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右脚跟疼是怎么回事?
右脚跟疼大部分是因为跟骨骨刺的形成,主要因为本身长时间的站立行走,或者是穿的鞋子不合脚,从而导致局部骨质增生,但也有可能是跟骨高压症或者,跟骨的脂肪垫而产生的炎症,除此之外还要排除一下化脓性感染或者有没有局部的肿瘤结核病。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呢?
足跟痛也分很多类型,包括足底筋膜炎,足下脂肪垫炎,跟腱炎,足下滑囊炎等等。虽然部位不同,但整体的发病原因,治疗思路都是差不多的。
我们在找原因的时候不能为了原因而找原因,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去健身房告私教说你的足跟疼,他可能就会说你的体态姿势不对,扁平足,X腿,或者有的说的更离谱,你这个是骨盆不对引起的等等。这些是一些原因,但我们也应该通过仔细的询问交流来抓重点。那扁平足的人还有拿奥运会冠军的呢,你怎么不说。
我之前有个病人,典型的足底筋膜炎,通过询问了解观察,这个病人是个女性,体重160,职业销售,长时间站立,那么体重和久站就是此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些病人来了,就会描述,大夫:我就是平时跑量很大,经常运动。那么高运动量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寻找病因我们也得从实际出发。了解患者的运动史,工作性质,体态,体重等等。分析问题的主次。当然,如果你有很典型的早上起床下床第一步有和你明显的症状,活动开好一些,好了,有这个症状就能确定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
如何解决呢?为什么我们要去寻找原因呢?因为原因越清楚,你才能从根本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减少损伤风险因素,避免复发。如果不找原因,来了一看,就是一个软组织损伤,好了,开点药,回去多休息。普通的还好一些,但这种足跟痛,顽固性的甚至几年都痊愈不了。结构还会退变。
一,药物理疗早期可以内服一些非甾体消炎药,超过一个月的基本就不用什么内服药物了。理疗方面有条件去医院做一些超短波,超声波,冲击波等等。没有时间经历条件的,在家最基本的就是冰敷,热敷。
二,功能康复循序渐进强化下肢的力量功能,纠正异常体态姿势。减少局部应力的增加。
三,负荷管理这块的治疗有很多,纠正鞋垫,减少体重,穿缓冲好的鞋子,选择柔软到场地,运动项目等等。
足跟痛部位虽小,但症状缺很顽固。作为患者一定要耐心的,系统化的进行干预。单一的某项药物理疗很难解决问题。
想了解更多运动康复知识可以关注我或者私信我咨询交流。脚后跟疼是因为长骨刺了吗?
经常穿高跟鞋、总是负重走路、或者上了年纪,很容易脚后跟疼。
很多人觉得骨刺是主要原因,然后纷纷上网搜索……
脚后跟为什么会长骨刺?
多走路能把骨刺磨掉吗?
我也长了,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科普,送给每个脚后跟疼的人。
骨刺只是「替罪羊」
先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骨刺」。
「骨刺」,学名叫「骨赘」,可存在于身体的各个关节处。
衰老、长期保持某个固定姿势、长期磨损等,人体会「不堪重负」,承重部位如腰椎、膝关节、脚后跟就会出现炎症,刺激骨的代偿性生长,也就有了骨赘,来帮助人体起到支撑作用。
骨赘就像消防队员,哪里需要去哪里,虽然偶尔也会添点小乱子。
很多人认为骨赘是有害的,一旦发现就应立即去除。
实际上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它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比如,有的患者长期腰痛,几年后腰痛好转了,结果拍片发现腰椎长了骨赘,增加了腰椎的稳定性。
因此不要太介意骨赘的存在,它的出现只能说明「组织需要它」。
追本溯源,有问题的是需要它的「组织」,比如脚后跟。
脚后跟,你怎么了?
脚后跟疼的原因很多,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可能的原因: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跟骨骨内压增高症、跟腱断裂、跟骨骨刺、骨肿瘤、滑囊炎、跟骨骨折、应力性骨折……
「说人话!」
「大多数脚后跟疼是由炎症引起。」
可是,我的脚又没破,怎么会有炎症呢?
