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初期有什么感觉?
一、我一个朋友老赵,1米9,200多斤,用人高马大、庞然大物形容他毫不为过,前段时间突然来找我,说最近老感觉没劲、口渴,问我怎么回事?问他最近有没有其他改变,比如吃的多、喝水多、尿多、体重下降,老赵说:平时吃的就不少,坐办公室喝水也不少,尿也不少,但最近一段时间和以前也没什么明显变化,他想瘦,但仍然一如既往的肥胖,体重没有变化。让他去化验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结果糖化血红蛋白9.5%、空腹血糖10.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7mmol/L,明确了,老赵这是得糖尿病了。
二、那么得糖尿病初期什么感觉呢?老赵仅仅是感觉乏力、口渴,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按理论来说,糖尿病初期应该是“三多一少”症状,临床中有一部分糖尿病病人是以典型症状发病的,但也有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可能像老赵一样,仅仅感觉乏力口渴等,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是在体检化验血糖后发现有糖尿病。
三、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呢?如果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化验血糖等指标后就能发现。我们这里着重说一下没有典型症状的这类人,这需要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如果存在以下糖尿病因素就需要定时化验血糖。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史;
(3)超重(BMI>24kg/㎡)或肥胖(BMI>28kg/㎡,)BMI<24kg/㎡,和(或)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是非超重者的3~5倍;
(4)静坐生活方式:调查结结果显示,每日静态生活时间超过4小时者与不足1小时相比,糖尿病患病率增加50%;
(5)遗传因素: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者。家系调查显示: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5~21倍;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收缩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肾综合征(PCOS)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四、在上述各项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其中糖耐量异常每年有6-10%的个体进展为2型糖尿病。因此对糖尿病前期及中心性肥胖管理至关重要,降低发展为2型糖尿病机率,甚至血糖可以恢复正常。具体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及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具体目标为:
(1)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 或体重至少下降7%;
(2)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
(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4)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min/周。
为何容易发生ED?
糖尿病者,为何容易发生ED?
在已明确ED的男性中,40%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男性,发生ED的时间,比非糖尿病人群平均早10年。
一方面,糖尿病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波及下身动脉,便会使血管变窄,供血量锐减,从而造成挺起困难。
另一方面,体内血糖过高,糖代谢失调以及维生素代谢紊乱,会致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受阻,从而降低了兴奋性。
此外,糖尿病者,由于全身新陈代谢失调,性激素的分泌也受到影响,也会引起功能减退。
糖友的肾很易“受伤”,需高度警惕
糖尿病者的肾脏,比普通人的肾任务更重,不仅要清除血液的代谢产物,还要承受高血糖对肾脏的伤害。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使肾小球微血管发生病变,引起功能异常。
若高血糖持续不控制,肾小球的损害会直接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大量蛋白尿。
一旦进入蛋白尿期,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也就是时间问题。
因此,糖尿病者,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并发肾病,需要好好保住肾脏健康。
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做好这几点:
1、常喝代茶饮,稳定血糖
中医认为,糖尿病中后期,体质多为阴虚内热,喝水时,放些茶饮,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糖尿病者,会经常口渴,多喝点代茶饮,是糖尿病者不错的选择。
蒲公英干桑茶,泡水喝,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蒲公英叶子,搭配干桑叶,一起泡水喝即可。
众多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炎症的关系十分密切,蒲公英,含有广谱消炎成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炎症,并且蒲公英多糖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对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干桑叶,一直被中医用于糖尿病,并且,医书上有相关的记载,有效的调节糖尿病三多一少,以及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物质,可间接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细胞对糖的利用和代谢。
二者搭配,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十分有益,是糖友日常不错的代茶饮。
2、管住嘴,不贪吃
糖友一定要注重饮食习惯和结构的调整,营养摄入均衡。
少食多餐,将原来一日三餐的习惯,调整为5-7餐。
少吃动物性油脂,控制好血脂,也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提前发生。
少吃辛辣刺激之物,以免引起身体上火,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少吃含糖高的水果,一定要切记,不可贪多。
3、迈开腿,控体重
运动,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很有益处。
经常保持一定量的运动,不仅利于控制血糖,还可控制体重。
糖友,一定要控制好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可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糖友一定要注意,不能懒惰,要迈开腿,做适量的运动。
糖友,要选择有氧运动,一周五次,每次三十分钟,即可。
以舒缓运动为宜,不要过度运动,以慢走、慢跑、散步、打太极、游泳等为主。
4、不熬夜,保证睡眠
熬夜,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生物钟异常,降低身体的免疫力。
并且,熬夜也会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大,是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血糖的负担,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
糖尿病者,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体的修复功能。
5、定期接受检查,莫忽视
糖友,除了要自我监控血糖变化以外,还要做些相关的检查,如眼底检查、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
还要做下肢血管神经检测试验:用尼龙丝刺激脚指头的趾腹,可排查神经病变。
定期的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进行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糖尿病的男人都会阳痿吗?
