药方,还没要钱。学子在吃了两个疗程之后,果然有效,他的湿气已经基本治好了。 再后来,学子进了京城就在同僚之间说他在赶考途中遇到了以为治好他湿气的医生叫叶天士,还没问他要钱。于是,叶天士的医术绝伦、医德高尚和治好湿气的医术,就在京城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进了皇帝身边小太监的耳朵里。康熙皇帝一对照,自己这看不好的病就和那位赶考学子的症状相差无几呀,这才使康熙皇帝的第3次微服私访有了另一个目的,就是找名医叶天士治疗自己的湿气。很幸运的是,康熙皇帝找到了叶天士,还治好了他的湿气。因此,在康熙皇帝回朝以后,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了叶天士,这让叶天士的名声大噪,找他看病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尤其是他治疗“湿气”的药方。 这个治疗湿气的方子其实是由8种常见的中草药组成,兼并祛湿气和健脾胃:【1】茯苓:很多名医都认为它的祛湿气效果很快。【2】山楂:健脾、开胃,属它比较拿手。【3】薏仁:润肠道,健脾胃和祛湿气。【4】桑叶:从桑树上摘下的叶子,晒干再用。【5】黄精:润肠通便常常能用到。还有蜂蜜、决明子核桃仁,一起煎熬之后泡水喝,可祛湿气和调理脾胃。 对于名医叶天士治湿气的成名之路和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不为人知的一面,就讲到这里,湿气其实不难治,重要的是要找对方法,祛湿气加健脾胃,湿气才会被调理好。 问:你认为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呢?红豆和薏米可以把体内的湿气排出?
很多人觉得红豆薏米祛湿。
其实不是全对的!
首先记住祛湿利尿的是赤小豆,不是红豆。光祛湿不健脾慢慢就变脾虚的。脾与湿气是对“好基友”,脾虚了,湿气会加重,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所以祛湿需要同时健脾。
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养心,赤小豆祛湿;从形状上看,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等,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归心、脾、小肠经,有健脾益气、利水除湿、解毒排脓之功。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品,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神农本草经》言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食疗本草》言其“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
红豆,又名相思子、相思豆等,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成熟种子。广布于热带地区。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苦、平,有毒,入心、肺经,有清热解毒,祛痰杀虫之功,适用于疮痈肿痛,腮腺炎等。《本草拾遗》言其“通九窍,治心腹气。止热闷头痛,风痰。杀腹藏及皮肤内一切虫”。《现代实用中药》言其“治皮肤病疥疮、顽癣等,为浸剂或糊剂”。
赤小豆偏凉,药用力优。
红豆甘平略偏于补,多当食物。
“我一直喝薏米红豆啊,祛湿效果感觉挺好啊”!
其实湿气也分很多类型,有一种类型是湿热,喝了寒凉的薏米红豆,把湿气热气压下去了,仿佛症状减轻了,但实际上,把脾给伤了,脾胃的正常运作,运化食物,是需要阳气的,而寒凉的食物和药物,会损伤阳气,所以这类人对湿气的抵抗能力是越来越弱的。尤其是女性,喝了薏米红豆水把体内的湿气祛除了,但是又加重了体内的寒气,何苦来哉!🙈
还要注意一点,薏米本身是凉性的,凉伤脾,煮粥煲汤前要先把薏米炒一炒,去了凉性,才好。
平时煮红豆薏米汤时可以加点健脾胃的芡实芡实,也叫鸡头米,但与鸡无关
是水生作物芡实的别称。
由于芡实果实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鸡喙,
所以就给了它“鸡头米”这个亲切也贴切的俗名。
芡实性味甘涩平,
具有固肾补脾、止带止泻、益气养血的功效。
使用时分为生用和炒用两种:
生芡实以补肾为主,
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
中医处方的芡实米均指生芡实,
为碾去外壳再研磨的生粉;
而炒芡实为麸炒至微黄入药的熟粉。
芡实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索,维生素B1、B2、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