这里的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多见于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等,和我们日常认识的细菌感染不一样。
脚后跟疼,该怎么办?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诊断的治疗都是耍流氓」。
因此,你得先让医生排除骨折、肿瘤、跟腱断裂等疾病的可能。
如果排除了「无菌性炎症以外疾病」的可能,那就试试下面的方法吧。
1. 休息、减少负重运动
脚后跟疼痛,是疲劳的体现,是身体无声的抗议,既然这样,那就让你的脚歇一歇吧。
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运动 1 个小时,建议休息 10 分钟。及时缓解疲劳,才能将疼痛扼杀在摇篮里。
2. 换双合适的鞋或鞋垫
不要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合不合脚,穿上才知道。
脚后跟疼痛,建议穿运动鞋或坡跟鞋,有点后跟(跟高约 1.5~2 cm),但不是高跟哦。
告别恨天高、平底鞋和帆布鞋吧,它们真的不适合你。
我有很多喜欢的平底鞋,我一定要穿怎么办?
那就买双专用足跟垫,垫高脚后跟,让周围肌肉和韧带放松,疼痛也能缓解。
3. 巧用冷敷和热敷
看过专业运动员赛后马上将两条腿泡到冰水里的照片吗?
剧烈运动或运动损伤后及时冷敷,能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
通俗讲就是减少无菌性炎症的发生,保护身体免收或少受疼痛之苦。
而恢复期(受伤后 48 小时)适当的热敷,又能有效地缓解疲劳,促进炎症吸收,降低疼痛的程度。
推荐每次冷敷、热敷的时间为 15~20 分钟,一天 2~3 次。最好隔层毛巾,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4. 拉伸训练
包括对跟腱及脚底筋膜的拉伸训练,具体方法包括:
(1)毛巾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腿伸直,用一条毛巾环绕患侧足底,双手握住毛巾进行脚踝的牵拉训练。
(2)踩台阶牵拉训练
前脚掌踩在台阶边缘,患侧脚后跟缓缓向下落,直至感到脚底和跟腱牵拉感。
(3)按摩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患脚放到对侧的膝关节上方。先进行小腿肌肉的放松按摩,然后用手握住脚趾掌侧,往背侧牵拉。
注意:每次训练,次数不在于多,而在于动作标准,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建议每天练习 3 组,每组做 10 下。训练贵在坚持,千万不可「一天吃成胖子」哦!
5. 消炎镇痛药
就像前面提到的,脚后跟疼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治疗需要「消炎」,而有别于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这里讲的消炎镇痛药物一般指非甾体类药物,如塞来昔布、布洛芬等,具体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别忘了咨询医生哦。
如果通过以上处理,你的脚跟疼没有缓解甚至有加重,那就赶紧找医生吧。
是什么原因?
脚后跟出现疼痛有可能是由于骨质增生而导致的,需要到医院做个x光片明确诊断,可以服用肥仔体类止痛药进行调理,具体用药谨遵医嘱,平常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宽松舒适的鞋子,平常不要劳累过度,不要长时间的走路,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要注意休息。
足跟痛是怎么引起的?
经常走路、爬山、长时间站立、或者由于本身足部疾病,穿不适合的鞋子,或是年长肾虚,都容易引起足跟痛。每天早晨起床足跟痛涨不敢着地,在地上活动一会儿后才有好转。
走路时间稍长一些也疼,有时太痛了几乎都不能走路。抹药膏,贴膏药,并不见效,去医院看,无非还是外用药治疗,也有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来治疗或注射激素才能暂时的缓解疼痛,而且还会复发……这些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点涌泉穴、掐太溪,补肝肾,强筋骨而得到缓解。此外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治、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涌泉穴按摩可以培补元气,振奋人体的正气,调整脏腑的功能,提高抗病的能力,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之源,出于太溪”,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肾阴肾阳皆可补之,五脏之疾皆可治之。
【穴位定位】
太溪,属足少阴肾经腧穴,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的中点处。
【使用方法】
掐太溪: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胀感向足跟部放散,可以缓解足跟疼痛。
点涌泉:疼痛时,用拇指指尖用力点按涌泉1分钟,稍放松后再次点按,反复5-8次,直至酸胀感向全足放散,而足跟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