“治病必求本,症现必有因”,糖尿病与阳痿密切相关,从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统计数据来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都会阳痿,就有点太夸大了,“丁丁们”还不至于脆弱到那种程度!据国外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阳痿的发病率约占35%~59%。糖尿病性的阳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西医角度来看,糖尿病会破坏神经末梢和平滑肌之间的接头,同时糖尿病时间长了,也会破坏小血管的内膜,两种原因叠加,就会造成阴茎海绵体的勃起功能障碍或不持久,也就是阳痿。糖尿病性的阳痿应该怎么办呢?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口径难得出奇的一致:先控制和治疗原发病。但在具体的治疗手段和目标上,双方还是有分歧的,西医认为的控制原发病就是控制好血糖。而中医虽然有“消渴”的诊断,却未必只是去“消除你的干渴”,中医看病,讲求的是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就本病而言,阳痿只是中医在整体观念调治下的一个局部战场罢了!
就治疗而言,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各类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运用,对于控制血糖,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在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往往更占有优势。糖尿病的几大慢性并发症大都与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有关,不管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还有我们今天谈到的阳痿病!
西医的方法是在控制基础病的基础上,建议病人适当口服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等“壮阳药”。效果迅速,但副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甚至有人为此送命。中药也不乏“辛热壮阳”之品,但是孟浪式的单用或滥用,都不是正统中医的做法,今天我用我肤浅的中医知识,分析下中医在这方面的认识!
从中医角度论,肾主二阴,阳具不举,肾为第一要因,再往下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除了人们张口就来的“肾虚”外,很多人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肾困”,打个比方说,两个人打架,一个人没有展现出足够的战斗力,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这家伙就是“怂”,身体弱,没力气,“马五鞭”都没练好,干不过人家,这就是“肾虚”;另一个原因呢?这人有的是力气,但是他带了镣铐,施展不开,或者喝了二斤酒,酒劲还没缓过来,也可能是媳妇怕惹祸,搂腰抱腿撒泼不让施全力,空有一身好功夫,却施展不出来,这就是“肾困”。“肾虚”了就得补,怂人想打架,回家吃好喝好补身体,站桩锻炼长气力,假以时日,再去干架,或许还有点胜算;“肾困”了,摆脱一切束缚因素,“干就完了”!
那从中医角度如何来补“肾虚”、除“肾困”呢?我们来继续分析下什么是“肾虚”,什么原因造成的“肾困”!
“肾虚”分“肾阴虚”、“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其实临床上单纯的“肾阴虚”、“肾阳虚”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偏肾阴虚”或“偏肾阳虚”的“阴阳两虚”。
“肾阴虚”和“肾阳虚”是如何区分的呢?肾阴虚和肾阳虚有些症状是共有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 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肾阳虚是在腰膝酸软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怕冷、关节疼痛、阳痿、易感冒、痛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等特点。肾阴虚,往往有一些包括口干、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特点。更专业一点的分型把这两型称之为“命门火衰 ”和“肾阴亏损 ”,“命门火衰”就温补命门、补肾壮阳为主,治宜右归丸、右归饮、桂附地黄丸、三肾丸加减;“肾阴亏损”就以滋阴补肾为主,治宜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加减。这里请各位看官注意,是为主,不是唯一,真正的中医补肾,即便是阳痿,也没有纯用辛热壮阳之品纯补肾阳,更多的是阴阳双补,只是有所偏颇,“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很多中医所看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为阳”,“右为阴”,而上文中提到的“左归丸”是“补阴”的,“右归丸”是“补阳”的,就是取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意思!
再说“肾困”,把肾困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肝郁”和“湿热”了,“肝郁”就要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湿热”就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不管“肝郁”还是“湿热”,都常会兼有血瘀,适当配伍活血通络之品是有必要的,还可加些虫剂,比如蜈蚣性善走窜,通经络兴阳道,效果还是不错的!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如“吃动物睾丸、阴茎可补肾,增强性功能”。个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做评论!
“全科医生讲医事”,“把看病故事化,将治疗通俗化”,我是全科医生宋国政,结合临床生动的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学术交流、养生保健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您感兴趣,请关注或点赞,谢谢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出现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也没有明确,形成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点:
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那么糖尿病中的“糖”是指什么?不少人认为,既然叫糖尿病,这里的糖会不会就是“尿糖”,其实并不是,糖尿病才不是“尿糖”,它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
之所以叫糖尿病,是因为古代最初发现这种疾病时,发现患者的小便会招来蚂蚁、蜜蜂,有甜味,所以才叫“糖尿病”。事实上“尿糖”并不一定是糖尿病。
同样,不“尿糖”也不代表就没有糖尿病哦!糖尿病患者“尿糖”,往往代表着血糖已经很高了,病情较为严重。
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1、血糖从哪里来?
主要来自食物含糖类食物(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经进入胃肠,经过消化作用逐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等,最终被吸收进入血液。
肝糖原、肌糖原的释放分解人体主要有两个存储“糖”的“仓库”,肝脏(肝糖原)、肌肉(肌糖原),使正常机体保持着血糖平衡。
当人体进食后血糖会升高,血液中部分过剩的糖就会进入肝脏、肌肉这个“仓库”中,在肝脏、肌肉中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储存。当血糖逐渐下降,为了避免重要器官(例如大脑)因为糖分供应不足而“消极怠工”,肝糖原、肌糖原就会释放存储的“糖”,维持血糖的平稳。
非糖物质转化脂肪、蛋白质,在机体得不到充足能力时,就会动员脂肪、蛋白质,经过负责的转化,最终成为功能的“糖”。
2、血糖将要去哪里?
血糖会随着血糖,一路来到急需能量的各个器官细胞面前。血糖是无法直接进入细胞内部的,这时候就需要一群有着“通行证”的搬运工-胰岛素的帮助,搬运工胰岛素会把血糖搬送到细胞内部,提供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从而维持机体器官的正常运作。
但是,当血糖过多时,肝糖原、肌糖原也无法储存过多的血糖。胰岛素“搬运工”就需要天天“996”,加班加点的工作,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胰岛素被累到、累病、罢工(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或者磨洋工、工作效率下降(胰岛素抵抗)。
血糖进不了细胞,越积越多,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确诊为糖尿病。
细胞得不到能量的补给,也会弄情绪,时间久了,各种并发症也就来了。
糖尿病人早上小便浑浊怎么回事?
有糖人尿路感染,男性包皮肿大、并有浓状液体、瘙痒等症状时血糖非常高!
有些人药物也会造成这个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糖人一般都有个性,血糖剧高不下、长期不稳定时身体必有反应。只是症状不明显时发觉不了。这一点只有靠糖人自已去发现,估计医生往往也不知道?
控制血糖完全依赖药物是恶性循环,只有低碳水才能甩掉药品的依赖。
控制住血糖才是硬道理。
本人体会,糖尿病完全靠治疗绝对不是好办法!